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圖形影象/多媒體

一年級數學下冊認識圖形教學反思

一年級數學下冊認識圖形教學反思(通用10篇)

在發展不斷提速的社會中,我們需要很強的教學能力,反思過去,是為了以後。那麼問題來了,反思應該怎麼寫?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一年級數學下冊認識圖形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分享。

一年級數學下冊認識圖形教學反思 篇1

平面圖形的認識"作為小學階段學生認識幾何圖形的第二部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怎樣使學生既對幾種圖形的特徵有一定的認識,還能初步掌握一些學習方法,同時還要對學生進行一些數學思想的滲透,確實具有一定的難度。這節課教師能認真領會課標中的新理念,抓住教材實質,結合學生實際,精心設計各教學環節,達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1.情境的創設與問題的提出符合學生年齡特點,貼近學生生活實際.

本節課教師創設了"玩七巧板"的情境,非常符合學生的年齡特點。"七巧板"對於一年級學生來說是最熟悉的一種玩具,幾乎家家都有。"七巧板"是他們最喜歡的遊戲之一,充分調動了孩子們的學習積極性。

2.能從學生認知經驗出發,靈活處理教材,合理安排教學順序。

對四種圖形的認識,教師改變了教材原來的編排順序.這樣安排本節課的教學內容,體現了教師能認真鑽研教材,結合教學內容的特點和學生的認知特點,靈活處理教材,合理安排教學順序。

3.重視學生的體驗,精心設計教學活動。

(1)能讓學生在"玩"中體驗。

(2)能讓學生在"遊戲"中體驗。

(3)能讓學生在"合作交流"中體驗。

總之,"平體圖形的認識"一課,在教學情境的創設,教學過程的安排,教學活動的體驗性方面,都能堅持以學生的發展為本,努力體現新課標所倡導的基本理念。

一年級數學下冊認識圖形教學反思 篇2

認識圖形這節課是在學生第一冊認識了長方體、正方體、圓柱體和球這四種立體圖形的基礎上教學的。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讓學生透過觀察、操作、討論,使學生感知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圓的特徵,體會“面”在“體”上。培養學生初步的觀察、想象、動手操作和交流的能力,發展空間觀念,使學生初步感受數學與實際生活的聯絡。

因為學生已經認識了立體圖形,對平面圖形也已經有了大量的感性經驗,所以,在教學的開始,我就從學生原有的知識引入新課,讓學生辨認立體圖形並介紹一個新立體圖形朋友:三稜柱。富有童趣的教學語言能更好的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會更願意傾聽。我說:三稜柱來到我們一(9)班,想留下它最美麗的一面,透過描一描,它留下了它最美麗的一面,就是三角形。這個設計不但好玩,更重要的是讓學生體會到了“面”在“體”上。學生的興趣瞬間被激發了,學生們紛紛都拿起學具盒中的立體圖形,留下來它們最美麗的一面。在從“體”到“面”的認識過程中,學生透過看、描、摸、找後,再透過小組交流的基礎上,突破了重點。

數學來源於生活,這節課更是充分體現了這點。所以,我設計了:“找一找”,讓學生找身邊的平面圖形;而學生們的觀察能力出乎我的意料。他們發現黑板的面是長方形的,教室門的面是長方形的,地板磚的面是正方形的……“看一看”,讓學生欣賞利用平面圖形拼成

的各種美麗的圖案;透過多媒體的演示,學生對美麗的圖案發出一陣陣驚歎。“畫一畫”,讓學生利用本節課學習的平面圖形畫出最美麗的圖案。

一年級數學下冊認識圖形教學反思 篇3

反思本課的教學實施,教學目標基本達成。我認為比較成功的有以下三個方面:

一、創設問題情景,激發學習興趣

俗話說:“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成功的新課匯入,可以有效地開啟學生思維的閘門,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激勵學生探究。

例如在導課的時候,我是這樣引入的:同學們上節課我們在認識物體一課中認識了四種圖形,它們都住在圖形王國裡(課件演示:出現宏偉的圖形宮以及滿天飛舞的各種各樣的圖形),現在請大家認一認,說一說。學生回答後,教師進一步引導: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等都是立體圖形,在圖形王國裡,除了立體圖形家族,還有平面圖形家族,(課件演示——出示 ▄□△○)誰認識它們?請介紹一下。學生興趣盎然,積極參與。

二、引導操作探索,培養創新能力

教育家陶行知說過:“人生兩個寶,雙手和大腦。”創造能力的培養離不開動腦和動手相結合,手是腦的老師,智慧出在手尖上。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我總是儘可能的給學生提供操作探索的機會,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比如在教學新課部分,我改變了“教師演示,學生當觀眾,教師講,學生聽”的傳統教法,大膽的放手讓學生自己去操作、去嘗試、去思考想象??

