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語文

八年級語文《應有格物致知精神》優秀教學設計

八年級語文《應有格物致知精神》優秀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瞭解“格物致知”的含義及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對於學習科學知識的重要性。

2.能結合自己的生活實踐闡述實驗精神的重要性。

3.結合文字分析擺事實、講道理以及正反對比的論證方法。

4.透過本文的學習,讓學生切實感受到注重實踐、富有創新精神的重要性,積極爭取做一名有開拓精神的人。

教學重點

掌握本文運用擺事實、講道理的論證方法。

教學難點

正確理解“格物致知”的真正含義以及對學習科學知識的重要性。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

我們常說“實踐出真知”“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可見,實踐精神有多麼重要,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篇關於講述實踐精神的文章《應有格物致知精神》。

二、整體感知。

1.自讀課文,用一句話概括什麼是“格物致知”精神。

開頭點出“格物致知”就是“科學實驗”。

2.速讀全文,找出中心論點。(中心論點的特徵:表判斷的陳述句;高度概括、統領全文的觀點。)

應有格物致知的精神。

三、文字分析。

1.作者在文中探討了哪四個問題?初步瞭解各節大意及寫作思路。

(1)《大學》裡格物致知的含義是什麼?

(2)作者所說的真正的格物致知的意義是什麼?

(3)傳統的中國教育的目的是什麼?傳統的中國教育有什麼弊病?

(4)在自己的學習生活中,怎樣培養“格物致知精神”?

本文的題目即是中心論點。課文開頭先剖題,由“格物致知”的出處,帶出對其含義的理解以及我國古代對“格物致知”並不真正重視的原因分析,澄清了人們的錯誤認識。接著著重分析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性及怎樣把這種精神應用到科研實際中去,最後誠摯地提出希望,發出號召。

2.傳統的中國教育為什麼不重視真正的'“格物”和“致知”?

因為傳統教育的目的並不是尋求新知識,而是適應一個固定的社會制度。

3.為什麼應該有“格物致知”的精神?

因為科學進展的歷史告訴我們,新的知識只能透過實地實驗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檢討或哲理的清談就可求到的。

四、論證方法。

1.引用古語。

如,開頭引用《大學》中的格物致知,指出它的基本意思。第3自然段中引用《大學》中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八條目。

2.擺事實與講道理有機結合。

列舉事例時,採用正面事例與反面事例相結合的說理方法。反面事例:(1)列舉明朝大理論家明“格竹子”頭痛失敗的事例,闡述了傳統儒家對實驗的錯誤態度。(2)中國學生功課成績好,面臨實際工作卻束手無策。(3)作者在唸大學時,埋頭讀書應付一切,對於實際的需要毫無幫助。正面事例:透過積極的有計劃的探測瞭解竹子的性質。好處:典型事例論證,說理充分,令人信服。

3.運用對比。

如,中國傳統教育透過內心體悟和自我檢討維護社會制度,與科學進展的歷史說明新的知識只能透過實地實驗得到形成鮮明對比。好處:正反互陳,發人深省。

五、小結。

本文思路清晰,例證確鑿,極雄辯地闡明瞭“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性,不光增長了人們的知識,而且大大開啟了人們的思想,學完本文後,最重要的應在於積極培養這種精神上。

六、延伸、討論。

1.討論:怎樣才能真正成為有開拓創新精神的人?

2.有人認為:丁肇中先生將中國學子的“不願動手”歸咎於王守仁,有失公允。為了強調自然科學而否定社會科學,有否定中華傳統文化之嫌。你怎麼看?請依據本文,獨立思考,做出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