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心得體會> 指向素養的單元整體教學心得體會範文(通用18篇)

指向素養的單元整體教學心得體會

指向素養的單元整體教學心得體會範文(通用18篇)

  當我們積累了新的體會時,將其記錄在心得體會里,讓自己銘記於心,這樣可以記錄我們的思想活動。那麼心得體會怎麼寫才恰當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指向素養的單元整體教學心得體會範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指向素養的單元整體教學心得體會 篇1

  單元主題性學習,就是以章節或幾個相近的教學內容放在一起進行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為學習方式,使課程每一個小教學內容與與其他相溝通,同時也可以把書本學習與社會實踐相結合的主體的活動,我覺得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進行選擇:

  一、單元主體性教學更能接近學生教學實際

  每一節的教學不是孤立的,而是有機的聯絡的一起的,生活是學生的最好老師。可以把學生引入大自然,引入社會。引導學生結合教材內容領略他們能觀察到的大自然的方方面面。在自然中學習知識,在學習知識中昇華對自然的認識,不僅可加深學生對教材的理解,還可以培養學生熱愛自然、熱愛家鄉、熱愛生活的深厚感情。比如在教學位置的同時引申學生對校園主題的綜合性學習,引導孩子們透過聽、看、問、講、等多種形式去了解、發現、感受學校風光的美,然後把自己透過聽、看、問等方式瞭解到的內容回到課堂來說給同學聽聽。

  二、單元主題性教學更能促進教學實踐的開展

  我在開展做家務活動中,讓學生到家裡幫助父母做家務事,然後到課堂裡與同學們談談自己的感受。在教學物體的圖形時讓學生們摸一摸,做一做相關的遊戲。透過這一系列的親身體會、扮演,學生們就有了設身處地地去把握作品中的角色。體會、扮演實際是一次再創造,學生在體會、扮演過程中必須實行角色的轉換,給人一種如見其人、如聞其聲、如現其情的身臨其境的感覺。

  三採用單元主題性教學有利於教學效果的強化

  突出單元教學的特色每一節的教學都有一個明確的主題和亮點,但是這僅僅是簡單的勾勒,而不能形成美麗的畫面,想相關的主題放置到一起進行展示,會起到效果強化和疊加的效果,而不會學習完了就放置一邊,同時還有利於實踐活動和校本教材的研究,形成自己和團體的教學特色。

  總之,只要我們教師做單元教學的有心人,做到單元學習與章節活動的緊密結合,突出學生的自主性,重視學生主動積極的參與精神,從生活出發,把學習和學生的生活聯絡在一起,讓學生在回憶之中,提升的實踐能力,在綜合運用自己

  所學到的知識,實現課堂和單元教學的無縫銜接。讓語文綜合性學習有序、有效、真正落到實處。

  指向素養的單元整體教學心得體會 篇2

  10月28日,很榮幸聆聽到了小學數學學科教研基地的《促進理解與遷移的小學數學單元教學實踐》的主題教研活動,受益匪淺,感受頗多。

  首先我聆聽了井蘭娟老師的《圓的認識》一節課。課堂伊始,井老師從回顧圓的特點入手,再到生活中圓的例子,然後播放小影片展示古代銅鏡的製作過程,提高同學們的學習興趣,出示殘缺的銅鏡,提出問題,哪些銅鏡是可以復原成圓形的?同學們有了不同的觀點,針對質疑進行實驗探究:哪些銅鏡(紙片)可以復圓,為什麼?各個小組踴躍發言,奇思妙想,想出了各種各樣的復圓方法,最後老師總結復圓的關鍵在於找到圓的圓心和半徑。

  短短的40分鐘,讓我受益匪淺,井老師的課教學重難點突出,切入點新穎,學生自主探究,教師適時點撥,是一節重過程,重發現,重生活,重主體的具有探究精神和啟發教育的課。我們在座的老師不禁感嘆,這是培養了一個又一個的小小數學家啊!

  緊接著聆聽了楊光有老師的《“圓”單元的實踐》,楊老師先介紹了這一單元每小節的課時安排,再分別講解了每一節課的活動設計。車輪為什麼是圓的,井蓋為什麼是圓的,修復銅鏡怎樣補全圓?使學生對圓和圓的特點有充分的認識,從而對於後邊圓的周長和麵積的探究學習奠定基礎。楊老師的單元實踐使我認識到在教學中要善於提出和生活有關,學生感興趣的問題,從而活躍學生的思維,也要注重知識的前後銜接,把握數學整體性。

  曹雲老師的新授課《空氣質量中的百分數》,給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三個小組的精彩展示,他們運用了不同的方法,發現也各有千秋。學生之間真正地做到了“真交流”。學生一直在說想法,互評價,真思考,不停問。學生之間的這種探究和挖掘讓學生真正的掌握了本節課的難點和重點,理解了知識點。學生和老師之間的互動很自然,沒有刻意的提問,沒有死板的回答。而是師生之間真正的知識的溝通,理解,生成。可以說,我們覺得枯燥無味的知識,在曹老師這裡變得生動活潑起來,學生更感興趣,也更願意說。整個課堂我覺得孩子們是一種享受,真正做到了以學生為主。

  長達三個多小時的講座及課堂教學實踐,各位專家老師講的條理清晰、生動有序,時常舉一些事例,使道理深入淺出,滲透人心。在學習過程中,我領悟到了一些有助於教學工作的方法與技巧,我將應用到我的教學實踐中去。努力使自己的課堂豐富起來,讓孩子們真研究,真學習,真喜歡上數學!

