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鄉的蘆葦教學實錄
《故鄉的蘆葦》是教科版小學語文五年級上冊以“熱愛家鄉”為主題的第六單元的第一篇主題課文。下面由小編整理了故鄉的蘆葦教學實錄,歡迎檢視。
一、複習舊知,匯入新知
師:同學們,透過上節課的學習我們已經知道在作家樊發稼的故鄉生長著許多樸實無華的蘆葦,給他留下了許多甜蜜的回憶,這節課我們就跟隨著作者的回憶一起去看看那故鄉的蘆葦。請同學們把課文齊讀一遍。
師:咱們先來回顧一下上節課所學的生詞。(出示生詞:魂牽夢繞 飄拂 飄逸 小心翼翼 歡呼雀躍 純真 恬靜 觸鬚 )
師:誰願意讀讀這些生詞?(指名讀,全班齊讀。)
師:讀好了生詞,誰能回憶一下,這篇課文主要寫了什麼?
(老師根據學生回答板書:蘆葦美景 童年趣事)
生:課文主要寫了故鄉的蘆葦。
生:課文不僅寫了故鄉的蘆葦,還寫了作者的童年趣事。
師:看來上節課同學們都學得特認真。
【這一環節既複習了上節課的內容又梳理了本課的主要內容,也為下面學習新課做好了鋪墊。】
二、品讀課文
1.賞蘆葦美景
師:生我養我的故鄉給我留下了許多夢幻般的記憶,但令我魂牽夢繞的卻是樸實無華的蘆葦。那麼令作者魂牽夢繞的蘆葦到底是什麼樣的呢?請同學們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讀第四、五自然段,邊讀邊思考:蘆葦什麼地方吸引了作者?
師:都讀完了,誰來說說作者眼中的蘆葦是什麼樣的?(指名讀句子)
生:“一片片,一簇簇,迎著輕風,搖曳著修長的碧玉似的秀枝,遠看猶如一朵朵綠色的輕雲,在地平線上飄拂著,給鄉村平添幾分恬靜和飄逸。”
師:這就是作者眼中的蘆葦,來,同學們一塊兒讀讀這一句。(生讀文)
讀了這一句,你認為蘆葦什麼地方吸引了作者?
生:故鄉的蘆葦特別多。
師:你從哪裡來感受到的?
生:我是從“一片片,一簇簇”這兩個詞中感受到的。
(播放課件:一片片、一簇簇)
師:為什麼作者不用一片、一簇,而用一片片、一簇簇?
生:因為一片片、一簇簇更能突出蘆葦的多。
師:對。故鄉的蘆葦到底多到什麼程度?還有什麼地方也能看出蘆葦的多?
生:幾乎所有的河溝、小湖、池塘都有綠色的蘆葦掩映著。
師:對,在故鄉,蘆葦幾乎佈滿了所有的(河溝、小湖、池塘),故鄉的蘆葦最大的一個特點就是多,所以作者在這不用一片,而用(一片片),不說一簇,而說(一簇簇)。讓我們把這兩個詞放進句子中讀一讀,注意讀出蘆葦的多。(指導學生讀句子)
師:除了多,蘆葦還有什麼吸引作者的地方?
生:蘆葦很綠、很美。
師:課文是怎樣描寫的?
生:搖曳著修長的碧玉似的秀枝,遠看猶如一朵朵綠色的輕雲,在地平線上飄拂著,給鄉村平添幾分恬靜和飄逸。
(播放課件:搖曳著修長的碧玉似的秀枝,遠看猶如一朵朵綠色的輕雲)
師:你認為蘆葦綠在哪,美在哪?
生:蘆葦有“碧玉似的秀枝”,遠看猶如一朵朵綠色的輕雲。
生:蘆葦美的就像碧玉、輕雲一樣。
師:“就像”你很會用詞,因為(這是一句比喻句)作者用碧玉比作(秀枝)突出秀枝的(綠),(板書:綠);用輕雲比作(蘆葦)又寫出了蘆葦的(輕盈、美麗),
(板書:輕、美)。
師:在作者心中,蘆葦可以和碧玉、輕雲相媲美,從中你知道什麼?
生:作者很喜愛蘆葦。
師:說得太好了。誰能讀讀這句話,讀出蘆葦的美,讀出作者對蘆葦的喜愛之情?(指名讀句子)
師:誰來評一評,他讀得怎麼樣?
生:嗯,讀得一般般。
生:我認為他讀得不太有感情。
師:你認為該怎樣讀?
