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沁園春> 關於《沁園春·雪》教學設計

《沁園春·雪》教學設計

關於《沁園春·雪》教學設計

  【教學內容】

  本課內容在教材第2~5頁。《沁園春·雪》是毛主席的代表作之一,體現了他作為一代偉人的豪邁情懷和不凡氣度。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⑴ 學習詞的相關知識,瞭解詞的基本特點和表現手法。

  ⑵ 能夠有節奏、有感情地朗讀,注意重音及停頓。

  ⑶ 體會詩詞語言的凝練、準確和詩化形象的豐富內涵。

  ⑷ 學會借景抒情的表達手法,能夠在寫作中運用想象和聯想。

  2、過程與方法:

  ⑴ 學生結合文中的註釋,在教師的指導下,理解內容。

  ⑵ 老師組織學生分組進行活動,根據詞的內容,發揮想象,以小組為單位,描繪出詩人筆下的北國風雪圖。

  ⑶ 設計問題,結合學生繪出的圖畫進行串講,引導學生體會本闋詞的壯美意境和詩人的豪邁情懷。

  ⑷ 結合幾首描繪雪景的詩詞,教師引導學生進行比較,加深對本闋詞主題的理解。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⑴ 學生能夠感受詩人對祖國壯麗山河的熱愛之情,以及他作為革命領袖,揮斥方遒的偉大抱負和堅定信心。

  ⑵ 學生能夠恰當、客觀地認識詩人對歷代帝王的評論,教師引導學生樹立客觀的功過觀和正確的歷史觀。

  【教學重、難點及教學突破】

  1、重點:

  ⑴ 學會詞的朗誦方法,掌握正確的停頓,能夠找出詩歌的重音。

  ⑵ 體會詩歌語言的凝練,理解詩化形象的內涵。

  ⑶ 領會詞的意境美和音韻美。

  2、難點:

  ⑴ 理解封、飄、望、舞、馳、惜等動詞和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的含義。

  ⑵ 理解詩人對歷史人物的評鑑,體會他豪邁的偉人情懷,並樹立正確的歷史人物觀。

  3、教學突破:

  ⑴ 運用語言和畫筆,在音樂的陪伴下,師生共同描繪詩人筆下的北國風雪圖。

  ⑵ 教師引導學生透過詩畫結合,感受詩人由近及遠、借景懷古、實虛結合的'寫作技巧。

  【教學準備】

  1、教師準備:

  ⑴ 第一課時前,將學生分為若干小組,提出預習內容和要求;查詢關於長征的圖片、音像等資料,如課文的朗讀帶、《長征組歌》的錄影帶或者毛澤東主席在長征途中的故事等。

  ⑵ 第二課時前,蒐集一些以雪為內容的詩詞,如柳宗元的《江雪》、岑參的《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與本詞進行風格上的比較。

  2、學生準備:

  ⑴ 第一課時前,嘗試有感情、有節奏地閱讀這首詞,標示出重讀的字詞,摘抄描寫雪景的句子;能夠主動查詢並瞭解本首詞的寫作背景;四到五人為一組,嘗試根據詩詞內容,繪製一幅北國風雪圖。

  ⑵ 第二課時前,摘抄一些毛主席詩詞,如《沁園春·長沙》,能夠嘗試背誦一到兩首,體會毛主席詩詞的風格。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一、交流預習心得,匯入新課

  1、結合本地的氣候特徵,引導學生展開對雪景的描繪。

  2、不同的人、不同的心境、不同的時代環境,會賦予雪景不同的特點,結合歷史背景,匯入新課。

  3、播放《沁園春·雪》的朗讀帶,或者自己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指導學生注意字音(如汗、俱)、停頓、重音和朗讀的技巧。

  4、給學生兩三分鐘時間默讀體會。

  1、暢所欲言,想象大地披白、青松傲雪、堆雪人、打雪仗等景象。

  2、結合自己摘抄的描寫雪景的詩句,如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大雪壓青松,青松挺且直等,體會意境。

  3、在聽的過程中,糾正字音,劃出停頓和重音,初步體會詞的感情。

  4、在心中默讀,體會詞的意境和音律。 二、設定問題,引導學生主動探究

  1、讓學生說出上闋中的動詞和它們所描繪的景物,學生回答後及時補充和糾正。

  2、對學生的回答給予肯定,並示範分析封、飄、失所描繪出的北國雪景,重點比較望與看字的區別,暗示詩人登高望遠的觀察角度,引導學生自主分析其它動詞描繪的視覺景象。

  3、補充講解:舞,起舞、飛舞,形容披雪的群山似銀蛇逶迤曲折;馳,賓士、奔跑,形容白雪覆蓋的丘陵如巨象賓士,並提問:山舞銀蛇與原馳蠟象運用了什麼修辭手法?