教師提問:“同學們,我們已經知道今天要認識的圖形都住在立體圖形上,你能想辦法讓他們的家從立體圖形上搬出來,單獨住到紙上嗎?”

孩子們經過思考、討論後想出了各種各樣的辦法:有的孩子說:“可以把這些盒子放在紙上,用鉛筆沿著盒子周圍畫一圈。”有的孩子說:“可以沾一些印泥,再扣在紙上。”有的孩子說:“可以把紙包在盒子的周圍,用手使勁折,就有一個圖形的痕跡了。”還有的孩子說:“還可以把盒子放在紙張下面,用鉛筆描??”

教師進一步引導學生:“你們想不想也來動手印或畫一畫?孩子們情趣高漲,紛紛回答“要”。於是教師提出合作要求,引導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動手操作。在小組展示、彙報的時候,就有了五彩繽紛的傑作:

有的小組採用描的方法,描出了各種各樣的長方形、圓形、正方形和三角形;有的小組用印的方法,印出了好多長方形、正方形、圓形和三角形??

就這樣給孩子足夠的時間,讓孩子自由的操作、探索、思考、創新,讓孩子在操作中嘗試錯誤,品嚐成功,孩子們學習熱情高漲,學習興趣非常濃厚。

三、精心設計練習,激發創新思維

本冊實驗教材的一大特點是非常注意密切數學與現實世界的.聯絡。而課堂練習則是學習鞏固知識,實現由知識向技能和智慧轉化的主要環節。如何在鞏固環節精心設計,起到既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發揮學生想象力與創造力,又能使學生體會數學就在身邊,懂得把學習到的數學知識應用到生活實際。因此,在教學中我在鞏固練習環節設計一道這樣的題目:教師先以電腦演示展示各種各樣的交通標誌(孩子們手中也都有一本交通安全讀物),並請孩子們說出這些各是什麼交通標誌,它的面是什麼形狀的?再請孩子們想一想生活中你還見過哪些東西的面是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或圓的?因為有了教師先前的啟發引導,孩子們的思路大開,紛紛舉手搶著回答:書、藥盒、香菸盒、食品包裝盒、中秋月餅盒的面??

下課以後,孩子們意猶未盡的圍著老師,揮舞著沾滿印泥的小手,晃動著花花綠綠的小臉蛋,興奮的衝著老師叫到:老師,今天的課可真有意思;老師,什麼時候還要讓我們印圖形;老師,我還想上下去;老師,我還能想出其他辦法讓這些圖形搬家??

本節課的學習,學生注意力集中,學習興趣濃厚,學習熱情高漲、學習效果好。美中不足的是:在本節課的教學中,由於考慮的不周,忽略了孩子們實際操作中所遇到的問題——這些一年級的孩子從沒有使用過印泥,在沒有練習使用的前提下,一下子讓孩子使用印泥,結果他們把桌面、手掌、甚至小臉蛋上都塗得一片狼籍,讓人哭笑不得。

下一次的教學中應改用一次性印章或用有海綿的印泥,效果會更好。

一年級數學下冊認識圖形教學反思 篇4

《認識圖形(一)》是人教版一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的教學內容,要求學生認識四種立體圖形(包括實物和模型),瞭解他們的名稱和特徵,能正確區分和辨別四種物體,為接下來平面圖形的認識和學習做好鋪墊。課堂教學主要是透過豐富的學具和教具,學生在“看一看、摸一摸、推一推、拼一拼、連一連”等具體的實際操作活動中,親自觸控、觀察、製作等操作和實驗活動,並充分調動自己的視覺、觸覺等多種感官來掌握圖形的基本特徵。在教學過程中,以學生活動為主體,教師引導學生自主探索圖形特徵,讓學生有路可走,有序可循,一步步循序漸進,以更好地落實知識,滲透學習態度。