  指向素養的單元整體教學心得體會 篇3

  有幸參與本次研討學習,觀看了五位老師不同的課堂展示,我能感受到她們在單元整體教學中有自己的思考和探索,她們敢於大膽嘗試,做先行者,這種精神和魄力是值得我們學習的。每個人都以自己的理解,展示了單元整體教學課例,可謂各有所長。教研室王萬軍主任親臨指導,清晰明瞭又直中要害的點撥,讓人思路更明朗,我從以下幾個方面對本次教研進行總結。

  一、對於用的認識更清晰了。

  王主任提到,要樹立三種意識:課程意識、文體意識、運用意識。我認為課程意識和文體意識都是語用的基礎。語用在教學中處於至關重要的一個地位。語文核心素養中“語言的建構和運用”就需要我們去繼續揣摩,是否是語用的直觀體現。老師應將理解的重心聚焦到語言的表達形式上,不能僅是理解和知道。運用才是最好的理解。當然,語言文字的“運用”不能離開“理解”這個基礎,“理解”只有在“運用”中才能真正形成。所以,閱讀過程是理解和運用相互融合的共生過程。

  二、對《感受鄉村生活》課例重構的看法

  張彩虹老師所授《感受鄉村生活》,能尋求《鄉下人家》和《麥哨》的共同點,這一點是值得我去學習的,老師善於把握學材,能有效將其整合,進行語言文字訓練。但老師這節的不足也是在此,未將文字挖透、挖深,找對真正對學生有用、有效的教學點,原本的授課讓人聽來仍是過於繁瑣,訓練點不夠突出,領悟表達方面也只是將其中寫作順序、修辭手法提了出來。重構後的教學設計就做到了注重領悟表達,讓學生關注“場面描寫”這個點,進而引導學生去感受場面描寫中的語言美,最後能使學生對鄉下、對田園風光有更清晰的感受,也會更深刻地體會到鄉村生活的美好;透過再次引領朗讀,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感受表達的特點並學著運用,順其自然不刻意。這樣學生既理解了文字的內涵,又學會了運用作者的表達,能夠一舉兩得。“語用”點清晰,又不單獨分離於文字。

  三、自己該如何實施教學

  首先,我要做到的是:具備解讀課標、解讀教材、解讀學情的能力;其次,要樹立大語文觀,時刻謹記:教材無非是個例子,不要教課文,而是要教語文。意識非常重要;最後,要改變自己的教學理念,要去教方法。我所理解的語用就是語言文字的運用,是領悟到作者的表達後,將作者的表達方式(用語言的方式)運用到自身。因此,拿起課文,我就要去關注到教學的語言訓練點。相信每一篇文章都有不同的“風景”。“風景”各不相同,必須做到“一課一得”。具備以上這些還是遠遠不夠的,老師要多去嘗試,敢於打破陳舊模式,摒棄低效課堂。儘管開始實踐階段很吃力,儘管會經歷很多失敗,但一想到單元整體教學勢在必行,要想將教語文這條路走下去,就必須在一次次實踐和思索中讓自己的教學儘快走上光明大道。

  也許這條路上佈滿荊棘,但足夠的理論是披荊斬棘的一大法寶。老師要去讀《學會閱讀》,去讀《從教課文到教語文》等書籍,去學習名師課堂,去接觸教育專著,豐富理論素養,沉澱自己。帶著紮實的理論基礎上路,相信我們會走得更穩、更遠!

  指向素養的單元整體教學心得體會 篇4

  10月14日和15日在礦區中學參加了《高效課堂走進伊旗》的學習,其中有大單元教學模式創史人x天卉中學胡志民校長的講座《提高教育質量的最佳途徑――高效課堂》,還有段海春老師的《小組的動態建立與建設》和《導學案的編寫》講座,還有兩位一線教師的預習展示課,以及課後的評課議課活動,非常實用,感受很深,收穫很大。胡志民校長認為教育質量不等於教學質量,素質教育不等於特長教育。我們要改變現行的明星制課堂、潑水式課堂和搬運式課堂為高效的學生自主的課堂。他認為提高教育質量的出路在於改變孩子的學習方式和生活方式,把學習還給學生,把課堂還給學生,把學習發生在學生身上,老師的作用在於如何給孩子提供有效的學材。因此,胡校長在學習杜郎口中學的“10+35”模式的基礎上創立了大單元的教學模式。“大單元教學”模式具有三大特色:大整合、大遷移、大貫通。其具體表現形式是“三型、六步、一論壇”。其核心是“展示教育”。體現在課堂上就是立體式、大容量、快節奏。但我認為,整合、遷移、貫通適合中學教育,對於小學,尤其是小學英語來說胡校長的展示理念是比較適合的。

