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語文

二年級數學《認識角》的評課稿

二年級數學《認識角》的評課稿(精選6篇)

所謂評課,顧名思義,即評價課堂教學。是在聽課活動結束之後的教學延伸。對其執教教師的課堂教學的得失,成敗進行評議的一種活動,是加強教學常規管理,開展教育科研活動,深化課堂教學改革,促進學生髮展,推進教師專業水平提高的重要手段。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二年級數學《認識角》的評課稿,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二年級數學《認識角》的評課稿 篇1

第一,貼近學生的生活,從生活的常見物品中引入新課,例如剪刀、五角星、扇子等等,進而把生活中的原型抽象成數學概念,在透過對教的認識尋找周圍生活中的數學現象,充分體現了數學知識源於生活、高於生活,讓學生經歷了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的過程,將數學知識植根於生活的沃土。

第二,從直觀形象的事物入手,重視讓學生親自感知。教的概念比較抽象,對於低年級學生來說根本無從解釋、概括,根據低年級兒童的年齡特徵,劉老師多處讓學生親自感受、體會。例如新授前先讓學生觀察實物中的角,抽象出角的圖形後,讓學生在生活中找角,透過這樣不同層次的感知,初步加深了學生對角的認識。

第三,注重學習過程的動手操作,劉老師多次讓學生動手操作,做角、玩角、比角,這些活動不僅僅圍繞學習內容,讓學生在玩中學,加深學生對數學知識的再認識,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讓學生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

第四,教學重點、難點突出,教學過程層次清晰。由認識角的形狀,教學角的各部分名稱開始,接著用不同的材料做角,體會角的大小與兩條邊叉開的程度有關,並探索出多種角的大小和比較方法。這樣層層遞進,螺旋上升,把學生的學習狀態有被動變為主動,讓學生學得輕鬆、愉快,在玩中學,在做中學。

二年級數學《認識角》的評課稿 篇2

聽程老師《角的認識》一課,首先課堂設計清晰明瞭。學生參與度和學習的積極性都很高。學生對角的認識紮實有效。

課始,由課本情境圖引入新課,學生透過觀察,藉助已有經驗,找到圖畫中的“角”。接著由圖畫中三角尺中的角引出三角尺,教師拿出實物三角尺,請學生指出角,進而提出在黑板上畫出一個角。老師在畫時,根據學生剛才所指,在黑板上畫出一個點(由於學生已有的知識水平,以為角就是一個點,因而在指的時候都指在了角的頂點處)師指著黑板上的點問學生這是一個角嗎?學生說不是,自然引發矛盾,一步步引導學生髮現角的組成。然後再畫出角的兩條邊。師先是在黑板上畫出兩條弧線,引出角的兩邊是直線。畫完後,請學生觀察角,在說一說角的特點,引出頂點、邊。頂點和邊可以直接給出。接著再讓學生說一說生活中的角。按照找角——畫角——觀察角——指角的順序進行。在指角時告訴學生先指頂點,再指邊。生領指。找一找、說一說生活中的角,然後動動手、動動胳膊動動腿,找一找角。教師拿手機拍下學生身體上的角,然後同步發到大螢幕上。很好的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與參與度、但是課堂秩序有些亂。老師是否可以嘗試在全部拍完後再投影不至於分散學生注意力。在學生對角有一定了解後利用小魔術變出一個角。引出角的大小。這時候老師可以給出角的嘴長得大,長得小這樣的詞,來為後續比大小做鋪墊。

然後利用一個圓紙片折出一個角。大螢幕展示折的過程,出現量角器的形狀。 這些環節設計都非常好!

本節課透過畫角進一步使學生了解了角的組成,深化了角的認識,也對之前對角的錯誤認知有了一定更正。整節課可以說設計的很好。但是,老師在對這節課整節課節奏的把握上還有一些欠缺,評價語言不夠,“真棒“不錯”說的太多,課快結束的時候教師有些緊張。節奏有些趕、但整節課效果很好!值得學習!

