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傳統文化

淺談中國傳統文化朋友有信的現代意義

淺談中國傳統文化朋友有信的現代意義

一、古代人際關係中朋友的地位

孔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論語》開篇就為我們昭示了三種自我完滿、內涵豐富的人生幸福。其中第二種講的就是交友的快樂。孔子在論述人生幾大樂事時,將與朋友促膝晤談作為對人有益的、最高層次的、精神上的快樂。孔子說:益者三樂,樂節禮樂,樂道人之善,樂多賢友,益矣。

古人把人際關係分為五種,即君臣、父子、夫婦、兄弟、朋友,稱為五倫;朋友被列為一倫,成為人的最基本的人際關係之一。《中庸》說:君臣也,父子也,夫婦也,兄弟也,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達道也。朋友一倫的吸引力,首先在於它吸收了其他四倫的益處而避免了其他四倫的侷限。君臣之間,不可能平等;父子之間,很難有共同語言;兄弟之間,多半親和力不夠;夫婦之間,則常常獨立性太少,相互間的尊重不足,佔有太多。而朋友則不同,比之君臣、父子,它有充分的平等;比之夫婦,它有更多的自由與獨立;比之兄弟,則有更多的親和力。所以,有人說五倫中於人生最無弊而有益,無纖毫之苦,有淡水之樂,其惟朋友乎?人們發出人生得一知己足矣的慨嘆,也為失去一個朋友扼腕嘆息。

二、古人論交友經驗

首先,交友要端正態度。以君子之交淡如水的平常之心去對待朋友,就自然會收穫相同的友情。而為了排遣自己的孤獨寂寞,或是為了炫耀自己的財富權勢,甚至是為了某種目的.、某些利益,去刻意與人相交,或是別人這樣與你相交,雙方是不可能成為朋友的。正像戊戌六君子之一的劉光弟所說:交友之道,酒食遊戲徵逐者無論矣。以勢利交者,勢去則乖;以聲華交者,聲銷則敗;以文字交者,文勝則多偽;以氣血交者,氣衰則寡終。平常心不是無心,而是真心。無論是對自己偶然相聚相知的朋友,還是對那些與自己相交已久之人,都要用心去與之交往,用心去尊重他們,用心去理解他們。這樣與人相交,才能跨越階層、年齡、性別等種種障礙,結交到真正的朋友。

其次,交友要重精神。朋友關係在所有的人際關係中,是最沒有強制性的,它完全是精神上的相通,情感上的相連。就像俞伯牙、鍾子期那樣,完全是心靈上的溝通拉近了兩個人的距離。交友的更進一步的正確態度,就是以道義與性情去與人交朋友。前賢說:君子以同道為朋,小人以同利為朋。 小人之朋必無可樂,即或一時膠漆,意氣如雲,然見利必爭,見害必避,常常反目成仇,或心有嫌隙。只有同學聖賢之人,其相契在性情,不在意氣,故可樂。

第三,交友要用心。有了朋友之後,就要處理好和朋友的關係,以使朋友關係和諧穩定,避免大家不歡而散,最終給雙方都帶來傷害。由於朋友之間沒有天然的自然聯絡,如血緣、親緣、地緣等,而完全是個人的心之所運,是完全的情緣,所以用心澆灌友誼的花朵才能使友誼之樹常青,並且茁壯成長,雙方的友誼才能逐漸加深。

三、古人論交友原則

寬容。古人講寬則得眾,與朋友之間最講究的也是寬容。朋友是以道義、性情聯絡在一起的,但是人總是多方面的,人與人相處也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複雜情況,因此,朋友之間寬容,而不是一有風吹草動就互相猜忌,才能使雙方的心越走越近。

守信。孔子說:人而無信,不知其可,民無信不立。誠信的一個要點是承諾,一旦答應朋友的事,就要盡心盡力,不可口惠而實不至。另一方面,不相宜的事,自己做不到,或不該做的事不能隨便答應。《弟子規》說:事非宜,勿輕諾,苟輕諾,進退錯。這是朋友交往的重要原則。

理解。朋友之間的相知就是這種知彼、知己、彼知我的相互理解。先賢說:勸善必資乎朋友,蓋朝夕與居,其情洽則其言易入。凡隱微之事,不可以告父母者,而可以告吾友;疑難之事,不可以信他人者,而可以信吾友。 古人總結的這一交友之道,並不是實用主義,而是從人情事理出發保持朋友和諧關係的實踐經驗。

古人說:少無共學共遊之朋,則老必無同心同德之友;平居無講論道德之契,則臨難必無託妻寄子之人。可見朋友間平時在精神上默契,互相支援,到危難時出手相助,是結成生死朋友的必經之路。

四、傳統文化朋友有信的現代意義

朋友有信包含了人性最閃光的美德:寬容、理解、信任、支援、幫助、無私、奉獻等。真摯的友情是人生的一大財富,是我們和諧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有信就是遵守諾言,講信譽,重信用,屨行自己應承擔的義務,從而取得信任。朋友有信是誠信教育的重要內容,是現代社會取信於人的根本,是我們做人的基本原則,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集中體現。市場經濟愈發達,就越要求人們普遍地誠實守信,這是現代文明的重要基礎和標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