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資訊科技

資訊科技在小學體育的作用論文

資訊科技在小學體育的作用論文

【摘要】當今社會已經進入資訊時代,正是由於資訊科技的廣泛應用才推動了社會不斷快速向前發展。隨著人們對教育教學質量的要求越來越高,教學改革的程序不斷深化,在小學階段開展體育教學不僅能夠幫助小學生身體素質得到良好的提升,還可以幫助學生養成終身體育意識,讓學生受益終生,所以重視小學體育教學,充分利用資訊科技帶來的優勢提升小學體育教學質量意義重大。本文針對資訊科技在小學體育中的輔助作用展開了詳細的闡述。

【關鍵詞】小學體育;資訊科技;輔助作用;教學質量

一、前言

開展小學體育教學,如何在實際課堂教學中提升教學質量與學生對體育學科的熱愛,需要廣大小學體育教學深刻反思,需要在遵循基本的體育教學規律的基礎上,結合小學生的學習認知規律,將資訊科技作為體育教學的良好輔助手段,促進高效小學體育課堂的構建,保障小學體育教學順利開展,讓每一個學生都積極參與到體育課堂中。

二、資訊科技在小學體育教學中的輔助作用

2.1運用資訊科技有助於促進體育教學重難點的突破現階段開展小學體育教學,如果仍然機械的沿用傳統的教學方法,已經不能滿足體育教學多樣化發展的需要,甚至導致小學生對體育學習失去興趣,所以藉助資訊科技開展小學教學,能夠改善教學策略,促進小學體育教學過程中重難點的突破,讓學生更加容易理解體育理論知識。藉助資訊科技還能夠讓學生更加透徹清晰的瞭解一些知識。例如在進行“跳高”教學時,教師往往瞬間性的就將示範動作完成了,導致學生很難看清楚,所以根本不能透過這短短几分鐘的教學掌握跳高的要領,而在資訊科技輔助作用下,教師可以藉助多媒體動畫演示跳高動作,讓學生反覆觀看積極思考,很快就能夠掌握要點,並且也能積極參與到跳高訓練中。

2.2運用資訊科技有助於激發小學生學習體育的積極性。小學體育教學明視訊記憶體在一個問題,那就是學生的參與度不高,甚至對體育訓練沒有興趣,所以充分藉助資訊科技開展小學體育教學能夠給學生全新的體驗,讓學生感受到體育學習的樂趣。資訊科技輔助小學體育教學,能夠將傳統的教學模式存在的問題克服,教師可以一邊講解一邊利用動畫進行示範,使體育動作示範更具畫面感,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所以運用資訊科技輔助小學體育教學能夠提升學生學習體育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2.3運用資訊科技有助於糾正教師和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錯誤。透過大量的教學實踐表明,利用資訊科技輔助小學體育教學能夠促進體育課堂教學效率的提升,還能夠促進體育教學質量的提升。小學生是初次接受系統的體育訓練,因此在進行一些動作訓練的時候一定不可出現肢體動作的示範錯誤,如果出現錯誤,小學生很難改正,體育教學在示範動作的時候需要每時每刻都強調動作容易出錯的地方,引起小學生的注意。但是這樣機械的教學方式可能起到相反的作用,小學生可能不願意積極主動的`參與到體育的實踐活動中,在資訊科技的輔助作用下,體育教師可以選擇合適的課件,在課件中穿插不同的音樂和畫面,引導小學生正確的進行訓練,防止出現錯誤,這樣小學生在一邊欣賞動畫的過程中一邊完成了動作的聯絡,並且對一些容易出錯的動作有深刻的認識。

2.4資訊科技有助於促進小學體育教學觀念的創新。藉助資訊科技開展小學體育教學有助於促進教師教學觀念的創新,觀念的創新是教學策略創新的根本。傳統的小學體育教學模式是讓學生在室外操場上活動,隨著社會的不斷髮展,傳統的體育教學根本不能滿足學生髮展的需要,教學理念需要不斷與時俱進,不斷更新,將多媒體輔助技術應用到小學體育教學中能夠激發小學生對體育學習的興趣,教師也更容易把握學生的個體差異,尊重學生的個體特點,讓學生結合自身的興趣上好每一節體育課。

2.5運用資訊科技開展小學體育教學是符合新課標要求的。藉助資訊科技開展小學體育教學是符合新課標要求的,新課標明確要求將資訊科技與小學體育教學有機的結合起來,充分發揮資訊科技的優勢,提升小學體育教學質量。將資訊科技輔助用於小學體育教學還能夠促進學生自主學習方式的構建,讓學生的學習過程也不斷與時俱進,並且藉助資訊科技開展小學體育教學也了很多成功示範經驗,讓學生能夠就每一項體育動作的要領都能夠很好的掌握,提升學生對體育學科認知階段動作的效率,促進學生終身體育意識的養成,為今後體育學習奠定紮實的基礎。

綜上所述,藉助資訊科技輔助小學體育教學能夠在改善傳統體育教學的不足,讓每一個學生都積極參與到體育學習中,促進體育教學中重點難的突破同時也符合新課改要求。因此,需要廣大體育教師認清形勢,重視資訊科技在小學體育教學中的應用,充分發揮資訊科技的優勢,促進小學體育教學質量的提升,促進小學生的全面發展,幫助學生養成終身體育意識,讓學生受益終身。

參考文獻

[1]李豔霞.科學運用資訊科技,輔助小學體育教學[J].中國資訊科技教育,2014(07)

[2]楊平.資訊科技輔助小學體育教學的策略[J].教材教法,201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