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教材

小學數學教材《認識比》評課稿

小學數學教材《認識比》評課稿

汪小波老師執教的《認識比》一課,是朱玉如工作室主張的“自學、交流、應用”教學模式的一次課堂實踐,一次對我啟發頗深的有效探索。現將自己的想法選擇贅述一二。

●以例1為例,談“自學環節”的“合適性”和“實效性”。

例1有2杯果汁和3杯牛奶,“怎樣表示兩個數量之間的關係”是一個開放的問題。“猴子”卡通從相差關係思考,“小鳥”卡通從倍數關係思考。教材接著“小鳥”卡通的思考,由果汁的杯數相當於牛奶的2/3,引出果汁與牛奶杯數的比是2比3;由牛奶的杯數相當於果汁的3/2,引出牛奶與果汁杯數的比是3比2。結合這兩個比,講了比的表示方法(寫法與讀法)以及各部分名稱。可以看出,教材賦予例1的的學習內容較多,不僅要讓學生理解比的意義,還要學會比的讀寫、比各部分的名稱以及比、除法和分數之間的關係等,這麼多的內容,如果全部由老師教給學生,就會顯得多、雜,並且枯燥。汪老師考慮到這些內容的難度不大,學生能夠透過看書自學解決問題,所以放手讓學生自學,讓學生在小組裡交流所學所想,這樣不僅能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而且能拓展課堂的寬度,同時也使教學重點得到強化,於是,“自學”環節設定的“合適性”得到保證。

同時,為了防止自學效率低、走過場等問題的發生,汪老師對自學作了層次分明的引導和提示,鼓勵學生帶著問題去學習。眾所周知,閱讀是自學的第一步也是必須的一步,但是,“會讀,讀會”,是低段的老師在“自學、交流、應用”教學模式下的實踐任務。自學並不等同於閱讀,而是透過閱讀啟發自己去思考。汪老師幾個分層的問題設計處理較好的詮釋了高段教學對於“自學”環節的'意義,保證了學生自學時的“實效性”,避免了學生對教材文字、圖例的“走馬觀花,囫圇吞棗”。

●以本節課為引,談對交流環節的思考:

課堂上出現的自學環節越多,意味著對“交流”環節的處理越難。交流,我個人的理解,從物件上可以解讀為是透過“師生對話”、“生生對話”來梳理知識的重難點,從內容上可以解讀為“錯誤與正確的對話”、“模糊與清晰的對話”、“片面與全面的對話”。。。?所謂“越辯越明“。那如何從前者走向後者,讓知識逐層清晰地與學生的理解合二為一,是我們目前實踐的重點和難點。我在思索,是不是可以從處理好這樣幾組關係著手?

1.交流,處理好“想說”和“說好”的關係;

2.交流,處理好“複述”和“思辨”的關係;

3.交流,處理好“弱者”和“強者”的關係;

4.交流,處理好“瞭解”和“理解”的關係;

5.交流,處理好“開放”和“集中”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