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設計

《網路交際英語》課程設計中的需求分析論文

《網路交際英語》課程設計中的需求分析論文

[摘要] 《網路交際英語》課程作為大學英語後續教學階段的一門選修課,旨在探索透過網路輔助的新途徑提高學生的英語綜合運用能力。而需求分析是課程設計的首要環節,本文將從三個方面對《網路交際英語》課程進行需求分析,從而得出合理設計該課程的重要啟示。

[關鍵詞] 需求分析 大學英語後續教學 網路交際英語

一、引言

近年來,大學英語學習者的語言基礎顯著提高,尤其是在透過大學英語四級考試後,他們不再滿足於傳統的大學英語教學模式,希望進一步提高英語的實際應用能力。同時,社會英語熱、雙語教學、學分制改革、高校擴招和網路技術等綜合性外部因素對當前的外語教學也提出了新的挑戰(夏基剛, 2002)。正如夏基剛所提出的:“教學模式的轉變是我們不能迴避的。”

當前現代教育技術理論和實踐的發展,尤其是多媒體、網際網路等技術的研究和應用,大大推動了教學從以“教”為中心向以“學”為中心的轉變。這就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探索新的教學模式、教學方法和教學設計思想提供了條件(高玉蘭,2004;王琦,2006)。以建構主義教學理論為基礎,結合多媒體技術及網際網路資源,我們將探索在大學英語後續教學階段開設以提高語言應用能力為目標的後續課程《網路交際英語》。其中需求分析是課程設計的首要環節,充分合理的需求分析,對後續的目標設定,內容選擇,課堂組織模式和課程評價,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二、需求分析的理論依據和研究設計

需求即期望得到的東西與現存狀況之間的.差距(Kempt)(夏紀梅, 2003)。Robinson認為,仔細全面的需求分析應該包括“目前情景分析”(Present Situation Analysis) 和“目標情景分析”(Target Situation Analysis)(管春林,2005)。為了在目標場合有效地使用語言,學習者應掌握的語言知識和技能稱為“目標需求”(Target Needs)。學習者為了學會必需的知識和技能而做的一切稱為“學習需求”(Learning Needs)。Brundage & Mackeracher 認為成年學習者對透過學習取得近期目標很感興趣,以學習者為中心是課程設定的重要原則(Nunan,1988)。

基於上述理論,我們透過三個方面對《網路交際英語》課程設計進行需求分析:(1)對某次市級大型人才洽談會的招聘單位作了關於對畢業生英語各項技能要求的問卷調查,跟蹤調查畢業生在實際工作中感知到的用人單位對英語技能的要求,收集周邊城市的招聘廣告,以分析社會目標情景和需求; (2)對學院各專業知名教授進行訪談以分析專業學習目標情景和需求; (3)對大二第四學期的學生進行問卷調查,分析學習者的目前情景和需求。

三、調查結果與分析

1.社會目標情景和需求

該項調查表明招聘單位希望畢業生具備較紮實的綜合運用能力(如表1)。其中閱讀技能排在第一位,口語和聽力要求對文科和理工科畢業生略有差異,翻譯和寫作稍顯靠後。這一趨勢與表2的結果基本一致,畢業生在實際工作中體驗到聽力和閱讀的重要性,且因為傳統模式下學習者的聽力能力弱於閱讀能力,聽力能力的需求得到凸顯。

同時,我們還收集分析了周邊城市的招聘廣告後發現“熟練的英語書面和口頭表達能力”,“流利的閱讀、寫作和口語能力”、“有創造性、勇於挑戰、自我激發、樂觀主動”等要求不斷出現於招聘廣告中。這些現狀要求在課程設計時充分考慮教學內容的選擇和互動合作式教學模式的探索。

2.專業學習目標情景和需求

課程學習者來自不同專業,職業需求和專業學習差異會導致英語學習需求的差異。在對經貿、生化、新聞和管理等專業知名教授的訪談中我們瞭解到理工科類對閱讀的需求最大,在進行實驗開題報告,畢業設計文獻綜述等環節時需要大量閱讀英文原版資料或論文,收集資訊並進行概括加工,但學生在這方面明視訊記憶體在能力欠缺,信心不足現象。文科類專業對綜合技能的需求更明顯,英語能力是經貿人才不可缺少的技能,學生和專業教師都希望在高年級開設後續教學課程,提高學生利用英語完成交際任務的能力,如對外交流、合作、協商和商務談判的能力等。

3.目前情景和學習需求

對教學物件的調查問卷主要從學習者學習的動機和期望、技能需要、學習觀念、行為和導致現狀的原因等五個方面瞭解學生的學習需求。

注:①數值為百分比,精確到整數,以下表格同。

②問題編號為問卷原始編號;因篇幅所限,問題內容在此經過整理和提煉,以下表格同。

如表3所示,高年級學習者繼續學習英語的原因集中在“為找工作增加籌碼”一項,表明他們對目標需求非常關注,對英語感興趣居其次。此外選擇多項答案的學生佔28%,說明動機多樣化,存在表層動機和深層動機相結合的情況。

