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讀後感

《應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學有感

《應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學有感範文

教了《應有格物致知精神》一文,我恍然大悟,應讓學生怎麼樣獲取知識,其實我們的老祖宗很早就告訴了我們:“格物致知”,“第一,尋求真正的惟一途徑是對事物客觀的探索;第二,探索的過程不是消極的袖手旁觀,而是有想像力的有計劃的探索”。明確的給我們指出了追求真知、增益不能的正確方向和途徑。

縱觀我國基礎教育優點是注重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教學,缺點是忽視了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當然是多方面的,但我認為這和我們教師本身沒有“格物致知”地教,沒有讓學生“格物致知”地學有密切的關係:

1、教師跟著教參上課。我們的許多老師是依據專家撰寫的教案、教學用書上課,專家撰寫的教案、教學用書是很好,但客觀地說,那些只是專家們格物致知的結果。能選入教材的文字本身內涵是非常豐富的,我們教師格物致知和專家一樣嗎?其次,教案、教學用是“死”的,而我們的教育物件是“活”的,他們的心理承受力、知識基礎水平,我們的教學硬體、軟體都不同程度的存在差別,如果我們不格“物”地照搬教參上課,又如何能讓學生去致知呢?

2、教師上課為學生格物致知搭建的平臺太少。有人用“講風不止,問風不停,學風不興,讀風不起”來概括我們的閱讀教學,是有一定道理的,這種教學最根本的弊端在於,為學生格物致知搭建的平臺太少。可喜的`是,新的課程改革為基礎教育如何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給出了一個全新的定位,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字之間的對話過程”,“閱讀教學是學生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這就是要求教師要充分相信學生能力,充分挖掘學生的潛力,敢幹讓學生自主學習,讓他們去“格物致知”,這樣才能更好地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創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為了使我們的學生適應時代的需要,為了民族的振興,國家的前途,我們應牢記老祖宗的教導,在教育教學中努力實踐“格物致知”,充分培養學生格物致知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