這堂課有以下幾點優點:

一、教學層次較清晰:主要透過分類、命名、舉例等活動初步感知圖形特點,形成表象,建立空間觀念,再透過看一看、摸一摸、推一推等活動觀察體驗,掌握圖形的基本特徵,最後返回到生活中去,感知不同形狀物體的應用。使學生對這幾種形狀物體的認識能由具體事物,逐步抽象為數學上的幾何圖形,並應用圖形特徵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二、以學生活動為主,自主探索圖形特徵,並應用到實際生活中去,進一步感知不同物體形狀的特點及其用途,培養學生的的觀察意識和能力,給學生提供充分的動手操作的機會,一方面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另一方面,可以培養學生形成初步的動手操作能力。

三、透過觀察、操作、討論、交流等多種教學活動,幫助學生在感性經驗的支撐下建立起初步的空間觀念。尤其在學生說物體特徵和尋找生活中這些形狀的物體時,大家你一言、我一語,爭相發言,氣氛十分活躍,小朋友都投入到了本節課的學習中來,達到了教學目標所要的結果,也有積極的情感體驗。

不足的地方:

一、教師語言不夠精煉,表達不夠精準,評價性語言不夠生動、靈活具有啟發性。

二、對學生活動時,課堂紀律不能很好的管理,有個別學生沒有按照老師要求去做,只是自己獨自在研究物體。

這節課要注重引導學生從實物圖,模型圖,圖形名稱三個層次由具體到抽象的學習,最後是知識的應用層次,透過讓學生“說一說,你身邊那些物體與上面這些形狀相同”,引導學生把學到的數學知識與生活實際聯絡起來。適當的活動能有效幫助學生學習,但是如何組織學生活動很關鍵,一年級學生好動、容易被教具吸引,透過這節課我發現,一定要把活動指令想清楚,給學生說清楚,這樣才能有效活動。

一年級數學下冊認識圖形教學反思 篇5

《認識圖形》一課是北京版實驗教材小學數學一年級下冊的內容。在設計和教學中,我緊緊圍繞“三維目標”和動手實踐、合作交流及主動探索的學習方式進行組織教學,較好地體現了新的教學理念和教學行為。教學中要求自己以學生的發展為本,著眼與學生的數學思維的培養,注重教學目標的多元畫,由於這部分的內容有很多學生在之前就已經掌握,所以我就不僅侷限於學生單純的獲取知識,更重要的是使學生體驗“從立體到平面”的探究過程,在過程中讓孩子學到了知識,培養了能力,發展了思維。在過程中體會數學與生活的聯絡,知道生活中處處都有數學;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創新思維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以及與他人的合作交流能力。透過具體的教學實踐,我的收穫很多。

1、 情境匯入,拉近學生的生活

上課伊始,我透過詢問學生在上學期學習過的《腳印》一課,把學生的思維帶入到了形象思維之中,在學生回憶中,我把課文中的幾個小動物請到了課堂上,透過動畫的形式讓學生觀看,動畫是學生最喜歡看的,設計成動畫的形式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在學生觀看結束時,開始追問:小動物的腳印都像什麼?它們是怎樣留下自己的腳印的?這時學生的興趣很高。如果你也想給自己的小腳丫留下腳印,有什麼好辦法呢?這樣的問題設計,和學生的生活結合在一起,體現了數學與生活的聯絡。從學習過的課文到學生熟悉的生活,這樣既有數學與其他學科的整合,又有數學與生活的聯絡,同時還為下面的學習鋪墊了基礎。

