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語文

豐收的喜悅音樂說課及課後反思

豐收的喜悅音樂說課及課後反思

《豐收的喜悅》這節音樂課是以教材為載體,融表演唱、欣賞感受、伴奏表演活動等為一體的綜合型音樂課。教學分三個步驟走:一是歌表演《採金秋》,意在複習歌曲,透過歌舞表演的形式展現桔園豐收的情景,掀起課堂的第一個高潮。這個環節是平時課中已經完成過的,在這兒只是一個展示過程,由於是現場摘桔子,真實模擬豐收情景,所以學生表演很投入,課堂的氣氛成功地被營造起來了。

第二個環節,也是課的主體部分——欣賞民樂合奏曲《喜洋洋》。欣賞前,我考慮到學生年齡層次小,欣賞能力的培養的少,在教學的設計中儘量降低要求,學習目標的門檻放低。但又要體現出主題內容的充分性,於是還是設定了重難點,設定了一些欣賞能力的訓練。比如從感性上思考:聽完這首曲子,你的心情是什麼樣子的.?或者說你對這首樂曲的印象?此處我預設了學生可能會答不準確,於是啟發學生看老師在欣賞時的情緒表現,當時有一個同學說出來了:老師聽得很陶醉!我連忙抓住“陶醉”問:為什麼曲子讓老師那麼陶醉?你們陶醉了嗎?從而有機地突破欣賞的第一個重點目標,那就是感受樂曲的情緒:歡快。

第二環節的第二個重點是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充分想象樂曲所表現的情景或畫面。問題提出後學生馬上想到了豐收的情景,還有的想到了過年的情景。學生在課堂表述時很簡單,沒有充分想象喜慶的場景,過程,教師也沒有深入啟發。因為只要充分想象了就能積極調動他們的情緒,使他們的內心將畫面和樂曲融合起來,更好地理解作品的情緒。

第二個環節的第三個重點是認識作者劉明源,瞭解我國一些民族樂器,並辨聽樂曲演奏的樂器,分段聆聽感受。為了加深樂曲在學生心目中的印象,讓三年級

第三個環節是為樂曲伴奏伴舞。課堂的重點也是一個難點。這個難點課前稍微突破了一下,就是簡單熟悉一下各個打擊樂器的伴奏方法。但真正能否合著樂曲的節奏,聽著樂曲伴奏不能預計。學生往往拿起這些樂器就興奮激動,課堂會出現混亂騷動的情緒。為了防止出現這種情況,我課前進行預設,首先是課前就把這些樂器提前放在他們的桌子裡面,不引起他們的注意。然後在聆聽前將課堂的氣氛小小的騷動一下,即讓他們拿出桌裡的這些樂器盡情地玩一玩、敲一敲,滿足他們的心情,也是一個初步認識,練習怎樣打擊的一個過程,然後再讓他們收進去放好暫時吊一吊他們的胃口,激發他們下一個環節更好的表現。

當真正要來伴奏的時候他們不再是騷動,而是信心十足,躍躍欲試了。因此在課堂中小組分工,很有秩序跟著老師的指揮進行練習,最後合著樂曲成功地進行了伴奏。由於時間的有限,沒有進行分段的伴奏練習,因此直接合奏時樂段轉換時,中間的同學們一會拍桌子一會兒舞綵帶,著實有點手忙腳亂。但,這就是課堂,有缺陷的課堂才是最真實的課堂,不完美中的完美感覺——學生情感得到了充分的體驗,就是完美的了。

最後一個環節,一個拓展欣賞。即欣賞《喜洋洋》的影片演奏,感受演奏者的投入表演,對這首曲子建立一個完整印象,從而激發他們對我國民族樂曲的熱愛。

總之,課堂設計及教學呈現了三個特點。一是欣賞與表演相結合,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寓動於靜,有動有靜,動靜相宜,使單調乏味的欣賞生動活潑,課堂氣氛高潮疊起。二是理性與感性相結合。感受樂曲的情緒,想象樂曲所表現的情景是感性;認識作者,認識中國民族樂器並辨聽樂器,激發他們熱愛我國優秀的民族樂曲是理性。三是三個環節脈絡清楚,目標適當,環環相扣,完整合一。環節與環節之間自然過渡,教師的語言設計具有激發性,連線性。

不足是課前做過一些準備,有些表演的痕跡,看起來很完整,很完美,學生感官充分調動和參與了,但是自主創造性的表演卻沒有,教師也不敢放開,一是怕耽誤時間,二是怕出不來效果。另外略感不夠的是課的設計仍還嫌單薄了些,雖然時間緊了又緊,最後還是拖了三分鐘左右。如果課的開始不表演《採金秋》直接進入給樂器玩一玩的環節,有感覺太隨便平淡了些。課後我還反思了一下對於欣賞類別的課該如何分年級去設計,提出不同的要求,使課的內容既不單調枯燥又富有層次性,能有效激發學生的興趣,除了聽,賞,析,奏,唱,更多的是還要將學生的心和情感帶進音樂之中,讓他們用語言,用聲音,肢體去表達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