二年級數學《認識角》的評課稿 篇3

熊老師:

你好!我今天聽了你的小學數學二年級《角的初步認識》一課後,覺得你在這一年裡,透過自己的認真學習,刻苦鑽研,課堂教學技能較入校時大大提高,課堂駕馭能力上升很快,看到你的成績,你很棒,我很高興,也受感動。

作為一名新老師,在你今天的這一課堂中,有很多地方是你的驕傲,值得欣賞。

一是整堂課採用了觀察教材插圖資訊,引出角的認識,再回到生活,找角、用手摸角去體驗和感受角,充分體現“數學來源於生活,而又迴歸於生活”的數學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想。這是數學教育中一個永恆的理念。

二是認識了角後,透過孩子自己製作一個角,以及孩子手掌遊戲,加深了孩子們對角的認識,鞏固了孩子們對角的一個頂點、兩條邊的初淺理論。遊戲是孩子們最喜歡的活動方式之一,讓孩子們在遊戲中學習知識、掌握知識,體現了教師教得快樂、孩子學得快樂的課改理念。

三是在結課時,對本堂課進行了認真的總結,本堂課學習了什麼,掌握了什麼,有利於孩子們對知識的點滴疏理,有利於孩子們對知識的沉澱和鞏固。

在這一堂課裡,也有一些不盡滿意的地方,或許是值得商榷的地方,我們共同思考,實踐解決。比如:

一是在開課環節,指導孩子觀察教材插圖,插圖是一幅足球場,這對於農村的孩子瞭解足球場有一定的差距,如果換一幅孩子生活中的運動場(比如學校球場照片),讓孩子去觀察圖中的角,找出角來,就更好一些,那樣貼近他們的生活,之後再回到教材去觀察,就更容易找準圖中的角了。只要我們使用的數學課堂元素是貼近孩子們的生活實際,其學習的興趣和效果就不一樣的了。

二是在具體觀察實物剪刀、三角板中的角的時候,你說它們只有一處有角,其實它們都不只一個角,應指導孩子仔細觀察。

三是對角的認識有一定理論基礎後,應進一步把這一數學問題放到生活中去,教孩子們觀察,從而得到生活中的所有物品都包含有各種不同的角,為下課時學習直角作好鋪墊。

四是在教孩子數角的個數時,不能只是直觀的角,更應考慮隱藏的角,比如從一個角的頂點處向角內再畫一條直線出來,就不只是2個角了,而是3個角,因為表面上看上去是兩個角,而實際上還有一個大角。

總之,你的這一堂課,為你點讚的地方比較多,體現了你的專業水平上升了很大,希望你繼續發揚你的不懈追求精神,把課改理念,如小組建設、班級文化等,用於你的二年級班級,你的課堂就會更能體現你的風格和特點,更能在課改潮流中體現你的人生價值。

二年級數學《認識角》的'評課稿 篇4

《角的初步認識》這節課的知識目標要落實的是:1、認識角,能指出角的各部分名稱;2、懂得如何比較角的大小,知道角的大小與邊的長短無關,與兩邊叉開的大小有關;3、會畫角。兩節課來看,王少雲老師這節課這三點都做得不夠,可以說是老師包辦,把結論告知學生,沒有看到學生的活動,學生的參與,學生學習的效果。林道童老師這節課就做得很好,做得很到位,課堂上師生互動、生生互動較多、充分體現了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學習效果很好。

一、 認識角,認識角的各部分名稱。兩位老師的設計都是想透過生活中“指角”和“找角”的過程,讓學生知道生活中處處有角的原形,然後從物體中抽象出角的正確表象,教學角的各部分名稱。林道童老師處理得較靈活,先是“用筷子夾花生”小遊戲引人入勝,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同時能讓學生感知夾花生時兩根筷子形成的圖形就是角,自然引入新課學習;然後在此基礎上讓學生“指角”“找角”“做角”,感知升級,順其自然要抽象出角的正確表象(角的圖形),教學角的各部分名稱。而王老師這個環節的教學就沒有這些活動,只是老師一步步往下走,學生附和著學習,沒有學習活動和學習方法的指導。

二、 比較角的大小。“角的大小與邊的長短無關,與兩條邊叉開的大小有關”這個結論學生理解是有困難的,包括現在中、高年級的學生比較角的大小還受到邊長短的影響。如何讓學生理解,抽象概括出這個結論呢?林道童老師把這個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讓學生觀察、交流、討論、發現,學生髮現“張口越大,角就越大”。可是學生比較時因為是視覺的原因還是受到邊長短的影響,怎麼辦?林老師順其自然教學第二種比較方法,疊合法比大小。學生有了認知的錯誤、衝突,對知識的理解會更加深刻。

