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汽車及零配件

汽車類職業教育教材與教學的變化及趨勢分析論文

汽車類職業教育教材與教學的變化及趨勢分析論文

論文摘要:1999年以來職業教育形勢,特別是生源素質的變化,促使職業院校隨之進行教材和教學模式改革,主要趨勢是從注重學科完整、專業理論教學與專業實訓相對獨立的體制走向打破學科體系、專業理論與實訓教學緊密結合的“一體化”教學體制,進而向學與用緊密關聯和學校教學與企業應用的無縫連結邁進。探討汽車類職業教育教學和教材改革背景、發展現狀及趨勢。揭示了其必然性與方向性。

論文關鍵詞:中職教材;教學模式;汽車類;職業教育;趨勢

一、中職教材與教學模式改革的背景

近年來,汽車類職業教育教材伴隨著我國汽車工業的發展,變化較快。從教材改革的角度和教學模式改革看。這種變化主要發生在1999年以後。

1999年以前。汽車類職業教育教材基本沿襲了與汽車專業知識相關的學科基礎理論知識加汽車專業學科知識的模式,主要由機械常識、機械製圖、電工電子基礎、汽車材料、汽車構造、汽車修理、汽車維護與故障排除等學科組成。要說變化,主要是汽車專業學科知識的更新。從教材的體例上看,基本被禁錮在“學科”範圍內,嚴格遵循著基礎理論、基本構造與工作原理、維修方法介紹的“學科體系”。基本不考慮學生是否能學懂、學了以後是否有用等問題,換句話說,職業類教材在編寫方法上與普通大學所使用的教材基本一致,區別只在於知識厚薄的不同、理論深度的不同。

1999年以來。隨著高校、普高擴招浪潮的掀起,職業類學校,特別是中職類學校生源素質急遽下降。面對絕大多數是對文化課、專業基礎課、專業理論課不感興趣的學生群體,課堂教學出現難以維繫的狀態。不少職業類學校陷入教學危機之中:一是語文、數學、英語、物理、化學等課程基本上調動不起來學生學習的興趣,課堂教學互動難,並且學生也不存在繼續學習的基礎,教與學均難以維繫;二是由於文化基礎的薄弱,絕大多數學生對專業基礎課,如機械常識、機械製圖(識圖)、電工電子基礎、汽車材料等更是如讀天書,教與學找不到結合點;三是對專業理論課,不少學生儘管有學習的願望,但他們或覺得太難而舉步維艱,或覺得沒什麼用而乾脆置之不理,教與學陷人深層次的矛盾之中。這種危機直接表現為:文化課、專業基礎課、專業理論課的課堂上幾乎是鼾聲、吵鬧聲蓋過了教師的講課聲,學生一到課堂上就沒精打采,覺得到了雲裡霧裡;而與之截然不同的是到了教學實習課,絕大多數學生對拆裝、維修、故障排除等課能夠主動接受,感到新鮮,充滿好奇,躍躍欲試。

二、理實一體化教學模式的提出與嘗試

面對這種狀況,向來重視操作技能訓練的技工學校,加大了對專業課教學實習的重視程度。引入了“理實一體化”教學理念,並進行了有益的嘗試。所謂理實一體化教學改革,就是要改變職業教育傳統的、與高等院校基本類似的、專業理論課程與培養操作技能的實訓課相互獨立的學科教學模式。改變所謂的重基礎和專業理論而輕操作技能培養的觀念,努力實現專業理論課程與專業操作技能相結合,尤其突出專業操作技能培養的新的教學模式。經過幾年的實踐,許多技工學校概括出實現這樣轉變,首先要解決好的問題為:

第一,要有與專業和規模相適應的硬體裝置和學習環境。

由於此種教學方法強調空間和時間的同一性,這就要求作為課堂的專業教室(實驗室)要有足夠的實訓工位和必需的教學環境,多媒體教學裝置。不同的專業、不同的課程又要具有不同的裝置和環境。

第二,要有與理實一體化教學相適應的教材。

現行的教材往往都是高校教材的翻版和壓縮,強調的是理論的全面性和系統性,無法適應理實一體化教學的需要。要摒棄傳統的專業教學課程方案,由教師根據教學目標和任務,將學生需要學習的各個知識點分解為一個一個的實踐訓練課題,讓學生有計劃地按照教師確定的課題和學習要求進行專門的技能訓練,在訓練中讓他們知其然。教師將學生實踐中出現的問題或困惑,用專業理論知識來加以解釋。使學生知其所以然,從而實現理論與實踐的有機結合。學生是整個學習過程的主體,並體現了手腦並用的原則,調動了各種感官參與學習過程。學校要組織教師編寫與此教學過程相適應的校本教材。這種教材不是對原有教材的照抄照搬,或是對原有幾種教材的簡單拼湊,而應該是對教學目標進行的課題化分解,每個課題都包含一個或多個知識、技能點(往往涉及到原來的多本教材)。其表現形式應該是以專業技能為主線而串起來的多個課題.以及每個課題要實現的學習知識點的目標。

