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語文

語文《古詩詞》優秀教學設計

語文《古詩詞三首》優秀教學設計

【設計理念】

本課古詩詞教學的基本思想是多讀感悟。透過教師的適當引導,帶領學生讀背吟誦,讀中想象,讀中追問,讀中感悟,以此來理解古詩詞的意思,體會作者的情懷。

【教學目標】

1、會認螺、諳等2個生字,會寫亭、庭等5個生字。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三首古詩詞,默寫《獨坐敬亭山》和《望洞庭》。

3、理解詩意,能想象三首古詩詞所描繪的畫面,體會作者的情感。

【課前準備】

廬山、西嶺雪山等風景圖(或課件);獨坐敬亭、洞庭勝景、江南春色等三幅寫意畫(或課件)。

【課時安排】

3課時。

【教學流程與設計意圖】

第一課時

一、課件演播,引入課題

師:同學們,假期我們遊覽了不少地方吧?

1、課件呈現廬山,西嶺雪山等風景圖。師問:這是哪裡?你能用一些古詩句來說一說這些景象嗎?(學生說《望廬山瀑布》,《絕句》等。)

2、再以課件形式呈現江南春色洞庭勝景獨坐敬亭等三幅寫意畫。

師:這些地方漂亮嗎?知道這是哪些地方嗎?(如果不知道,教師點明這分別是敬亭山、洞庭湖及江南風光。)

師:現在我們就去領略這些美麗的風光吧!翻書讀1課《古詩詞三首》。(師板書課題1、古詩詞三首)

〖設計意圖課件演播風景圖畫,看圖說詩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開課呈現敬亭山、洞庭湖及江南風光等寫意畫,可以幫助學生讀詩詞時有一個總體印象,為學生理解詩詞起到定向發動的作用。

二、藉助註釋,自讀明義

師:我們今天先學習第一首詩《獨坐敬亭山》。

1、簡介作者及敬亭山。

我們今天學習的是唐代詩人李白的詩。亭,讀 tíng,我們學過的停去掉亻即是這個字。這個字常見於亭子的名稱上,如愛晚亭、醉翁亭等。

敬亭山,在今天的安徽省宣州市北5公里,山高286米。

2、教師範讀古詩,生試讀正音,再流利朗讀。

3、學生藉助註釋,初步瞭解詩句意思。

4、交流:

⑴ 學了古詩,你明白了哪些內容?

⑵ 你還有哪些內容不明白?提出來討論。

〖設計意圖鼓勵學生在正確朗讀的基礎上熟練自讀,再透過註釋,初步讀懂詩句的意思。

三、介紹背景,探究其義

1、教師介紹李白作詩背景:

(這首詩是李白於天寶十二年(公元753年)秋遊安徽省宣州時所作。當年,詩人被迫離開長安已整整十年,世態炎涼,長期的漂泊生活使他飽嘗了人間辛酸的滋味,孤寂之感倍生。)

2、再讀古詩,自問互問:

師:透過介紹,大家再讀古詩,看有什麼新的體會或疑問。

3、全班再讀,教師追問:

⑴ 獨坐是誰獨坐?

⑵ 讀詩,仔細體會,詩人獨坐敬亭山,看到些什麼?詩人聽到些什麼?會想到些什麼?

⑶ 本來,還有眾多鳥相伴;本來,還有一朵孤雲為伍,但是現在它們都離我而去,作者想了些什麼呢?這兩句話與題目的哪個字呼應呢?

⑷ 相看是相互看。明明只有詩人一個人在敬亭山,誰和他相互看呢,這裡你讀懂了些什麼?生試讀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你覺得應該把哪些詞語重讀才能體現出作者的情感。(只有)

(若學生已經問過上述某些問題,此環節的問題就可以刪減。若學生未能深入,教師需要再追問)

〖設計意圖教師介紹詩人作詩背景,讓學生能透過詩句的字裡行間體會詩人內心的`感情;教師追問的目的,既是引導學生深入體會詩義詩境詩情,又是檢測反饋學生的學習效果。

四、誦讀嘗試,背誦默寫

1、透過探究,我們明白了詩意詩境,你頭腦中有一幅什麼樣的圖畫呢?