  我們還聽了段海春老師的英語預習展示第一課和礦區中學陳麗老師的第二課,聽課後接著進行了評課議課活動。英語是一門語言,不同於語文、數學,因此在備課、上課的環節上也和其它學科有所區別。在預習板塊上,他們也進行了整合有集中識詞、單純預習、預習指導、朗讀課、語言引領等方式,形式多樣。提升展示課是要把存在的問題切實解決,達到運用和熟練運用語言的目的,這一環節重點就在設計開放性的導學案上,設立任務超市,讓不同程度的學生達到不同的目標。我們目前還要面臨考試,所以專門設定了鞏固板塊,對學習內容中的重點、難點和考點進行有效的有目的的訓練。其中,也需要教師點撥和穿插鞏固。關於小組的建立和建設,分組時要特別注意幫帶對子要鄰近,交流對子坐對面。小組要經常進行改建,可以自由組合、選秀、分層對組組合,小組要經常進行反思。要建立好小組的評價機制,做到日上課,週上板,月上本,評優評模來激勵學生堅持小組合作。

  在編寫導學案上,我們以前的導學案就是練習題,從簡單練到難。在聽完專家的講解後,恍然大悟。好的導學案應該培養學生的幾種能力:探究、閱讀理解和學習能力,應該有適當的留白,從我們的太過於具體到粗放,達到無招勝有招,讓學生髮揮自身能力。

  天卉中學的大單元教學理念有很多地方是我們學校可以借鑑的,也有一些是需要我們在實際運用中根據自身情況進行改變的,提高教育質量一定要走課改之路,高效課堂只有在不斷的探索、實踐和改革中才會逐漸完善。

  指向素養的單元整體教學心得體會 篇5

  為解決一線教師在單元整體教學中的困惑,促進高中語文單元整體教學的有效開展,提高高中語文教學的質量,好研網組織全省高中語文教師"單元整體教學實踐"線上研討的活動。以下是我對這次活動的心得體會:

  以前我們的學習總會把課文當作重點,單元導語曾經受到過不屑一顧的冷遇,原因是以前沒有認識到單元導語蘊含的內在價值和對學生的指引作用。但在的單元整體教學,首先需要教師高度重視單元導語,讓學生根據單元導語,制定自己一單元的學習目標,並且引導學生閱讀自己感興趣的課文,並將這一單元列出提綱。看了單元整組教學的介紹,才知道我們在教學新的單元時,不能將每篇課文單獨來備課,而應該從整體上把握,讓學生從整體入手感知單元,可以讓學生知道這個單元學什麼,自己將要經歷什麼,興趣點與疑惑點在哪裡,可以結合自己的感受和體驗,在一個相對大的範圍內確定學習目標。我們將"單元整體感知"獨立成一個課時,可培養學生的求知慾望。

  透過學習我還發現單元整體教學還具有以下優點:

  (一)這種"單元整體教學"與學生自學、分組教學相結合,能有助於學生的全員參與,整體提高。單元教學的時候,都要求學生先自學每篇課文,找出不懂的問題,然後在小組內提出並交流。由於交流階段一般在自學基礎上進行。交流內容一般為:學懂學會了什麼;提出不懂的問題或值得討論的內容。在這個過程中教師有的放矢地引導全班學生討論以求得到解決。()全班同學在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鍛鍊學生的思維和口頭表達能力。

  (二)還有助於提高學生的課外閱讀興趣,擴大了學生的課外閱讀量,開闊了視野,積累了知識。由於單元教學的速度快,效率高,因此可以節省更多的時間進行課外閱讀指導,進一步提高了閱讀能力。

  (三)更好的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了學習效率,培養了較強的自學能力。不但有助於課堂活動的開展,還有助於高效課堂的構建

  透過這次"單元整體教學實踐"線上研討的活動,我感覺到單元整體教學不僅是對教師提出了一個更高的要求,也是對學生們的一次考驗。在今後的實際教學中我們一定更加努力的在學習中探索,在總結中提高使自己更快的適應新的教學方法。

  指向素養的單元整體教學心得體會 篇6

  今天有幸聆聽了徐和平專家關於素養導向的單元教學設計的新策略與新模板學習講座,感覺收穫頗多,現簡單談下自己的心得體會。

  一、對單元整體教學的新認識

  一場講座聽下來,高頻詞彙“統整”“整合”“結合”“聯結”“整體”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想這一切的目的都是為了一個詞——可持續發展,為了學生能夠更好地學習運用所學知識和提高學生學科核心素養的可持續發展。就像薛峰老師說的那樣:教是為了不教,學是為了再學。想培養學生的“再學”能力,就要讓學生知道學什麼和怎麼學,讓教師知道教什麼和怎樣教。統編教科書很好地解答了這個問題,它是學科能力體系的構建,是全盤考慮的頂層設計。它的全盤考慮、頂層設計體現在不同年級不同單元知識要素之間的相互交織並螺旋上升中,讓我知道了此時此刻我的學生們以往的能力經驗和即將要習得的能力點是什麼,也就是知道了此時此刻我的教學點、學生的能力訓練點是從哪裡來又要到哪裡去。

