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將進酒> 李白將進酒教案

李白將進酒教案

李白將進酒教案

  作為一名老師,有必要進行細緻的教案准備工作,教案有助於學生理解並掌握系統的知識。那麼大家知道正規的教案是怎麼寫的嗎?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李白將進酒教案,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李白將進酒教案1

  教學目標:

  ①理解李白詩中的真正情感和藝術特色

  ②熟背全詩

  教學重點:

  理解李白這首詩的特色和技巧

  教學難點:

  深入理解李白在詩中的情感

  教學方法:

  誦讀法、討論法、比較賞析法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匯入

  1、在中國文學史上,詩與酒相從相隨,幾乎有一種天生的緣分。中國詩人大多愛喝酒。多少詩人因酒忘卻人世的痛苦憂愁,因酒在自由的時空中盡情翱翔,因酒而丟掉面具口吐真言,因酒而成就傳世佳作。

  對酒當歌,人生幾何。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

  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

  唐代的天才詩人李白尤為突出。他自稱“酒中仙”,時人也號之曰“酒聖”。古時酒店都愛掛上“太白遺風”、“太白世家”的招牌。

  2、李白的酒詩

  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月下獨酌 》

  蘭陵美酒鬱金香,玉碗盛來琥珀香。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處是他鄉。—《客中作》

  百年三萬六千日,一日須飲三百杯。——《襄陽歌》

  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銷愁愁更愁。 —《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雲》

  3、公元762年秋,病骨支離的李白什麼都不需要了,惟要酒,酒。他一生醉得太多了,但這是最後一次。他舉杯邀月,卻發現月在水裡,他悠悠忽忽撲進水中,抱月而眠。誰像他這樣認真又天真一生?連死都是一首詩,一首醉酒的詩。

  4、天寶十一載,距李白被唐玄宗“賜金放還”已有八年之久。由於受到排擠,李白離開長安,開始了以東魯、梁國為中心的第二次漫遊。當時,他曾多次與友人岑勳在嵩山另一好友元丹丘的潁陽山居為客。他們登高暢飲,對酒當歌,暢抒滿腔不平之情。

  此作就是他詠酒抒情的佳作——《將進酒》。

  二、解題

  1、將進酒》原為漢樂府的曲調,意即“勸酒歌”,多以飲酒放歌為內容。將,請、願之意,《詩經·衛風·氓》中有“將子無怒”句。這個“將”與詩句“呼兒將出換美酒”的“將”音義不同 。

  2、解釋下面“將”的意義:

  ①將進酒( 請 )

  ②呼兒將出換美酒( 拿)

  ③爺孃聞女來,出郭相扶將( 扶持 )

  ④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帶兵的人)

  ⑤ 彼所將中國人不過十五六萬( 帶領)

  ⑥一車炭,千餘斤,宮使驅將惜不得(助詞,在動詞後,沒實在意義)

  3、聽朗讀 正音

  三、知人論世 以意逆志

  1、《將進酒》的主旨句是哪句?為什麼?

  鐘鼓饌玉不足貴,但願長醉不復醒。不羨慕達官貴人的生活,實際是對豪門權貴的蔑視、否定,不滿現實又無力改變,只有消極反抗。仕途失意,志不得抒的憤激之詞

  2、這首《將進酒》,約作於天寶十一載,即安史之亂前四五年光景。當時唐玄宗耽於女色,先後將政事交給奸相李林甫和楊國忠,官場一片黑暗,豪門貴族結黨營私、疾賢妒能,只顧尋歡作樂,不以國事為念,社會腐敗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詩人對此極為不滿,卻又無力改變這種狀況,只能借酒銷愁,“但願長醉不復醒”。

  四、自主探究:

  1、比較主旨句與“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在思想內容與表達形式上的異同

  內容上相同的是,都表現了詩人對權貴的鄙棄和蔑視的態度;所不同的是,前者所謂“開心顏”包含著個人對精神自由的追求,而後者所謂“長醉不復醒”顯得消極一些。總起來說,前者於憤激中略見昂揚,後者於憤激中略見低沉。

  在表達形式上二者的不同是很明顯的'。前者是直白,鋒芒直指“權貴”;後者是曲達,以“鐘鼓饌玉”借代權貴。

  之所以有上述不同,可能跟詩人創作時的心境和所選用的題材有關。《夢遊天姥吟留別》寫於初離長安之時,詩人餘恨未消,又以遊仙為題材,而“安能”二句有卒章顯志的作用,不能不直截了當地說出詩人心中的意願;而《將進酒》作於此後約七年光景,又值朋友歡聚飲酒,盡吐胸中塊壘,也要跟飲酒合在一起說,因而只能採用曲達。

  2、以志馭情

  仕途失意,志不得抒的憤激使得李白如何認識自然、認識人生、認識自我、認識歷史和現實的?這首詩情感發展的線索是什麼?

  自然偉大永恆,人生渺小短暫——悲

  懷才不遇而又渴望用世,自信、曠達、豪放——樂

  李白的尋歡不是宣揚及時行樂,無所作為,也不是自我麻醉,自甘墮落,而是一種樂觀好強,積極高尚的感情.

