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語文

二年級數學《有餘數的除法》評課稿

二年級數學《有餘數的除法》評課稿(通用12篇)

作為一名默默奉獻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進行評課稿編寫工作,寫評課稿能有效幫助我們總結和提升講課技巧。那麼問題來了,評課稿應該怎麼寫?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二年級數學評課稿,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二年級數學《有餘數的除法》評課稿 篇1

二年級李老師講的《有餘數的除法》一課,有很多值得我學習和借鑑的地方

首先,課的設計層次分明,首尾呼應,有層次、有高度。老師的語言簡潔、清晰,引導孩子評劃或讀書時,學生的語言清晰、乾脆利索,語速適中,不拖腔,聽著很舒服。

其次,這節課的容量特別大,除法的兩種分法,也就是除法的兩種意義:等分除、包含除都含在了裡邊。兩種分法都演示,又有那麼多物品需要分,那麼多算式需要板書,最後總結出:生活中有餘數的除數真多呀!這些內容李老師處理的都非常緊奏,學生理解的也非常透徹,所以感覺學生學的還是非常好的,總體感覺不錯。

但是,當我遇到一個課的內容比較大時,怎樣進行才算高效!是做的充實才算高效,還是把教材中自主練習都進行了才算高效!我認為應考慮到本班學生的情況,如學生預習的情況,接受的情況等。如果學生預習的好,學生接受能力強,可以進行完。如果情況不是這樣,可以把教材分開來進行,分兩課時完成也未嘗不可。

另外,李老師評“餘數為什麼要比除數小”,學生理解不是太透徹。我想原因就出在:學生動手操作時,也就是分具體的物品時,分著分著(分過一輪兩輪後)無法繼續分了,老師應強調:為什麼不能繼續分?因為剩下的不夠每份分一個,所以不能再分了,也就是餘數要比除數小。每分一種物品都強調一次:為什麼不能繼續分?讓學生心裡明白:每份不夠分一個了,也就是餘數要比除數小。

二年級數學《有餘數的除法》評課稿 篇2

從王老師的《有餘數的除法》試教課到校級公開課,一路聽下來,感覺王老師的課最大的特點是既秉承了良好的傳統,也融入了自己的創新之舉。

一、挖掘生活素材,巧妙整合課程資源

王老師依據自己所追求的,想要達到的目標,以及學生的實際情況,對教材內容進行了選擇、組合、再造,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在課伊始,王老師先用兩個小組的同學起立遊戲展開,既是遊戲又是初步讓學生感知了有餘數,第一組兩個兩個起立,多出了一個小朋友,而第二組兩個兩個起立,小朋友剛剛好。接著新知教學用了“巧分草莓”的情境開展,從認識有餘數除法到理解餘數與除數的關係,都很好地利用了草莓這個生活素材,讓學生分一分、擺一擺、理一理,這樣的設計更貼近生活,而且將知識化靜為動,讓學生感受到數學就在身邊,生活之中處處有數學。

二、注重開展自主學習,提供充分的探索空間

在本節課中,有兩個環節提供給了學生探索空間,在理解有餘數的除法意義時,讓學生把小棒當作草莓擺一擺,在擺的過程中讓學生感知為什麼會有餘數。第二環節是在探究餘數與除數之間的關係時,讓學生透過擺小棒,四人小組共同探討,填寫表格(表格設計比較合理簡潔)。不過在理解有餘數除法意義時,王老師是在沒有擺過小棒,還沒真正讓孩子們理解“分了以後餘下來的必要性”之前,就讓學生彙報列算式,然後才讓孩子們擺小棒,要求:“結合小棒檢查算式”,我感覺知識呈現的跳躍性太大了,才導致學生理解有餘數除法的意義,及如何書寫有餘數除法有所欠缺。

三、課堂思考比較理性,語言簡潔有力

王老師的課可以評突出了很多值得我們秉承的傳統,要求學生有清晰的算理表述,環環緊扣的環節設計,以文字方式呈現讓學生靜靜地獨立作業,理性的思考及語言的精煉。也正是因為有了理性思考才能在環節的構建上力求簡潔有效,練習設計緊扣教學重、難點,注重針對性和實效性,課堂中少了譁眾取寵的學習材料以及形式化的學習方式。