生:我認為要把蘆葦輕盈的特點讀出來就要讀得輕些、柔些。(生讀)
師:能把這麼長的句子讀流利已經不錯了,如果你能讀得再輕些、柔些會更美,來,再試試。(生讀)
師:你的進步真大,老師為你高興。綠色的蘆葦迎著輕風搖曳著,此時的小村多靜啊,千萬別破壞了這份寧靜,誰再來輕聲地讀一讀。(生讀)
師:蘆葦美,你的朗讀更美。請你讀。(生讀)
師:聽你的朗讀真是一種美的享受,謝謝你。
師:同學們,那麼多,那麼綠,那麼美的蘆葦,作者用他準確、生動的語言,恰當的修辭手法向我們展示了一幅美麗的鄉村蘆葦圖,耳聞不如一見,同學們想看看蘆葦美景嗎?
(出示課件:蘆葦美景圖)
師:此時你有什麼想說的嗎?
生:蘆葦真美呀,我都陶醉了。
生:蘆葦給家鄉帶來了美景,所以作者寫蘆葦。
師:同學們就讓我們帶著自己的體會再一次來感受蘆葦的美,感受鄉村的恬靜吧。
(齊讀句子)
師:美好的事物總是讓人難以忘懷,美妙的句子也應讓人過目難忘。這麼美的句子,咱們來試著背一背好嗎?
(師生合作背誦第四自然段)
【朗讀有目的性,層次性,讓學生透過朗讀一步步感受文章蘊含的情感。例如:在初讀描寫蘆葦美景這一句時,談感受,體會蘆葦之美。再讀,談蘆葦給鄉村增添了美景,將自己的'感受透過朗讀表達出來。學生的情感一點點與文字產生共鳴,與作者產生共鳴。在多種形式的朗讀中,學生的朗讀熱情被點燃,變要我讀,為我要讀,在書聲琅琅中,既品味了作者優美的語言,又品味了作者深厚的情感,讓我們聽起來親切自然,水到渠成。】
2.憶童年趣事
師:美麗的蘆葦讓我魂牽夢繞,蘆葦叢中兒時那歡樂的記憶更讓我難以忘懷。下面就讓我們跟作者一起回到他的童年去感受那一份快樂。
(出示自學提示課件)
師:請同學們以四人小組為單位合作學習,自由朗讀課文7—9自然段,交流、討論:課文寫了幾件童年趣事?給這幾件事加個小標題。你覺得哪一件事最有趣,把最能體現作者快樂的詞語或句子畫出來讀給同組的同學聽。
(生讀文,思考,畫詞、句。)
師:哪個小組來說說,課文寫了幾件童年趣事?
(根據回答板書:吹蘆葉哨 放蘆葉船 捉紡織娘)
師:在這三件事中,你覺得哪件最有趣?
生:我最喜歡吹蘆葉哨。孩子們被這美妙的音樂所陶醉,在亮晶晶的小河邊,碧綠的草地上,快樂地奔跑著,忘情地呼喚著……
師:你認為“忘情”是什麼意思?
生:無法控制自己的感情。
師:孩子們無法控制什麼感情?
生:高興、愉快的感情。
師:是的,吹蘆葉哨對孩子們來說的確是一件令人高興的事。
師:誰還想說說自己喜歡的事?
生:我喜歡折蘆葉船。歡呼雀躍這個詞最能體現孩子們的快樂。
(出示課件:“開船囉!開船囉!”於是在一片歡呼雀躍聲中,綠色的船隊便滿載著我們純真的幻想順流而去……)
師:你認為 “歡呼雀躍”怎樣理解?孩子們為什麼“歡呼雀躍”?
生:歡呼雀躍就是特別高興,高興得又喊又跳。因為小船是他們自己折的。
師:說得好。如果是你看著自己的小船慢慢漂遠,當時你會做些什麼,喊些什麼呢?你能帶著自己的想象歡呼雀躍地讀讀這句話嗎?(指名說、讀)
師:你們感受到了他的歡樂嗎?同學們認為怎樣讀才能讀出歡呼雀躍的心情?
(面帶笑容、聲調提高、語速加快、還可以跳起來讀)
師:那麼誰來試試?(生讀句子)
師:現在你感受到他的歡樂了嗎?
生:感受到了。
師:掌聲感謝。還有誰願來試試?一個人放蘆葉船就這麼快樂,如果大家一起來放蘆葉船一定會更快樂。同學們,咱們一起來放蘆葉船好嗎?
師:(模擬放蘆葉船的情景引導學生讀句子)好,請起立!大家拿好自己的蘆葉船,然後小心的移到水面上,放!男孩子,快看。你們的船隊漂起來了,快歡呼起來吧!
(男生讀句子)
師:喲,女孩的船隊也動起來了,咱們也趕緊歡呼起來吧!(女生讀)
師:同學們,放蘆葉船有趣嗎?你還喜歡哪件趣事?
