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傳統文化

淺談傳統文化與高中語文閱讀教學的關係

淺談傳統文化與高中語文閱讀教學的關係

摘 要:在語文新課標中提到語文是組成人類文化的重要部分,同時,傳統文化對語文閱讀教學有著巨大的促進作用,要實現傳統文化的弘揚與繼承,就必須編制與之相應的教材。但如果對傳統文化缺乏相應的認識,那麼學生在樹立價值觀、世界觀以及人生觀時就會受到一定影響,難以養成健全的人格。因此,本文主要對傳統文化與高中語文閱讀教學的關係進行了分析。

高中語文閱讀教學從本質上來說就是弘揚與繼承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過程,也就是說必須加強高中語文閱讀教學,才能更好的將中國傳統文化發揚光大。如果在高中語文教學中對其重視度不夠,那麼,中國的傳統文化的繼承與發揚將會面臨很嚴峻的考驗。目前,我國對提高語文教學素材中傳統文化素材的比例高度重視,高中語文閱讀教學將是傳統文化弘揚與繼承的主要途徑。中國歷史上下五千年,擁有非常豐厚的文化底蘊,因此,每一箇中華兒女都必須肩負起弘揚與繼承傳統文化的責任。

一、傳統文化教育現狀

語文是人類交際的重要工具,是承載文化的主體,更是人類文明不可替代的組成部分。因此,從本質上來說語文閱讀教學就是傳承文化,所以,語文閱讀教學不僅是教會學生運用語文知識的過程,還是傳播文化的主要途徑。然而,目前高中語文閱讀教學中傳統文化教育的現狀令人堪憂,學生在古詩文學習時,往往需要藉助教學參考資料去理解。可以說在這個過程中,學生閱讀重點更集中於語文教學參考資料而非語文教材,一旦學生丟掉這些參考資料,就很難獨自去鑑賞、理解以及翻譯古詩文。由此可見,在學習中學生對參考資料的依賴性極強,使之無法真正用心理解古詩文蘊含的主要意義。因此,如何讓學生能夠獨自的品味傳統古詩文的含義將是高中語文閱讀教學的重點。

我國在任何學科的教學過程中都存在一個通病,即高度重視積累和傳承知識,但卻忽略創新和理解。而傳統文化的傳承,不僅要重複單純的承接過程,更是要重視傳統文化的弘揚與發展;中華兒女在傳承傳統文化的同時,應積極將新鮮血液注入傳統文化,實現文化的代代傳承和創新。但事實上,在高中語文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更注重知識的傳授,特別是古詩文教學,多數語文教師都按照固定的套路進行教學,即首先接受生僻成語和字詞,然後分段分層次地講解課文,最後再總結歸納,這種模式既實現不了教學創新,也融入不了傳統文化的元素。因此,在語文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立足課本,也要設計科學的教學過程,引導學生學習傳統文化。

二、語文閱讀教學承擔著傳承文化的重擔

(一)閱讀能促進學生對傳統文化的瞭解

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年的傳統文化均記載於文字中,中國古代文字是古人思想的記載。教師應積極引導高中生學習古文,使其瞭解古人的日常生活。只有學生讀懂了古文,才能理解到古人在衣食住行上體現的獨特價值觀,以及獨特的傳統文化神韻。

例如:《春江花月夜》(作者:張若虛)古詩閱讀時,教師首先要讓學生了解詩詞的來源――樂府。而樂府是漢代皇宮的一個音樂掌管機構,樂府詩的.詩句完全是依據固定音樂旋律譜寫的,它的要求即韻律和平仄,且樂府詩的表演既有演奏也有專人演唱,這二者間的關係類似於現代歌詞與歌曲的關係。之後,雖然樂府詩、詞被分別流傳,但僅從藝術角度評價樂府詩,其藝術價值可謂巨大,《春江花月夜》在樂府詩內相當出色。學生在學習古詩詞的同時,又能瞭解古人的日常生活及對藝術的追求。因此,閱讀是瞭解中國文化的主要途徑。

(二)閱讀能促進學生對傳統文化的理解

傳統文化直接影響到中華兒女的價值觀,它是中華民族獨特精神的體現。例如:中華政治文化表現出內法外儒的特徵,“儒”主指儒家精神,它的中心為“仁”,秩序為“禮”。“仁”對人們內心提出充滿仁義,對待他人以寬仁之心的要求,即郡王對待臣民要包涵仁心,確保臣民生活安定;民眾必須心含仁義,做到克己恕人。“禮”則對人們提出認定自己在形式上的身份,充分在身份中發揮價值的要求。儒家學說通俗來講就是自我約束;而與之相反的是法家精神,它主要指外在約束。法家對君王提出修訂合理法律的要求,對執行法律提出公正無私的要求,即必須做到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的態度。法家精神透過外在約束,穩定國家和社會。再如:《廉頗藺相如傳》教學時,教師應積極引導學生理解古人內心重視大局的思想。這種以大局為重的觀點不是懦弱的表現,而是人們內心有著重於個人名利的事情。只有充分了解古人的所思所想,學生才能理解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歷史傳承。

(三)閱讀有利於瞭解傳統文化的演變過程

傳統文化不是一成不變,而是隨著時間的推移不斷演變,其實當學生學習到《林黛玉進賈府》一課時,就會發現針對現代人的閱讀水平來說,只要除開其中的專業術語,並非不能讀懂這篇文章。該文不同於唐宋時期的文章,它其中運用的描述手法十分接近現代風格。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就中國各個時代文章演變的過程引導學生進行比較。透過引導比較學生會發現《詩經》比較難讀懂,如果不借助教參基本上讀不準通假字,甚至不能正確理解詩意。還有漢、晉兩代的賦雖然形式優美但難於讀懂,其主要由於漢、晉時期通常以世家貴族作為統治階級,而他們對於風雅生活的表現主要透過詩賦,但普通民眾則不需要和理解這些。唐代推廣九品中正制度讓民眾獲得機會讀書,民眾也逐漸開始瞭解詩詞文章,所以唐代的詩詞、政論文等基本上未再使用空洞生僻的文字典故。直到明朝和清朝時期,民眾將文字閱讀視為一種休閒的生活,因此為方便當時的人們讀懂文章內容,撰寫者通常會運用與民眾日常生活相接近的白話文進行描述。只有學生理解了傳統文化的演變過程,才能真正實現傳統文化的代代傳承和創新.

三、結束語

高中語文教師在過去僅重視傳授語文知識,而忽略從歷史等各方面引導學生去看待古文。學生不夠了解中國傳統文化,勢必會忽視其魅力,導致傳統文化出現傳承危機。因此,積極引導學生進行有效的語文閱讀,有利於傳統文化的弘揚與繼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