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語文

沉船之前課堂實錄

沉船之前課堂實錄

一、匯入

1. 播放電影片段,營造氛圍。

(師作配音朗誦)

2.出示課題,引入課文。

二、學生“自化”“自正”

(一)以四人小組為合作單位,完成“自化”“自正”的初步任務。

一讀――個人選擇自己的方式讀全文。

二說――選取最有感觸的語句或片斷,從字詞句入手,在組內交流自己的感受。

再讀――誦讀自己所選取的語句或片斷,嘗試用聲音將自己的理解、感受傳遞出來。

(二)以全班師生為交流物件,達成“自化”“自正”的基本目標。

全文共分為三個部分:第一個部分是四個音樂家的演奏;第二部分是古鹹爵士的淡定;第三部分是船長史密士的表現。

學生對於第三部分的交流最多,彙集如下:

解讀:“這是最後時刻了。……就是死,我也要站著死。”這部分內容是對老史密士心理活動的直接描寫,是他此時悲涼、悽慘卻又一往無前的心理的極好表現。作為船長,他此時的無助並不僅僅是對個人,而是對他一直熱愛的職業,對他整艘船的乘客而言的。在他盡了一切努力之後,或者在船撞上冰山的那一刻他已經做好了準備,與這艘船一起走向悲劇,成就永恆。尤其是最後一句,強烈表現了在巨大災難面前,老船長的無畏――一位老水手的無畏。

“駕駛艙已經有了很深的水,……整個世界乃至整個生活,都被他關在了門外。”解讀:一切都是那麼的悲涼,往日的喧鬧與今日的空蕩形成的鮮明對比,加深了這種悲涼,面對災難啊,人類顯得如此無力與渺小,只能聽任海水的肆虐。

“他已經作好了充分準備,將在這裡完成他生命中最後一次航行。”解讀:但儘管如此,我們的老船長做好了一切的準備,他要與這艘船共存亡。此時安靜的駕駛艙就是他完成這人生最後一次航行的地方。作為船長,在盡了一切力量之後,他選擇勇敢面對災難。

“他的最後一次航行是一個巨大的悲劇,但他卻不能讓自己悲劇地活著,他要與這最後一次航行一起成為永恆。作為船長,他別無選擇。”解讀:是的,作為船長他別無選擇,因為一位老水手是不會在這空前的浩劫來臨之時臨陣逃脫的。船沉了,是最大的悲劇。但作為它的船長,它曾經的操縱者,如果繼續活著,必將也成為一個悲劇。前一個“悲劇”是指泰坦尼克號的這一次偉大航行成為了一場史無前例的大海難,一個巨大的悲劇。後一個“悲劇”則是指忍辱偷生,船沉人存這樣的活著。顯然,對於老史密士這樣的老船長來說這是他所不能容忍的,一個老水手,一個老海員是不會在這個時候棄船而去的。這裡的“悲劇”一詞暗示著老船長將與船共存亡。在無奈與無助中,他選擇了坦然面對。

教師也交流解讀了這一部分的最後兩個小節:這兩個小節所描摹的場景其實只有短短的幾秒鐘時間。前一小節中的'關聯詞和後一小節中的“僅僅幾秒鐘,全部充滿”進一步說明了水在此時的強大力量。在它面前人類顯得多麼的渺小和無力。但正是這一種強烈的對比,卻又極好地為老史密士這一人物的刻劃起到了極好的烘托作用。海水的力量是巨大的,但當人的意志戰勝這一切時,卻雖死猶生!

整個第三部分從文字的表面來看,似乎只是一種對當時場景的描寫,但仔細品讀卻不難發現,這場景是在用第三人稱的方式在告訴我們老船長此時的感受。它從老船長的角度,描摹了他的視野所看到的,他的內心所想到的種種。

接著,學生交流了第一部分、第二部分。

學生對“他再次舉起了提琴,將琴託夾在下巴上,抬起右手,搭弓上弦,獨自演奏起來,那動人的音樂聲再次在夜空中響起,混雜在無望地四處奔跑著叫喊著地混亂聲音之中,漸漸向遠處傳開”中一系列的動作描寫作解讀:華萊士拉出的樂聲和周圍混亂聲音的對比,回應了上一節對華萊士心理的描寫。正因為有了這份明瞭、認識,他才在如此混亂之時找到了自己的位置――與音樂之神在一起。所以他的音樂才能依然如此動人,在這無望地四處奔跑著叫喊著的混亂聲音中猶如天籟。也正是有了這漸漸盪漾開去的天籟之音,才逐漸安撫了他那三個惘然無措的夥伴的心,讓他們的心也隨之平靜下來。於是,四位音樂家又開始了合奏。面對災難,他們選擇了從容、平和,與音樂之神比肩而站。

在第二部分中,學生從古鹹爵士的語言、神情和動作以及穿著入手,讀出了一位老紳士的風度。面對災難,他選擇平靜、安詳,與紳士風度並肩而行。由於此時面對的是人類空前的災難,所以紳士風度已經提升到了一個人性的高度,老爵士以他的紳士風度將人性的美麗在災難面前展現得淋漓盡致。

(三)教師引導,全班合作,小結全文

面對災難,音樂家選擇從容、平和,與音樂比肩而站;

面對災難,老紳士選擇平靜、安詳,與紳士風度並肩而行;

面對災難,史密士選擇迴歸、盡職,與泰坦尼克一起走向悲劇,成就永恆。

三、學生“自富”

教師提問:結合全文,誰能將本課開始時出現的那首小詩中“有一種聲音 /將人生輕輕提攜”做一下詮釋呢?

在學生的交流後明確:

從文中的人物看,無論他們的身份、地位,無論他們因何而留在船上,在面對這讓人無奈、無力的災難時,他們卻擁有著同樣的一份鎮靜與坦然,而此時的鎮靜與坦然就是一種面對災難時的勇敢,一種無畏,也正是這種勇敢、這種無畏,煥發出了他們人性中最美麗的光彩。

全班共識,達成學生“自富”的是:面對災難,人類的鎮靜、坦然就是一種勇敢,一種無畏,而正是這種勇敢、這種無畏,將我們的人生點綴得更加美麗。

四、教師總結

今天這節課我們透過讀、議、悟的方法完成了對第二十課《沉船之前》的學習。不僅知道了面對像泰坦尼克號這樣的災難時,人類的鎮定、坦然就是一種勇敢,一種無畏。也讓我們對本單元的話題有了一個更全面的認識。今天的學習讓我們一輩子記住這首小詩。

我教《沉船之前》,得到的教學感受是:課堂上所有隨學生而變的變化,都遵循著同一條規則:結合學生實際與文字內容。順應自然,必須懂得何為自然。也就是說,課堂上的“無為”絕不意味著無所作為,相反,需要課前更多的“有為”――有所作為,只有在課前準備的“有為”的基礎上,才能在課堂上實現“無為”,讓學生學有所得,習有所獲,從而提升教與學的有效性。作為語文教師,這樣的課堂是我們畢生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