生:我喜歡的是捉紡織娘。因為晚上我們可以聽著紡織娘的歌聲進入甜蜜的夢鄉。
師:伴著紡織娘的歌聲入眠這是一件多美的事啊。同學們知道紡織娘嗎?老師這有幾張紡織娘的圖片,咱們一塊來看看。
(出示課件:紡織娘圖片)
師:這就是紡織娘,正如作者所說,紡織娘通體透明,頭上長著兩根細長的觸鬚,身上裹著兩片薄薄地玻璃紙似的羽翼。它能發出軋軋的叫聲,就如同女子在紡紗織布一樣,所以人們把它叫做紡織娘。
【在學習童年趣事時,讓學生選擇最感興趣的內容,選擇最喜歡的學習方式,更好地,更大地發揮了學生的潛能,努力營造學生好學、喜學、樂學、會學,教師愛教、樂教、會教的良好氛圍,從而使師生得以共同發展。】
3.情感的昇華
師:童年裡我們吹(蘆葉哨),折(蘆葉船),蘆葦叢中捉(紡織娘),故鄉的蘆葦不僅美它還給我的童年帶來了如此多的樂趣,讓我永遠(不能忘懷),
(板書:不能忘懷)
師:聰明的你再想想,除了這三件趣事,蘆葦還可能帶給我哪些童年的歡樂呢?
生:在蘆葦叢中捉迷藏。
生:去露營、摸魚。
生:在蘆葦邊的河裡捉蝦。
師:同學們的想象力真豐富。這一件件童年趣事足以讓我們明白,為什麼多年來令作者魂牽夢繞的卻是(樸實無華的蘆葦),為什麼每當想起蘆葦作者就會沉浸在(童年美好的回憶之中)。
師:童年的回憶是美好的,而對於作者來說這些回憶都是和故鄉的蘆葦分不開的。所以作者(生:想起故鄉就想起蘆葦。我愛故鄉我愛故鄉的蘆葦!)
師:蘆葦在作者的記憶中成了故鄉的象徵,蘆葦與故鄉是不可分割的,對故鄉的懷念,就是對蘆葦的懷念;對蘆葦的熱愛就是對故鄉的熱愛。所以作者(生:想起故鄉就想起蘆葦。我愛故鄉我愛故鄉的蘆葦!)
師:作者不能忘懷蘆葦美景、童年趣事這都是因為作者(愛蘆葦,愛故鄉)。
(板書:愛故鄉 愛蘆葦﹥
【透過讓學生聯絡生活經歷談童年趣事,以此感悟蘆葦給作者所帶來的美好回憶,進一步感受作者對蘆葦、對家鄉的懷念與熱愛之情】
三、感悟寫法
師:作者對蘆葦、對故鄉的深情讓人感動,而他如詩一般的語言更讓人陶醉。下面我們來欣賞文中的第三自然段,我想請咱們班讀書最棒的同學來讀。(推薦一名學生讀第三自然段)
師:聽後有什麼感受?
生:這裡的景色很美。故鄉很美。
師:故鄉的美是因為有了:
(生:小河、野花、菜花、棉花。)
師:雖然寫得很美,可既然寫的是蘆葦,它們都與蘆葦沒關,這不是多餘嗎?為什麼?
生:不多餘。這樣會更能說明作者對故鄉的喜愛。
師:故鄉這麼美所以(作者很愛自己的故鄉)在作者心裡,這麼多的美景卻比不上樸實無華的蘆葦,從中你又能感受到什麼?
師:(作者對蘆葦情有獨鍾)這一段雖然沒有直接寫蘆葦,但卻表達了作者對蘆葦的(喜愛),對故鄉的(熱愛),而這也恰好是作者寫這篇文章所要表達的中心思想。那麼這一段多餘嗎?
生:(不多餘)
師:其實,在這裡作者用小河、野花、菜花、棉花來作為蘆葦的陪襯,目的是為了突出蘆葦在作者心目中的分量。這是一種反襯的寫法,同學們在今後的作文中也可以模仿這一種寫法來寫。
【“課文無非是個例子” ,本環節意在讓學生體會作者的寫作意圖來學習文章的寫作方法。】
四、總結延伸
師:同學們,故鄉的蘆葦這篇課文不僅讓我們欣賞了蘆葦的美,讓我們感受到了蘆葦帶給作者童年的歡樂,還讓我們體會到了作者對故鄉的懷念和熱愛。自古以來,“思故鄉、贊故鄉”一直是一個永恆的話題,同學們能不能隨口說出幾個寫“故鄉”的詩句來?
生: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生: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生: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
師:課後同學們可以收集更多有關思念家鄉、讚美家鄉的詩文、歌曲,也可以有感而發,寫一寫自己的家鄉,表達自己對家鄉的熱愛之情。
【讓學生說描寫家鄉的古詩名句,收集有關思念家鄉、讚美家鄉的詩文、歌曲激發學生熱愛家鄉的思想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