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語文

淺談體驗式作文教學策略的教學論文

淺談體驗式作文教學策略的教學論文

體驗式作文教學策略例談

《語文課程標準》特別強調寫作的個性化,注重於學生的獨特感受和真切體驗,要把這一要求貫注於教學實踐中,必須在“體驗”二字上做文章。“體驗”既有“領悟”“體味”“設身處地”的心理感受,又有“實行”“實踐”“以身體之”外部實踐的含義。因此,體驗不僅重視主體的心理結構,更注重主體與客體合一的動態建構。基於以上的理解,結合我的教學體會,在小學作文教學中,我嘗試著進行了體驗式作文教學。所謂“體驗式作文教學”就是從學生主體體驗入手,為其創設一個特定的“真”情景(客體),讓學生設身其中,實現“外部刺激力向意志事實的轉化”,從而獲取語言運用的直接經驗。體驗式作文教學是讓學生作文走向“立誠”的最佳途徑,不僅能讓學生“寫自己的話”,而且“寫自己知道得最親切,感悟得最深切的東西”(參見董菊初:《葉聖陶語文教育思想概論》第269頁,開明出版社,1998年版)。循著以上理論脈絡,我在實踐中總結出體驗式作文教學的三大策略一一

策略一:在“真交際”中體驗生活,讓學生感受到寫作是一件與生活密切相關的事。

“真交際”指學生與老師、同學、家長或其他人進行的有一定目的的書面或口頭的往來接觸活動。例如學生間討論感興趣的話題,向老師說明犯錯誤的情況,參加競選,和父母爭辯,寫信,討價還價,義賣等等。這些接觸活動在學習生活中頻頻發生,然而很少被老師有意識的開掘,引入習作範疇。或者說老師沒留意去創設生活中本來具有的自然的.交際情景。“寫作是為了生活”(葉聖陶語),一旦寫作和生活相融起來,學生就會感到寫作的意義和作用,增強興趣和動機。例如,我指導學生用廢紙做出了一個個色彩鮮豔,結實防水的紙球(紙球外套上了各色塑膠袋),並指導從前言、材料與工具、方法與步驟、玩法提示四個方面寫成了一篇小說明文。接著創設了一個真交際的情景:將全班60人分成兩人一組,分別到30個班級講解、推薦做紙球的方法。活動完畢回到教室交流活動經歷。有的陶醉在成功的喜悅中,手舞足蹈的講述了刺激而開心的交際經歷:“聽我說明來意,臺下‘譁’的響起了掌聲,我定了定神,大步跨上了講臺”“在同學們的吆喝聲中,火紅的紙球從教室這端拋向那端,我趁勢大聲問到:‘好玩嗎?’‘好玩!’……

又一陣吆喝聲淹沒了我的話音”“我可真是過足了一把推銷癮!”有的垂頭喪氣,因為“—開口就心慌,臉紅,引來同學們一陣陣鬨笑”,“我不停地用手捏動著褲逢,眼睛盯著講臺,我聽見自己的聲音像蚊子嗡嗡。”可見,整個交際活動調動了學生各種感官參與,浸透了學生個體體驗的理解和感悟,學生心理反應自然豐富多彩,因此傾吐出來的又怎能不是“我的”肺腑之言呢?