  4、分析:晴日映照下的雪景,紅色與白色交相輝映,巨大的反差給讀者以視覺上的震撼;詩人又把紅日白雪交相輝映的壯美景象,比做紅裝素裹的少女,更是想象奇特,比喻確切,並提問學生欲與天公試比高中欲字的用法。

  5、總結詩詞寫景語言的凝練生動,引導學生透過近景和遠景的推移、實景和虛景的交錯,發現詩人思維的跳躍和連貫。

  1、回答問題:有封、飄、望、失、舞、馳、比、看等,分別描繪了長城,黃河,群山,高原和晴日的雪景。

  2、根據教師示範的方法,分析詞語的用法。失描繪出黃河結冰的壯觀景象,舞和馳運用擬物、比喻的修辭手法,化靜為動,生動描繪出群山高原在白雪的覆蓋下一望無垠、連綿起伏的壯麗景色,富於生命力。同學問交流閱讀體會,補充答案。

  3、透過教師講解,體會詩歌語言的準確、凝練,並回答:山舞銀蛇和原馳蠟象運用了比喻、擬物、擬人和對偶的修辭手法。

  4、討論回答:欲字把山、原擬人化了,生動地寫出了它們雄心勃勃的精神面貌和昂揚奮發的氣概。能夠根據教師的提示,感受詩歌形象的詩化特徵,理解詩人借試比高抒發內心的豪邁之情。

  5、透過概括詞中出現的景物,把握詩人的寫景脈絡,培養聯想和想象的能力。 三、組織活動。繪製北國風雪圖

  1、組織學生分小組,根據對詞的分析和理解,修改已繪製的圖畫。

  2、結合圖畫,指導學生感受白雪與晴日的紅白色調撞擊,理解妖嬈的內涵。

  3、引導學生髮現,長城和黃河並非真實地出現在詩人眼前,詩中的許多景色是詩人運用豐富的想象和聯想,勾勒出來的壯麗圖景。

  1、小組進行活動,總結組內同學對上闋詞意境的理解,修改圖畫。

  2、結合圖畫,選舉小組代表,口頭描繪詞中的景象,嘗試總結詩詞表現的意境美。

  3、透過閱讀和教師提示,發現詩中的許多景色是虛實結合,體會到詩人豐富的想象和聯想,並嘗試掌握這種寫作手法,鍛鍊思維,將其運用到寫作訓練中。

  第二課時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一、誦讀上闋詞,複習已學內容,進入下闋詞的學習

  1、透過教師範讀、學生齊讀和點名朗讀等方式,讀出詞的音律,回顧上節課的學習過程。

  2、提問學生是否瞭解下闋詞中所列舉的歷代帝王。學生回答完後,可視回答情況給予補充。

  1、認真配合教師,在讀的過程中,溫習上闋詞的知識點,並感受下闋詞的意境。

  2、暢所欲言,可以結合歷史知識和平時的閱讀積累回答教師的問題。

  二、組織學生討論,分析下闋詞

  1、提問:透過誦讀全詞,你發現上闋詞和下闋詞就內容而言最大的區別在何處?

  2、提問:描寫景物和評點歷史人物是不相關的內容,詩人是如何將它們聯絡起來的?

  3、總結:這句話前一句承上,後一句啟下,由景物自然過渡到歷史人物,跨越時空,表現了詩人的大氣豪邁和堅定信念。

  4、提問:詩人對歷代帝王、無數英雄是什麼態度?你是如何知道的?

  5、組織學生討論,理解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的含義,並提示學生,作者曾自注:末三句,是指無產階級。但是從文字出發,即根據這首詞的內容和語境加以體會和分析,就會認識到,這首詞是以作者本人為抒情主人公的,末三句主要是作者自指。 1、回答:最大的區別在於,上闋詞是寫景抒情,下闋詞是評點歷史人物表達觀點。

  2、回答:是透過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英雄競折腰連線起來的。

  3、結合教師的分析,談論、體會詩人是如何把寫景和抒情結合到一起,自然過渡到對歷史人物的評點的。

  4、經過討論和交流回答:詩人對他們是惋惜、感嘆的態度,惜、略輸、稍遜、只識等詞語都反映了詩人的態度。

  5、討論,認識到這三句話是全詞主旨所在,抒發了作者作為一代偉人的政治抱負和自信。

  三、教給學生比較閱讀的方法,總結全詩

  列舉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引導學生從內容、語言和主題三個方面比較閱讀這兩首同是描寫雪景、借景抒情的詩歌,這種比較討論沒有固定答案,關鍵在於鼓勵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討論。

  1、分組討論,主動探究兩首詩詞的區別:從意境創設、語言風格和主題思想三個方面加以理解,各抒己見。

  2、總結全詞,並告訴學生詩、樂、畫一體的詩歌學習思路和我國詩言志的詩歌傳統。

  3、在小組內交流學習心得,共同分享學習經驗和收穫。 四、本課總結

  這是一首主旨鮮明、氣勢恢弘、意境壯美的詞。透過這首詞的學習和背誦,學生基本能夠掌握比較閱讀的方法和詩、樂、畫一體的學習思路。教師在講解和引導的過程中應當與學生一樣,始終處在鑑賞者的角度,給予學生充分的空間,各抒己見,暢談自己對詞的感受和體驗。詩歌語言的分析是零散而瑣碎的,抓住重點詞語,是解讀這首詞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