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心理學

淺談體驗式教學在心理學課堂中的運用

淺談體驗式教學在心理學課堂中的運用

在中職心理學教學過程中效果不佳,主要原因是學生普遍認為心理學內容不僅抽象難懂,而且枯燥乏味;另外,機械識記效果差、學生學習興趣不濃。因此筆者在教學中嘗試進行教學策略最佳化,用體驗式教學幫助學生理解抽象內容,培養學生學習興趣,以有效達成教學目標。具體說來,筆者從以下三個方面做了些努力和嘗試。

一、面向全體,激發學生的共同體驗

在一個班級中,學生的情感體驗必然會存在不同程度的差異,要想有效實現教學目標,僅僅引起部分學生的體驗是遠遠不夠的,這就要求教師要面向全體,激發學生的共同體驗。

筆者目前使用的教材是人教版的普通高校專科小學教育專業《心理學教程》,與之相配套的有一本教學參考用書。教參中在講到“注意與心理過程”的教學時,提供了一個可供課堂演示的“雙耳分聽”實驗。然而,透過比較分析,筆者發現在課堂上如若完全按照教參所述進行實驗,引起的僅僅只是某個被測試學生的體驗。因此,在課堂上筆者對這個實驗的器材和程式進行適當的改變。首先把班裡學生分成兩組,請了甲、乙兩位學生作為教師的實驗助手。第一組學生注意傾聽甲所讀的內容;第二組學生注意傾聽乙所讀的內容(這些內容對大家來說都是全新的)。讀完後,老師要求第一組學生複述乙所朗讀的內容,請第二組學生複述甲所朗讀的內容。當然,結果是沒有一位學生能完成老師提出的要求,即便是老師的實驗助手也是如此。這樣一來,每位學生都會體會到:缺乏注意的參與,人的認識(記憶)過程是無法進行的。

二、理論聯絡實際,引起體驗,化難為易

有很多心理學概念的確較抽象,難以理解。但和其他學科一樣,心理學理論同樣也來源於實踐,因此理論聯絡實際在教學中將能發揮極大的作用。

比如,在心理學教學中,識別知覺的種類是個難點,因為“時間”這一概念本來就較難理解,更何況讓學生清楚地理解“時間知覺”呢?時間知覺是指個體對於客觀現象順序性和延續性的知覺。單從定義來看似乎不是那麼難理解,但是學生學習後如果不能深刻理解這一概念,僅僅停留在對文字表面意義的似懂非懂,是遠遠達不到教學目標的。於是,筆者在教學時請全班學生起立,站成一圈,使每個人的視線範圍內能夠觀察到最多的`同學。活動要求每位參與者必須睜著眼睛,在不借助任何計時工具的前提下,感知3分鐘時間延續的長短,只要學生感到3分鐘時間已經到了時,便可坐下。活動的結果是,有人不到2分鐘就坐下,有人到了3分45秒才“猶猶豫豫”地坐下。經歷了這個簡單的活動,大家就真真切切地感受和體驗到:不同的人對同一段時間延續久暫的知覺存在差異。這種體驗,大大地促進了學生對“時間知覺”這一抽象概念的理解。

三、尊重客觀性原則,引導學生體驗心理學方法的科學性

客觀性原則是心理學教學與研究必須遵循的原則,但是在實際教學中,不少學生往往缺乏這種意識,並對問題做主觀判斷。

在教學氣質型別及其表現時,課本介紹了四種典型的氣質型別的主要心理特徵――膽汁質的人容易興奮、難以抑制、不宜約束;多血質的人反應敏捷、活潑好動、情緒外顯;黏液質的人安靜沉穩、反應遲緩、情感含蓄;抑鬱質的人對事敏感、體驗深刻、孤僻畏縮。很多學生在學到這裡時,會僅僅按照氣質的主要心理特徵,去判斷他們自己的氣質型別,這樣做顯然不科學。因為心理學作為一門科學,要在科學實驗的基礎上以事實和資料說話。

為了讓學生們真正明白這個道理,筆者向學生強調,不能依賴自己的主觀想象而必須依據科學的方法去判斷自己或他人的氣質型別。為了讓大家深刻體驗到兩者的差別,老師將一個USB無線網絡卡連線到教室聯網的電腦上(也可使用手機流量),保證每位學生都可以用手機聯網,引導全體學生根據自身客觀情況如實作答,進行現場氣質測驗,並將最終的測驗結果與之前的主觀判斷的結果進行比較。結果發現,很多學生測試的結果和之前根據氣質的主要心理特徵判斷的結果有差別。老師再次強調了研究心理現象或問題一定要運用科學的研究方法,切忌主觀臆斷。

學生的體驗對於學生本人而言是最直接的、有震撼力和說服力的,因此,在心理學教學中,教師重視利用體驗式教學,能使學生的學習更加深入、有效。讓體驗式教學走進心理學課堂,引導學生在體驗中理解、認知概念,進而運用心理學知識分析解決問題,這不失為一種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