(什麼樣的人,什麼樣的景,什麼樣的情?)能不能試著讀一讀,用你的聲音的快慢、輕重來塑造這些畫面?

2、試讀後,用鉛筆在重讀的字詞下劃Δ,在長音後劃/,再讀給同桌聽。

3、全班交流,教師點撥:

(學生擦掉自己用鉛筆標註的錯誤記號,再用鋼筆把正確的重音、長音標示出來)。學生作標記後再誦讀。

4、背誦古詩,默寫古詩。

[設計意圖]對古詩的朗讀節奏、重音的處理,不宜由教師直接下結論,先由學生自己嘗試後,教師再給予必要的點撥引導,形成彼此認同的意見後誦讀效果會更好。

第二課時

一、簡介洞庭,引入課題

1、齊背《獨坐敬亭山》,這首詩寫景也寫情;看《望洞庭》,又寫了什麼景什麼情呢?揭示課題並板書《望洞庭》。

2、介紹洞庭湖。

〖設計意圖由上一首古詩引入,除有複習作用外,主要體現前後兩首古詩之間的聯絡。

二、初讀正音,多讀明義

1、學生初讀古詩。螺,常見有田螺、海螺等;庭潭螺都是形聲字,庭的中的廴,要注意橫折折撇和平捺的筆勢。

2、再讀古詩,藉助註釋初步理解詩句。

和,和諧。水天一色,和諧漂亮。

青螺,這裡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像螺的形狀,因為君山上樹木蔥蘢,故稱青螺。

3、互讀古詩,相互交流。同桌互說對詩句的理解,不明白的互相問詢。

〖設計意圖讓學生充分自讀,再透過註釋讀懂詩句,然後互相交流,初步明白詩句意思。

三、再讀古詩,啟發想象,釋疑解難,深化理解

師:讀古詩要會悟,而悟來源於多讀多問多想象。

1、讀古詩,想象畫面:你頭腦中有哪些美麗的圖畫?邊讀古詩,邊想象,再說說頭腦中的畫面。

2、教師提出下列問題,分組討論交流。

⑴ 望洞庭能改為看洞庭嗎?

⑵ 和是和諧的意思。你頭腦中,怎樣的湖光秋月畫面才兩相和呢?

⑶ 古代鏡是由銅磨平而成的。鏡未磨是一種什麼景象?(有微波,湖不是絕對的平,有粼粼波紋的景象)。這與潭面無風有矛盾嗎?

⑷ 翠是什麼顏色?山翠易懂,水翠是怎麼回事呢?

⑸ 白銀盤指什麼?這裡的湖水白,與前面的水翠有矛盾嗎?

⑹ 文中幾處用了比喻手法?末句改為君山好像一青螺似乎更清楚,這樣改行嗎?

3、全班彙報交流:

〖設計意圖提出幾個疑問,抓住幾處看似矛盾的地方,能引發學生深入思考,體會詩的意境。

四、誦讀古詩,畫出意境

1、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2、誦讀古詩,想象畫面,畫出意境。

各組合作畫一幅簡筆畫,一幅圖配一句詩,看哪組畫得更符合詩意。

〖設計意圖畫圖是進一步體會詩意詩境的一種手段,因此畫得漂不漂亮並不重要,重要的是要能體現詩意。畫配詩,形式有趣,而且悄悄地實現了默寫古詩的目標。

第三課時

一、簡介詞牌知識,引入本首詞的學習

師:前兩首都是詩,今天要學習的一首詞。憶江南是詞牌名。什麼是詞牌?詞牌也稱為詞格,是填詞用的曲調名。

師:現在我們開啟書讀一讀這首詞(板書課題憶江南)。

〖設計意圖第一、二學段涉及的古代詩文以詩為主,因此,要給學生點明憶江南不是詩名,而是詞牌名。《憶江南》不是詩,而是詞。

二、自讀正音,初知大意,反覆練讀,背誦古詞

1、自讀正音:注意曾是多音字,這裡讀céng,是曾經的意思。諳,ān,熟悉。能不憶江南是反問句,要注意讀出反問語氣。

2、反覆練讀,背誦古詞。

自主練讀,試背古詞,然後同桌互考。

3、說說詞的大意。

〖設計意圖白居易的詞《憶江南》通俗易懂,對詞句的理解並不難。這首詞中的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歷來是被人推重的千古佳句,被後人廣泛傳誦,因此,背誦是很重要的任務。

