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圖形影象/多媒體

論文:運用多媒體技術最佳化自主學習的心理效應

論文:運用多媒體技術最佳化自主學習的心理效應

改革傳統的不適應理代教育要求的課堂教學結構模式,最佳化教學過程,符合理代教育科學發展的總趨勢,也是當前推進素質教育,提高學生知識能力水平的迫切要求。教學過程是“投入”與“產出”的過程。教學過程的“投入”,即組織得好不好,將直接影響“產出”的效果,即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是否充分調動,教學目標是否充分實現。多媒體教學技術作為理代科技成果進入教學領域後產生的一種新型的教學形態,集文字、圖形、影象、動畫、影象和聲音多種方式顯示教學資訊,調動學生種感官,為改革教學方法,最佳化教學過程,提高教學效率提供了最最佳化的可能。近年來,我們以建構主義理論為指導,堅持以“學生”為主體,以研究最佳化學生的心理效應為突破口,運用多媒體組合的強大功能,改革課堂結構模式,努力構建利於學生自主探索的新型的充滿活力的 課堂結構模式。

“情感智商是決定人生成敗的另一種智商。”這一研究成果告訴我們,教學過程不單是一個以“學”為中心,以發展學生智力為核心的認知活動過程,也是一個陶冶情操,培養品德為目標的情感心理活動過程,兒童的心理越發展,知識技能掌握得就越熟練,越有利於激發興趣、陶冶情感、誘發思維、發展個性,所以變學生被動接受為主動自主學習,最佳化教學過程須最佳化學生的心理效應,提高學生的參與度,強化學生的成功體驗。電教媒體的本質屬性賦予了它特殊的功能,最佳化多媒體組合,能收到良好的心理效應,從而最佳化教學的過程。

一、運用多媒體技術喚起學生的正確感知

我們知道,感知是人們認識事物的開端,沒有正確的感知,獲取知識、提高能力就會成為“鏡中之物,水中之花”。故教學過程要為學生創設真實可靠、利於實現意義建構的學習情境。小學語文教材內容豐富、涉及面廣,古今中外、天文地理,無所不容。而小學生限於生活經歷和生活積累,感知發展水平不高,有些教學內容與學生認識實際相去甚遠,很難正確感知,心理學告訴我們:教學過程中運用的感覺器官越多,它們的作用發揮得越充分,對學習的知識越容易理解和鞏固。現代多媒體技術集投影錄音、錄影、攝像、電腦多種功能以文字、圖形、影象、動畫、音像多種方式顯示教學資訊,多重剌激學生多種感官,使學生心中喚起強烈的'真實感受,從而為學生創設一個利於自主學習的學習環境 。如教學《竊讀記》一課,利用電腦光碟為學生提供一個真實正確的感知形象——書店讀書。學生在音樂的渲染下,只需用滑鼠在“書架”、“地板”、“店員”、“顧客”幾個按鈕一按,圖上相應部分就會閃動,並以文字形式顯示竊讀時各部分是怎樣的,學生眼、耳、腦、手等多種器官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使聽覺能力、視覺能力、注意力、聯想力等得到強化。

感知效果相當深刻,以至有個學生看後很有感觸地說:“這哪是讀書的好地方呢?作者讀書的條件太艱苦了,然而她卻能全神貫注地讀書,她多麼喜愛讀書啊!” 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既“解放”了老師,又“救活”了學生,何樂而不為?

理解詞語和句子的意思是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也是豐富學生詞彙的重要環節。但是詞句的意義是抽象的,小學生往往不易理解,然而藉助電教手段提供的具體形象的視聽材料,可以使抽象的詞句與具體的事物相聯絡,使學生“耳聞其音,目觀其形,心通其義”。如教學《翠鳥》一文中,描寫翠鳥外形美的詞有“小巧玲瓏”。這個詞學生透過查字典,知道是“形體小而精巧”的意思。“形體小而精巧”是“小巧玲瓏”這個詞本身的意思,本文用它來描寫翠鳥的外形美又是什麼意思?我們製作了《翠鳥》的課件進行教學。教學時,投影屏上出現了寬闊的水面和生長茂盛的蘆葦,一隻翠鳥從遠方飛來落在葦杆上的畫面。藉助畫面指導學生觀察站在葦杆上的翠鳥和水面,用滑鼠點選執行鍵,讓小魚在水中機靈的遊動,這時站在葦杆上的翠鳥展開翅膀,雙腳蹬開葦杆,閃電般地叼起小魚,飛向天空。透過觀察,學生弄清楚了“小巧玲瓏”一詞在本文是說翠鳥很靈巧、靈活的意思。同時,我們把“貼著”的“貼”,“疾飛”的“疾”這些詞放在句子中,用投影片出示了這樣兩組句子:“翠鳥貼著水面飛,翠鳥貼著水面疾飛”,讓學生讀這兩組句子後,我們又用滑鼠點選執行鍵,讓學生增強直觀感,理解了“貼”是“緊靠水面,幾乎挨著水面”的意思,“飛”字的前面加上一個“疾”字,表示翠鳥“飛得很快”。這兩組句子的“貼”與“疾”字用得好,向我們展示了翠鳥飛的高超本領與飛行的速度。翠鳥為什麼能貼著水面疾飛呢?我們再次用滑鼠點選執行鍵,讓學生觀察和反覆讀描寫翠鳥外形的句子,不僅知道翠鳥能貼著水面疾飛與它的外形有關,而且對“小巧玲瓏”一詞又加深的理解。這節課,教者教得輕鬆,學生學得輕鬆,突出了重點,突破了難點。