2、 動手操作,發展學生的思維

概念性的知識與學生的認知特點存在著較大的距離,我們在教學中務必要找到一個有利於學生學習概念知識的“幫手”,這就是實踐,讓學生在做中學,玩中學。在教學過程中,我十分注重讓學生在操作體驗中學習,在現實情景中“做”數學,為學生學習提供了實踐機會,調動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當我提出問題:“怎樣把物體的面印在紙上呢?”學生馬上思考並且動手操作實踐起來,他們透過找一找、畫一畫、印一印等方法,從物體上“分離”出面,研究面的形狀,形成長方形、正方形和圓的表象,讓學生體會到“面”在“體”上。這樣安排既蘊含了面與體的關係,使學生在整體上直觀認識這幾種平面圖形,也符合了低年級兒童的認知規律,有利於他們主動地認識平面圖形。教材強調在活動中掌握知識,其設計的讓學生自己動手實踐的活動,既可以將學生所需掌握的知識蘊含在活動中,又滿足不同特點學生的需要。透過學生親自動手操作,有利於學生培養空間觀念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發展學生的數學思維,又自然地完成學習過程。並且教材選取的題材符合兒童的年齡特徵,生動有趣,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3、 分類貼上,展示學生的智慧

在讓學生操作得到平面圖形之後,我把學生的作品放在實物投影上加以展示,進行方法上的交流,然後要求學生把圖形貼到黑板上各種圖形所在的相應位置。在貼的時候學生表現的特別積極,紛紛表示要把自己的圖形貼上去,看到學生對學習知識的積極勁,作為老師我感到十分的欣慰。這樣的安排既把學生的作品做了展示,又讓學生把各種圖形進行了分類,並且初步滲透了分類的思想,為下一部分內容的學習做了鋪墊。

4、 迴歸生活,強化學生的認知

在學習了新知以後,我透過設計“在日常生活中,你還在哪兒見到過這些平面圖形”問題情境,讓學生把所學的新知識運用到現實生活中,既引導學生回顧前面學習的立體圖形,也自然地過渡到平面圖形的認識,使學生覺得學習數學有用,數學與生活有著密切的聯絡,增進了學生對數學的價值和作用的認識,激發了學生學習數學的熱情。同時在找的過程中,還強化了學生對幾種基本圖形的認識。之後,帶領學生欣賞多彩的相片,從美麗的動畫中尋找圖形,在觀賞的過程中,再一次強化對圖形的認識,還使他們都感受到了數學在生活中不僅很有用而且數學還很美!精彩的動畫效果刺激了學生的美感,讓資訊科技在數學課堂上發揮了它的作用。

在這一節課的教學中 ,我雖然也有重視放手讓孩子們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學習,但是因為孩子年齡和知識結構的特點,在尋找物體上的面時孩子們想到的方法不夠全面、精確,展示作品時,也沒有明確的讓孩子們評價,合作也沒有達到一定的實效性,在以後的教學中還應該加強對孩子學習方法的指導,培養他們探究性學習的能力。本課還要注意語言的簡明性,讓學生在最少的語言資訊中獲得最多的數學資訊。在不斷的修煉中,練就自己紮實的教學基本功,做學生喜歡的好老師。同時透過這節課,讓我真切地感受到,新課程理念下的數學教學一定要從孩子們出發,勇於開拓、勇於創新,創設孩子們喜歡的各種實踐活動,讓他們在活動中增長知識,獲得各種能力。

一年級數學下冊認識圖形教學反思 篇6

高老師來聽課,我講的《認識圖形》,總的來說,我的這節課缺點比較多,具體有:

1:教學目標不明確,教參上要求學生能認識長方體、正方體、圓柱、球體就可以了,能認識,能分類,並能說出分類的依據。我講的深淺不一,比如長方體和正方體,我還讓學生認識了它們有幾個面,幾條稜,幾個頂點,而這些內容是高年級才學的,一年級的學生可能難以理解;講圓柱時又講的少了,沒說出什麼來。﹙我覺得認識長方體正方體的面、稜、頂點是必要的,雖然課本不要求,但是做題的時候用得著啊,書本上的東西很淺顯,同步訓練上的題就把知識延伸了,長方體和長方形怎麼區別?還不是用立體和平面來分嗎,立體和平面怎麼分呢?總得用幾個面幾條邊幾個頂點來說明吧!

2:語言太隨便。上課時,我說了這麼一句話“由長方形組成的物體就是長方體”,確實,這句話不對,太隨便了!