三、 畫角。對於二年級的孩子來說,動手操作的能力還是比較抽象,如何教學讓學生會畫角呢?王老師的教學應該是無效的,因為沒有老師的示範、指導,也沒有看到學生準確畫角,只是老師反覆強調畫角的方法,說到再多遠沒有做一次來得實在。這裡我認為林老師做得也比較好,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和教學的規律,先是讓學生說想怎樣畫,接著老師指導正確畫法,邊說邊示範畫角,最後讓學生畫角,同時讓學生在畫的角上標出個部分名稱,這個“標名稱”的環節做得好,“標”也能發現角畫得對不對,一箭雙鵰,效果極好。

四、 林老師的這節課做得較好的地方還有很多。例如:林老師的板書設計規範,科學;老師的激勵和對學生的表揚、肯定;林老師的課堂小結做得實效,不是一句話代替;我認為林老師這節課還有一個很大的亮點是練習的設計富有坡度、廣度,能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如:讓學生用長方形紙片折角,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能力,再次對認識角獲得直接的經驗;還有就是“割角”“數角”的挖掘,雖然是挖得深了點(這個得根據學生的實際考慮),但是不難看出老師對這節課的備課下了很深的功夫。

二年級數學《認識角》的評課稿 篇5

劉老師設計的《角的初步認識》這一課,給了我耳目一新的感覺。這節課的設計構思非常巧妙,從鱷魚張開的嘴巴抽象出角的概念,並用手勢表示,再利用三角板的尖尖的角來突出組成圖形的要素——頂點和邊,然後透過一系列的例證來鞏固角的概念,鞏固練習中的幾個設計也特別吸引學生的眼球,如比較哪個滑梯陡,利用轉盤來教學弧線,利用燈光掃射的轉動過程來提出哪盞燈掃過的範圍比較大,再把燈光掃射的兩個角畫下來進行比較角的大小等等。

印象比較深刻的是課的開始利用鱷魚張開的嘴巴產生角,在情境中產生問題,提出了什麼是角的大小,“角大”指的是什麼,這是一個典型的比較張開度的問題情境,劉老師藉此激發了學生的探究熱情,並透過從“實物圖——手勢——角”的逐級抽象,展示知識的形成過程。在利用轉盤來教學弧線也是本課的亮點,在歷來的教學中畫好角後老師會順手添上一條短弧,角的定義中是沒有也推導不出要畫上這條短弧的,這對教師而言是自然而然的事,對初學的學生來說就是“天外飛仙”,老師從沒有認真去想過這弧線到底表示什麼,只是一帶而過地告訴學生,在兩條邊形成的這個夾角之間可以劃上弧線,這就是角。而劉老師透過大轉盤轉動的不同方向呈現出旋轉方向的短弧,學生可以直觀知道短弧的表示作用,它表示的是開口的方向,兩邊所夾區域的含義,再和學生總結出表示角的大小要注意加上短弧,否則會搞不清楚我們所比較的到底是什麼。

二年級數學《認識角》的評課稿 篇6

經過李老師對《角的認識》這節課的精心設計,整節課的教學體現了新課改的理念,能夠立足於學生的主體發展,重視學生的主動參與,合作交流,給學生充分的動手操作、動口表達、動腦思考的機會,使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另外在教學畫角這一環節,尹老師先讓學生討論怎樣畫角,再讓電腦演示畫角的步驟,然後又學生模仿著老師畫角,最後再讓學生獨立畫角。

可能一定程度限制了學生操作能力的發揮,但我覺得李老師的教學方式可能能更好地落實這一知識,並能有效合理利用課堂時間。個人覺得在教學角的特徵這一環節時可以讓學生拿手中的三角板摸一摸角,體驗角的特徵。角是比較抽象的幾何知識,只有摸過,感受過學生才能對角的特徵留下深刻的印象。總之,整節課無論是基礎知識的落實還是重難點的突破,都是相當到位的。

本節課分為三塊內容,角的認識及判斷,畫角和角的大小。李老師在這三塊內容教學中處理得清楚恰到好處。本人比較欣賞尹老師在教學中的細緻,如在判斷中,除了說說是角還是不是角的原因,還透過變一變把不是角的圖形變成角,或把角轉一轉還是角。在角的大小教學中,我覺得是不是可以出示兩個角,一個開口大但邊短,另一個開口小但邊長讓學生判斷哪個角大?學生可能會判斷開口大的角大,以此來得出角的大小與邊的長短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