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教材

《有餘數的除法》教材分析

《有餘數的除法》教材分析

在日常生活中平均分物時,結果包含兩種情況:一種是恰好分完的情況,這時沒有剩餘(即餘數為0),表內除法涉及的就是這樣的內容;一種是平均分後還有剩餘的情況(餘數不為0),這是有餘數的除法要研究的內容。鑑於有餘數的除法與表內除法的密切關係,以及考慮到透過操作和對比更有利於學生對這部分內容的理解,修訂後的教材將本單元從三年級上冊調整到了二年級下冊。相應地,具體內容也進行了一些調整。

主題圖呈現了學生分別用11根小棒擺出正方形、三角形、五邊形的活動情境,並且將要解決的問題完整地呈現在黑板上。作用有四點:一是承上啟下。基於已有的知識基礎,學生按要求用小棒擺圖形時,自然地會關注擺幾個圖形,但不會特別關注還剩幾根小棒,而這正是本節課要重點關注的內容;二是便於操作。題目清晰、簡潔,學具簡單,利於準備和操作;三是激發興趣。由於在操作過程中會有不同的剩餘情況,會引發學生思考:“為什麼剩的不一樣?”“在數學上該怎樣表示出來?”等,產生探究的願望,同時體現學習有餘數除法的必要性;四是作好鋪墊。圖中呈現的幾種擺法為學生在操作中理解餘數及有餘數的除法的含義提供示範,積累活動經驗。

例1藉助平均分物的操作活動,先進行恰好分完的操作活動,並用除法算式表示出來;再進行有剩餘的操作活動,透過對比使學生體會其異同,幫助學生理解有剩餘的情況,並用除法算式表示。透過與表內除法的對比,使學生理解餘數及有餘數的除法的'含義。這裡有兩個對比:一是平均分物分得的結果的對比;一是用除法橫式表示的對比。其中第一個對比是理解第二個對比中的餘數及有餘數的除法的含義的基礎,也是理解第二個對比中商和餘數的名數不同的基礎。

“做一做”的兩道題,都是先用語言描述操作要求,再讓學生圈、連、填,最後用除法算式表示。即多種表徵形式相互映襯,幫助學生理解餘數及有餘數的除法的含義,並學會確定商與餘數的名數。其中第1題與例題相似,都是平均分中的“包含”情況,並且將要求與結果以圖分開呈現,便於學生根據操作寫出除法算式,鞏固學生對相關知識的理解。第2題涵蓋了平均分的兩種情況(包含和等分),可使學生進一步體會在有餘數的除法中,商和餘數的名數什麼時候相同(等分),什麼時候不同(包含)。

本課時的教學重點是理解餘數及有餘數的除法的含義,難點是理解餘數和除數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