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圖形影象/多媒體

一年級下第一單元《認識圖形二》教案

一年級下第一單元《認識圖形二》教案

一、教學內容

初步認識平面圖形(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圓和平行四邊形):直觀感知,感受特徵,能夠辨認和區別。

二、教材說明和教學建議

(一)變化及變化原因

在陶老師做一年級上冊教材介紹時,也提到了這部分內容的變化。之所以這樣變化,原因有三個。

一是在實驗中老師們覺得合併編排,一上認識的圖形太多,學生不容易掌握;同時由於兒童對幾何形體認識的心理特點,立體圖形和平面圖形容易混淆;二是一下原來的這一單元“圖形的拼組”在教學時內容不好把握,深不深淺不淺的。

所以我們在修訂時對於這部分內容進行了修改。由於兒童認識幾何形體易受到生活經驗的影響,而生活中容易找到與幾何體(也就是立體圖形)相似的實物(因為物體的存在,大量表現為幾何體的形式),但卻難以找到與平面圖形相似的物體的某一部分(兒童的心理特點決定的:兒童認識幾何形體要經歷一個由粗略到精細的過程,即容易掌握和發現形體或物體的明顯的外部特徵,而常常忽略形體或物體的主要部分、區域性和細微部分,難以掌握形體的定義。這與兒童的觀察力是密切相關的。如,兒童說皮球、車輪是圓形的;積木、盒子是正方形的。日常生活中,說一個物體是“圓的”“方的”沒有嚴格區分清平面與立體)。可見,對於兒童來說,學習平面圖形要比學習立體圖形困難,因此我們在一年級上冊安排了立體圖形的認識,在一年級下冊安排了平面圖形的認識。

(二)教材呈現:安排了3個例題。

1.例題1:教學5種平面圖形

增加了平行四邊形的認識,將原來一下例1折一折體會長方形正方形邊的特徵的內容移到三上“四邊形”單元中。

增加平行四邊形的認識,出於兩點考慮:一是因為原來平行四邊形的初步認識是放在三上的,教學時也比較尷尬,因為學生還沒有學習“平行”的知識,也不能提到平行四邊形平行的特徵,只能是初步認識一下;二是在這裡認識平行四邊形後,就可以介紹一些關於數學背景知識(七巧板)的內容,同時可以大大豐富圖形拼組的內容。

移走原來的例1,就可以非常準確的把教學內容定義在“初步認識”這一程度上,方便教師把握教學的深度。只要學生能夠在一系列圖形中辨認出給定名稱的圖形(即圖形名稱與圖形之間能夠建立聯絡)就可以了,能簡單的、用樸素的語言說清楚判斷的理由就可以了,不需要嚴格的、用數學的語言表述圖形的特徵並根據特徵辨別圖形。

編排層次同認識立體圖形的編排大致相同。(除平行四邊形外,基本與一上教材相同)

從學生已經認識的立體圖形的某個面引入,讓學生藉助立體圖形描畫出平面圖形(初步認識);平行四邊形如何引入?(建議可以用美術課上用的那些石膏模型)

再把形狀相同的放在一起,分成5類(既要關注分類結果,更要關注分類的過程和分類的理由,因為學生對分類有了進一步的認識,就對這些平面圖形的本質特徵有了進一步的認識)。

抽象出5種平面圖形,分別進行認識(給出5種圖形的名稱)。

隨後“做一做”第1題讓學生說一說身邊哪些物體的面是上面學過的平面圖形,透過再一次辨認圖形,鞏固幾種平面圖形的表象,同時建立起課堂數學和現實生活的聯絡。

“做一做”第2題安排了操作活動,讓學生在藉助立體圖形畫自己喜歡的圖形的過程中繼續感受平面圖形的特徵,在頭腦裡形成清晰的表象。這種活動素材,在實際教學時,老師可以加以利用也可以加以改造,比如有的老師仿照原來一上立體圖形認識部分的做一做第2題,設計了“猜一猜,是什麼平面圖形”的活動,既避免了簡單的辨認圖形,激發了學生的好奇心,又滲透了對學生推理能力的培養,強化了學生頭腦中平面圖形的表象。