第三,要有過硬的師資隊伍。

要實施理實一體化教學,對教師的要求是高的,不僅要求教師具有較紮實的專業理論功底,也要具有較熟練的實踐技能,更要具有理實結合的教材分析及過程組合的能力。教師不僅是傳統意義上的雙師型人才,更要具有創新綜合能力,否則教學方案難以出臺,教學過程難以控制,教師很難做到有求必應,有問必答,融會貫通。

三、教學模式變革帶出的教材改革及其趨向

新問題帶來新困惑。新困惑迫使新思考、新觀念的湧現。新觀念帶來新課程、新的教學模式,新課程新教學模式呼喚新教材的出現。經歷了一個時期的探索。目前,新的符合理實一體化教學需要的新教材逐步湧現出來,以汽車維修專業課教材為例,我們不妨作以下比較(見表1)。

從以上的對比,我們不難看出,1999年前後汽車職業類教材主要差別在以下幾方面:

第一,編寫理念變化,教材從大而全走向少而精。1999年以前的傳統教材的明顯特徵是理論與實踐相互獨立,其中理論強調系統性、完整性,有大而全的特點。以上表所列的“汽車配氣機構”為例:

勞動和社會保障部教材辦公室於1998年l2月編寫完稿、中國勞動出版社1999年5月出版的全國技工學校汽車專業教材,在《汽車構造》中解答其構造和工作原理,在《汽車維修》中解答其檢修方法,在《汽車維護與故障排除》中解答維護方法,在《汽車拆裝實習》中解答如何拆裝;同一個知識點,分佈在四個課程、四本教材中,從四個角度分別陳述,可謂大而全。1999年之後的教材趨於理實一體化,而且隨著時間的推移,越來越強調理論為實踐服務,即學習理論是為了形成技能服務的.,因此,不強調理論的系統性和完整性,只強調知識的實用性和可容性。實際動手能力則突出與就業的緊密關聯。有少而精的特點。

浙江省職業技能教學研究所於2005年7月編寫完稿、浙江科學技術出版社2005年10月出版的(職業技能教材書系),汽車維修職業培訓教材,僅僅在《汽車發動機維修》第4單元——“配氣機構的維修與故障診斷”中,以“(課題一)配氣機構的結構與配氣相位”、“(課題二)配氣機構主要機件的檢修”、“(課題三)配氣機構的異響診斷”三個課題,簡潔地回答了結構原理、主要機件的檢修、異響診斷等問題。並且體現了理論學習為操作技能培養、服務的意識,基本適應了理實一體化教學需要。

汽車運用與維修專業教材編寫委員會(組織)於2007年9月編寫完稿、復旦大學出版社2007年11月出版的復旦卓越·21世紀汽車類職業教材。也只是在《汽車結構與拆裝》專案五——“配氣機構的結構與拆裝”一章中,以“活動一——配氣機構”、“活動二——氣門組的結構與拆裝”、“活動三——氣門傳動組的結構與拆裝”、“活動四——配氣相位”,簡潔地解決了問題。而且在結構上,將“配氣相位”這個較為高深的“原理”編寫在最後.供不同程度的學生選擇學習。特別是體現了“任務引領”的特點,即透過完成維修“配氣機構”這個任務來引導學生學習的編寫思路,進一步適應了學生的學習需要。

第二,編寫目的的變化。促使教材編寫者從學生實際和職業需要出發來編寫教材。1999年以前的傳統教材只追求內容跟上實際發展狀況,不顧學生是否能夠學會,不問學了以後對從事的職業是否有較大關聯。1999年之後的教材則加入了讓學生學得會、學得有興趣等因素。且向職業需要進一步發展。

第三,職業活動導向教學理念的引入。促使專業基礎課教材發生較大變化。教材在理實一體化的基礎上。向學習領域式及教學內容專案化方向進一步發展,而且,這種編寫理念進一步向專業基礎課教材領域擴充套件。如復旦卓越·2l世紀汽車類職業教材之一的汽車維修專業基礎課教材《汽車電工電子技術應用》,就打破了之前的《電工電子技術應用》傳統的強調系統性、完整性的編寫模式,並採用了適應專案化教學的思路。

以上這些變化的出發點,從根本上說是編寫者心目中是否有學生,是否考慮學生能否學懂,所學與畢業後所從事的職業的關聯度大小。新教材多從學生樂學、易學及畢業後所從事的職業需要出發.解構了傳統教材的學科體系,根據職業特點重構學科,從而達到學與用緊密關聯和學校教學與企業應用的無縫連結等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