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讀後感

世說新語讀後感700字

世說新語讀後感700字

pincai小編為大家用心蒐集整理了世說新語讀後感700字優秀範文彙總,大家快來閱讀參考吧!

世說新語讀後感700字篇一:

《世說新語》是一本難得的好書,它主要講述魏晉時代士人的言行舉止的一部書。雖然有人認為魏晉士人不務實事,崇尚空談,實乃誤國之舉。但魏晉時代人們都能夠充分發表自己的見解,也開創了哲學思辨的風氣,對後世也有著廣泛的積極影響。所以說,我們要辯證的看待《世說新語》,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為我所用。

我主要談的是《世說新語》文學篇。開篇第一條就令我感觸頗深。第一條是“奴婢皆讀書”,講的是鄭玄家的故事。其大意是這樣的。鄭玄是漢代的大經學家。有一次鄭玄使喚一名婢女,不合心意,準備鞭打她。婢女還要解釋。於是鄭玄發怒了,讓人把婢女拖到泥水中去。過了片刻,有一位婢女向那位被拖入泥水中的婢女問道:“為什麼在泥水中那?”她回答說:“我去向他陳訴,適逢他在發怒。”這是文學篇開篇的第一條目。

這一條目非常有意思。第一,在當時的社會並不是人人都可以讀書的。能夠讀書的都是社會的中上層人物。而婢女在封建社會是屬於地位比較低的。而在鄭玄家中婢女也是讀書的。我們可以看到,婢女們在鄭玄的影響下也在讀書。這反映出了鄭玄的家風。鄭玄這位大學問家對於周圍人都是有著巨大的影響。當鄭玄由於生氣想要打一位婢女,婢女“方自陳說”。我們知道,作為地位低下的婢女一般是不敢為自己申辯的。然而鄭玄家的這位婢女很有個性。她毅然為自己申辯。因此我認為這位婢女的行為就應該是讀書的結果。讀書使得婢女個人精神覺醒,使她敢於為自己申辯。

讀過這一條我對鄭玄想打婢女極不贊成。首先鄭玄是一位有身份的官員。官員就有官員的行為準則和心胸。況且,從本條目中看不出婢女有什麼錯,只是由於鄭玄覺得婢女做的不稱意就要打婢女。這樣的行為有失一位官員和大學問家的`風範。當然,我們看《世說新語》要放在當時的歷史環境下去。從我們今天男女平等觀點會認為打婢女是一件極為可恥的事情。然而在當時的社會責罰一位婢女將會是一件微不足道的事情。所以不必苛求古人。

《世說新語》把這樣一件簡單的事情記載下來,個人認為這主要是為了反映鄭玄這位大學問家對於周圍人的影響。由於受鄭玄的影響,婢女皆讀書。這不僅說明了鄭玄的對周圍人的影響大,也間接地說抿了讀書已經成為了當時人們的一種風氣。

除此之外,我還對“官本是臭腐”這樣一條目頗有感想。

書中原文是這樣的。人有問殷中軍:“何以將得位而夢棺器,將得財而夢矢穢?”殷曰:“官本是臭腐,所以將得而夢棺屍:財本是糞土,所以將得而夢穢汙。”時人以為名通。

大意是有人問殷中軍:“為什麼將要得到官位時就會夢見棺材,將要得到錢財時候就會夢見糞便?”殷中軍說:“官位本是臭腐的東西,所以將要得到時候就會夢見棺材屍體:錢財本是糞土一樣的東西,所以將要得到的時候就會夢見汙濁骯髒。”當時的人都認為這是至理名言。

看了這則小故事,不禁有幾個問題。首先為什麼古人會夢到棺材屍體和糞土。從某種角度來說,夢也是一種社會意識。社會意識是社會存在的反映。古人夢到棺材也是和當時的社會狀況有著密切的關係。

當時的社會是一個崇尚玄言虛淡的社會。對於官位,當時的社會並不是十分的熱衷。而且很多人更視官位錢財為汙穢之物。當時的普遍風氣是這樣的,所以古人在得到官位時夢到棺材屍體也就不足為奇。

這則故事反映了當時士人們的認識。文中最後還寫道“時人以為通”。可以看出以官位為腐是得到了當時人們的普遍贊同。魏晉時代計程車人的價值追求由此也可見一斑了。

此外,我還對“七步作詩”這則小故事有一些感慨。故事大意是魏文帝曾經命令弟弟東阿王曹植在走七步路的時間內做出一首詩,做不出就要殺掉曹植。曹植在七步之內就做出了一首詩。這首詩是“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魏文帝十分慚愧。對於這則小故事,我們不管曹丕和曹植兩兄弟的爭執。個人認為《世說新語》之所以把這則故事記載下來是因為曹植的才思。讀到這則故事,自己非常驚訝於曹植的機敏與才華。

《世說新語》記載了魏晉時代士人的言行舉止,反映了那個時代的社會風貌。看《世說新語》非常有收穫。

世說新語讀後感700字篇二:

