1. 首頁
  2. 語文

體驗式作文教學在小學

體驗式作文教學在小學

古典文學常見論文一詞,謂交談辭章或交流思想。當代,論文常用來指進行各個學術領域的研究和描述學術研究成果的文章,簡稱之為論文。以下是小編整理的體驗式作文教學在小學,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小學情境體驗式作文教學策略探究

新課程標準指出:“寫作教學應貼近學生實際,讓學生易於動筆,樂於表達。” 但作文教學多以命題作文為主,“老、舊、虛、拼”現象屢見不鮮。本文以情境體驗式作文教學為切入口,聯絡精品課程建設案例,嘗試探索解決問題的策略:1、創設有效情境;2、緊扣年段目標;3、對比學習範文;4、多元評價;5、接力日記;6、辦作文報;7、悅讀悅寫等。透過這些方式和手段豐富學生表象,指導寫作方法,讓學生在快樂中促進表達能力的提高。

情境體驗;豐富表象;教學策略

習作教學是語文教學的半壁江山,也是一線教師困惑最多的地方。長期以來,作文教學多以命題作文為主,“老、舊、虛、拼”現象屢見不鮮。其主要原因是教師未能創設有效情境,指導寫作方法,學生對生活中的事物缺乏觀察意識,對作文缺乏興趣。

寫作心理研究指出:作文必須經歷“物—意—文”雙重轉化的過程,即將現實生活、客觀事物轉化為觀念或情感,再將這種觀念或情感轉化為書面言語。但在多數情況下,寫作時現實生活、客觀事物並不出現於眼前,賴以轉化的物質基礎其實就是現實生活、客觀事物留在人腦中的記憶表象。沒有表象,“意”和“文”只是無源之水。不同的“物”在人腦中的表象並不處於相同的水平,同一表象在人腦中也不完全凝固不變,常常會淡漠和遺忘。因此,表象儲存的質量如何與作文質量直接相關,有效的情境創設就是為了豐富學生頭腦中的表象。

據此,我以情境體驗式作文教學為切入口,嘗試探索解決問題的策略。情境體驗式作文教學是按照預定的教學目標和內容,在課堂內科學有效地創設一種情境。學生透過觀察、體驗和交流,豐富表象。在此基礎上,老師再指導學生寫作方法,把作文教學與語言表達、思維發展、性情陶冶等結合起來,引導學生寫出有個性的作文。並使學生深化對生活的認識,促進健康人格的形成。

一、創設有效情境,豐富學生表象

一個具體生動的情境設定,可以引起學生的親切感和新鮮感,從而調動學生興趣,提供想象、聯想和猜想的空間,使學生在一種輕鬆愉快的情緒下進行觀察和寫作。

如我執教的實驗作文課《莫比烏斯圈》。上課伊始,我給學生一個難題——怎麼讓一張白紙從兩面變成一面?然後引入莫比烏斯圈。學生的好奇心被激發了,當學生處在半信半疑時,我們順其自然地進行實踐檢驗。實驗(1)自制一個莫比烏斯圈。將一個長方形紙條ABCD的一端AB固定,另一端DC扭轉半周後,把AB和CD粘合在一起,得到的曲面就是莫比烏斯圈。實驗(2)將莫比烏斯圈沿中線剪開,把這個圈一分為二。實驗前先讓學生說說自己的猜想。常理應該會得到兩個圈兒,奇怪的是,剪開後竟是變成一個更大的圈。如此類推,當再將大圈再沿中線剪開,又會發生什麼奇蹟呢?……

又如在執教活動作文課《趣“味”無限》時,我是這樣創設情境的:先播放一段汽水廣告影片,激發孩子興趣。接著引導學生回憶平常的喝法,集思廣益,讓孩子們想出更多品嚐的.方式。然後就是現場品嚐汽水,引導學生抓住這種瞬間的感受。創設這種情境的目的就是為了強化學生感知,指導學生觀察,豐富表象,促進表達。

二、緊扣年段目標,凸顯訓練重點

新課程標準要求中年段的語文教師,應鼓勵學生不拘形式地寫自己的見聞、感受和想象,寫自己覺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動的內容。可見,在三年級習作教學中,學生更多的是進行片段訓練。

如我在四年級執教的精品課程課例《賽龍舟》。()為了豐富學生體驗,課前我就佈置學生利用國慶假期觀看我鎮舉辦的五人龍舟公開賽。在課堂上,我重點讓學生針對比賽場面進行片段描寫。為了降低難度,我設計了這樣的提示語:

比賽場面異常激烈!只見兩岸的觀眾 聽! 看!

最精彩的還是

該環節從片段著手,緊扣整體規劃主題,先整體描寫圍看觀眾的熱鬧場面,再抓住具體人物的細節,點面結合,最後巧用過渡語,突破訓練重點。

如果說中年段的習作在學生寫話與作文(寫作)之間起著過渡、承接的作用,那麼高年段的習作重點就應該是提高學生細緻描寫能力的同時,指導佈局謀篇的方法。

在上學期精品課程建設中,我執教了人教版五年級上冊的《生活中的啟示》。該單元中每篇課文都是指導學生布局謀篇的優秀範例。上課伊始,我就讓學生上臺排列《釣魚的啟示》和《通往廣場的路不止一條》這兩篇課文的篇章結構,用五角星代表作者受到的啟示,兩個小圈分別代表簡單的開頭和結尾。透過圖形排列的方式,使學生更直觀地領悟到本次習作的佈局技巧,理清自己文章的寫作思路、開頭、結尾、精彩片段等。同時,這樣的板書設計也為學生後面堂上練筆留下借鑑和模仿的樣板。