具體可參見《中小學數學 小學版》2008年第11期,“認識圖形”課案及評析

在教學中,應該注意幾點:

(1)與立體圖形的認識相同,老師們應該注意透過畫、說、塗、拼、剪等活動充分感知平面圖形的特徵。

(2)由於小學生思維能力的水平比較低,還不能進行嚴密的邏輯證明。所以小學階段教學的幾何是實驗幾何,很直觀,不是嚴密的幾何證明。根據小學生的這一年齡特點,只要透過活動、操作讓學生直觀感受到幾何形體的特點就可以了,不必要拔高要求。

(3)針對學生容易混淆立體圖形和平面圖形的特點,充分利用教材中滲透的立體圖形和平面圖形關係的素材(主題圖,練習第6、7、8題),讓學生去體驗、去區分。

2.例題2:平面圖形的拼組(除多了平行四邊形、刪掉小棒擺外,其餘與一下例2同)

透過讓學生用所學的平面圖形進行拼組活動,初步體會各平面圖形之間的關係,一方面進一步體會所學平面圖形的特徵,另一方面為以後的學習(如平行四邊形、三角形等面積公式的探索,組合圖形的認識等)、積累一些感性的經驗。

注意:這裡只讓學生直觀地、用樸素的語言說出拼出來的圖形是什麼平面圖形就可以了,不要求用規範的數學語言、嚴格的證明拼出來的是什麼圖形。

3.例題3:解決問題的內容

讓學生運用已有的關於平面圖形的知識和活動經驗,用七巧板拼指定的圖形。使學生繼續經歷解決問題的一般過程,並透過對七巧板的實際操作解決問題。

這裡需要提出的是七巧板的.引入。對於學生來說,七巧板是一種非常熟悉的玩具,而且製作也非常簡單(只要用一張較厚的紙,照七巧板的圖樣剪成7塊就可以了)。從歷史上來說,它是我國勞動人民的創造之一,而且具有豐富的價值(清朝王其沅著有《七巧八分書》共8冊,收集了大量的七巧板拼成的圖樣;很早就傳入歐洲,在英國劍橋大學圖書館藏有一本桑下客著的《七巧新譜》。歐美人把七巧板叫做“唐圖”tangram,在一些著作中常常提到。近代數學家把七巧板作為組合分析中的數學問題來研究,美國計算機專家道許還設計了一個“解決七巧板問題的探索程式”。近代的兩位幾何學家用數學方法證明了,一副七巧板只能拼出13種凸多邊形。國外教材、ipad上等等,都有利用七巧板為素材的習題或者遊戲。)

因此,教材在例題之後在“你知道嗎”版塊裡介紹了七巧板,對學生滲透數學文化的內容。

4.練習。

總體上練習的變化

這次修訂,我們對練習的編排下了很大的功夫。

針對實驗中老師們提出的練習量少的反饋,我們對練習進行了調整,按課時來說,基本上每課時最少3題,最多5題。

同時,為了方便老師的教學,我們按課時來編排練習題,層次很清楚,老師們翻翻教材就能看出來。

此外,我們豐富了練習的形式,儘量使練習不重複,同時做好鋪墊及相關知識的滲透,加強前後知識之間的聯絡。比如本單元練習的第6、7、8題。

本單元練習的編排情況

就這個單元的練習來說,我們提供了豐富的練習,有塗色的、有統計同類圖形個數的、有分解和組合平面圖形的、有拼擺有趣的圖案的,有溝通立體圖形和平面圖形關係的,等等。這些習題在培養學生髮現問題的能力、空間知覺、創造力、想象力等方面都有所體現,限於時間關係我在這裡就不一一細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