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職業/專業/職能

中職電工專業226模式初探論文

中職電工專業226模式初探論文

論文摘要:透過調查發現“長學制”、“學科制”的課程設定嚴重製約了中職電工專業的發展。本文提出了以就業為導向,能力為本位的專案化、小班化、模組化的電工專業“226”教學模式。

論文關鍵詞:電工;就業導向;能力本位;“226”模式

一、中職電工專業的現狀

自2006年l1月以來.慈溪杭州灣中等職業學校先後組織了3次問卷調查。首先是就2004、2005屆電工專業畢業生進行就業情況調檢視,發現學生畢業後從事本專業職業的僅佔58%。且企業用工時.需對學生進行再培訓,這就增加了企業的成本,削弱了學生的就業優勢。第二次是對慈溪市從事電工行業的人員進行抽樣調查發現,2006年慈溪市1.2萬名從事電工職業人員中,無專業技能的佔66.6%,在持有國家職業資格證書的4000人中,初級工佔75%,中級工佔21.5%,高階工僅佔3.5%。第三次是對我校134名電工專業的學生進行調查,發現新生中考成績呈逐年下降趨勢。2005屆新生中考平均成績為300分左右(中考總成績為590分),2006屆新生的中考平均成績為232分。電工專業每班中考總成績在200分以下的高達60%。從學生喜愛的課程型別調查發現:學生偏愛專業技能課的比例佔到63%。喜歡文化課的佔到17%,專業理論課的佔到2O%。從上述三次調查情況來看,如何培養合格的電工專業技術工人是當前面臨的一個重要問題。

傳統的中等職業教育模式仍然停留在計劃經濟體制下,建立在普通教育模式基礎上,又不同於普通教育,具有不可替代的型別特徵。長期以來“學校本位”、“長學制”和“學科制”的課程設計等弊端將嚴重製約中等職業學校的發展。這就要求對原有的中等職業教育課程教學模式進行改革。

二、中職電工專業“226”模式課程構建

1、構建電工專業“226”模式的理論依據

世界著名的職教專家福斯特曾指出:職業技術教育必須以勞動力就業市場為出發點。即職業教育必須以就業為導向。職業能力的高低取決於專業能力、方法能力和社會能力三要素整合的狀態。

中等職業學校的學生中考成績相對較差,但我們在教學中發現,這些學生擅長形象思維和過程性知識學習。而現有的以學科體系設定的電工課程,不利於中職學生職業能力的提高。因此.我們有必要對電工專業課程進行課程改革,使課程設定更加適合學生的實際需要。

2、電工專業“226模式的課程構建

我們秉著以就業為導向、能力為本位.提出了專案化、任務化、小班化、模組化的電工專業“226”教學新模式。該模式以“實際”、“實用”、“夠用”為原則。把電子電工專業課程分為兩大模組(公共基礎模組和專業模組),其中課程設定的比例為公共基礎模組佔20%,專業理論佔20%,專業實訓佔60%。

整合文化課和公共課。設立公共基礎模組,該模組將著重體現怎樣為學生的職業、專業和將來服務.注重個人職業能力中方法能力和社會能力的培養,即學習能力、表達能力、溝通能力、理事能力、樹立正確職業生涯觀的能力。課程設計應以樹立正確職業生涯觀為核心.其它四個能力培養穿插其中,並設核心課和選修課供學生選擇。

根據“重實戰、講規範、有成效”的原則,對專業理論知識進行整合,並滲透到實訓當中。我們在課程開發時,根據電工行業崗位群的特點,把電工專業分為維修電工、計量電工和裝潢電工三個崗位群,然後以行動為導向.專案化、任務化各個崗位群的專業模組。同時為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需要,每專業模組叉分為核心模組、必修模組和選修模組。在每個模組中根據工作任務分為若干個專案。每個專案由若干個任務組成。具體按以下步驟確定專業模組內容:(1)調查本地區的電工專業的工作崗位群。確定每個電工崗位群內所需的知識和技能.進行校本教材的開發;(2)跟蹤學校往屆電工專業畢業生,瞭解他們的崗位和工作中需要的知識和技能.對校本教材進行動態修訂;(3)參照勞動和社會保障部門制定的電工專業等級工技能鑑定考核的應知應會標準.把標準中的相關內容融人到專業模組中;(4)緊跟電工專業中的技術發展,及時把電工專業的一些新技術、新工藝納入模組中來。

