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求職

幼兒教育案例分析題

幼兒教育案例分析題

教育教學案例分析是指圍繞一定的教育目的,把教育教學實踐過程中真實的情景加以典型化處理,形成可供學習者思考分析和決斷的案例,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幼兒教育案例分析題,歡迎閱讀參考!

[案例1] 教學生識字有很多技巧,有一位教師告訴學生如何區別“買賣”兩個字時說:“多了就賣,少了就買。”學生很快記住了這兩個字。還有的學生把“乾燥”寫成“乾躁”,把“急躁”寫成“急燥”,老師就教學生記住:“乾燥防失火,急躁必跺足。”從此以後,學生對這兩個字再也不混淆了。這些教法有何心理學依據?

[參考答案] 這些教法對我們有很好的啟發和借鑑作用。心理學的知識告訴我們:凡是有意義的材料,必須讓學生學會積極開動腦筋,找出材料之間的聯絡;對無意義的材料,應儘量賦予其人為的意義,在理解的基礎上進行識記,記憶效果就好。簡言之,教師應教學生進行意義識記。

[案例2] 在課堂上,教師讓學生“列舉磚頭的用處”時,學生小方的回答是:“造房子,造倉庫,造學校,鋪路”;學生小明的回答是:“蓋房子,蓋花壇,打狗,敲釘”,請問小方和小明的回答如何?你更欣賞哪種回答?為什麼?請根據思維的原理進行分析。

[參考答案]小方回答磚頭的用途都是沿著用作“建築材料”這一方向發散出來的,幾乎沒有變通性。而小明的回答不僅想到了磚頭可作建築材料,還可作防身的武器,敲打的工具,這樣的發散思維變通性就好,其新的思路和想法,有利於創造性思維的發展。

[案例3] 一位熱情而熱愛教育工作的教師為了使學生更好地學習及提供一個更有情趣的學習環境。新學年開始了,他對教室進行了一番精心的佈置,教室內周圍的牆上張貼了各種各樣、生動有趣的圖畫,窗臺上還擺上了花草、植物,使課室充滿了生機。請你判斷,它將產生什麼樣的效果?為什麼?

[參考答案]這位熱情的教師出發點雖然很好,但事與願違,反而產生分散學生注意,影響學生集中學習的效果。根據無意注意的'規律,有趣的圖畫,室內的花草、植物這些新異的刺激物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尤其對低年級學生,他們容易把注意轉移到欣賞圖畫、花草植物上,而影響了專心聽課。

[案例4]“老師,我能不用書中的原話嗎?”一位教師在教學《兩條小溪的對話》時,老師讓學生分角色表演。有一位學生問:“老師,我能不用書中的原話嗎?”老師和藹地問:“為什麼呢?”“因為書中的原話太長,我背不下來,如拿著書表演,又不太好。”孩子說出了原因。“你的意見很好,用自己的話來表演吧。”老師高興地撫摸了一下孩子的頭。果然,這個孩子表演得非常出色。問題:請評價一下這位老師的做法。

[參考答案]師生平等關係的形成是課堂民主的具體體現,教師從過去的知識傳授者、權威者轉變為學生學習的幫助者和學習的夥伴。教師沒有了架子,尊重學生的意見,讓學生真正感到平等和親切,師生間實現零距離接觸,民主和諧的課堂氛圍逐步形成。

[案例5] 教師在板書生字時,常把形近字的相同部分與相異部分分別用白色和紅色的粉筆寫出來,目的是什麼?符合什麼規律?

[參考答案]目的是加大形近字的區別,使學生易於掌握形近字。 (1)符合知覺選擇性規律:知覺物件與知覺背景差別越大,物件越容易被人知覺。 (2)符合感覺的相互作用中同時性對比規律:紅白形成鮮明的對比,使學生容易區別形近字。

[案例6] “不是果敢,是殘忍。”一個青年教師在進行公開課《伊犁草原漫記》教學時,課文第二段第三層寫秋天獵人獵熊的果敢,但一名學生沒有按要求歸納獵人果敢的特點,而是說獵人殘忍,同時指出獵人的行為是違法行為。原本課文中這一段是歌頌獵人的,學生卻痛斥獵人的獵熊行為,這是教師所始料不及的。可喜的是,這位教師並不因為學生當著聽課教師的面提出不同的觀點而氣惱或逃避,而是因勢利導,讓學生充分討論,發表自己意見。最後全班學生從保護野生動物的角度出發,推翻了課文的觀點。問題:請對這位教師的行為進行分析。

[參考答案]當學生的觀點與課本、教師有不同之處時,教師不再像以前那樣直接否定學生的答案,而是採取讓學生進行討論、比較或辨別,達到意見的統一,或者並不統一意見,留著懸念讓學生課後進一步探討。這樣的教學方式打破了惟課本是準、惟教參是準的傳統教學觀念,體現了真正意義上的教學行為的轉變。

[案例7]在實際的教學中,有的教師對學生作業採用“漏一補十”“錯一罰十”的做法。你怎樣看待這一現象?請運用記憶的有關規律加以分析。

[參考答案] 這種做法違背記憶規律,也是行之無效的。學生識記的效果和識記材料的性質和數量有關,在一定的時間不宜過多,否則,易引起學生過度的疲勞,降低記憶的效果,同時,“漏一補十”“錯一罰十”的做法易使學生喪失學習興趣和記憶的信心和主動性,對進一步學習製造一些心理障礙。

[案例8] “黃山為什麼不在五嶽之列?”一位教師在教學《黃山小記》這一課時,學生對作者引用旅行家徐霞客的詩句“五嶽歸來不看山,黃山歸來不看嶽”產生了質疑:“為什麼黃山不在五嶽之列?”這位教師並不作正面解答,在學生爭議未果的情況下,留下問題(家庭作業)讓學生課後去探究,去查詢有關資料,寫出研究報告。問題:這種家庭作業佈置,體現了新課程的哪些理念?

[參考答案]改變了傳統佈置家庭作業的方式,把問題留給了學生,能夠促進學生探索性學習的形成。

[案例9]“老師,再給我們佈置新的作業吧!”一位一年級的教師上完《要下雨了》一課之後,設計了兩項作業供學生選擇完成:(1)請你回家後把今天和小白兔一起碰到的趣事講給你最喜歡的人聽。(2)你還想知道下雨前其它動物的表現嗎?回家叫爸爸媽媽告訴你。第二天,學生就圍住她彙報作業的情況。到後來,孩子們說:“老師您再給我們佈置新的作業吧!”問題:請分析一下這種現象。

[參考答案]我們按課改的理念和要求,重新認識作業的意義,並賦予作業新的意義和價值,充分體現作業的愉悅性、自主性、實踐性和科學性。

[案例10] 教師在檢查學生知識掌握的情況時,其試卷為什麼不單純用選擇和判斷題,而常常求助於填空、問答題?

[參考答案]選擇和判斷主要透過再認解答;填空、問答主要透過重現來解答。由於再認和重現的水平不同,人的再認記憶優於重現記憶,而且能再認的不一定重現。因此僅靠判斷、選擇難以說明記憶已達到牢固保持的程度,往往藉助於問答、填空等題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