  認清了這一點也就能更好地找準教學的落腳點——單元整體教學。學生知識能力體系的構建則要靠“單元整體教學”來實踐和實現。“單元”是我們落實學生能力點的最小整體,是我們能看得見、抓得住、學得來的最小整體,因此在實踐中,要力爭一課一得,一單元一得,所“得”即知識、即能力、即建構的體系,是為學生知識學習能力的可持續發展奠基。梳理了這個思路,我對心得最初提到的幾個高頻詞,對教材的編寫理念和編排特點也就有了更深的認識,思維也感覺更開闊了。教師有了大局觀、統領觀,有了對學生能力體系構建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才能積極落實方法、積極實踐,才能把更廣闊的思維帶給學生。

  二、對落實單元整體教學的新思考

  對單元整體教學有了進一步的認知後,就要思考如何在實踐中落實單元整體教學。我認為落實單元整體教學也要遵循頂層設計、全域性建構的原則,通單元考量,還要思前想後。透過學習徐和平專家的講座,我認識到進行單元整體教學設計,首先要在體系之下建立目標意識,聚焦語言訓練點。確定單元整體教學目標,將單元知識要素目標化為可檢可測的能力點,知道本單元學生需要學會什麼,教師需要教會什麼。確定目標後,就要聚焦這個單元但不只限於這個單元,聯結學生以往能力經驗明確要素銜接點;統整單元學習資源,思考單元各版塊之間、課後題與課本知識要素之間的能力交織點和提升點;聯結恰當的學習資源落實本單元能力訓練點,選擇恰當的教學手段,關注素養提升,提高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問題的實際能力。明確了目標,思考了資源配置與運用,初步確定了教學手段,接下來就需要認認真真進行備課了。專家提到的“三次備課”很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鑑。一要裸備,前面的經過其實都是裸備的過程,經過一番思考才能使自己對文字的解讀更深入;二要參考備,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二備要比一備更具體更精準更有路徑方法和支架;三要實踐後再修改完善之前的教學設計,也就是要及時反思,實踐出真知,從實踐中發現問題及時修改到備課中,才能使教學設計更加完善,對以後的教學更有幫助。

  單元整體教學的講座使我瞭解了全新的教學理念。它注重學生的內在驅動力,使其沉浸在有意義的學習環境裡,使學生在學科學習活動中主動習得真實語言,獲得知識能力的提升。在操作單元整體教學中,要注重小任務聯動,貫穿於大任務中;要學生自學先行,完成小任務;要教師後導,完成大任務。它重點落實在語境統整、支架輔助和任務驅動中,讓思維表徵化,為學生自主學習提供支援。

  另外徐和平專家的單元教學設計模板令人眼前一亮,使我受益匪淺。讓我對教材編排閱讀策略單元的意義、編排特點、策略單元特殊之處等方面都有了更進一步的認識。今後,在策略單元教學中,我需要特別關注知識要素的不斷復現,抓住能力要點的循序漸進、層級遞進,教前思後孕伏目標,樹立全域性教學觀。還要做好與教材的溝通,只有讀好教材,讀全面,才能用教材教,形成較好策略。

  再有就是徐和平專家的課例解析,使我的思路逐漸開闊起來。三篇精讀課文,他設計了三個問題清單,層層遞進,逐步提高。透過實錄片段,我還知道了對學生的提問要還原學生的思維過程,激發閱讀思考,這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無論是“你是怎麼想象的?”還是“為什麼你想到了這個問題?”都要比單純地讓學生髮揮想象和只完成提問更具有實際價值,“追問”一下其實是讓學生更加明確了閱讀思維和思考問題的路徑和方法。

  我在想,為什麼新課標要要求我們老師用大單元教學這種教學方式呢?其實答案我們應該能想到,以前的教學更多的是為了培養孩子的單方面的能力,或者說是為了工業和農業培養專門的人才,而現在的教育早已經不能用這樣的結果來衡量。要知道社會的發展和進步對新時期的人才有了更好地要求,以前的專一在現在還需要,只不過現在又要多添一專多能的人才。

  說實話,我對大單元教學這樣的方式嘗試還不夠。雖然在以前的教學中我喜歡聯絡與所教課本相關的知識和與教學重點相關的點,喜歡在課堂上旁徵博引,但是這和現在的大單元教學只是有形式上的相似,其本質和內涵還差的遠,也就是說以前我只是涉及到了皮毛而已。

  每一次學習,每接觸一樣新的東西都是收穫。即使沒能學到精髓最起碼也知道了自己的不足。論語裡說: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這要求我們在以後的教學中多嘗試,多看到自己的不足,多在自己感到困惑之處研究。