在課中,感覺王老師的追問還比較欠缺,比如評:在學生呈現餘數與除數關係的材料時,迫不及待得想得出正確想法,而忽視了讓學生討論釋疑、暢所欲言,這時王老師如果能很好及時地進行追問,“現在的餘數應該輪到4了吧?”、“如果除數是5,餘數會是誰呢?”巧妙地用學生的話題引出更深層次的論點,課堂中讓學生感悟到的將會更多。

二年級數學《有餘數的除法》評課稿 篇3

一直以為數學課因其學科本身的科學性和嚴謹性,所以必須上得一板一眼,但聽了劉**老師執教的這節《有餘數的除法複習》一課,使我對如何上數學課有了新的認識:

首先,數學課的算理必須給學生講清楚,讓學生有明確的認識。

劉老師處理小青蛙跳水30÷7一題時,問學生什麼是被除數,劉老師評被除數就是被分的數,一部分分走就是除數,一部分留下就是餘數。如果一次分走就用減法,一次一次分走同樣多的就用除法。那麼30÷7分走4個7,分了4次。他用這種方式不但算理講得透徹明白,同時學生學得也很輕鬆。

另外,劉老師的課形式新穎、趣味性強,使人耳目一新,不僅會牢牢的吸引住學生,就連聽課老師也被他牢牢的吸引了。

新穎不僅體現在習題的形式上,比如小青蛙跳水,學生評完答案後喊123青蛙就跳開。真有趣!小猴子挑桃子,最簡單的習題形式,被劉老師賦予的“有餘猴”“沒餘猴”兩個名詞給趣味化,生動化了。另外,在數學課上用區別同音詞的方式,“魚數”、“愚數”,“愉數”,並列舉了餘字的其他組詞的方式來讓學生充分體會“餘數”一詞中的“餘”字的含義。不但聞所未聞,而且我相信經過劉老師的講解孩子們會徹底明白什麼是“餘數”了。並且會一生不忘。

新穎還體現在習題的內容設計的藝術性上。劉老師這節複習課的習題都是經過精心設計的,題目難易呈遞增性。並且到開放性。不僅如此,在解題的過程中,除時時滲透算理外,還教給學生多角度看問題,做題什麼數逆向思維等。例如:41÷()=()…6學生給出了兩個答案,7和5,5和7.劉老師徐徐善誘地引導學生不僅充分明白了餘數和除數的關係,並且讓學生明白應該學會多角度看問題。還有小猴子挑桃子一組題,各個都有深意。有廣度,有開放性,而且題題目標明確。□4÷2□3÷5□6÷6填幾有餘數,填幾沒餘數。教師把學生的思維充分激活了。題目新穎,形式靈活,趣味性強。

還有,我想評,劉老師真會“玩”。你瞧,不管是找不同,或是搶答題,還是一個個小遊戲,亦或是在習題中給孩子講解算理,細細想來,都是劉老師帶著學生在“玩”中進行的,你看一“老”帶著一幫“少”玩得多開心:小青蛙會跳;小猴子被命名為“有餘猴”“沒餘猴”。就連“餘數”這個名詞,還被放在那麼多詞語“親戚”中叫學生分辨,多好玩,孩子多愛玩啊,真好!

可見,複習課並不單單做幾道習題這麼簡單,習題背後你要給孩子歸納哪些算理,必須教師自己有明確的認知,而且習題是為讓學生明白算理服務的。再者把課上得生動有趣,也是吸引學生的關鍵。除此,從劉老師的課中我還深切的體會到了教師一定要多花心思去分析教材,鑽研教法。把題設計的新穎,趣味性強,時效性強。什麼樣的課是好課?我認為學生喜歡上的,能牢牢的吸引住學生,讓學生在趣味的環境中輕鬆地學到知識的課就是好課。一節好課不一定上得花裡胡哨,熱熱鬧鬧,各種資訊化手段非得都用上,它需要的是教師沉下心來,好好的鑽研教材,研究教法,精心設計題型,多一些預設才會有新的生成,這也是我所欠缺的,以後我會朝這方面多努力,力爭使自己做到發現了問題,及時解決問題。

