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歷史

家訓史中國傳統家庭道德教育的歷史探尋

家訓史中國傳統家庭道德教育的歷史探尋

徐少錦與陳延斌兩位教授編寫的《中國家訓史》,最近已由陝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全書共分5編、38章、62萬多字.該書是作者繼1993年整理、出版了兩卷本近百萬字的《中國曆代家訓大全》之後,又在廣泛吸取了近10年來的家訓研究成果基礎上寫成的.我國著名哲學家、93歲高齡的張岱年先生為本書題寫了書名;中國倫理學會會長、中國家庭教育學會副會長、著名倫理學家羅國傑教授審閱了書稿併為之作序,認為"本書對中國傳統家訓從萌芽、產生、成型、成熟、繁榮以及由盛至衰過程的清晰勾畫,對每個時期家訓的特點和重點的提煉論證,對家訓中的許多重要概念的歷史考察,對家訓發展規律的探索,以及認為整個傳統家訓貫穿著以道德訓誡為中心的主線,其根本宗旨是塑造高尚的人格","不僅拓寬與加深了中國教育思想史與中國倫理思想史的研究領域,而且對於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特別是家庭美德建設、公民道德建設,都是有借鑑意義的".我以為這些評語是很精當的。

我國的傳統家訓源遠流長,從黃帝時代起至於今天,綿延數千年,卷帙浩繁,內容豐富,涉面廣泛,但其核心部分確實是倫理教育與人格塑造.近20年來,我國學界大力開展了對傳統家訓的研究,發表了許多論文,出版了不少著作.這些論著大體上可以分為三個方面,一是從教育思想史的視角,把家庭道德教育作為整個家教內容的一個重要方面來研究,而且偏重於思想理論而不是教化實踐,因而有些著名思想家雖無家教實踐的歷史記載而只要有家教思想,也會在教育史著作中寫下重要的一頁,這當然是必要的、不可或缺的.二是從倫理史的視角,探討有代表性學者的家庭道德教育的思想理論,在這類著作中,除《顏氏家訓》專設章節詳加評述外,一般都將家訓只是作為培養道德人格的一個環節來研究.三是從史料的視角,精選、譯註名人教子的書文、語錄,幫助讀者參閱.與前兩類研究相比,這類書籍出版比較多,讀者面也比較廣,但其歷史線索不明顯,因為其目的不是說明中國傳統家訓演進的全過程.《中國家訓史》則不同,它並不一般地論述歷代家庭教育思想,而主要是描繪家庭道德教化實踐的歷史軌跡,總結從黃帝以來父母對子女是如何進行耳提面命、親自訓導、規誡的,而子孫又是怎樣在家風的薰陶與家規的約束下成長的,用活生生的事實,展現傳統家訓的價值所在.又在附錄中收入了《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家訓》一文,以說明在歷史新時代的家訓雖與以往的傳統家訓,在性質與內容上有很大不同,但也可以看到其間的文化繼承關係.此書不僅在總體設計上有拓新的思路,而且在具體探討與論述中也有三個特點:

一是家訓思想發展的歷史分期比較合理且有特色.此書以儒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為主線,將傳統家訓置於社會的政治、經濟與思想文化的大背景下來考察,做出了既在大體上符合中國古代社會發展的一般歷史分期,又使這種分期帶有家訓思想發展的特點.不過,它雖在康熙、雍正年間達到頂峰,以後又有以曾國藩為代表的仕宦家訓盛極一時,但總的來說是日趨衰頹,對社會發展起了阻礙作用.如在存天理滅人慾、"餓死事小,失節事大"的思想指導下,訓女著作猛增,在吃人禮教毒害下,大批婦女成為犧牲品.又如作為國家法律補充的家法族規這一時期大量出現,其處罰既殘酷又細密.這說明,清末的家訓在整體上已趨於反動,必然被革命家訓所取代.不同時期家訓的這些特殊性,使家訓發展呈現出階段性.而瞭解這些特點,有助於把握整個傳統家訓的脈絡。

二是內容全面豐富.全書精選了從先秦到明清的約二百位代表人物、上自帝王下至庶民的各類家訓,其中既有漢民族的,又有少數民族的,涉及面非常廣泛.作者著重梳理出了以下三大方面的內容,一是家庭方面的,包括孝親敬長,睦親齊家;治家謹嚴,勤勞節儉;糟糠不棄,寡婦可嫁;貴名節,重家聲等.二是政事方面的,包括勤政廉敬,安國恤民;清廉自守,勿貪勿奢;抵禦外侮,維護統一;依法納稅,保護環境.三是個人修養方面的,包括立志清遠,勵志勉學;習業農商,生活自立;崇尚科技,貶斥迷信;審擇交遊,近善遠佞;寬厚謹恭,謹言慎行;和待鄉鄰,善視僕隸;救難濟貧,助人為樂;潔身自好,力戒惡習;以及養生、健身等.對家庭道德教育的'原則與方法也進行了梳理,主要提煉出了愛教結合、胎教與早教結合、嚴慈相濟、言傳身教並施與讀書與躬行互動等五大原則.這些原則貫穿於進行家庭道德教育的具體方式方法中:一是語言形式;二是文字形式;三是實物形式;四是實踐鍛鍊。

三是有相當的理論深度.此書並未停留在"記錄"言論、事蹟和敘述家訓經驗的層面上,而是在此基礎上又進行了大量的解讀分疏和歸納綜合的工作,力求理出其歷史演進的線索,揭示其內在聯絡與發展規律.作者不僅對構成家庭道德教育的家長、家教、家訓、家風、家法、家規、德教、女誡等概念做了歷史考察,而且對某一方面的教育也探求其變化的脈絡.如關於女訓,認為先秦只提出了簡單的婦德要求;兩漢初步形成框架;到唐代,以唐太宗下嫁南平公主於禮部尚書之子王敬直,公主要向公婆、丈夫行婦禮為起點,貴族婦女也要受到細密的禮教的約束;而唐宣宗關於"公主、縣主有子而寡,不得復嫁"的詔令,則成為宋明以後反對寡婦再嫁的先聲.這種梳理,有助於對女德教育演進過程的瞭解.該書的理論深度,突出地反映在將家庭放在社會大系統中考察和對家訓演進規律的探討上.作者提出了五條規律:傳統家庭道德教育的內容隨著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而逐漸充實的;家訓重點隨著社會鬥爭的需要與家庭境況的變化而有所不同;個別、分散的誡言向廣泛的社會規範與系統的理論教導全面深入;家訓主要是在以儒家思想糾正與防範子弟的不良傾向和提高他們的品德與能力中發展的等.這些看法,雖然未必精當,但對讀者進一步思考、研討這些問題是有裨益的。

值得一提的是,如羅國傑教授在《序言》中所說,"本書對於整個傳統家訓缺陷的分析批判,符合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符合批判繼承的原則".本書指出了傳統家訓有如下缺陷:片面要求臣子服從君父、卑幼服從尊長,進行愚忠愚孝的封建綱常奴化教育;宣揚明哲保身的處世之道、聽天由命的宿命論思想與因果報應的封建階級思想;灌輸男尊女卑、從一而終的禁慾主義思想;灌輸鄙視體力勞動、工商技藝的剝削階級思想;棍棒主義的家庭教育方法.因此,中國傳統家庭道德教育的書文並非篇篇藥石、言言龜鑑,而是良莠並存、金沙相雜的.必須按照"批判繼承、棄糟取精、綜合創新、古為今用"的原則,予以系統地清理."唯真求是,綜合創新."正因為這樣,本書的出版發行,無論在學術研究上還是在實際應用上,都是有重要價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