  聖賢寂寞,陳王失意。嘆惋古人不遇,是對現實遭遇的憤恨與控訴,兼以自況。 ——激憤

  反客為主,狂放失態——狂

  這種狂放,是詩人的悲之重、歡之濃和憤激之深的集中表現。

  3、李白的人生經歷

  (1)悲 仗劍去國辭親遠遊(725)--初入長安,無功而返(730)---歡奉詔入京供奉翰林(742)--憤 奸佞當道,賜金返還(744)--狂 與友暢飲,做將進酒(752)

  (2)李白的身上浸透著儒家思想的血液,“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李白畢生的追求,是李白的一個夢,然而,當無法企及的現實無情地擺在李白面前時,他的夢碎了,於是,他開始縱酒,他開始狂歌,開始了永遠沒有盡頭的愁苦。文中他以聖賢自稱,以喝酒排解內心的苦悶,以縱酒來對抗現實的齷齪,以精神的曠達來張揚自己的個性。因為他是謫仙人,所以他必定擁有恣情傲物的權利。酒是引子,愁是血液,狂是脊樑。

  4、以情行文

  (1)這首詩最突出的藝術特色是什麼?

  藝術手法: 句式:

  悲傷(誇張、比興) 整句

  ↓

  歡樂(誇張) 整句 (重點句)

  ↓

  憤激(化用) 整散結合 (主旨句)

  ↓

  狂放(誇張) 整散結合

  李白將進酒教案2

  1.教學目標:

  引導學生翻譯詩文。瞭解這首詩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2.教學匯入:

  同學們,你們知道我國素有“詩仙”之稱的詩人是誰嗎?(李白)我們以前已經學過很多李白的詩了,那你們知道李白的詩有什麼特點嗎?(浪漫,飄逸,豪放)李白的一生是在入世和出世的矛盾中度過的,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他的這一首《將進酒》。

  作者介紹:

  李白(701—762) 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字太白,號青蓮居士。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秦安縣)。先世於隋時因罪徙居中亞。白於武后長安元年(701)出生在安西都護府碎葉城(今蘇聯吉爾吉斯加盟共和國托克馬克城),約五歲時,隨父遷居蜀中綿州昌隆縣(今四川江油縣)青蓮鄉。李白少年時期受到很好的家庭教育,十歲誦詩書,觀百家,作詩賦,學劍術,愛好十分廣泛。十五歲左右就寫得一手出色的好文章。二十歲以後,在蜀中漫遊,飽覽了四川的壯麗景色,接觸了社會生活,開闊了視野,培養了熱愛祖國的思想和豪放爽朗、酷愛自由的性格,也種下了遊仙出世的消極思想的根苗。開元十四年(726),二十六歲的李白便“仗劍去國”,辭親遠遊,開始了以安陸(今屬湖北)為中心的十六年的大漫遊,歷兩湖、江浙、河南、山西等地區,足跡踏遍近半個中國。

  創作背景:

  這首詩寫於天寶十一載,距詩人被唐玄宗“賜金放還”達八年之久。 詩人雖未涉及朝廷的黑暗以及自身傲岸不屈的性格和現實的矛盾。但可以一看出對時政治現實的徹底失望和對人生意義的懷疑。從表面上看,歌詠的是飲酒作樂和人生如夢的主題,但卻在實質上對摧殘人才的社會給以有力的控訴,不能以消極情調來簡單否定。

  分析:

  第一句 內容 : 時間飛逝——感嘆人生的短促,生命的短暫

  ------空間:句式工整

  表現手法:誇張{

  ------時間

  興:先言黃河再言人

  對比:“朝如青絲暮成雪”

  文章主旨:“鐘鼓饌玉不足貴,但願長醉不復醒”- ---- -----------------------說明詩人對現實不滿

  注意:“沽”通“酤”,買的意思。

  “兒”指身邊侍童。

  感情基調:悲壯豪放:

  慷慨生悲--盡歡暢飲--憤激之情--狂放至極

  “鐘鼓饌玉不足貴,但願長醉不復醒”成為主旨句的原因:

  1.表達對現實的不滿,抒發自己懷才不遇的情感。

  2.“醉”與“與爾同銷萬古愁”照應扣住詩題的“酒”,點明此詩的思想感情

  思考 :

  1.為什麼“愁”令李白難以釋懷,要借酒來消?

  (為自己情才不遇的悲傷嘆息;為古來聖賢不得重用而扼腕悲嘆。)

  2.詩人說到“古來聖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為什麼單舉曹植為例?

  (欽佩他的才華;同情他的不幸;兼以自況。)

  比較閱讀 :

  “鐘鼓饌玉不足貴,但願長醉不復醒。 ”跟“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兩者在感情和寫作技巧上有什麼不同?

  感情:前者憤激中顯消沉, 後者激中見昂揚。

  技巧:前者運用借代修辭; 後者直白。

  課後練習:

  1、給下面加線字注音:

  A、饌玉( )

  B、恣意( )

  C、將進酒( )

  D、歡謔( )

  E、沽( )

  F、烹( )

  G、酌( )

  H、裘( )

  2、讀準、解釋下面的“將”:

  ①將進酒。

  ②呼兒將出換美酒。

  ③爺孃聞女來,出郭相扶將。

  ④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⑤ 彼所將中國人不過十五六萬。

  ⑥一車炭,千餘斤,宮使驅將不得惜。

  ⑦將子無怒,秋以為期。

  ① qiāng請;

  ② jiāng拿;

  ③ jiāng扶持;

  ④ jiàng帶兵的人;

  ⑤ jiàng帶領;

  ⑥ jiāng助詞,在動詞後,沒實在意義;

  ⑦jiāng希望

  課後作業:背誦這首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