《世說新語》由南朝宋臨川王劉義慶以及他周圍的文人們編撰而成。記述了漢末到南朝的時候的許多歷史人物的奇文趣事。它往往通往一件事或一句話來突出人物性格,這本書就是有1個個小故事有規律的組合而形成的中國的《一千零一夜》。

因為這是一本故事集,所以作者將故事分了類,講德行的分1類,講言語的分為1類,按此規律就有了“德行第一”、“言語第二”、“政事第三”,一直到“仇隙第三十六”。這樣的編排讓讀者對全書的內容有了1個整體的把握。

本書的內容十分豐富,涉及到了政治、經濟、軍事、文化、風尚等等,可以說是一部對於當時社會生活進行包羅永珍式描寫的書。本書具有以下特性:

對於人物性格的可獲十分逼真傳神,栩栩如生。三言兩語就把1個人的內心世界、人品和性格反映出來。

如《方正第五》中記載,陳寔與友人約定中午見面,友人不守約,陳寔離開家走了,友人不高興,對著陳寔的兒子元方罵陳寔,元方雖然才七歲,但是特別機敏有氣節,言道:“君與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則是無信;對子罵父,則是無禮。”寥寥幾句話,卻不卑不亢,有理有據,使陳寔的友人慚愧而去。

如《任誕第二十三》記載,桓溫準備了1個集會,羅友進見後,坐了很久,告辭而出。桓溫說:“你剛才想諮詢事情,為什麼就走了?”羅友說:“我聞到白羊肉味道很美,一生都沒有吃過,所以貿然要求進來,實際上沒有什麼事情要請示,既給肚子吃飽了,不用再停留在這裡了。”臉上全無慚愧之色。這故事,讓我們看到了1個愛我所愛,做我所想,十分有個性的羅友,還有1個不拘小節的桓溫。

其次,這部文集給我們展示了南朝人民崇尚清談,追求玄理,標榜名士風度的社會風氣。漢末的時候,名人們經常聚會,談玄論道,互相辯論,探究天人之理,窮究事物本源,論辯卓越之人,往往名聲大振,一時為人所推崇。

王羲之擔任會稽內史時標榜玄學,才華橫溢,看不起友道林(東晉高僧,喜談義理,為世所重)。孫綽和支道林坐車去王羲之處所交談,王羲之口若懸河,滔滔不絕,支道林連說話的機會都沒有。王羲之外出,支道林在門口擋住王羲之的車子,談論《莊子·逍遙遊》的意境,闡述了數千句話,辭藻新奇,如山花爛漫,互相映照。王羲之頓時刮目相看,敞開衣襟,不忍出行,大有相見恨晚之意。再回頭來看看我們的社會,我們中國一直標榜自己是文明古國,但卻沒有一處彰顯了文明古國應有的國民素質,美國直有短短兩百多年的歷史,但不論你走在哪個城市,都會發現,地鐵車站等車的人們都在看書,沒有人不對摔倒在地的老人孩子伸出援手,即便是對一隻平凡的鳥兒,他們也會很有愛心的對待。“師道不傳也久矣”,在現代社會,同學們聚會除了吃飯唱歌打牌再沒有其他更清新高雅的事情可做,更不會一起討論學術上的東西,從某種程度上說,我們的社會是在退步的。

再次,它反映了人們對個性的追求和封建禮教的叛逆精神。

如竹林七賢之一劉伶縱酒放達,看淡世事,經常在家裡赤身裸體,有人譏笑,他說:“我以天地為屋宇,以房子為衣褲,你們為何鑽到我的衣褲裡面?”次句一出,讓嘲笑他的人哭笑不得。魏晉風流,真是名不虛傳。

張季鷹為官時任性不拘,藐視功名,有人問他為何不為身後功名考慮,他竟然說:“我有身後名,不如即時一杯酒。”其問答巧妙慷慨,豪爽之氣溢於言表。

反觀我們的社會,世人一生為名利而奮鬥,薄案剛剛結束,又還有多少像他一樣的官員政要還躲在黑暗中,用他所謂的“事蹟”掩蓋虛偽邪惡的本真,在21世紀,恐怕很難找出像魏晉時期的“竹林七賢”了吧。

《世說新語》還有一些故事詼諧幽默,具有反諷意味。

王粲喜歡驢叫。他去世安葬後,魏文帝曹丕參加他的葬禮,回頭對其他人說:“王粲喜歡驢叫,各位可各學一聲驢叫來送給他。”於是參加葬禮的客人都一一學驢叫。

張玄之八歲時,牙齒掉了。前輩賢德者知道他不平常,因此與他開玩笑:“你嘴裡為什麼開了狗洞?”張玄之回答說:“正為了使你們從這裡進去。”這些故事總會讓人產生忍俊不禁的異樣感受。

《世說新語》中的故事帶給我們輕鬆快樂,同時也時刻提醒著華夏子孫,要培養自己的優秀品德,提高素質,無愧於中國“文明古國”“禮儀之邦”的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