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資訊科技

小學科學與資訊科技論文

小學科學與資訊科技論文

一、掌握學生的特點,讓學生享受學習的樂趣

實踐證明,運用資訊科技呈現給學生的學習內容,學生更容易吸收和消化。因為資訊科技主要是以圖片、聲音、動畫、影片等方式來體現給學生的,在展示的過程中,讓學生能夠最大程度地調動自身的各個感官來獲取所需要的資訊。由於受學生的年齡特點的限制,動畫、色彩、生動的圖片、動聽的音樂等更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例如,“電磁鐵”這一課的教學,我在課堂上引入了學生最喜歡的卡通人物藍貓和它的三千問《什麼是電磁鐵》作為課堂教學的一部分,以此抓住學生的學習興趣,引發學生繼續探索的動力。另外,在製作教學課件的時候,教師要考慮到學生的注意力集中時間短的特點,設計的課件要色彩鮮明亮麗,動畫和圖片要多,文字要簡短,操作方便,多設定遊戲,讓學生在遊戲中玩耍和學習,做到寓教於樂。例如,在學習魚類有關知識的時候,我設定了一個小遊戲,在課件介面上有好多卡通動物,然後讓學生判斷哪些屬於魚類,接著點選屬於魚類的動物,這時候點選的魚就會跳到水裡,若點選錯誤,課件會適時提示遊戲結束。由於整個介面形象逼真,還有富於變化的背景音樂相輔,操作又簡單又方便,很受學生的喜愛。

二、依據教學內容,整合要找準切入點

要實現小學科學與資訊科技的`有效整合,教師要依據相應的教學內容,找準整合的切入點。首先,我們可以在教材重難點的地方與資訊科技進行整合,在教學過程中突出重難點。例如,“鵝卵石是怎樣形成的”這一課的教學,其重難點在鵝卵石是如何形成的,由於其形成的過程比較漫長,學生不容易體會出來,所以我就設計了相關的動畫影片演示,透過觀看這個影片,學生對鵝卵石的形成過程就有了一個更加清晰的認識和更加深刻的理解。對抽象的、重點和難點的知識進行整合。例如“地震”“地球繞著太陽轉”等教學內容,我們若運用傳統的教學方式來教學,很難讓學生理解其中較難的抽象的重要知識。但是,我們如果把這些重點知識運用教學課件的形式向學生展示地球的內部結構、太陽與月亮、地球的執行軌跡,學生理解起來就容易多了,教材中的重點和難點也就得到了有效解決。其次,在獲得有效資訊的地方與資訊科技進行有效整合。小學新課程標準指出,小學科學以培養和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為目標,提倡學生透過自身的經歷與體驗來參與學習過程,教師要指導學生以科學的學習方法來主動獲取知識。所以,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可在獲得有效資訊的地方與資訊科技進行有效整合,從而提高科學的學習效果。例如,我們在學到恐龍這一學習內容時,我是這樣設計的:蒐集大量的有關恐龍的資訊,讓學生對恐龍有一個比較客觀而全面的認識。我把這一教學的內容設計成一個主題的活動,讓學生動手搜尋有關恐龍的內容,看誰瞭解得多,知道得面廣。教師也可以以網站的形式體現這個主題活動,學生可以在裡面學習和交流。然後在網上查詢資源的學生與在教師的網站裡學習的學生進行溝通和討論。如此學生就能夠比較全面地掌握有關恐龍的知識,也培養了學生自己動手操作獲取知識的能力。

三、以實用性為目標,將資訊科技的優勢

最大化小學科學與資訊科技的有效整合必須考慮到是否具有實用性。資訊科技的運用只是教師進行有效教學的教學手段,這個手段不是獨一無二的,也不是我們的最終目標。是否要整合,整合是否有效,取決於是否對我們的科學教學具有實用性。資訊科技也有著不可避免的缺點,尤其在小學科學的課堂上,體現得尤為明顯,如資訊科技不可能代替學生進行試驗操作,不可能讓學生體驗試驗的過程。例如,“清清的水”這一課的實驗教學,在教學過程中需要學生用扇聞法的方法去區分三杯液體的不同氣味,以此得出水的性質:無色、無味、透明。而這一實驗過程是需要學生親自參與和體會的,這些資訊的獲得是學生依據自己的實驗操作來得出的,這些是依靠資訊科技而無法得到的。因此,在小學科學與資訊科技的整合過程中,不能盲目地運用資訊科技解決科學的問題,一定要考慮到教學內容的實用性,要讓學生能夠獲得真實的體驗就不用虛擬的情景。總而言之,有效整合小學科學與資訊科技,其根本目的就是最佳化課堂教學,發揮資訊科技的優勢,提高小學科學的課堂教學效率。所以,這個整合是各種教學因素的有機結合,以利於資源最大化的優勢發揮。更為難能可貴的是,運用資訊科技可以把教材中的重難點有效突破,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許多抽象的、難於理解的物理或者自然現象,基本上都能運用資訊科技高效地解決。這樣來看,小學科學與資訊科技的有效整合,是促進小學科學教學效率提高的一個有效的途徑。然而在實踐教學過程中,尤其是實驗教學,教師不能盲目運用資訊科技與小學科學相整合,要考慮它的實用性。只有發揮其優勢,彌補不足的地方,才能保證小學科學與資訊科技的有效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