3、電工專業226模式的擻學實施

公共基礎模組的教學主要是透過大班教學、講座、興趣小組、競賽、走班制、案例講座、參觀等形式的教學。使學生獲得相應的能力。得到相對應的學分。

專業模組的教學採用“一看、二會、三懂”的步驟,即先透過參觀工廠、做實驗,再講解必要的原理知識,使學生更容易掌握專業技能和知識。因此.要採取“1+2”的小班化教學模式,配備一個實訓主講教師和兩個實訓指導教師。學校根據條件可以同時開設多個模組供學生和教師進行雙向選擇。核心模組和必修模組採取人人過關的考核方式,建立校內技能單項過關證書。學生經過專業知識、專業技能學習和崗位鍛鍊後。透過相應的考評,獲得相應的學分。

學生透過所規定的專業模組和公共基礎模組的學習,學分累積達到畢業所規定的條件,同時取得國家職業資格證書(中級),發給學生畢業證書。 4、電工專業“226”模式課程教學流程

首先。該教學流程是以學生的能力為基礎。即重視學生的能力培養,而不是單純以學習時間為基礎。既重視學生專業能力的培養,又重視對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採用的教學原則是:只有掌握了所學習的能力目標,才能進入到下一個能力目標模組的學習,從而確保所學習的課程均達到掌握的要求。

其次。滿足了學生不同層次的要求。不同的學生有了不同的學習路徑。這樣就適應不同學生的層次要求。有的學生透過某一專業專案模組的學習掌握了能力目標.透過自評和他評環節,就可以獲得學分。進入下一個專業專案模組的學習;而有的學生沒有透過能力測試,則需要重新回爐該專業模組的學習,直到評定透過為止;有的學生透過某一專業專案模組學習後,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也可以先留在企業工作。然後根據需要再回校學習。

再次,該教學流程是個靈活、開放的教學。具體表現:在教學中採用的是學分制;學生可以選擇不同的專案模組進行能力學習;學生可以實現學習與工作的自由交替(半工半讀);學生可以在校內和校外等不同的地方進行學習:學生可以隨時進入流程系統,獲得學分後又可以隨時退出流程系統。

三、電工專業“226”模式面臨的問題

1、教師角色的轉變

相對於傳統的教學,在“226”模式教學中,教師的角色將發生很大的轉變。從一個權威者、知識的傳播者、校紀校規的執行者、團體的領導者轉變為“資源人”或“輔導員”。具體地說,在“226”模式教學中,教師將承擔著以下職責:給學生提供學習資訊,激發學生學習熱情,幫助學生制定學習計劃。組織和編寫校本教材,記錄和管理學生的學習進度,聯絡學校與企業,對學生的.能力進行評估。為此,我們在實施該模式時首先應對教師進行教育和培訓。

2、學習貴潦的有效利用

由於“226”模式教學完全是靈活、個別化和模組式的.這就要求教學中要有豐富的學習資源,以滿足不同學生的需求。學習資源通常包括:參考書、輔導材料、各種視聽材料(如教學電影、錄象、磁帶、光碟)、校本教材、計算機、教學裝置、模擬工場、實訓基地等。還包括教師這一特殊的學習資源。學習資源是否豐富,是否能夠得到有效的利用.將關係到該模式是否能正常有效地運作。

3、教學管理方面的變革

226模式教學過程的靈活性和個別化,在客觀上要求對教學管理實施變革。重點需要在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改革探索:

(1)在學籍管理方面,要實行開放的入學和退出制度。這種彈性的、開放的學籍管理,可以充分適應學生不同的學習進度,學生隨時都可以退出學習,參加工作。

(2)在與企業聯絡方面,要加強與企業的溝通與協調。我們對學生的能力培訓是緊緊圍繞“學生就業”這根指揮棒.專業模組的分類、校本教材的編寫、學生下企業實習、學生的就業都離不開同企業的聯絡,因此這是一個關鍵環節。

(3)在學生的能力評定與記錄方面,要適應教學的靈活性、個別化和及時化的需要。利用資訊管理系統及時記錄學生學習進度情況,並隨時讓學生與教師得到反饋資訊。

(4)在教學管理方面,一方面教學管理人員的觀念要進行轉變。另一方面要藉助現代資訊科技,實現教育管理的現代化、標準化和科學化。

(5)在教室的功能設計方面。要注重“一體化”學習場所的建設,例如集理論教學、小組工作、實驗操作、實習技能之大成的多功能的教室建設。可實施專案教學、案例教學、訂單培養的一體化實驗室建設。採用智慧化媒體的具有高模擬度的“虛擬”實習場所的建設等等。

(6)在實行學分制方面,不僅需要一個配套的外部框架條件.包括專業名稱的統一、課程內容的互認、評價標準的制定、學分證書的頒發、鑑別機關的核準、管理職權的確定等等。

這涉及彈性學分制管理的內容層面。另外還需要學生會選擇學分、教師會設定學分、學校會管理學分。要求學生必須具備“根據個性特點來選擇學分”、教師具備“根據職教特點來設定學分”,學校根據執行特點來管理學分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