  可以說本次培訓不虛此行,我對單元整體教學的認識更深刻了,期待單元整體教學各類實踐課的觀摩和學習,希望可以從中得到認知水平和實踐能力的更大提高。

  指向素養的單元整體教學心得體會 篇7

  有幸拜讀了余文森老師的《核心素養導向的課堂教學》,讓我醍醐灌頂。

  在應試教育的大背景下,大部分學校的教師仍然把分數的高低作為衡量教學質量的標準,導致陷入了“唯分數論”的怪圈。學生學習壓力大,家長對於學生的關心也僅侷限在於“考了多少分?名次怎麼樣?”學生壓力大,但也只能每日埋頭苦學,但真正增長的只有那可憐的分數,導致最後培養的都是隻會學習的書呆子。隨著雙減政策與核心素養一詞的提出,學校、教師、家長開始弱化對分數的計較,轉向關注孩子的能力、品格的培養。而這一舉措,終於將教育的關注點真正放到了孩子的成長上,是以培養一個全面發展的人為核心的教育理念!

  餘老師在文中強調,六大核心素養落地的抓手就在於學科素養。著名教育學家培根曾有過經典闡述:“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秀,數學使人周密,科學使人深刻,倫理學使人莊重,邏輯修辭使人善辨。凡有所學,皆成性格。”各個學科所學的知識,只是我們獲取目的的工具和手段,而最終要形成的能力與品格才是我們的目的,我們現在做的是把工具和手段神話了,卻把目的邊緣化,撿了芝麻丟了西瓜。該如何撿起這顆“西瓜”,這正是我們新教師要學習的東西,在文中餘老師也詳細為我們提出來解決辦法。

  作為一名資歷尚淺的教師,在以後的每一次備課中都應做到深研深究,透過知識追尋其本質,明白其中指向的核心素養,從而進行針對性的設計。在教學設計中,要多新增一些孩子們感興趣的自主學習的活動,提高孩子們自主求學的興趣,做到將課堂還給學生,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合作交流的品格、樂於求學的態度等。總之,在每一次備課中,都要謹記一個原則,就是以培養核心素養為目的,知識的運用為媒介,實現每一堂課都能有百分之一百的付出和百分之二百的收穫。並且,作為一名新教師,要做到每堂課後及時反思,總結優點,反思不足,我們要在反思中揚長避短,在新形勢下不斷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學質量。餘老師對我們的建議中肯而實用,需要我們反覆咀嚼,學以致用!

  感謝餘老師的書讓我猶站在巨人肩膀上前行!

  指向素養的單元整體教學心得體會 篇8

  一個好的老師可以影響學生一輩子,一個好的團隊可以成長一批人!剛拿到《核心素養導向的課堂教學》這本書,我隨手翻了幾下,覺得這本書還不錯,但是一週過去,自己也沒多大進展。

  後來在張玉佩老師的帶領下,開始了打卡活動。就算每天再累,事情再多,也跟著老師跟著團隊,堅持閱讀並寫出感悟,不知不覺將近一個月了,這本書已經閱讀結束,非常感謝這個團隊!回顧這個月的讀書狀態,可以用一句話來形容,那就是:忙碌並收穫著。

  這本書以學生的核心素養作為主線,層層深入地告訴大家在核心素養的導向下,我們的課堂教學目標應該是怎樣的,怎樣達到這個目標,在達成目標的過程中,我們要關注什麼,為什麼要關注這些等等。下邊我就介紹一下這本書帶給我的收穫。

  一、核心素養的概念

  “核心素養”這個詞,我們常聽到,但它具體指什麼,卻一直都是含糊不清的。教育部在《關於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中,明確把核心素養的內涵界定為“學生應具備的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

  其中關鍵能力是指閱讀能力、思考能力、表達能力;必備品格指自律、尊重、認真。也就是說,我們教學的最終指向是培養他們的三種能力和三種品格。而這三種能力和三種品格都是在學習過程中培養出來的,不是老師灌輸的,而是學生自己學會的。

  二、教育到底是什麼

  教育到底是什麼呢?書中明確告訴我們,教育的真諦是:讓學生有價值感,讓學生對未來充滿信心,讓學生成為快樂人。而讓學生成為快樂人有兩方面意思,一是讓學生具有尋找快樂的能力,二是帶給學生快樂。

  如果教育本身不能給學生帶來快樂,他又如何去尋找快樂呢?所以,讓學生“樂學”是教師的一大任務,只有在“樂學”中,學生才能體會到學習的快樂,進而成為一個快樂的人。在我們的教學中,完成教學任務固然重要,但不能忽視這個過程所帶給他們的情緒體驗,否則會有“捨本求末”之嫌。

  三、將關注點轉移到學生上來

  聚焦核心素養下的課堂教學,其關注點應該有所轉變。以前的課堂教學模式,基本上是教師確定了教學目標,然後把任務完成,再在作業、評講時查缺補漏。至於學生怎麼學的,關注不多,只要他學會了解題就行,能做那一類題就好了。讀了這本書,才發現自己的關注點出現問題了。