劉老師這樣的課,我喜歡。我想,學生更喜歡。向劉德武老師學習。

二年級數學《有餘數的除法》評課稿 篇4

郭老師對本課的教學目標定位準確,教學設計合理,讓學生在教學情境中自主探索,動手實踐,使學生學會用數學的頭腦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不僅提高了學生的思維能力,而且也提高了學生探索數學問題的興趣和能力。本節課充分體現了新教學理念所倡導的自主學習。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創設生動有趣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學習新知識的願望。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小學生學習的動力。本節課針對二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郭老師創設了學生喜聞樂見、生動有趣的問題情境,透過讓學生分蘋果這一情境複習了已學知識,透過幫小猴分蘋果展開問題,並把分蘋果這個情境貫穿於教學的全過程,使學生自覺的融入新知識的學習,併產生了學習的興趣和探究的慾望。在這一環節中,郭老師為學生根據書中已經給的資訊提問問題,提高了學生動腦思考和表達的能力,激發了學生學習新知的積極性。

二、重視學生的操作能力,使學生經歷了知識的形成過程。

本節課以學生操作為主。透過學生用小棒代替分蘋果分一分,分到的分蘋果要同樣多、平均分問題的設計活動,為學生營造了良好的探究與發現的空間,雖然是學生操作,但每一次操作之前,郭老師都能提出明確的要求,讓學生知道本次操作的內容及操作後的要求,因此課堂上學生操作不是無序的,而是緊張有序地在進行,這就使操作具有了實效性,學生在操作過程中帶著問題,動手中又積極地思維,達到動與靜的結合,觀察與思考的有機結合。學生透過操作、獨立思考、小組交流、等方法經歷了知識的形成過程,把學習的主動權真正交給了學生,使學生明確了"平均分"的含義。

三、重視練習題的設計,進一步鞏固所學新知。

郭老師設計了形式多樣,富有挑戰性的練習題,增加了練習的趣味性,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起到了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目的。郭老師生動的兒童化語言和運用豐富多樣的獎勵措施,滿足孩子們成功的喜悅的心理需求,維持孩子們學習新知的興趣,進一步加深了對除法的理解。

郭老師這節課充分體現了教師是課堂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郭老師敢於放手,給學生的活動提供了充足的時間和空間,較好地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整個教學過程中,分一分、擺一擺、評一評、練一練,無一不是學生在主動探索與操作,可以評,正是由於教師敢於放手,才有了學生的主動探索與思考,才有了學生主動學習、動腦、動口的機會,才有學生的全員參與,才形成了學生主動學習的心態,才有了學生的主動體驗,在郭教師創造的和諧、民主、可以充分發展的環境中,讓學生的潛能得到了一定的開發,郭老師這節課是一節高效的課堂。

二年級數學《有餘數的除法》評課稿 篇5

《有餘數的除法》是表內除法知識的延伸和拓展,同時也是多位數除以一位數除法的基礎和起點。本節課,楊老師是根據人教版數學課程標準,小學二年級下冊有餘數的除法設計。教學過程比較好的體現了新課改的教學模式,下面就談談我的認識和體會:

一、教學目標定位準確

本課時,是有餘數除法的第一課時,教材主要讓學生認識餘數、直觀理解有餘數除法的意義,理解餘數必須比除數小的內容。而楊老師深刻理解了教材內容安排的意圖,緊緊圍繞教材內容確定教學目標和實現教學目標。

二、創設了有助於學生學習的活動情境

在新課引入環節老師創設了,讓學生擺草莓的操作活動,楊老師親手製作的草莓圖片逼真,鮮嫩可口,學生一下子就來興趣了,自然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也順利地引出了本節課所要學習的數學知識,也較好地發揮了導向作用。在新知識的探究過程中,老師也注意創設融洽的課堂氣氛和有助於學生探究的活動情境,透過活動情境激發學生自主學習和探究學習的願望。

三、教學重點與難點

根據楊老師的教學內容的設計,主要幫助學生建立餘數的`概念,初步理解有餘數除法的意義和知道餘數必須比除數小。教學中,楊老師緊緊抓住餘數的意義和餘數要比除數小的兩大內容,為全節課的教學重點和難點,新課教學和課堂練習都圍繞這兩大內容展開。教學中,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餘數的意義和餘數要比除數小的道理,楊老師加強了直觀教學,充分利用擺草莓,用小棒擺正方形的學具操作活動,讓學生在操作過程中確實感覺到平均分物體時,餘數存在的客觀性和產生過程,如:讓學生用小棒擺正方形的過程中,讓學生親身體會到餘數必須比除數小。

