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報告範文

生態環境建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調研報告

生態環境建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調研報告

一、生態環境建設的內涵和某縣的自然地理現狀

(一)生態環境建設的內涵

生態環境建設是一切旨在保護、恢復和改善生態環境及生態系統工作的統稱。生態環境的破壞主要起因於人類不合理的活動,如濫墾、亂捕、濫伐、工程破壞及汙染物質排放等等,其後果影響到大氣、地貌、水文、土壤、植被和生物資源等許多方面,其中植被破壞是關鍵所在,因為其他多方面的變化都與植被狀況密切相關。自然,要恢復改善生態環境,植被又處在關鍵地位,因為植被既能對近地小氣候起重要的調節作用,又能控制大氣中溫室氣體,是一系列汙染物質的吸收者和積存所;植被還能緩衝地表受外力衝擊,防風固沙,涵養水源,保持水土,改良土壤,是一切陸地生物種群的貯藏庫、避難所。只有恢復建設好植被,才能使生態環境中各個方面協調起來進入良性迴圈。因為森林植被體量高大,結構完備,所以森林植被建設處於植被建設的主導地位。

(二)某縣的自然地理現狀

某縣土地面積4056平方公里,臨近珠江源頭,有著十分重要的生態環境地位,是珠江部分上游和中下游地區的生態屏障,養育著113萬多某縣人民,影響著珠江流域人民的生產和生活。某縣最高海拔2861米,最低海拔740米,山高坡陡谷深,山地面積501萬畝(佔總土地面積的82.4%),25度以上的坡耕地有83.6萬畝。全縣有林地11.6萬畝,疏林地1.3萬畝,灌林地54萬畝,未成林地101.4萬畝,無林地(包括荒山荒地、半石山地、巖山、開荒地)64萬畝,森林覆蓋率25.6%。石漠化面積23.6萬畝。某縣生態環境脆弱,容易造成水土流失。

二、某縣生態環境存在的問題

(一)大氣受到汙染

某縣城關四周的四家水泥廠,產煤區的改良焦廠、火電廠等,晝夜不停地排放煙塵,還有其它生產生活中不停地排放的廢氣、廢水、廢渣,直接或間接造成了某縣上空大氣的汙染。據某縣環保局報道,某縣煙道氣煙塵濃度最大值為827毫克/升,最小值為286毫克/升;雨水的最高ph值為4.53,某縣各地的大氣有不同程度的汙染,大氣平均環境質量為二級。

(二)水資源危機

1、水資源供需矛盾突出

近些年來,某縣河流流量嚴重減少,甚至出現了很多河流斷流。一些農田因水資源短缺得不到灌溉;一些村寨因水資源短缺,一年只有約4個月吃上人畜引水工程的水,其餘時間要到數里外的地方背(挑)水吃。

2、區域性地區水環境惡化

某縣的一些地區水體受到汙染。其中汙染最嚴重的是烏都河(某縣段)、拖長江(某縣段)。烏都河的汙染主要是有機物汙染,是看不見的汙染;拖長江的汙染主要是無機物的'汙染,是看得見的煤粉汙染。

(三)固體廢棄物排量日益增多,處理率和綜合利用率不高

某縣固體排放物主要是煤等礦產資源開採利用的廢棄物和生活垃圾。這些廢棄物處理率不高。它們既佔用土地、影響市容,又破壞生態環境。這些固體排放物存在的環境問題,礦區和人口密集區的人深有感觸。

(四)植被破壞嚴重

由於某縣人口多,農民為了獲得糧食,大量毀林開荒,農作物從坡腳種到坡頂;過度放牧;各種工程建設活動日益增多,造成植被的嚴重破壞,現森林覆蓋率只有25.6%。

(五)退耕還林、封山育林的難度越來越大

1、人地矛盾突出

人口多,土地少,有限的土地既要植樹造林,又要種糧,還要放牧,人多地少的矛盾越來越突出,如馬依鎮、大山鎮的一些村寨,除了農民居住地周邊幾塊土地的坡度在25度以下外,其餘土地的坡度都在25度以上。如果25度以上的土地退了耕,就無耕地可種,而生態移民又難以做到。