3:課件中的物體不規範。在認識生活中的圖形時,我找了一些圖片,有一張是長方體的飯盒,但是轉折的稜是圓弧過渡的,不是嚴格的稜。雖然總體感覺是長方體,但是不該用它。

4:課堂不嚴謹。我在講正方體時,在黑板上徒手畫了一個正方體,“你用工具了嗎?”沒有,我學了十多年的美術,畫幾何體從來都是目測,用直尺是作弊行為,但數學相反,必須要用直尺畫直線,用圓規畫圓。我應該注意這一點。數學是一門非常嚴謹的學科,科學和藝術要區分清楚。不要用藝術的眼光來對待科學。

5:學生動手少,學具準備不充分。一直是老師在講,沒讓學生自己摸一摸、擺一擺。(其實讓學生帶學具了,領導來聽課,要嚴肅嘛,出於課堂紀律考慮,怕他們玩起來不聽課,沒讓學生拿出來……)

總之,要多琢磨,多聽有經驗老師的課,多看好的課例,先模仿在創新。考慮到學生的知識基礎,站在學生的角度去講。

一年級數學下冊認識圖形教學反思 篇7

本節課較好地體現了新課標倡導的教學理念,突出體現在:

1、注重創設豐富多彩的活動,調動各種感官認知物體。

認識物體一課的學習,既有知識目標,又有過程性目標。因此不能把這節課僅僅作為一個知識點,讓學生根據“標準答案”去識別,而應創設孩子們喜歡的活動,讓他們透過看一看、摸一摸、說一說等活動逐漸認識物體,體會各種物體之間的區別。本節課從開始的“分類”活動,到“命名”活動 ,再到“神奇的袋子”遊戲,都是建立在兒童認知特點的基礎上設計的,這樣的活動能夠較好地體現地“三維目標”,使學生在獲得數學知識的過程中體驗學習的快樂。

2、鼓勵學生用自然的語言描述各種物體的形狀。數學概念的形成需要一個過程,過去的教學往往追求精確程度等,因而教師說得多,學生模仿得多。而本節課則鼓勵學生根據自己的感知,描述對物體的認識,這是學生積累發展空間必須經歷的過程,這樣的學習是有效的學習。

3、注重透過小組合作學習,發展學生的合作意識。小學生的合作意識必須一點一滴地培養,本節課設計的活動大多是在5人左右的小組中完成,這對幫助學生建立合作意識,在活動中達成共同遵守的規則是很有益的。 本節課教學匯入採取如何記住學生最喜歡的小貓、小狗的樣子來進行的,利用多媒體課件,緊緊抓住學生的注意力,學習記憶方法,吸引學生學習新知識。接著以小貓和小狗的問題為線索認識物體。教學過程集知識性、趣味性、活動性為一體,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創造力,發揮學生的想象力。教學中給學生創設動手、動腦、動口的機會,做到精心創設教學情景、以情促動、以動激趣、以趣求知,做到思考與實踐、討論與交流相結合。

教學中給學生充分的學習空間,讓學生積極的動手摸一摸,開口數一數,用眼睛觀察物體的樣子,猜一猜物體的形狀,在個人思考的基礎上進行小組交流,使學生在觀察中思考,在區別中記憶。同時教學的最後安排小建築師的遊戲,目的在於讓學生有空間的感覺,同時發揮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使他們建立自細心,對數學產生濃厚的興趣。

一年級數學下冊認識圖形教學反思 篇8

根據學生在學前班認識平面圖形的基礎,課的開始,我重點利用教學掛圖讓學生說說圖中有認識的圖形嗎?引出要學習的長方體、正方體、圓柱與球。

接著我讓學生拿出課前收集好的生活中的物品,如長方體的牙膏盒、藥品盒等,正方體的餅乾盒、魔方等,圓柱體的茶盒、茶杯等,球體有乒乓球、皮球等,並在卡片上畫出數學模型圖,如長方體、正方體、圓柱、球的線描立體結構圖。

初步瞭解了立體圖形後,我讓學生拿出課前收集好的生活中的物品,如長方體的牙膏盒、藥品盒等,正方體的餅乾盒、魔方等,圓柱體的茶盒、茶杯等,球體有乒乓球、皮球等,如長方體的牙膏盒、藥品盒等,正方體的餅乾盒、魔方等,先讓孩子們一一識別,再試著把自己認為是同一類形狀的物品分在一起,接著出示牙膏盒,讓孩子瞭解它的大概形狀特徵,如數一數有幾個面,哪些面的大小是一樣的,這樣引導孩子在有目的的思考中探究並認識,像牙膏盒這種有6個面組成的,對著的兩個面的大小一樣的物體就是長方體,然後我再出一個與牙膏盒的大小不一樣的紙盒,讓孩子觀察說說特點,強化認識長方體,學會變通。