  在課堂上,我們要時刻關注學生的。學習狀態。關注他們的情緒狀態:是興奮的還是有氣無力的,是積極的還是消極的;關注學生的參與狀態:是少數精英參與了,還是大多數孩子參與了;關注學生的交往狀態:是否真的在討論,是否陳述了自己的觀點,並有理有據;關注學生的思維狀態:有沒有問題提出來,是怎樣解決的;關注學生的生成狀態:他們從這一課時學到了什麼解決問題的方法,還發現了什麼新問題。

  四、教學中,把握好感性知識與理性知識的度

  文中第二章提到:“教育心理學研究表明,學生掌握知識的過程是一個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相結合的過程,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是相互交錯、相互滲透的,兩者總是具體地統一在一定的認識水平之上的。”

  由此我想到了音樂學科,由於它的性質決定了音樂教學是兼具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的,音樂教學過程既要培養學生的審美體驗,又不能輕易淡化“雙基”的學習。因為音樂審美的過程需要音樂的專業知識來支撐。

  譬如:想要唱好一首歌,表現出歌曲的情緒,必須把歌譜中的節奏和旋律唱準確。沒有一定的音樂能力,學生對音樂的感受和體驗就不能夠深入。

  新課標指出:“以音樂審美為核心的基本理念,應該貫穿於音樂教學的全過程,音樂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學習,應有機地滲透在音樂藝術的審美體驗之中。”

  在音樂教學過程中,我們必須強調在音樂審美的基礎上學習知識,在實踐的過程中掌握和運用。即使是一些概念性的基礎知識也要透過音樂的聆聽體驗來進行,不能脫離音樂情境。只有這樣,兩者才能相得益彰,互相促進。

  在所有學科中,音樂課恰恰是最能放鬆身心、陶冶學生的性情、樹立健康的審美情趣,還可以潛移默化的影響學生的情感世界、思想情操以及道德觀念的滲透,促進學生德智美的發展。因此,在小學教育中,我們音樂教師要重視音樂這門學科帶給學生的影響,正確地運用教學手段,發揮這門學科的真正價值,體現它的真正意義。

  總之,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是一個漫長的教學過程,還需要我們每一位學科老師去研究和實踐。教育總在不斷地完善與改進,只要有一顆真正愛學生的心,從心出發,從實際行動出發,我們就能不斷進步。核心素養導向的課堂教學,是更加具有人文性的教學,是更加具有科學性的教學,是更加具有可發展性的教學。

  相信,如果我們真的把核心素養作為圓心,以學生為半徑,那麼畫出的一定是教育的圓滿!

  指向素養的單元整體教學心得體會 篇9

  在平時的日常教學中,我時常有這樣的苦惱:有些知識點課堂上講了好多遍,自以為已經講得很詳細、很透徹,練習得也夠充分,可是一到檢測環節,就發現自己之前的努力“事倍功半”。教來教去,發現自己賣力地想拉著學生往前跑,可是學生卻慢悠悠不邁步子,儘管還有很多家長很給力地在學生身後做“推手。”

  我曾經一直在思考背後的原因,但找不到精準的答案。讀了《從教走向學》這本書,我的思維才漸漸清晰。這本書讓我明白,課堂上落實“核心素養”,才能真正讓學生走得更遠。

  什麼是核心素養?核心素養是每一個學生應具備的、能夠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關鍵能力和價值觀。

  作為教師,如何在課堂上落實核心素養?《從教走向學》這本書立足於核心素養的實踐性和操作性,以教師的視角,結合已有的經驗和探索,透過具體案例闡述在課堂上落實核心素養的維度、策略與方法,給大家提供落實核心素養的路徑、工具和腳手架,提示一些容易出現的誤區。這本書從七個維度闡述在課堂上落實核心素養的策略和方法,下面我主要從“從課程標準到教學目標”這一維度談感受。

  課程標準是國家對基礎教育課程的基本規範和質量要求。從課程標準到教學目標,是課堂上落實核心素養的基本原則和出發點,是教師首先要學習和研究的內容。教師每天備課都要寫教學目標,教學目標從哪裡來,主要來自課程標準,教學目標是依據課程標準制定的。反觀自己的教學,教學目標的制定主要依據的是教材,依據的是學情,依據的是考試說明,甚至是教輔資料,依據課程標準制定教學目標的次數真的是屈指可數。一個不研讀課程標準的教師,如何保證教學質量達到國家的基本要求。我的教學活動距離課程標準的要求有一定距離,文中的四個問題為我以後依據課標制定目標提供了方向。我的教學目標是否將課程標準進行了系統化的落實?我的教學目標是否從知識維度上升到了素養維度?我的教學目標是否將問題解決作為了重點目標?我的教學目標是否關注了對學科大概念的理解?課標指導教師,應更加關注人的培養,綜合品質的提升;要更加關注真實生活,聚焦真實的問題情景,聚焦現實問題的解決;更加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在學生的真實學習和深度體驗中,培育學生綜合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等的核心素養。

  課程標準如此重要,能直接當作教學目標嗎?在課堂上,教師不能直接將課程標準當作教學目標,應將課程標準轉化為具體的教學目標,而教學目標應基於學科核心素養來制定。這就要求老師要再將教學目標轉化為學習目標。這是在課堂上落實核心素養時容易忽略的一個環節,但卻是從教走向學的前提和保障。