這節課感到非常遺憾的是,在時間上楊老師沒能把握好,在複習舊知期間太過細節化了,整堂課中老師講的太多,學生每次回答都要進行集體表揚,這些也是非常耽擱時間的。當楊老師正想進入理解餘數和除數之間的關係環節時,時間到了,沒能達到預期目標。

二年級數學《有餘數的除法》評課稿 篇6

本次教研活動的主題是設計有效問題,引領數學教學。今天施老師圍繞本次活動主題為我們帶來了一節十分精彩的示範課。

一、複習鋪墊有效且必要。

教師複習階段複習了除法以及有餘數除法各部分的名稱和各部分間的關係。喚起學生的已有知識,為過渡問題(這個算式對嗎)的提出埋下了伏筆。使學生明確了本節課的目標。

二、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在活動中發現理解新知。

教師在學生合作時給予必要的指導示範,逐步放手,使得二年級的學生合作起來毫不遜色於高年級學生。教師一改擺一擺為畫一畫這樣的活動能將每次的結果留下來方便學生比較發現餘數和除數之間的關係。合作中學生分工明確,基本上都能參與到活動中來。

三、教師精心設問,問的及時有思考價值。

如活動到一定階段後,教師問:餘數和除數有什麼關係?當學生髮現餘數小於除數是教師追問,餘數是4行嗎?為什麼?到此學生領會到了餘數小於除數的原因。還有當學生能夠理解除數是4時餘數的特點時,教師有質疑,如果擺三角形,除數是幾,餘數是幾?

使學生對知識的理解由點到面,理解較為深刻了。

四、練習形式多樣,注重方法解題技巧的滲透。

如選擇題2題餘數是7的算式有哪些,交給了學生排除法,很好。

再如,用小棒擺圖形猜猜擺的是什麼,是個開放性很強的題目,能夠很好地培養學生的擴散性思維。

二年級數學《有餘數的除法》評課稿 篇7

聽了陳老師執教的《有餘數的除法》感觸頗深,陳老師在課堂上的大方和穩重以及良好的課堂組織能力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覺得陳老師這節課有以下幾點值得學習:

1、在進入本節課學習時,陳老師能根據二年級學生的特點,即年齡小,比較喜歡直觀的認識,學生進行擺小棒的活動,從而引出有餘數的除法橫式表示方法。

2、陳老師在設計上比較合理,層層深入:在利用小棒根數的增加時,使得學生進一步思考餘數的問題。從而利用實物擺小棒到抽象的一種數學思考。

3、從陳老師的整個教學過程來看,教學難點應該是在除法豎式的書寫和各個部分與橫式中對應關係。她首先讓學生自由寫寫除法的豎式,然後透過學生作品的展示。讓學生觀察橫式與豎式,而沒有直接提問豎式中的每一個數字從哪裡來的,是表示什麼意思,陳老師充分利用了學生的好奇心,來引導他們去探索和研究。而且在解釋這個問題時,她不是透過自己解釋,而是把主動權交給了學生,讓學生來做出解釋。充分體現了學生的主體性。

4、從整體來看,陳老師這節課的內容上比較充實,她讓學生明白了有餘數除法的由來以及其寫法做了最佳化,再讓學生掌握了除法的豎式寫法及各個部分的關係,最後用練習進行了鞏固。

5、最後我講一點個人的意見,我覺得陳老師在上完9根小棒時,如果馬上讓學生思考用12根小棒擺幾個正方形還多幾根時,稍微進行點撥,在下面的練習當中學生也就可以應付了。

以上是我個人不成熟的意見,還請大家一起探討、研究。

二年級數學《有餘數的除法》評課稿 篇8

聽了洪老師執教的《有餘數的除法》一課,覺得洪老師在課堂上能充分考慮到學生學習的起點,她從學生熟悉的平均分的事實開始來構建有餘數的除法算式,並讓學生透過動手操作發現分了以後還會有多出來的數,在此時洪老師讓學生嘗試用算式來表示。由於在分的過程中出現了多出來的這種情況,學生迫切想知道這樣的題目該用什麼算式來表示。洪老師在學生最需要的時候把算式出示在黑板上,學生印象深刻。同時為學生營造了一個寬鬆、和諧的學習氛圍,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思想。”根據洪老師的教學評以下幾點:

一、複習引入,簡單明瞭

在進入本節課學習前,洪老師能根據二年級學生的特點,從分6個蘋果,每2個擺一盤,能擺幾盤?引出舊知沒餘數的除法,再加一個蘋果,讓學生每兩個一盤,能擺幾盤?很自然直觀地引出有餘數的除法,為學習新知做好了準備。

二、重視學生的動手操作、合作探究

本節課洪老師給予學生較大的自由空間,先讓學生動手操作圈一圈“把7個蘋果每2個擺一盤,能擺幾盤?”,接著讓學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最後全班交流:請學生分別評一評分的過程,明確餘數的產生的意義,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再透過讓學生小組合作,在動手操作的過程,促使學生認識到活動的作用,再讓學生在觀察表格中的幾個算式中餘數和除數,大膽猜測餘數和除數的關係,在本次操作中,學生有效參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使學生在經歷、體驗、獲得的過程中,深刻體會了餘數要比除數小的道理,從而驗證了剛才的猜測,教學難點迎刃而解。這樣的教學不僅滿足了學生進一步學習的心裡需求,而且更為直觀的讓學生熟悉到本節課要學的新知點之一——餘數,也就是分不完的數,剩下的數,不夠再分的數……規範的讀寫是學生今後學習的基礎,嘗試擺一擺、填一填、評一評後,出示“有餘數除法豎式”的寫法,結合橫式和操作活動,在重點“理解除法豎式意義的”基礎上,觀察並逐步熟悉有餘數除法豎式各部分的含義,這樣層層遞進,不斷強化了學生感觀表象,更加深了學生的感性熟悉,最後在互相交流、比較、分析中思考和歸納,逐步抽象出數學知識,形成正確的認知。

三、注重數學與生活實際的聯絡

數學只有和生活聯絡起來,才能使學生切實體會到數學的應用價值,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才能夠真正被激發,如此獲得的數學知識才有可能被真正用於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在練習環節中,洪老師根據指令碼53頁練習十二的三道題,提出了三個問題,第一個問題是基礎練習,用於檢查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掌握情況,第二個問題對試商的方法做了滲透,第三個問題是一道開放題,使學生進一步理解了餘數與除數的關係。這三個問題層層深入,讓學生很好的感受了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絡,培養了學生用數學眼光看問題、用數學頭腦想問題、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意識。

總體來評,洪老師的課設計層次分明,語言簡潔、清晰,引導孩子評或讀書時,學生的語言清晰、乾脆利索,語速適中,不拖腔,聽著很舒服。

其次,這節課的容量特別大,從整體來看,洪老師這節課的內容比較充實,她讓學生明白了有餘數除法的由來及其寫法,並做了最佳化,再讓學生掌握了有餘數除法的寫法及各個部分的關係,最後用練習進行了鞏固。是一堂較成功的課。

二年級數學《有餘數的除法》評課稿 篇9

下午聽了林老師執教的《餘數的認識》我感觸頗深,林老師在課堂上的大方和活潑以及良好的課堂組織能力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覺得林老師這節課有以下幾方面非常值得我去學習:

1、合理把握教材

教材是知識的載體,在充分把握教材知識點的前提下靈活處理教材內容,設計適合學生髮展的教學過程,是新課標所倡導的重要理念之一。《有餘數的除法》原來是人教版三年級上冊的一個獨立的單元,教材改革後編排到了二年級下冊。相比於之前,現在的教材學生更容易掌握,有些老師會把單元的第一、第二課時合併一起上。但這樣,學生的學習會比較倉促,不易於深入的學習。林老師根據我們學校學生的知識基礎以及實際情況,把第一課時的內容上得很紮實,為下節課的學習打下了良好的基礎。本課時主要讓學生理解並掌握了有餘數除法的含義、餘數的概念及滲透了餘數要比除數小的道理,從而達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的目標,呈獻給大家與眾不同的一節課。