二、運用多媒體技術陶冶學生情感

情感是人對所接觸的客觀事物的態度的體驗,它與學生的認識過程是緊密聯絡著的,歡迎、滿意、愉快的情感有助於認識的發展,而隨著對某種事物認識的加深,學生的情感會得到昇華,並對這種事物的認識便會提高到一個新的高度,這種辯證的聯絡啟發我們:情感是兒童自主學習的內驅力,課堂教學中陶冶兒童的情感,激發他們良好的學習心境,讓他們產生學習的熱情和激情,使冷靜的理智與堅強的意志相聯絡、產生克服困難、攻克難關的巨大動力。多媒體技術在具有智力功能的同時具有審美功能,為陶冶學生情感提供客觀的可能。課文內容是由語言文字構成的,很難直接產生活生生的事物形象。運用多媒體技術提供形聲同步的教材,變生硬死板的文字形象為活靈活現的實體形象,會產生激勵、愉悅的審美效果,使學生的自主學習變得更為主動和積極。如組織學生討論或朗讀課文,配以恰當音樂渲染氣氛,以喚起學生的情感的體驗。課文《趵突泉》寫景抒情,教學時播入配樂朗讀和影像,使學生在聽讀感知、欣賞體味中彷彿置身於趵突泉公園裡,盡情地欣賞涼亭旁、垂柳下池水清澈,大泉不斷翻滾,小泉不斷地冒出形態各異的氣泡的美景。一名學生看後充滿激情地述說自己的感受:“我覺得趵突泉太美了,難怪作者說:假如沒有趵突泉,濟南會失去一半的嫵媚。”

三、運用多媒體技術誘發學生思維,培養思維品質

思維能力是學生智力水平的核心,它是在學生思維的過程中發展起來的,思維活動由問題的產生開始,到問題的解決結束,問題是思維的導火索,學生的自主學習,也應是由問題開始。教師一定要充分信任學生,相信學生的學習潛能,教師要從應試教學的桎梏中解放出來,著眼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著眼於學生的思維發展。

我們運用錄音、投影、錄影、電腦等現代媒體創設問題情境,積極引導學生學會自我提出學習目標而非由教師強加,使學生處於主動學習,主動思維的狀態,並不斷為學生創造一個又一個新的“最鄰近發展區”誘發學生思考,探求知識。比如教《鯨》一課,匯入新課時,利用實物投影儀向學生展示一頭鯨並配上教師的設疑:這是什麼?透過預習,你認為這節課我們應該學些什麼?有的說:“在我的印象中,鯨是魚,我想知道:鯨吃什麼?它是怎樣吃的?”有的說:“我想知道鯨怎麼睡覺。”有的說:“鯨有哪些種類?它們有什麼區別?”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思維的火花擦燃了,積極主動地投入到自主學習中,再透過小組式的協作學習和老師的適當幫助,實現了對當前所學知識的意義建構。,把課堂變成學生快樂成長的樂園。

實驗研究表明:運用多媒體技術最佳化學生的心理效應,是改革課堂教學,最佳化教學過程,提高自主學習效率的有效途徑。在語文教學中,利用多媒體技術的靈活多樣、生動逼真、易於控制的特點,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巧妙運用資訊科技,讓學生手、腦、眼、耳並用,突破抽象邏輯思維的難點和侷限,能充分地喚起學生課堂學習的興趣,從而達到最佳化課堂結構,提高教學效率,從而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和實踐能力。總之,充分利用電教手段,對我們的小學語文課堂教學能夠產生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