注:①數字(1-5)表示:(1)完全不適合我;(2)不適合我;(3)沒有明確答案;(4)適合我;(5)完全適合我。

對學生的技能需求調查顯示42%的學生希望提高閱讀英文報紙雜誌、瀏覽英文網站等獲取資訊的能力,提高口語能力得到了更多學生的認可,佔67%。

對學習觀念的調查顯示,就提高口語而言,53%的學生同意“閱讀是重要途徑”,這說明學生已經認識到大量的語言輸入可以幫助他們進行有效的語言輸出。但寫作這一重要的語言輸出方式只得到28%學生的認可,甚至41%的學生表示不同意,4%表示完全不同意。在具體學習方式上,大多數學生並不認為“只有與外國人交流才能提高口語”,“課堂教學和英語角練習”得到絕大多數學生(64%)的認同,這意味著學生仍然支援課堂教學並對此充滿信心。與我們的預想一致,“真實的交際任務”得到了絕大多數學生(83%)的認可,66%的學生已經意識到了網路資源的優勢,這表明學生認同網站和論壇等網路資源存在具備促進交流的諸多積極因素。

就英語網站或論壇對交流的促進作用來看,學生認為最重要的原因在於“對話題感興趣”,其餘因素依次為:與他人互動切磋,能收集相關英語材料;不受時間空間限制;得到線上字典幫助等;匿名,減輕心理壓力。調查表明學生認同網站和論壇等網路資源具備促進交流的諸多積極因素,這為課程輔助站的開發提供了需求依據。

為使本課程設計更具有針對性,我們又分析了學生目前的學習行為,結果發現儘管學生希望提高語言實際交流能力,但他們的實際學習行為卻不容樂觀。對“閱讀英文報紙、雜誌或小說”,“瀏覽英文網站或論壇”,和“用英語記筆記、留言、寫信或日記”等問題的回答集中趨向於“偶爾”,說明學生還沒有養成相應的英語閱讀和表達習慣,需要在這些方面得到培養和鍛鍊。當前學生已經掌握了一些基本閱讀技巧,如86%的學生經常或總是“透過上下問猜測詞義”,但還存在制約其閱讀能力進一步提高的不良習慣,如尋找資訊需要逐字逐句閱讀,選“有時”、“經常”和“總是”的學生總計佔68%。對於“合作學習,接觸真實的語言材料”的回答也是趨向於“偶爾”,其次是“有時”。

為使課程能最大程度改善現狀,實現課程設計最最佳化,我們還調查了造成現狀的原因,各種因素依次排列如下:交流機會少,不自信,方法不當,自我約束能力差,基礎不紮實,學習資源不足,焦慮恐懼心理,學習目的不明確。

四、啟示與小結

1.明確教學目標

社會目標情景和需求分析表明,學習者應具備英語綜合運用能力。聽和讀是輸入性技能,是說、寫和譯等輸出性技能的前提基礎。考慮到學習者已有的基礎、網路教學的硬體裝置以及教學規模等因素,我們初步確定將提高閱讀能力和書面表達能力作為《網路交際英語》課程的前期目標。

專業教授訪談進一步證實了以提高讀寫技能為中心的課程目標是合理的。目前學習需求顯示學生最需要提高的技能依次為說、聽和讀,而聽和讀是基礎,因此這個問題可以轉化為讀,這與初步設定的課程目標一致。

2.確定從技能型到任務型教學模式的過渡

調查問卷反映了學習者普遍存在的學習觀念和學習行為問題,這對確定課程教學內容有重要意義。在課程初期我們將開設階段性技能培訓,介紹閱讀技巧並鍛鍊學生的閱讀技能和網上獲取資訊能力,如向學生介紹快速閱讀的技巧,並輔以實踐訓練,將一定量的快讀訓練公佈在課程輔助站上,作為課外自學內容,以計入平時分的方式加以監督考核。然後逐步過渡到任務型教學模式階段。學習者組成學習小組,透過閱讀、理解、分析、相互討論和再現自己的結論等方式提高語言綜合運用能力,增強理解、推理、歸納和總結等的認知能力,提高學生的自信心和主動性。同理,寫作也將從實用寫作介紹過渡到寫作任務,並在課程輔助網站上提供寫作改錯練習題庫,作為課外自學內容。

3.深入瞭解學習者現狀,有效利用網路資源優勢

對學習者目前情景的分析表明,“交流機會少”,“不自信”,“方法不當”,“自我約束力差”等因素反映最為普遍,因此我們認為學習者與目標情景存在較大的差距和提高空間,這證實了《網路交際英語》課程的現實必要性。網路所提供的資源環境能有效解決交流機會問題和學習資源問題。相信設計出感興趣的話題,為學習者創造與他人互動交流的平臺,提供及時便利的幫助,學習者將會積極參與其中,真正提高語言交流的綜合技能,這也為該課程輔助站的開發提供了重要現實依據。

參考文獻:

[1]蔡基剛:當前大學英語教學面臨的壓力[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2(5)

[2]高玉蘭:基於網路的自主-互動式英語教學模式研究[J].中國教育學刊,2004 (9)

[3]王琦:資訊科技環境下的外語教學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

[4]夏紀梅:現代外語課程設計理論與實踐[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2003

[5]管春林:試論需求分析在經貿英語專業課程設定中的意義和方法[J].外語與外語教學, 2005,(3).

[6]Nunan, D. The Learner-Centred Curriculum: A Study in Second Language Teaching [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