2、重視學生的動手操作、合作探究

在本節課中,林老師安排了兩次操作活動。第一次是讓學生嘗試分草莓卡片,6個草莓,能分成幾盤。這是學生原有的知識基礎,經歷平均分而沒有剩餘。第二次操作是林老師再增加一個草莓,還是2個擺一盤。使學生產生了認知衝突,多了一個草莓該怎麼平均分。從而學生經歷把平均分後有剩餘的現象我們抽象為有餘數的除法。使學生在擺和講的過程中,真正明白了算式的含義,並且滲透餘數和除數的關係,為後面的學習做好了鋪墊。

3、注重數學與生活實際的聯絡

數學只有和生活聯絡起來,才能使學生切實體會到數學的應用價值,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才能夠真正被激發。整節課教學例題的設計和練習的設計,都是密切聯絡了學生生活中經常會碰到發生的事例,比如分草莓、分氣球、分麵包等都是學生生活中經常碰到的事例。這樣的練習不僅激起了學生的探究慾望,也讓學生很好的感受了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絡,培養了學生用數學眼光看問題、用數學頭腦想問題、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意識。

下面是我個人覺得稍微有瑕疵的地方:

可能農村的孩子少上公開課,今天孩子們的表現稍微有些緊張,舉手的人也不是太多,所以導致老師的引導也稍微多了些。另外老師在演示課件的時候,有些地方有些滯後,可能和老師的注意力在學生的身上有關。

二年級數學《有餘數的除法》評課稿 篇10

5月5日的校本教研中,聽了王玲老師講的有餘數除法租船問題,課堂中教師利用教學資源,讓學生經歷分析問題的過程,透過關鍵詞的分析,促進學生的分析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學效果好。

一、運用生活素材匯入新課,學生興趣高。

根據小學生好玩的特點,選擇與生活聯絡的內容匯入新課。在新課開始出示26個同學去洮河公園划船,每條船最多坐4人,至少要租船幾條船?教師這樣匯入,一方面透過划船這樣的生活情趣匯入新課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另一方面使學生感受到數學知識於生活,同樣服務於生活,對所學到的數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興趣大增。興趣是學習最好的老師,有了好的開端,教學就成功了一半。

二、對比形式練習鞏固新課,學生練習好。

在教學中,教師利用對比形式的練習題共出現3組,讓學生透過讀題,分析題,找準題的區別點,在不同解決問題的基礎上,學生的分辨能力,分析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找準租船問題的關鍵,教學效果良好。

三、注重培養學生解題的好習慣。

寫單位、寫答,評完整的話,都是平時課堂上老師容易忽略提醒學生的問題,因此學生考試時總會忘記寫單位和答。王老師在這節課裡,學生每一道題都能要求學生寫單位、寫答。還在提問學生時,訓練學生評完整的話。

四、歸納總結,形成規律。

在本課教學中,教師歸納總結時,師生共同歸納出租船問題的特點是進一法,買麵包問題是去尾法,形成了規律,學生的解決問題能力得到很好的提高。

二年級數學《有餘數的除法》評課稿 篇11

今天,我聽了王豔紅老師的一節《有餘數的除法》課,使我受益匪淺,感觸頗。王老師在課堂上的大方和穩重以及良好的課堂組織能力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首先要感謝王老師為這節課所付出的辛勤勞動。

首先評教材,《有餘數的除法》這部分的內容是《表內除法》的延伸和擴充套件,兩部分內容互相聯絡,具有互補性,前者是後者的基礎,後者是前者的延伸,同時也是今後繼續學習除法的基礎,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必須學好。這節課的主要教學目標是使學生初步理解有餘數的除法意義,掌握有餘數除法的橫豎式寫法。

我認為王老師在這節課上有以下亮點:

1、王教師教態親切自然,語言有親和力,基本功紮實,隨機應變能力強。這是王老師的一貫作風,能與學生打成一片,很快將學生引入課堂,為學生創造一種輕鬆愉快的課堂氣氛。當學生回答不出例1和例2有什麼不同點時,王老師再巧然點撥,學生便豁然開朗。

2、王老師用手指遊戲設定懸念引入課題,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聯絡生活實際,同時讓學生主動參入到課堂中來。

