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從哪裡來》教學設計
作為一位傑出的老師,時常需要用到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是把教學原理轉化為教學材料和教學活動的計劃。教學設計應該怎麼寫才好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我從哪裡來》教學設計,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教材分析
《我從哪裡來》主題活動,是本單元的引論。開篇便以學生感興趣的“我從哪裡來”這個話題引入,回顧父母的說法,依據自己的猜想,蒐集、查閱相關資料,為建立模型做好充分的準備。
待學生蒐集了許多有關人的生命的資料後,教材安排了“整理”環節,藉助文字描述、記錄表、圖畫、數學表示式、折線圖等方式建立自己的模型,藉此表達自己的觀點;“給小寶寶安家”的活動,圖文結合,在遊戲中進一步認識利用“流程圖”這種模型進行表達的好處。在認識人的生命誕生的基礎上,適當補充了其他生物的'繁殖方式,使學生在選擇中鞏固所學的模型與解釋的方式,初步形成繁殖是生命的共同特徵、各種生物的繁殖方式是不一樣的探究結論。
學情分析
五年級學生經過前幾年的學習,已經對自然科學有了一定了解,初步具備查詢資料、合作探究、討論交流的學習能力。並能運用這些解決問題。“我從哪裡來”這個話題對學生充滿吸引力,有很大的神秘感,學生好奇心較強,在課堂上會有較高的興趣來參與學習過程並積極參與討論。本課對觀察和記錄的要求很高。要求學生有耐心、細緻的學習態度。
學習目標
1.初步學習用文字、記錄表、圖畫、流程圖、數學表示式等建立模型。
2.利用不同的模型進行解釋,形成探究的結論。
3.培養學生敢於猜想和積極參與科學探究活動的科學態度。
教學重難點
重點:知道繁殖是生命的共同特徵。
難點:瞭解胎兒的發育的大致過程。
評價任務
1.能夠蒐集關於人的生命的資料並進行分析。
2.完成“給小寶寶安家”流程圖並能簡單介紹胎兒發育的大致過程。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教學課件。
學生準備:收集我從哪裡來的相關資訊。
教學過程
一、情趣匯入,激發興趣
同學們,老師給你們帶來了一張美麗的照片,同學們想看嗎?(課件出示爸爸媽媽的結婚照),這是明明爸爸媽媽結婚時的照片,真漂亮呀,怎麼會沒有明明呢?明明又是從哪裡來的呢?今天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探究我從哪裡來。板書課題(我從哪裡來)
二、交流收集的資訊
1.媽媽是怎樣把你生下來的,剛出生時的情況怎樣?把你收集來的資訊在小組裡交流一下吧。
2.指名全班說說。
三、瞭解生命的孕育過程
其實,在我們生下來之前,就已經在媽媽肚子裡呆了將近10個月了。你想知道自己在媽媽的肚子裡是怎麼生長變化的嗎?
1.下面請看一段影片(出示課件)。
2.看了剛才這段影片,請同學們說一說,你知道了什麼?指名說。(我們是爸爸媽媽共同孕育的,是他們愛情的結晶)
3.看來你學到的真不少,那麼你知道你們在媽媽的子宮裡要呆多長時間嗎?(280天、九個月零10天、十個月)
4.下面我們一起來看小資料(課件出示胚胎不同階段的圖片)師介紹。
5.指名說自己在媽媽的子宮裡要呆多長時間?
6.儘管在這280天裡,媽媽很不方便,很累,但她感覺很幸福,同學們瞭解了這麼多知識,接下來我們來輕鬆一下,做一個遊戲好不好?
四、遊戲——給小寶寶安家
1.出示活動規則:
①閱讀有關胎兒在媽媽肚子裡及出生時的文字資料,觀察課本所提供的活頁中“給小寶寶安家”的圖片特徵,並將圖片剪下來;
②多組對陣,每組為兩人,一人讀文字資料,一人找圖片,並將相應的圖片貼在合適的位置上;
③哪組先把寶寶誕生的圖片按順序貼在相應的框中,為寶寶找到合適的家,哪組為贏者。
2.同桌合作完成,師巡視。
3.學生上臺展示完成的作品。
五、收穫與感想
學習了這課後,你知道了什麼?又想說些什麼?(①太奇妙了!從一個像泡泡一樣的東西——細胞,怎麼最後變成了一個人了;②生命來之不易;③媽媽太偉大了;感謝爸爸媽媽給了我生命;④爸爸媽媽養育我們真辛苦……)
六、課外拓展
同學們,今天我們瞭解了自己的生長髮育過程,有興趣的同學,課後可以去了解一下我們身邊動植物的生長髮育過程,看看它們與我們人類有什麼相同和不同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