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勸學> 孫權勸學知識點整理

孫權勸學知識點整理

孫權勸學知識點整理

  知識點是知識、理論、道理、思想等的相對獨立的最小單元。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孫權勸學知識點整理,希望大家喜歡。

  孫權勸學知識點整理 篇1

  一、通假字

  孤豈欲卿治經為博士邪(通“耶”,語氣詞)

  二、詞的積累

  ①重點詞語

  卿今當塗掌事(卿,古代君對臣或朋友之間的愛稱。當塗,當道,當權)

  但當涉獵(但,只。涉獵,粗略的閱讀)

  刮目相待(擦)

  肅遂拜蒙母(於是,就)

  孤豈欲卿治經為博士邪(孤,古代君王的自稱,可譯為“我”。治,研究)

  蒙乃始就學(乃,於是,就。就,靠近)

  及魯肅過尋陽(及,到了……的時候。過,到)

  即更刮目相待(另眼相看,用新的眼光看待。刮目,擦擦眼)

  大兄何見事之晚乎(見事,認清事物。乎,啊,表示感嘆語氣)

  ②一詞多義

  當:1.當塗掌事(與“塗”連用譯為“當道,當權”)

  2.但當涉獵(應當)

  見:1.見往事耳(動詞,知道)

  2.見漁人,乃大驚(動詞,看見)

  3.大兄何見事之晚乎(動詞,認清,識別)

  若:1.孰若孤(動詞,比得上)

  2.彷彿若有光(介詞,好像)

  之:1.大兄何見事之晚乎(助詞,取消句子的獨立性,不譯)

  2.於廳室之東北角(助詞,的)

  乃:1.乃不知有漢(竟)

  2.蒙乃始就學(於是,就)

  為:1.孤豈欲卿治經為博士邪(動詞,做)

  2.不足為外人道也(介詞,對,向)

  ③古今異義

  但當涉獵(古義:只。今義:轉折連詞。)

  孤豈欲卿治經為博士邪(古義:研究。今義:治理。)

  見往事耳(古義:歷史。今義:過去的事情。)

  及魯肅過尋陽(古義:到。今義:經過。)

  三、句式積累

  1.省略句

  “肅遂拜蒙母”中,“拜”後省略介詞“於”,可補充為“肅遂拜於蒙母”。

  2.倒裝句

  “大兄何見事之晚乎”中,“何見事”是賓語前置,正常語序應為“大兄見事何之晚乎”。

  “蒙辭以軍中多務”是倒裝句,正常語序應為“蒙以軍中多務辭”。

  孫權勸學知識點整理 篇2

  一、文學常識積累

  本文選自《資治通鑑》,此書是司馬光主持編纂的一部編年體通史,記載了從戰國到五代共1362年間的史事。司馬光,北宋政治家,史學家。

  二、字詞句積累

  (一)、看拼音寫漢字或看漢字寫拼音

  孤豈欲卿(qīng)但當shè(涉)獵

  即更刮目相待(gēng)肅遂拜蒙母(suì)

  (二)、重點字詞解釋

  1、卿今當塗掌事(當權、當道)2、蒙辭以軍中多務(推託)

  3、孤豈欲卿治經為博士邪(古時王侯的自稱)(研究儒家經典)

  4、但當涉獵(粗略地閱讀)5、見往事耳(歷史)

  6、蒙乃始就學(於是、就)

  7、及魯肅過尋陽(到了……的時候)(到)8、卿今者才略(軍事方面或政治方面的才幹和謀略)

  9、即更刮目相待(重新)(擦擦眼)10、大兄何見事之晚乎(認清事物)

  (三)、通假字

  孤豈欲卿治經為博士邪:邪通耶譯為:語氣詞

  (四)、古今異義詞

  1、孤豈欲卿治經為博士邪

  博士:古義:當時掌管經學傳授的學官;今義:學位的最高一級。

  2、見往事耳

  往事:古義:歷史;今義:過去的事情

  (五)、重點句子翻譯

  1、卿今當塗掌事,不可不學。

  你現在當權管事了,不可不學習.

  2、蒙辭以軍中多務

  呂蒙以軍中事務多來推辭

  3、孤豈欲卿治經為博士邪

  我難道是想要你鑽研經書成為博士嗎?