  人們常常以為,“教學目標”就是“學習目標”,“學習目標”就是“教學目標”,兩者沒什麼區別。其實不然。過去大家寫教學目標時,是不是通常這樣描述:“理解……”“掌握……”“解釋……”?那麼,什麼是“理解”呢?學到什麼程度叫“掌握”呢?從哪些維度去“解釋”呢?對這些問題,教師是清楚的,教師知道該做什麼、該講到什麼程度、該從哪些維度去解釋。也就是說,這樣的目標是寫給教師的,是教學目標。

  這樣描述的目標,學生是看不懂的,更不知道該如何做。不知道學習目標的學生如同旅遊時不知道目的地,不知道要到哪裡去,不知道自己是否走在通往目標的路上。在落實核心素養的課堂上,教師需要將自己熟悉的教學目標轉化為學生清晰的學習目標,讓學生看得懂,聽得明白,知道如何做,讓學習真實發生。

  王易春老師給出了幾個制定目標的原則讓我豁然開朗。

  第一,制定目標要遵循整體性原則。教學的最終目的是育人,所以,制定教學目標時,既不能割裂知識技能、過程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三維目標彼此的關聯,也不能割裂這三者的統一,制定教學目標從整體性出發,就是強調要定位於人的培養,立足核心素養來制定教學目標。整體性還體現在課程目標、單元目標、課時目標是一個目標體系,彼此要有連貫性,是一個統一的整體。

  第二,主體性原則。教學目標是對學生要達到的學習結果的描述,目標是由學生來實現的,因此,教學目標的制定要從學生的視角出發。首先,教學目標要描教述清晰,學生能看得懂,看得明白。其次,教學目標應難度適中,既符合學生的認知特點和已有經驗,又處在學生的最近發展區。最後,教學目標要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需求,要設計得有層次、有梯度,學生有選擇的空間。

  第三,可操作性原則。教學目標要描述具體,能實施,能測量。忌空話、套話,大而不當。要將“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通盤考慮,釐清關係,設計出能落實、可評價的教學目標,教師知道教什麼教到什麼程度,學生知道學什麼、學到什麼程度。

  在課堂上落實核心素養,教學目標的設計要從知識的瞭解和記憶,轉變為關鍵能力、必備品格的培育,特別強調教學目標與課程標準對接。教學目標要定位於核心素養的落實。培訓學生素養的一個重要切入口是問題解決。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激發學生的思維,發展學生的認知,讓他們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形成解決問題的基本策略。也就是說,應在問題解決的過程中,幫助學生學習解決問題,提升能力和素養。

  教學目標是否落實了核心素養,一個檢驗標準就是看教學設計是否給學生提供充分體驗、探究的機會,是否將問題解決貫穿課堂,是否將說所學內容與學生的實際生活建立聯絡。例如,語文學科的課程內容,從語文的學科特點和學習語文的規律處罰,以語文學科素養為指導,以語文實踐為主線,設計了“語文學習任務群”。這樣就指導教師走出單篇課文的教學,從整體和任務出發,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思想和觀念。

  對教學來說,課程標準具有導向性作用,是展開教學活動的方向,是“綱”。依據課程標準,制定教學目標,意味著教學的大方向是正確的;按照落實核心素養的要求,設計教學活動,意味著教學實施走在了有效教學的路上。

  新課標凝練了學科核心素養,指明瞭教學方向。課程標準提出的核心素養是課程的總目標,它與具體的教學目標之間還有很多小臺階,將核心素養轉化為一系列的具體目標後,只要系統中的每個具體目標落實到位了,核心素養的總目標也就達成了。核心素養這個總目標的落實,是在每節課、每個單元、每個模組中有計劃、有步驟、分階段、系統化的落實。由此可見,課程標準轉化為教學目標是一個複雜過程。教師要系統、學習研究課程標準,特別是“課程的性質理念”、“課程的總目標”、“學業質量標準”、“課程結構內容”,用課程總目標統領具體目標,將課程理念貫徹到每個具體目標上。然後教師根據學業質量標準的不同水平,結合學情,將課程標準中的核心素養向一系列目標轉化,即轉化為課程具體目標、模組具體目標、單元具體目標、課時具體目標。

  這本書,讓我看到了自己教學中的種種不足和侷限,也讓我深刻地認識到:把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落實到教學的每一個環節,學生才能成長得更快,學生未來的發展才更有潛力。

  指向素養的單元整體教學心得體會 篇10

  今年我有幸拜讀了余文森的《核心素養導向的課堂教學》,這本書讓我真正認識了:什麼是核心素養?什麼是學科核心素養?課堂教學怎樣培育學生的核心素養?等一系列的問題,收穫頗多、受益匪淺。

  教育部在《關於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中,明確把核心素養的內涵界定為“學生應具備的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而學科核心素養是核心素養在特定學科(或學習領域)的具體化,是學生學習一門學科(或特定學習領域)之後所形成的,具有學科特點的成就(包括必備品格和關鍵水平),是學科育人價值的集中體現。核心素養是非常重要的,教師擁有什麼,才能夠給予學生什麼。教師只擁有知識,就只能給學生知識。唯有智慧啟迪智慧,唯有素養才能培育素養。學科老師是學科核心素養形成的主要條件,要從知識教學走向素養教學,教師必須從知識型教師轉變成素養型教師。

