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中小學教育

中學語文閱讀教學策略

中學語文閱讀教學策略

教學策略是一種策略,下面就是小編整理的中學語文閱讀教學策略,一起來看一下吧。

語文是一門語言藝術的學科,旨在提高學生的語言感悟能力。構成語言能力的核心問題是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問題。當今人們所面臨的是一個“知識爆炸”的資訊時代,準確而迅速的接受大量資訊,經過辨析、判斷,並及時作出反饋,應該成為每一箇中學生必須具備的能力。因此對學生的閱讀速度和閱讀效益的提高便提出了更高、更迫切的要求了。同時也是對我們語文教師在培養學生閱讀能力的過程給予更嚴峻的考驗。而閱讀本身就是一種複雜的思維過程,是閱讀者對所閱讀的材料進行篩選、加工的過程。所以教師應該培養學生掌握高效而實用的閱讀技能與方法。在閱讀的過程中,對學生進行系統性的指導,注意閱讀的目的性和恰當的閱讀方法。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在浩瀚的書海中有所選擇、有所吸收。達到教師想要的預期效果。

一、明確閱讀的目的性

閱讀者在每次閱讀時都應帶著一定的目的,目的性是閱讀的前提。因此在閱讀時,我們要尋找一個思維的突破口,對於一般作品而言,重點就在於內容和形式這兩個方面,根據自己的閱讀需求,就內容上,我們可以從作品所表達的思想感情,中心主旨,人物性格特徵等方面來感悟作品;就形式上,我們可以從作品的文學樣式,結構形式安排,語言特色等來理解作品。《陋室銘》是選入初中語文課本中古文的名篇,閱讀此文我們可以從銘文的特點讀出它的音樂美,也可以從它寫作方面體會託物言志的技巧美,還可以從內容上領悟作者安貧樂道,高潔傲岸的思想美。總之,目的性一明確,就能使不同檔次的學生都能夠有所得,使同一學生在每次閱讀時都有新的不同感受,不至於使閱讀變成一種散漫無邊的行為活動。

二、應用閱讀的方法和技巧

1、整體感知文章

應從整體上感知文章的大概內容,即文章的觀點和材料、大體的思路與佈局,獲得總的初步印象;例如:語文老師可以讓學生在初讀文章時,較快的通讀全文,只求大體瞭解而不做細緻推敲,只求粗略的把握文章的大概內容而不作精確的歸納,然後以這個總的印象為出發點和依據去深入理解分析文章和各個區域性、片斷,直至詞句關係、意義,以及它們在文章中的作用;最後把各個區域性、片斷聯接起來。堅持詞不離句、句不離段、段不離篇的原則,高屋建瓴的分析閱讀材料,思維上由粗到細,視野上由大到小,從而快速而準確的把握住要點。先從整體去感知文章是為精讀詳析做準備,對進一步深入閱讀,透徹理解、全面把握文章的精髓,起到了確定方向的作用,從而使對文章的理解能達到一個新的高度。

2、掌握各種文體不同閱讀要素

不同體裁的文學作品各有其自身的特點,因此,除了瞭解共同的閱讀規律外,還要懂得各種體裁作品各自的閱讀規律,在閱讀時能恰當的應用一定的閱讀方法,比如:記敘文是寫人記事的文體,閱讀時應抓住其“六要素(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的起因、經過、結果)”,還要辯明記敘的順序、尋找文章的線索。然後明確材料是透過什麼人做了什麼事來表達作者什麼樣的思想感情,從而抓住的文章的.主旨。與記敘文相類似的散文應抓住其“形散神不散”的特點來閱讀,還有小說應從其故事情節,人物形象,環境描寫這三要素來閱讀。應用各種方法(外貌描寫、語言描寫、心理描寫、動作描寫;細節描寫,直接描寫和側面烘托等)來塑造人物形象凸顯人物性格以及環境描寫在文章中的表達效果是我們在閱讀小說時不可忽視的兩個重點。 而說明文在於說明事物的特點和闡明事理的文體,閱讀時應先抓住說明物件的特徵,而後理清說明的順序,重點在於分析說明的方法,最後品味說明的語言這一方法來閱讀。對於議論文,它主要是論述作者的見解或主張的,因此閱讀時要弄清作者所提出的主張(論點),明白作者採用什麼材料——事實或道理(論據)來證明論點,還要理解作者是如何運用這些材料來證明論點的(論證)……這些基本閱讀方法是我們在閱讀時應該注意的,我們應該努力尋找自己喜歡的,效果最佳的好方法來指導自己的閱讀,充分提高語文學習能力。