2、未植樹造林的土地難以植樹造林

某縣植樹造林活動已經開展了近二十年,容易植樹造林的荒山、荒坡、水邊、地角、路旁已經種上樹,剩下的是沙化、石漠化程度非常高或容易被人畜侵害苗木的土地。這些土地難以植樹造林。

三、建設好某縣生態環境應採取的對策

(一)加強生態環境保護教育和宣傳的力度,增強公眾的生態環境意識

大力宣傳《環境保護法》、《森林資源法》等有關法律法規,除了對有關管理人員加強生態環境保護的法律、法規教育外,應著重對公眾開展環境教育,不斷增強公眾的法制意識,形成全社會自覺保護生態環境的輿論氛圍,使他們認識到生態環境保護需要全社會參與。逐步在某縣中小學有計劃地增設和開展一些生態環境保護課程和宣傳教育活動,使中小學生知道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自己,從小養成良好保護生態環境的習慣,增強保護生態環境的意識。

(二)生態保護與生態建設同步進行

生態治理必須體現保護與建設並重的思想,因地制宜,宜林則林,宜草則草。對可透過保護措施而自然恢復的區域,應以保護為主,村莊、公路、鐵路沿線等需要採取防護措施的地方則應加大綠化力度。

(三)保護好植被,營造天然堤壩

據研究,當大雨降落時,樹冠和樹葉可截留20%以上的雨量;林地上的枯枝落葉和雜草層能截留並吸收5——10%的水量,1畝林地比1畝無林地每年至少能多蓄水20立方米。森林植被對洪峰的最大削減量可達到50%左右。保護好植被,等於營造了很好的天然堤壩。因此,應保護好某縣的森林植被,做好某縣的退耕還林和封山育林工作。

(四)做好退耕還林工作

退耕還林要把生態建設放在第一位。搞好退耕還林,就是要把退下來的耕地利用好,農民感到退耕還林後的經濟效益不比退耕前的差,才能使農民願意退耕還林,達到穩定退耕還林的效果。因此,要正確處理好農、林、牧的關係。首先,要有以林為主的思想意識。綜合治理應定位在生態功能的發揮上。林業是生態環境建設的主體,是農民脫貧致富奔小康的基礎。大力發展林業,是實現某縣經濟可持續發展“三大戰略目標”的有效途徑。治水之本在於治山,治山之道在於興林,山青才能水秀,林茂才能糧豐,糧豐才能致富。根據某縣各地土地條件、市場需求和農民需要,在退耕還林的過程中,合理安排林種,因地制宜地發展生態林與經濟林,使植樹造林成為有經濟效益的產業。其次,要把生物措施與工程措施有機地結合起來。

(五)搞好小流域的水土流失治理

1、加大小型水利水保工程的投入

因地制宜地修建一批蓄水池、沉沙涵、排灌水渠、攔河壩、防護溝道等工程,實現截流、蓄水、攔沙、沉沙的目的,並解決灌溉和人畜飲水問題。

2、加大坡耕地的改造力度

大力植樹造林,對25度以上的坡耕地應儘量退耕還林(草),對25度以下的坡耕地要加快坡改梯的進度,切高墊低,砌築硬坎,透過運用先進農業生產技術,建立一批穩產高產農田,增強蓄水保土功能。

(六)大力推廣推行清潔生產和清潔能源,綜合開發利用自然資源

一是限期治理汙染嚴重的企業;二是新建、擴建和改建專案要儘量採用能耗、物耗小,排汙量少的生產工藝;三是大力發展小水電、沼氣、太陽能等,解決農民的燃料問題,減輕農民對生態環境的破壞;四是提高“三廢”的綜合利用水平,實現“三廢”的資源化。

(七)依法保護生態環境

法律是保護生態環境的依據,依法保護生態環境是做好生態保護工作的根本途徑。應把生態環境保護納入法制化管理軌道,做到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依法打擊各種亂砍濫伐林木的違法犯罪行為,還應杜絕修路、開礦等直接或間接破壞森林植被的行為。同時還要依法懲處破壞生態環境的其它不法行為,使生態保護工作贏得公眾的有力支援,最終達到保護好生態環境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