長方體認識之後,難點是長方體與正方體的區別,為了能讓學生準確找出長方體與正方體,我拿出不同的長方體與正方體,讓學生與同桌之間互相看一看、比一比、摸一摸,再說一說他們的相同點和不同點,特別是對於那種特殊的長方體,即有兩個面是正方形的,有不少學生誤認為是正方體,實際上是長方體。

一節課下來,書本知識與生活中經驗結合起來,多數學生能準確認出各種立體圖形並找準,但仍有部分學生在課堂中沒有真正參與到課堂活動中,上課注意力不夠集中,如果我能在課堂中再多設計些小組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體驗,激發學習的興趣,這樣課堂效果應該會理想些。

一年級數學下冊認識圖形教學反思 篇9

認識長方形,正方形,圓,三角形這一課的內容是在學生已經認識了正方體,長方體,圓柱等立體圖形的基礎上進行的,學生在描一描,畫一畫的基礎上體會從立體圖形中抽象出平面圖形的過程,並能夠正確指出物體的某一個面是什麼圖形。

在教學的過程中,首先從情景圖中觀察,找出認識的立體圖形。再要求學生拿出學具盒中找出長方體,正方體,圓柱,以及一個我們沒有接觸過的三稜柱,要求學生在紙上描出來,並給他們命名,在這個過程中讓學生初步感知這些圖形的特徵,然後讓學生說一說在生活中哪些地方見過這些圖形,並指出是物體的面,而不是這個物體是,在學生舉例的過程中不斷糾正,讓學生完整的描述,例如.數學書本的封面是正方形,時鐘的表面是圓,黑板的面大致是長方形等等。接著讓學生在釘子板上圍一下新認識的幾位朋友,並追問可以圍出圓嗎?為什麼?讓學生想一想為什麼,說出這幾個圖形和圓的區別。接著,讓學生試著在方格紙上畫一畫長方形,正方形,圓,三角形,在畫的過程中進行適當的指導,進一步明確這幾個圖形的特徵。為之後進一步學習這些圖形奠定基礎。

在本節課中,透過操作,探究,畫一畫,描一描等活動,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在輕鬆愉快的氣氛中,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課堂的教學中,時間的把握還不夠到位,作業的練習沒有分層,學生的主體性沒有充分體現。

一年級數學下冊認識圖形教學反思 篇10

認識圖形教學過程中,我設計了各種操作活動。一是透過動手操作複習學過的圖形,在學生動手的過程中回憶學過的知識,“從老朋友中來找新朋友”。二是動中擺圖形,這一過程讓學生透過擺小棒,對幾個圖形有一個理性的認識,對邊數命名圖形有更深的理解。透過這些活動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讓學生在玩中學、學中悟,在快樂的課堂氣氛中融入學習活動中,也培養了學生動手操作能力和思考探究的能力。

這部分對於學生來講並沒有很大的難度,許多學生在學前已基本認識了這些圖形,但對於立體圖形和平面圖形之間的關係還很模糊。在做題時,要求他們把四邊形塗上顏色,他們把正方體也塗上了顏色。因此,在認識圖形的練習課上我很注意這點,要求學生看清題分清圖形。由於學生的年齡問題,有的時候學生在邊數多的圖形面前不是很自信,也怕他們在數邊的時候多數或少數導致錯誤,我在佈置練習前教授了在學生做題方法中提煉的一個好方法:

比如一個這個圖形,我們事先不知道它是幾邊形,用個這好方法可以有準確又快,你想學嗎?學生積極性很高。方法介紹:為了不多數每條邊也為了不漏掉每條邊,每數一條邊的時候在它的邊上畫個小豎條,這樣對於低年級的學生來說就不會犯重數或少數的錯誤了,也不會把圖形認錯了!

這種方法學生很快用到了練習中,錯誤率大大減少。新方法掌握的都很快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