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新聞稿> 2021年中秋新聞稿範文(精選5篇)

中秋新聞稿

2021年中秋新聞稿範文(精選5篇)

  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用到新聞稿的地方越來越多,新聞作為一種以敘事為主的文體,它的基本要素和我們語文界常用的記敘文的六要素是一致的。寫新聞稿真像想象中那麼難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2021年中秋新聞稿範文(精選5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中秋新聞稿1

  喜迎中秋,共慶佳節,為貫徹落實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繼承和發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豐富朝陽人民的文化生活,增強廣大社群群眾對於中華傳統文化的認同感、歸屬感和自豪感,進而發掘和提升朝陽區的文化軟實力,展現朝陽區傳統與現代相容幷蓄的文化魅力,9月14日由朝陽區教育委員會指導,朝陽社群學院主辦的“月圓中秋 情暖朝陽”優秀傳統文化進社群大型主題系列活動在北京民俗博物館盛大開幕。

  活動伊始,首先由朝陽社群學院的白新睿副院長髮表講話,他表示,中華文化為整個人類文明的進步做出了卓越的貢獻,也是我們所有炎黃子孫的精神紐帶,是中華民族最寶貴的精神財富。朝陽社群學院紮根朝陽、服務居民,願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傳統文化進社群系列活動,就是以宣傳弘揚傳統文化為主線,以服務社群居民為目的,以傳統文化節日為線索,為廣大居民帶來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文化學習、娛樂活動。

  隨後啟動儀式正式開始,活動特別邀請到了朝陽社群學院太極拳、書法、國畫、剪紙、吟誦等社團的代表們、民間藝人和朝陽各社群的居民代表,為現場觀眾共同帶來了一場古風悠揚、意蘊十足的文藝匯演。精彩的表演讓社群居民切實地地感受到了中秋佳節所承載的文化內涵和中華傳統文化的無窮魅力。社群學院社團代表們的表演以“團圓、感恩”為主題,用傳統經典誦讀、太極拳表演、國畫、書法、古箏表演等精彩的節目為現場觀眾送上了真摯的祝福。

  活動現場不僅有豐富多彩的文藝演出,還有民俗講座、有獎競猜、互動體驗活動等多種節日慶祝活動。在民俗博物館內設有傳統拜月情景展示,家長帶著孩子們參觀遊玩,聽老人們講述中秋的那些故事;老北京的傳統民俗“兔爺兒”隆重“出山”,文、武兔爺兒活靈活現,孩子們抱著兔爺兒愛不釋手;活動現場還特別安排了全家動手一起做環節,全家老少齊上陣,製作可愛甜美的小月餅,完成寓意豐厚的民間傳統玩具......現場還佈置了數字國學體驗機,讓小朋友們在資訊科技與傳統文化相結合的情境下,探索傳統文化的.奧秘與樂趣。中秋佳節,一家人逛逛民俗館,瞧瞧中秋禮,滿載節日的禮物,樂享節日的喜慶。

  此次活動由朝陽社群學院主辦,得到了朝陽區教育委員會的大力支援和指導,以及北京民俗博物館鼎力協助。活動透過傳統文化進社群的形式傳達了節日的問候,表現了人們對於闔家團圓的美好生活的祈願,在溫馨而愉快的氛圍中弘揚了中華傳統文化,增強了廣大社群群眾愛我中華與民族復興自豪感和責任感。

  中秋新聞稿2

  記者昨日獲悉,為引導人們認知傳統、尊重傳統、弘揚傳統,進一步提升廣大青少年的文明素質,團市委決定,即日起至中秋節期間,在全市範圍內廣泛開展“我們的節日·中秋節”主題活動。

  此次活動旨在推動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建設品質西安集聚正能量。活動將開展“我們的節日·中秋節” 經典誦讀活動。各區縣團委將精心選擇古今與中秋有關的名篇佳作,結合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等題材,在全市中、小學校中組織開展形式多樣的中秋節經典誦讀、中秋“詠月”詩文朗誦會活動,引導廣大青少年在經典誦讀中瞭解中秋節日文化,感受傳統文化魅力,增強民族自豪感,增強文化自信,引導他們珍惜親情、熱愛生活。

  全市各級團組織、志願者組織還將以“互助友愛·共度中秋”為主題,以慰問、幫扶空巢老人、留守兒童、殘疾人等特殊群體為重點,廣泛開展豐富多彩的志願服務活動,為他們營造快樂、溫暖的節日氛圍。

  團市委要求,各級團組織要以中秋佳節為契機,把“我們的節日”主題活動與迎國慶、深化文明城市建立成果結合起來,大力營造“和諧、和睦、團圓、團聚”的節日氛圍;開展以“感恩、團圓”為主題的中秋網上寄語活動,號召廣大青少年透過網路、微博、微信、簡訊,寫下對親人朋友的思念與祝福,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營造和諧向上的輿論氛圍。

  中秋新聞稿3

  今天是中秋佳節,北京青年報記者在多所高校採訪發現,很多高校食堂今年繼續面向學生推出自制月餅,其中最大的特色莫過於“校徽月餅”的創意。

  多高校推“校徽月餅”

  中秋節給學生髮月餅是不少高校多年來的慣例。今年,中國政法大學、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北京化工大學等校給學生髮免費月餅,讓學生們覺得貼心滿滿。剛剛度過60週年校慶的北京中醫藥大學則在發給每個同學的月餅包裝上貼上校慶主題貼紙,充滿學校特色。

