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李賀> 南山田中行原文翻譯以及賞析李賀

南山田中行原文翻譯以及賞析李賀

南山田中行原文翻譯以及賞析李賀

  在生活、工作和學習中,大家都接觸過古詩吧,古詩的篇幅可長可短,押韻比較自由靈活,不必拘守對仗、聲律。那麼什麼樣的古詩才是好的古詩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南山田中行原文翻譯以及賞析李賀,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南山田中行原文翻譯以及賞析李賀

  南山田中行

  秋野明,秋風白⑴,塘水漻漻蟲嘖嘖⑵。

  雲根苔蘚山上石⑶,冷紅泣露嬌啼色⑷。

  荒畦九月稻叉牙⑸,蟄螢低飛隴徑斜⑹。

  石脈水流泉滴沙⑺,鬼燈如漆點松花⑻。

  【註釋】

  ⑴秋風白:古人以白色象徵秋天。秋風又稱素風,素的意思是白。

  ⑵漻(liáo)漻:水清而深。嘖嘖:蟲鳴聲。

  ⑶雲根:雲霧升起之處。苔蘚:青苔。

  ⑷冷紅:秋寒時節開的花。泣露:露珠凝聚,有如淚珠。

  ⑸荒畦:荒蕪的田地。叉牙:參差不齊。

  ⑹蟄(zhé)螢:藏起來的螢火蟲。

  ⑺石脈:石縫。

  ⑻鬼燈:磷火。如漆:明亮如漆。點:一作“照”。

  【白話譯文】

  秋風掠過,秋野明淨,池塘積水深又清,草中蟲兒唧唧鳴。長滿苔蘚的山石,浮起濃密的雲氣。掛著露珠的秋花,在嬌滴滴地哭泣。九月,荒地裡的稻子參差不齊,發著冷光的螢火蟲在斜徑上低飛。石縫裡滲出的泉水滴入沙地,鬼火如墓中漆燈,花朵似的點綴著松林。

  【賞析】

  詩歌開頭三句吸收古代民間歌謠起句形式,運用了“三、三、七”的句法。連出兩個“秋”字,語調明快輕捷;長句連用兩個迭音詞,一清一濁,有抑有揚,富於節奏感。令讀者讀後彷彿置身空曠的田野,皓月當空,秋風萬里,眼前塘水深碧,耳畔蟲聲輕細,有聲有色,充滿詩情畫意。

  四、五句寫山。山間雲繞霧漫,岩石上佈滿了苔蘚,嬌弱的紅花在冷風中瑟縮著,花瓣上的露水一點一點地滴落下來,宛如少女悲啼時的淚珠。寫到這裡,那幽美清朗的境界驀然升起一縷淡淡的愁雲,然後慢慢向四周鋪展,輕紗般籠罩著整個畫面,為它增添了一種迷幻的色調。

  六、七句深入一層,寫田野景色:“荒畦九月稻叉牙,蟄螢低飛隴徑斜。”深秋九月,田裡的稻子早就成熟了,枯黃的莖葉橫七豎八地丫叉著,幾隻殘螢緩緩地在斜伸的田埂上低飛,拖帶著暗淡的青白色的光點。

  八、九句再深入一層,展示了幽冷悽清甚至有點陰森可怖的境界:從石縫裡流出來的泉水滴落在沙地上,發出幽咽沉悶的聲響,遠處的燐火閃爍著綠熒熒的光,像漆那樣黝黑髮亮,在松樹的枝丫間遊動,彷彿松花一般。泉水是人們喜愛的東西,看著泉水流淌,聽著它發出的聲響,會產生輕鬆歡快的感覺。人們總是愛用“清澈”、“明淨”、“淙淙”、“潺潺”、“叮咚”之類的字眼來形容泉水。李賀卻選用“滴沙”這樣的詞語,描摹出此處泉水清幽而又滯澀的形態和聲響,富有藝術個性,色調也與整個畫面和諧一致。末句描寫的景是最幽冷不過的'了。“鬼燈如漆”,陰森森地令人毛骨悚然;“點松花”三字,又多少帶有生命的光彩,使讀者在承受“鬼氣”重壓的同時,又獲得某種特殊的美感,有一種幽冷清絕的意趣。