三、藉助前兩首詩的學習方法,合作學習,誦讀古詞,探究其義

1、藉助註釋,理解詞句。

2、互相提問,釋疑解困。

3、教師提問,討論解答。

⑴ 江南好,好在哪裡呢?朗讀相關詞句來回答。

⑵ 風景舊曾諳,既然作者對江南再熟悉不過了,為啥只說江南的江花江水的景象呢?(根據學生的回答,引導學生體會作者抓住最典型景物來表現江南春色的寫法。)

⑶ 紅勝火,你想到了什麼?

綠如藍又寫出了什麼景緻?你體會到了什麼?(引導學生想象 紅綠色彩鮮明,對比強烈,體會詩人對江南風景由衷喜愛之情。)

(教師提疑要以學定教,如學生已經提出並解決了某些問題,這些問題就不必再提出)

〖設計意圖教師提問,主要是檢驗學生思考體會的程度,同時也引導學生深入理解。

四、以問引讀,深化情感

師引問:你現在知道能不憶江南的原因嗎?

師引:能不憶江南?因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學生用詞來回答)

師引(語氣變化,情感加深):能不憶江南?因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學生仍用詞來回答,語氣要有變化。)

師再引(語氣變化,情感進一步加深):能不憶江南?因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學生還用詞來回答,學生情感要有進一步的變化)

〖設計意圖教師引讀語氣的一次次加強,目的是要喚起學生對 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的一次比一次強烈的情感體會。

五、綜合比較(異同),總結全課

1、師:學完了這三首古詩詞,你能將三首詩詞連著背一遍嗎?

2、比較異同。(老師板書)

同:作者朝代同(都是唐朝詩人寫的)

景物地點同(都屬於江南)

詩詞內容同(都寫景,都是寫景抒情的)

異:體裁形式不同(前兩首是詩,後一首是詞)

詩人情感不同(前一首冷調寫景言意,後兩首熱情頌景抒情。)

表現手法不同(第一首主要運用了擬人手法,第二首的比喻很巧妙,第三首對比非常強烈。)

3、再讀古詩詞三首。師總結全課。

【板書設計】

綜合比較異同,便於學生綜合理解古詩詞的內容及表現手法,可以加深對詩詞的進一步理解。

古詩詞三首:

同:作者朝代同

景物地點同

詩詞內容同

異:體裁形式不同

詩人情感不同

表現手法不同

〖設計意圖板書三首古詩詞的異同,既檢驗了學生對三首古詩詞的理解程度,又是對三首詩詞內容情感以及表現手法的總結梳理,是對詩詞理解的提升。

【特別建議】

古詩詞教學要充分相信學生的學習能力。教師不要講得太多,甚至包辦代替,不要在學生還沒有理解的情況下,大量地抒發自己的理解與感悟。這樣做,可能填塞了學生自主探究的空間。我們教學要鼓勵學生自主學習,合作交流,鼓勵學生透過註釋來理解,藉助插圖來理解,透過交流來理解,引導學生透過多讀多背,熟練背誦來感悟理解。

教師不要失去引導之責。雖然要相信學生的學習能力,但是不意味著教師可以放棄引導的責任。四年級學生,對古詩詞的理解程度有很大差異,很多小朋友認為知道了每個字或詞的意思,就是懂了古詩詞了。對此,我們有必要進行一定的引導。如三首古詩詞教學均有教師提問的環節,這就是一種引導。這個教師提問,除了檢驗學生的學習程度外,主要是引向學生對古詩詞有更深的理解,而不是預設學生僅僅停留在孤立字詞的理解上,停留在呆板的表面意思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