  除了常規月餅外,北京化工大學、中國青年政治學院等高校給學生髮放定製版校徽月餅,可謂創意十足。北京化工大學今年首次將學校英文名稱的縮寫“BUCT”印在月餅上,該款月餅有蛋黃和豆沙兩種口味,很受學生的歡迎。

  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學生會則推出了印有校徽的五仁月餅,這些月餅除免費向同學們發放一部分外,也會以一塊8-10元的價格進行銷售。該校學生會一位同學告訴北京青年報記者,昨日中午開售才10分鐘左右,首批1000塊月餅就被搶購一空,有同學甚至買了40塊。

  “校徽月餅”物美價廉受追捧

  不少高校食堂在月餅製作上也玩起了“花樣”。中國人民大學東區食堂今年依舊推出了3斤重的印有人大校徽的超大號“大團圓”月餅,其中銷量最高的是老少皆愛的蛋黃月餅,其次是經典的五仁月餅。據瞭解,截至9月11日,中國人民大學食堂已製作了約50000塊月餅,一天平均賣出4000塊月餅,且各種口味都能當日售罄。為此,7位月餅師傅組成的團隊每晚開始準備製作供第二天銷售的月餅,加班到夜裡12點都是家常便飯。

  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後勤食堂自制的“經貿餅”也供不應求。今年的“經貿餅”有五仁、抹茶、豆沙、蓮蓉、木糖醇五仁五種餡,一塊的售價是9元,12塊裝的禮盒也只要120元,因此很多師生一買就是好幾盒。“我媽每年都讓我買幾盒送親戚朋友,說比市面上的好吃。”該校一名大三女生說。

  “校徽月餅”成學校中秋活動主角

  今年,北京師範大學除推出十餘種口味的“校徽月餅”外,校官方微信還配合推出了“徵中秋祝福送月餅”的活動,同學們可在徵集活動中留下對中秋的美好願景,留言入選的粉絲,將會獲贈“校徽月餅”。學校工作人員表示,截至昨天,食堂已製作了8000個月餅,官微的粉絲祝福數已經上百條。

  中秋新聞稿4

  “每逢佳節倍思親”,9月13日中秋前夕,渤海大學植物園內張燈結綵、歡歌笑語,“中秋大團圓,世界一家親”的中外師生共度中秋活動在此舉行,來自蒲隆地、匈牙利、馬達加斯加、法國、巴基斯坦、迦納等國的百餘名留學生們與渤海大學師生歡聚一堂,共同體驗“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時”的中秋情懷。

  為體現“中秋團圓,世界一家”這一主題,國際交流學院的老師蒐集整理了有關中秋佳節的故事,邀請了醫巫閭山滿族剪紙代表性傳承人藺心宇老師和知名書法家到現場傳授技藝,並準備了獨具中秋節日韻味的月餅、西式茶點、水果供大家品嚐,以中西合璧的方式演繹出活動的主題,別具特色。

  當天活動氣氛熱烈,外國留學生被中秋文化深深地吸引,講述起各自家鄉的風俗,孔子學院的獎學金獲得者表演了富有非洲風情的民族舞蹈和中國功夫,蒲隆地留學生帶來了好聽的傳統說唱,韓國留學生表演了熱情洋溢的勁歌熱舞,有幾位留學生“現學現賣”,和中國學生一起伴著古箏曲,唱起了剛學會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此次活動不僅傳播了中國傳統文化,展示了中國大學生的熱情好客,讓留學生感受了中秋節的熱鬧氣氛和文化,也拉近了中外大學生的距離,增進了彼此的友誼。

  中秋新聞稿5

  中秋節雖然是華人的傳統節日,但也越來越多地被外國人接受。在海外有不少關於中秋節的活動和晚會,往往皆由中國留學生或華僑華人發起舉辦。

  王璽燊前幾天剛與中國留學生同伴去到海邊遊玩。這是由澳大利亞首都地區中國學生學者聯誼會舉辦的中秋系列活動之一。王璽燊也是該學聯會的成員。由於正值期中假期,聯誼會藉此機會組織留學生到海邊出遊。燒烤、做飯、唱歌、看星星……在幾天的集體生活中,大家增進了瞭解。“參加這樣的活動,最大的感受就是找到了‘組織’,大家就像一家人一樣。我能明顯感覺到大家現在見面更親近了。”

  “過去在國外過節總會覺得很孤單,但是現在不會了。”王璽燊說。

  澳大利亞首都地區中國學生學者聯誼會還在中秋節組織中國留學生聚餐、包餃子和做月餅。在這個團圓的節日裡,讓遠離家鄉的海外學子能相互為伴。除此之外,他們計劃於9月30日晚在澳大利亞堪培拉大戲院舉辦主題為“思鄉月,中華情”的雙節晚會,讓留澳學子一同歡慶中秋、喜迎國慶。

  據王璽燊介紹,中秋後、國慶前的晚會是該學聯會的傳統,已經舉辦了近10年。“晚會主要面向中國留學生和當地的華僑華人。20xx年時我們還有幸邀請到了當時的中國駐澳大使。澳大利亞總理也給我們發來了賀信。”他說。

  趙文瑞所參加的中秋節晚會也是他們學校國際學生社團一年一度的傳統晚會。晚會由中國留學生主辦,整個社團提供各方面的支援。“晚會是聯歡會的形式,還包括傳統的猜燈謎、發月餅等活動。每年都會有許多人參加,雖然中國學生佔多數,但外國學生也不少。”趙文瑞介紹,晚會是雙語主持,還有一個向外國學生介紹中國節日由來的環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