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語文

《應有格物致知精神》課文教學實錄

《應有格物致知精神》課文教學實錄

教學目標:

1.理解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

2.理解文章的論證方法。

3.學習編寫閱讀提綱。

重點難點:

(l)理解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

(2)學習編寫閱讀提綱。

(3)理解文章的論證方法。

教學時間: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匯入

1.作者簡介。

2導語。

有人說中國的孩子高分低能會讀書不會研究缺乏創新精神和實踐動手能力。問題出在哪裡呢?丁肇中教授的文章會給我們極大的啟發。

二、整體感知

1.默讀課文,討論編寫閱讀提綱。

討論並歸納:可從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這三個部分來列提綱。

第一部分(l~2段):提出問題。中國學生應該怎樣瞭解自然科學?要格物致知。

第二部分(3~12段):分析問題。

第一層(3~5段):分析中國教育不重視格物致知的社會根源。舉例王xx的格物是格已,這種觀點不能適用於現在的世界。

第二層(6~10段):分析實驗精神在科學上的重要性。

第三層(11~12段):分析在這種文化背景下中國學生的現狀c以我舉例。

第三部分:解決問題。強調我們需要培養實驗的精神的意義並對我們這一代提出希望。

2問:丁肇中教授在文章中指出中國學生應該怎樣學習自然科學?

要有格物致知精神。

3.問:格物致知出之哪裡,它的意思是什麼?

格物致知出至《四書大學》丁教授引用格物致知的意思是從探察物體而得到知識。也就是透過實驗得到知識。

4.問:傳統的中國教育並不重視真正的格物和致知的原因是什麼?

可能是因為傳統教育的目的並不是尋求新知識,而是適應一個固定的社會制度。

5.問:《大學》裡講的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什麼?

目的是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6問:這個目的與丁教授講的格物致知的目的有沒有一樣?

不一樣。丁教授講的目的是透過實驗得到新知識。這才是格物致知的真正意義。

7.問:第4段舉王xx格物失敗的例子證明了什麼?

王xx的格物實是格已,而不是研究萬物的`道理,這是無用的,不能適用於現在的世界的。證明傳統的中國教育的目的是不正確。

8.問:實驗的過程應該是怎樣的?

實驗的過程應該是積極的、有計劃的探測。

9.問:第8段舉研究竹子的例子證明了什麼?

舉研究竹子證明實驗的過程不是消極的觀察而是積極的動手栽種、研究生長過程、科學的觀察。

10.問:第9段講的是什麼道理?

實驗的過程不是毫無選擇的測量,而是需要小心具體的計劃,要有一個適當的目標。

11.問:在這樣的文化背景下,中國學生的現狀是什麼樣的?

中國學生大都偏向於理論而輕視實驗,偏向於抽象的思維而不願動手,功課成績很好不會做研究。

12.問:第12段舉我個人的經驗證明了什麼?這是什麼論證?

舉我個人的經驗證明光用功埋頭讀書,對於實際的需要毫無幫助。屬於舉例論證。

13.問:為什麼說當今社會需要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

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在研究學術中不可缺少,而且在應付今天的世界環境中也是不可少的。

14.問:丁教授認為《四書》中格物致知真正的意義是什麼?

第一,尋求真理的堆一途徑是對事物客觀的探索;第二,探索的過程不是消極的袖手旁觀,而是有想像力的有計劃的探索。

三、小結:

本文就中國學生的現狀,指出格物致知的重要性和真正意義,希望我們這一代要培養實驗的精神。文章用舉事例講道理論證了中心論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