  4、但當涉獵,見往事耳

  只是應當粗略地閱讀,瞭解以往的事情罷了。

  5、蒙乃始就學

  呂蒙於是開始學習

  6、卿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

  以你現在的才幹、謀略來看,已不再是原來那個吳下阿蒙了。

  7、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見事之晚乎!

  讀書人分別了數日後,就要重新另眼看待,長兄知道這件事情太晚了啊!

  (六)、文言句式

  “蒙辭以軍中多務”等於“蒙以軍中多務辭”。狀語後置

  (七)、成語積累

  ①.“吳下阿蒙”即當年在吳縣時的阿蒙,或說是三國時吳國名將呂蒙,特指原來不好讀書的呂蒙。後泛指缺少學識和文才的人。

  ②.“刮目相待”指別人已有顯著進步,不能再用老眼光來看待。

  五、內容及寫法理解

  1、本文主要寫孫權的善於勸學和呂蒙的驚人長進。採用對話的方式來刻畫人物形象的。

  2、透過魯肅對呂蒙的“議論”來表現呂蒙的驚人長進。採用了側面描寫的手法來證明。

  賞析

  該文是根據先前的史書改寫的。因先前的史書已有較詳細的記載,而又無新的史料可以補充,所以文章是根據從略的原則對先前史書的有關記載進行改寫的。文章篇幅小,僅119字,雖極簡略但剪裁精當,不僅保留了原文的精華和故事的完整性,而且以更精練的文筆突出了人物的風采,是一篇成功的改寫之作。

  該文以對話為主,其他內容均簡說或不說。如對呂蒙的學習情況,僅以“蒙乃始就學”一句加以概括,至於他讀了哪些書,又如何用功則隻字未提。後文中呂蒙二人的談話,只用一句“與蒙論議”來交代,兩人談論的是什麼話題,呂蒙的哪些見解讓魯肅起敬的.都略去不寫。詳略的安排極其精當。 除對話外的其他語言也非常簡省而意賅。情節發展上,孫權的刻意勸學終使呂蒙就學,他就學後的淵博學識又使魯肅驚歎,呂蒙又緊承其嘆發出“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的自信之語,上下文銜接自然,前因後果,井然有序。

  該文寫的是呂蒙在孫權勸說下“乃始就學”。孫權勸學,先向呂蒙指出“學”的必要性,即因其“當塗掌事”的重要身份而“不可不學”;繼而現身說法,指出“學”的`可能性。使呂蒙無可推辭、“乃始就學”。從孫權的話中,既可以看出他的善勸,又可以感到他對呂蒙的親近、關心和期望,而又不失人主的身份。“卿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是情不自禁的讚歎,可見魯肅十分驚奇的神態,以他眼中呂蒙變化之大竟然判若兩人,表現呂蒙因“學”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難以置信的驚人長進。需要指出的是,魯肅不僅地位高於呂蒙,而且很有學識,由他說出這番話,更可表明呂蒙的長進確實非同一般。“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見事之晚乎?”是呂蒙對魯肅讚歎的巧妙接應。從呂蒙的答話中可見呂蒙頗為自得的神態,呂蒙以當之無愧的坦然態度,表明自己才略長進之快之大。孫權的話是認真相勸,魯肅、呂蒙的話則有調侃的意味,二者的情調是不同的。其才略很快就有驚人的長進而令魯肅歎服並與之“結友”的故事,說明了人只要肯學習就會有長進,突出了學習重要性。

  讀書使呂蒙的言談大有智慧,所以魯肅的語氣重在驚歎:“卿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呂蒙也僅說了一句話:“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見事之晚乎!”話中既有對魯肅大驚小怪的不以為然,更有一種書中多閱歷,胸中有丘壑的自信,令人油然而生一種敬羨之情。呂蒙讀書的功效是透過魯肅的與呂蒙的對話從側面展現出來的,他的驚歎襯托出了呂蒙今非昔比的事實。而話中的“吳下阿蒙”又將呂蒙的過去與現在進行了一個縱向的對比,得出了“變”的結論,而呂蒙之“變”的核心正是“才略”的猛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