  名家點評

  《詩源辨體》:賀樂府七言,如“茂陵劉郎秋風客,夜聞馬撕曉無跡”、“大江翻瀾神曳煙,楚魂尋夢風颸然”、“秋墳鬼唱鮑家詩,恨血千年土中碧”、“西山日沒東山昏,旋風吹馬馬踏雲”、“百年老鴞成木魅,嘯聲碧火巢中起”、“石脈水流泉滴沙,鬼燈如漆照松花”、“呼星召鬼歆杯盤,山魅食時人森寒”、“蟲棲雁病蘆筍紅,迴風送客吹陰火”等句,皆鬼仙之詞也。

  《李長吉集》:黎簡:此長吉平正之作。

  《昌谷集註》:此秋田月夜時也。佳魄皎然,野風爽朗,水靜蛩吟,苔深花溼,芳蕙低垂,流螢歷亂,石泉聲細,磷火光微。隴上行吟,情思清絕。

  《李長吉詩集批註》:東坡有語:歲雲暮矣,燈火青熒,時於此間,得少佳趣。劉貢父戲之,以為夜行失路,誤人田螺精家。此詩亦似陸機入工弼墓,然而妙。

  作者簡介

  李賀(790——816),唐代詩人。字長吉,福昌(今河南宜陽西)人。唐皇室遠支,家世早已沒落,生活困頓,仕途偃蹇。曾官奉禮郎。因避家諱,被迫不得應進士科考試。早歲即工詩,見知於韓愈、皇甫湜,並和沈亞之友善,死時僅二十七歲。其詩長於樂府,多表現政治上不得意的悲憤。善於熔鑄詞采,馳騁想像,運用神話傳說,創造出新奇瑰麗的詩境,在詩史上獨樹一幟,嚴羽《滄浪詩話》稱為“李長吉體”。有些作品情調陰鬱低沉,語言過於雕琢。有《昌谷集》。他被後人稱為“詩鬼”。其詩被稱為“鬼仙之詞”或“李長吉體“。

  李賀人物生平

  宗室王孫

  李賀於唐德宗貞元六年(公元790年),出生於福昌縣昌谷(今洛陽宜陽縣三鄉)一個破落貴族之家,遠祖是唐高祖李淵的叔父李亮(大鄭王),屬於唐宗室的遠支,武則天執政時大量殺戮高祖子孫,到李賀父親李晉肅時,早已世遠名微,家道中落,隱淪昌谷。李賀對自己有李唐宗室高貴血統這一點十分自豪,在他的降裡一再提起:“唐諸王孫李長吉”、“宗孫不調為誰憐”、“為謁皇孫請曹植”。但實際上,他這個“宗室王孫”恐怕連大鄭王房的嫡脈也不是,至少是家道早就衰落了。

  李賀自述家境時說:“我在山上舍,一畝嵩磽田。夜雨叫租吏,舂聲暗交關。”(《送韋仁實兄弟入關》)父親李晉肅,早年被僱為“邊上從事”。大曆三年(768)去蜀任職,曾與表兄杜甫相遇於公安,“漂泊”一生,到李賀出生的貞元年間,晉肅稍得升遷,任陝縣令,但不久老死。母親鄭氏,生一女二子,長守昌谷。大女出嫁後,家境愈貧寒。李賀兄弟二人外出謀生,欲飽肌腹。“欲將千里別,特此易鬥粟”(《勉愛行二首送小季之廬山》),淒涼之狀,於此可見。

  李賀自幼體形細瘦,通眉長爪,長相極有特徵。他才思聰穎,七歲能詩,又擅長“疾書”。相傳貞元十二年(公元796)李賀正值七歲,韓愈、皇甫湜造訪,李賀援筆輒就寫就《高軒過》一詩,韓愈與皇甫湜大吃一驚,李賀從此名揚京洛[10-12] 。年紀稍長,李賀白日騎驢覓句,暮則探囊整理,焚膏繼晷,十分刻苦。李商隱作《小傳》雲:“恆從小奚奴,騎巨驢,背一古錦囊,遇有所得,即書投囊中,及暮歸,太夫人使婢受囊出之,所見書多,輒曰:‘是兒要當嘔出心乃已耳!’”。貞元二十年(804年),十五歲的李賀就已經譽滿京華與李益齊名了。