3、王老師大膽對教材進行重組,在把握教材知識點的情況下,靈活處理教材內容。王老師不是直接講解例2,而是讓學生自己動手動腦去做,針對學生出現的問題再講。

4、王老師充分利用了學生的好奇心,重視學生的動手操作,來引導他們去探索和合作研究。這樣做為學生提供了更多的研究和探索的機會,也使學生的能力得到培養。王老師從現實出發,從學生熟悉的擺小棒入手,明確擺小棒是有餘下的小棒,從而引入一個新的數——餘數,學生透過擺小棒的方式理解餘數的意義,這樣的設計更貼近生活,讓學生感受到數學就在身邊,生活中處處有數學,使學生的積極性有很大提高。

5、王老師精心的教學設計給了學生很大的自由空間,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達到複習舊知,引入新課的目的,做到了“讓學生在活動中學數學,在活動中做數學”,我認為這樣的設計更新穎。傳統的教學方法都是老師講,學生聽,而王老師卻是在講臺上邊講邊板書豎式,而學生也再講臺下面邊聽邊列豎式,這樣能加深學生對新授的印象。這也是我今天的收穫。

課堂永遠是我們探索的陣地,再完美的課堂都有缺陷,下面我就談談我個人的一些看法:

1、整節課雖然知識連貫,條理清楚,重難點突出,但時間有一點緊湊,如能以改錯或判斷的形式,出一些鞏固題,讓學生觀察餘數和除數的關係時,為下節課打基礎,來加深學生的印象,這樣就更完美了。

2、在教學有餘數除法的橫式和豎式的寫法時,教師應該多強調商、餘數以及算式所表示的意義,和“最多能擺幾,”這樣直接關係到以後試商時能上幾,因為試商時商和除數相乘的積要小於被除數並且最接近被除數,這樣可以加深學生對算式所表示的意義的理解。

最後我要感謝王老師為了這一堂課所付出的努力,感謝她給我們學校的教研帶來耳目一新的一課,帶給我們收穫!

二年級數學《有餘數的除法》評課稿 篇12

何老師執教的《有餘數的除法解決問題》這節課,是學生在學習了 有餘數的除法基礎上進一步學習的,是綜合應用找規律和有餘數除法學概念的過程。聽了這節課,何老師大方自如的課堂駕馭能力、富有兒童化的語言給聽課的老師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整節課設計巧妙,層次清晰,重難點突出,是一節成功的課。 縱觀整節課,我認為呈現以下幾大亮點值得我們學習:

一、注重學生語言完整性的培養。學生語言完整性的培養是我校梁校長工作坊的課題專案,這節課我側重觀察了何老師在這方面的落實情況。一是富有兒童化的語言和巧用體態語言拉近師生距離。 教學本身是一門藝術,而兒童化的語言和體態"語言"更是一門高深的學問。在課堂上教師如果能適時、適度使用兒童語言和體態語言,將更有利於提高課堂教學效果,活躍課堂氣氛、讓學生輕鬆愉快的突投入到學習之中。在這一 節課中,何老師運用了兒童化的語言和體態語言,如:一個微笑、 一次點頭、 一次信任或鼓勵的眼神。這些都能征服、激勵了學生。學生在鼓勵、關懷下,伴隨著和藹、親切、 熱情的學習氛圍, 對學習的求知慾無疑能起到良好的催化作用。二是教師用規範、簡潔的語言對學生適時的引導。

二、課前遊戲設計巧妙,你猜我找,為新課教學埋下了伏筆,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三、教材挖掘深入,理解透徹。可見何老師對課標的研究很深入,並且理念也能夠落到實處。

四、教學設計層次清晰,環環相扣,首尾呼應,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

五、教學目標落到實處,重點突出,難點突破,尤其在對餘數問題的處理上,做到層層遞進,層層深入。

六、注重學習習慣的培養,課堂紀律井然有序,學生書寫整齊,完整。

七、評價性語言豐富多樣,妙趣橫生。

八、練習設計緊扣主題,層次分明。注重數學與生活實際的聯絡,注重人文情懷。

最後我要說,透過相約課堂活動,讓我們共同在探究中體驗,在合作中交流,在反思中成長。我們經歷著觀點的碰撞、思想的啟迪,收穫多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