策略二:在“真角色”中體驗情感,讓學生按照自己的體悟去塑造個性化的角色。

十九世紀義大利著名演員薩爾維尼,主張演員在表演時應生活於角色的生活之中,每次演出都要感受角色的感情。二十世紀初期,蘇聯戲劇家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推崇其表演主張,強調錶演藝術必須以內部體驗(感受同角色相類似的情景)為基礎,將內部體驗過程視為演員創作的步驟。這就是著名的“體驗藝術學派”表演理論。“感受同角色相類似的情景”就是做一個“真角色”,因為只有成為一個“真角色”,才可能用“那一個”角色特有的語氣去說話,去行走,去思想,才能成為不同於任何角色的個性化角色。這不正和作文教學體驗性原則相通嗎?例如,寫想象類的作文,學生很容易出現想象雷同、不合情理的毛病。但如果讓學生進入想象中的“真角色”,效果就截然不同。以續編故事《狐假虎威》為例,我先讓學生重溫故事,揣摩角色。五年級學生都熟悉《狐假虎威》這個故事,因此播放故事前我提出更高要求:你認為哪些地方寫得很精彩,你能繪聲繪色的講給大家聽嗎?學生講完後,進行評比.“誰講得更精彩,為什麼?”提示學生明白:要想把故事寫得吸引人,必須對人物的語言、神態、動作進行細緻描述。“你認為這是一隻怎樣的狐狸和老虎?”讓學生體悟到狐狸的狡猾與沉著,老虎的愚鈍與暴躁。這為想象故事的生動性和對角色的主調把握奠定了一個基礎。透過想、議、演、說,把學生置於“真角色”境地:“假如你現在就是那隻倒黴的小狐狸,在老虎的魔掌下你會怎樣說,怎樣做來逃脫此難呢?”“這屋子裡現在有62只小狐狸,比—比哪一隻小狐狸的辦法天衣無縫,沒有漏洞。”學生冥思苦想,議論紛紛。想出的辦法先不說,而和老虎(老師扮演)現場表演。表演過程中老師引導學生細緻的觀察,準確的表達,合理的想象。這一過程,老師成了愚鈍暴躁的老虎,學生成了狡猾沉著的狐狸,老虎稍一放鬆警惕就有被騙的可能,狐狸稍一疏忽就有被吃掉的危險,學生的情感被充分啟用,一個個充滿智慧的脫身之計應運而生!不僅如此,活動結束後,“倖存的狐狸”還主動幫助“被吃掉的狐狸”分析原因,另想對策。教與樂之間,學生完成了一篇情感激盪、足智多謀的純體驗作文。

策略三:在“真觀感”中體驗精蘊,讓學生學會精細的觀察和準確的表達。

“接觸了生活並不—定認識生活,有了豐富的生活材料,而且瞭解其‘精蘊’,才能成為寫作的材料。”(參見董菊初:《葉聖陶語文教育思想概論》第252頁,開明出版社,1998年版)“精蘊”即事理的深奧處細密處,這是小學生在觀察生活時很難認識到的,但如果給學生—個親身體驗的、有一定時間和空間的觀察點,必能激發觀察意向,揣摩觀察方法,獲取深刻而細緻的“觀感”(看到事物以後所產生的印象和感想)。例如,讓學生親手種植牽牛花,寫觀察體驗日記。老師發給學生一些種子,但並不告訴他們是什麼種子。四月下旬開始培土和播種,學生從形狀、顏色、硬度、重量等方面觀察種子,並記錄下種的時間、經過及對種子的寄語。一個孩子寫到:種子像芝麻一樣,黑黑的。而有的孩子細緻觀察後指出表述不合實際,應為:種子比芝麻略小,黑中微黃。可見有的孩子觀察更精細了。7至10天后出芽了,孩子們驚叫起來,花苗漸漸長大,孩子非常想知道是什麼花,查閱了很多有關植物的書籍,有的甚至端著花缽向花匠請教。當他們看見花苗長出細藤時,便確定是牽牛花了。但自己種的牽牛花會開出什麼顏色呢?對照資料,根據花苗葉子的形狀和大小推測花的顏色。他們意外地從網上發現了一個有趣的實驗:如果把—朵紅色的牽牛花泡在肥皂水裡,牽牛花就由紅變成藍,如果把已變成藍色的牽牛花再浸到稀鹽酸的溶液裡,則牽牛花又恢復到原來的紅色。孩子們又以極大的興趣投入到對“花瓣細胞裡的花青素”的研究。自主探究的激情一旦迸發,孩子們就好象長出了第三隻眼,走進事物深奧的殿堂,發現了粗淺觀察不能發現的新天地。八月中旬,牽牛花大多開了,雖然是在暑假,很多孩子還是打電話告訴了我喜訊,他們又發現了新問題:沒有一個孩子親眼目睹到花開的經過。後來他們告訴我,牽牛花大多凌晨3點開始綻放,四點左右花開結束,每朵花只有一天的壽命一一他們都快成牽牛花專家了。花開了,孩子的心扉也打開了,充滿想象與創造的文字誕生了:“在微風中,柔弱美麗的牽牛花飄然若仙”“她抖抖沾滿露珠的紫裙,挺起胸脯,吹著喇叭,又努力攀登,我發現她比昨天又高了一截。”“它細細的莖蔓不停地向上纏,我用手把它向上提了一把,沒想到不到一個時辰,它又倔強地退回原地,慢吞吞地自己爬,原來它也有思想呀!”……深秋,花枯萎了,孩子們小心翼翼地摘下花籽,準備第二年春天播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