3、以說帶讀,提高閱讀水平。

在閱讀時,恰當的、充分的運用朗讀手段,可以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發展思維和陶冶情感,同時朗讀也是一種藝術的再創造,它在使無聲的書面語言變成有聲有色的口頭語言的過程中,眼、口、耳、腦等多種器官並用。即可以促進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記憶,又可以幫助學生積累大量的詞彙和句子,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和表達能力,語文老師可以藉助錄音磁帶,範讀,齊讀等形式,特別是藉助一些經典古詩詞或美文(如朱自清的《春》,劉禹錫的《陋室銘》等)來帶動學生對朗讀的興趣。正所謂“書讀百遍,其義自見”。透過閱讀,尤其是大量的課外閱讀,能夠獲取並積累豐富的語言素材,使自己的語言變得生動活潑。透過閱讀,感悟作品的思路,可以有效的規範自己的邏輯思維,使語言條理清晰,發現祖國語言文字的優美,真正感受到每一個字,每一個音節都是一個優美的音符,形成良好的語感。

4、培養學生閱讀的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正所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孟母三遷”告訴我們學習必須要有良好的環境,其實良好的環境同時也是培養興趣的一個決定性的因素。學校便是為學生提供了廣闊的學習天地的一個良好的環境。語文老師如果能利用這得天獨厚的環境,改變傳統的教學觀念,與時俱進,以學生為主體,重視學生作為閱讀者所具有的自由聯想、進行創造性想象的力量,培養學生把閱讀當作一種興趣、休閒活動,養成良好的閱讀的習慣。那麼將對學生獲得各種知識,陶冶其情操,培養其審美能力,提高學生語文水平和文化素養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蘇霍姆林斯基說: “把每一個學生都領進書籍的世界,培養起對書的酷愛,使書籍成為智力生活中的指路明星,----這些都取決於教師,取決於書籍在教師本人的精神生活中佔有何種地位。”利用課堂把經典之作帶入教室,與生同閱,當學生找到的自己喜歡的書籍時,其閱讀興趣也就上來了。

三、走出閱讀的誤區

蘇霍姆林斯基說:“課外閱讀用形象的話來說,就是思考的大船,藉以航行,也是鼓帆,也是帆前進的風,沒有閱讀就沒有帆,也就沒有風,閱讀就能獨立的在知識海洋裡航行。”可見,閱讀對於語文學習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然而,我們對閱讀往往會有一種錯誤的認識,以為只有自由讀書才叫閱讀,以為只有課外書才叫閱讀,其實構成閱讀的材料,可以是課內的,也可以是課外的,可以是教材上的,也可以非教材上的,課外閱讀只是課內閱讀的延伸和補充,是非常必要的,它可以補充我們在閱讀教學中的不足。因此,我們應該既注重對教材的閱讀欣賞,同時也應該放開視野,去了解些中外名著及時文,讓學生對各種文學樣式均有所涉獵,對世界各地的自然風貌及風土人情有所瞭解,這樣能有效的拓展學生的知識面,提高學生的閱讀水平和寫作能力。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透過大量的閱讀,向他人借鑑語言素材,對提高我們的語言感悟能力有很大作用,對於我們口頭表達和寫作能力的提高,也是至關重要,因此,學好語文必須能閱讀、多閱讀、善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