三、對比學習範文, 開拓學生思路

當前小學習作教學存在著兩種較明顯的觀點:一是不該使用範文,新課程標準提倡讓學生自由表達,使用範文會讓的學生的思維受到束縛;二是認為應該使用範文,因為小學生還小,自己的積累較少,對事物的認識也少,太寬的範圍反而讓學生不知從何下手。我覺得提供範文給學生未嘗不可,因為我們是希望提高學生的語言運用和語言表達能力,暫時的模仿是為了更切實的發展。再者,如果我們能提供一些同類的“範文”進行對比學習那就更好了,因為這樣既能防止思維受限的毛病,也能開拓學生的思路。

如我在一次習作課上指導學生為學校寫一份解說詞。我出示了六張校園照片:植物園、快樂園地、大操場、棋苑、優秀學子以及老師自己。學生們從來沒有接觸過此類題材的訓練,如何才能寫得具體、生動呢?這時候,我出示了兩個片段,進行對比學習:

片段一:東方小學的整個操場鋪著人工草坪,四季常綠,操場邊還種了一些花草樹木,真美啊!我們經常在操場上快樂的活動和玩耍。

片段二:這是東方小學的大操場。整個操場鋪著人工草坪,四季常綠,讓人心曠神怡。操場邊還種了一些花草樹木,特別是兩棵高大挺拔的羅漢松,想守衛校園的衛士,更像一位舞蹈家,伴著風兒,獻上最美的舞蹈。大操場是我們的樂園,我們在操場上玩老鷹捉小雞;我們在操場上舉行運動會;我們在操場上踢足球,每次足球踢上天,我們的快樂也飛上了天。

在師生的思維碰撞下,學生領悟到要把一張靜止的照片寫活需要聯絡活動、展開想象。他們觸類旁通,興趣盎然地選擇其中一張照片寫了起來。

四、多元評價,增加評改樂趣

新課程標準指出:重視引導學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過程中提高寫作能力。要引導學生透過自改和互改,取長補短,促進相互瞭解和合作,共同提高寫作水平。習作分享不僅擴大了學生作文的讀者,讓更多的人讀到他們的作品,使之擁有廣大的讀者,這無疑會大大激發他們的寫作熱情,而且有利於學生間互相學習、取長補短。

(一)學生朗讀,師生共評。

學生寫完作文後,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作文,檢視句子是否通順,有無錯別字,標點符號是否正確,實現自改、自查、自糾的階段。然後,教師出示評價內容:①觀題目、看開頭;②用事例、說具體;③善用好詞好句以及比喻、擬人、排比、反問等修辭方法;④真情實感,結尾昇華。結構包括:①文章切題、中心突出;②層次清楚、詳略得當;③首尾呼應、結構明瞭。引導學生互相評價,教予修改方法。在這一過程,教師要將規範的修改符號演示給學生,並主要進行激勵性評價,樹立學生自信心。

(二)小組互改,推薦佳作。

同桌或者四人小組根據修改方法,運用恰當的修改符號交叉修改作文,在文章後面寫上評語。這種由傳統的教師批改轉變為同伴評議的方式,不僅有利於提高學生的習作興趣、習作水平,而且培養了學生欣賞他人、相信自我、積極向上的品格。最後小組內推薦優秀佳作,可以貼上在教師公佈欄,也可以放到QQ班群上共享,為學生創設了習作交流與體驗成功的舞臺。

五、接力日記,培養寫作習慣

小學生好勝心強,喜歡競爭,利用這一心理特點,我開展了小組接力寫日記比賽。具體做法是:將全班學生按座位分成8小組,每組推選一名組長,組內成員輪流寫日記,每天交一次,老師根據日記質量酌情給分,每週統計一次,評出名次。日記命題有時為全開放式,有時是

話題作文或半命題作文,有時是故事接龍……內容精彩紛呈,形式不拘一格。每天,日記本在一個同學中傳遞,智慧的火花、合作的激情也由此傳遞。講評課上,教師挑選優秀日記在班上朗讀,收到“點上開花,面上結果”之效。

六、班級作文報,喚醒寫作衝動

寫作本質上是一種公眾的言說。作文的生命活力在於獲得說話權,在輿論的平臺、與讀者見面的載體——報刊上獲得說話的權利。離開發表,也就離開了作文最本質的實用功能,離開了作文最能召喚人寫作衝動的激勵功能。辦班級作文報,標題自擬,精選優秀作品,當中穿插同學、老師和家長的精彩點評,甚至還可以新增學生對作文課堂的感受,然後用電腦排版、配上插圖和花邊,最後印刷,發到每個學生手中。

七、從閱讀到“悅讀”,充實心靈體驗

最直接、最便利的誘發體驗的方式,其實是閱讀。世事紛繁複雜,我們不可能都一一經歷過,透過閱讀交流等方式理解社會、理解他人,是體驗生活的又一重要途徑。教師要充分利用閱讀的平臺,以讀促寫,做到讀寫結合。閱讀的範圍是寬泛的,可以讓學生讀古今中外的名著,可以讓學生讀自己同學的作品,更值得注意的是要發揮語文讀本的作用。並有意識地對課文閱讀進行了有選擇的拓展與連結,並以交流、朗誦、評價等形使學生走進“悅讀”。這樣才更有利學生走進閱讀,使閱讀成為孩子自覺的行動,成為孩子快樂的選擇。

習作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只有根據學生的心理發展特徵,透過多種形式和手段創設有效情境,才能喚醒學生寫作衝動,豐富表象,指導方法,讓學生在快樂中促進表達能力的提高。

參考文獻:

李吉林。情境教學法。江蘇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