  唐順宗永貞元年(805年),李賀十六歲,當年順宗帶病繼位(中風),任用王叔文、韋執誼等除弊革新,史稱永貞革新。八月宦官俱文珍勾結貴族官僚改元永貞,逼順宗稱病退位,新政遂敗。次年,順宗病亡。唐人(劉禹錫、柳宗元等)在詩文中有影射,指稱順宗並非病故,而是遇害而死。李賀成年後,得知此事,做《漢唐姬飲酒歌》諷刺。

  仕途失意

  唐憲宗元和二年(公元807年),李賀十八歲歲左右,即已詩名遠播,元和三、四年間(公元808~809年),李賀寫《雁門太守行》謁韓愈,又聞韓愈在洛陽,李賀往謁。據說,韓愈與皇甫湜曾一同回訪,賀寫了有名的《高軒過》詩。本可早登科第,振其家聲,但“年未弱冠”,即遭父喪。當時,服喪“務必以三年全期為限,所以直到元和五年(810年)韓愈才與李賀書,勸其舉進士。該年初冬,二十一歲的李賀參加房式主持,韓愈參與組織的河南府試,作《河南府試十二月樂詞並閏月》,並一舉獲雋,年底即赴長安應進士舉。可是“闔扇未開逢猰犬”,妒才者放出流言,謂李賀父名“晉肅”、“晉”與“進”犯“嫌名”。儘管韓愈“質之於律”“稽之於典”為其辯解,終無可奈何,李賀不得不憤離試院。元和三年(公元808年)春,十九歲的李賀離京返回昌谷,作《出城》,當年十月間,再次西入長安。經停洛陽,韓愈、皇甫湜到訪慰藉落第之人,李賀作《高軒過》答謝。十月十四日,李賀在洛陽仁和裡坊的宅院中,與前輩話別,作《仁和裡雜敘皇甫湜》。

  元和五年(810年),這一年李賀二十一歲,韓愈調為河南令(河南府,治所洛陽),有詩《燕河南府秀才》,詩中有“惟求文章寫,不敢妒與爭”。可能是感懷此前李賀的不幸遭遇,誡勉本屆考生。

  未能參加進士考試,對李賀打擊甚重,他曾寫了不少抒憤之詩,當年回到昌谷。大約因其為李唐宗室的後裔,又有韓愈為之推獎,元和六年(811年)五月,李賀又返回長安,經宗人推薦,考核後,父蔭得官,任奉禮郎,從九品。從此,“牢落長安”長達3年,為官3年間,李賀親身經歷,耳聞目睹了許多事情,結交了一批志同道合的朋友,對當時社會狀況有了深刻的認識。個人生活雖不如意,卻創作了一系列反映現實、鞭撻黑暗的詩篇。雖然此間心情“瞧悴如芻狗”,但增長了生活閱歷,擴充了知識領域,在詩歌創作上大獲豐收。所謂賀詩“深刺當世之弊,切中當世之隱”(清姚文燮語),大多數作品就產生在這一時期。他在中唐詩壇乃至整個唐代文壇的傑出地位,應該說主要是這一時期寫下的近60首作品奠定的。

  晚年漂泊

  由於遷調無望,功名無成,哀憤孤激之思日深。加之妻又病卒,李賀憂鬱病篤,元和八年(813年)春告病回昌谷休養了一段時日。但他不甘沉淪,又舉足南遊,希望在南楚或吳越一展才華。離長安時,他的友人無可和尚(青龍寺高僧)也曾寫過一首《送李長吉之任東井》的詩,預祝他南遊成功,但結果大約也不妙。“九州人事皆如此”,他折回洛陽,告別長輩皇甫湜等親友,同年十月十四日又西進長安。元和九年(814年),他決然辭去奉禮郎之職,重回昌谷“歸臥”。然後取道宜陽、洛陽、經河陽,入太行,過長平、高平,於深秋到達潞州(今山西長治市)。此後在潞州張徹的薦舉下,做了3個年頭的幕僚,為昭義軍節度使郗士美的軍隊服務,幫辦公文。元和十一年(816年),因北方藩鎮跋扈,分裂勢力猖獗,郗士美討叛無功,告病到洛陽休養,友人張徹也抽身回長安。李賀無路可走,只得強撐病軀,回到昌谷故居,整理所存詩作,不久病卒,時年二十七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