  心靈是人之根本,更是教育教學之根本,學科教學要進入學生的道德與心靈世界。唯有進入學生情感、生命、靈魂深處的教學,才能內化為學生高尚的道德生活與豐富的人生體驗,才能逐步促進學生人格健全地發展。我認為要做一名優秀的教師,不僅應掌握一定的專業知識,懂得教育的規律,具有教學和教育的各種能力,而且必須有較高的職業道德修養。教育應當是個人一生中連續不斷的學習過程,終身學習將成為一種不可阻擋的趨勢。今後應該從以下幾方面努力:

  1、教學必須服從和服務於學生的健康、幸福、尊嚴和個性的發展以及內心的自由。真正的教學是教人,而不是教書,數學教師也不是教數學,而是用數學教人。各門學科的性質、任務有所不同,但在育人的使命和任務是一樣的,人才是教學的共同物件,是教學的出發點和歸宿,人的利益高於一切。的確,在現有的體制下,追求分數是不可避免的,但是,任何時候我們都不能以犧牲兒童的健康、幸福、品行為代價來換取所謂的高分。透過學習,我更加堅信:讓學生“全面發展,學有所長”。

  2、學生才是學習和發展的真正主人。學生是課堂的中心,教師的眼睛要看著學生,心裡要想著學生,並根據學生的學習狀態組織、實施和調整教學。透過學習,我意識到要著重在最佳化課堂教學結構上下功夫,改革課堂教學設計,根據初中生的心理、年齡、生理特點,設計學生樂於接受的趣教,在課堂中做到少講精練,著力體現訓練過程,提問問在重點上,問在難點上,教師“少講”、“少問”便節約出時間進行多種形式的練習。在訓練中,面向全體學生,讓每一個學生都有展示自己的機會,引導學生“樂學”、“學會”,讓學生在生動活潑愉悅和諧的課堂教學氛圍中學會知識,提高能力。

  3、經常反思,不斷提高。反思是教師得以成長和不斷進步的必備條件。只有透過反思,教師才會不斷地剖析自己在課堂教學中的優缺點,細緻地、冷靜地加以推理總結,具體地對於某一個問題的對策、某一教學環節中學生的質疑,甚至某一個辯論回合展開思考。在反思中,已有的經驗得以積累,成為下一步教學的能力,日積月累,這種駕馭課堂教學的能力將日益形成。所以我們必須要經常反思,總結經驗,進而提高自己的能力。

  總之,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是一個漫長的教學過程,還需要我們每一位學科老師去研究和實踐。教育總在不斷地完善與改進,只要有一顆真正愛學生的心,從心出發,從實際行動出發,我們就能不斷進步。

  指向素養的單元整體教學心得體會 篇11

  一、核心素養概念的正確解讀

  最近明星、網紅因個人各種各樣的品格問題而跌落神壇,讓人大跌眼鏡。讓我反思的是他們的人生中不缺能力、不缺努力,缺的正是自身品格、德行等方面的問題。

  深入瞭解核心素養之後更深知一個人從小習得的核心素養對於長遠的整個人生來說是多麼的重要,核心素養是個體在面對複雜的、不確定的現實生活情境時,能夠綜合運用特定學習方式所孕育出來的(跨)學科觀念、思維模式和探究技能,結構化的學科知識和技能,以及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在內的動力系統,進行分析情景、提出問題、解決問題、交流結果的綜合品質。

  作為一個音樂老師用美育的方式直達孩子心靈,可以更巧妙的用各種音樂活動促進核心素養的形成,任重而道遠,但我此刻想到“教師是塑造靈魂的工程師”這句話覺得特別的幸福!

  二、立德樹人教學本質與目的

  對於“立德樹人”的解讀剛開始覺得是大概念,深讀之後方能感知國家教育的遠見。真正的教育是教人。

  一個人成績再好,連基本的正誤是非觀念都分不清;國家辛苦培養了很多年卻淪為賣國的公知;流量明星沒有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影響的是一代代的青少年……

  這些沒有把德行放在第一位的高知、高報酬的人對社會造成的影響更惡劣。

  立德樹人要和學科教學緊密結合起來,從小學到高中大學的教學中,要充分挖掘學科知識特有的道德教育資源,進入學生的生活和行為、進入學生的道德和心靈世界,內化為高尚的道德生活和豐富的人生體驗,對真、善、美由準確地辨識能力,煥發出內在外在的激情、生命的活力、堅強不屈不撓的意志力、永不停息的精神探索、永遠不滿足於現狀的批判與創造的欲求,以德先行進而樹人為教學之本!

  三、基於課程意識的學科教學

  “不畏浮雲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作為教師要站的高望的遠,不能深深陷入教學“表面知識”的漩渦,橫向拓寬學科教學的廣度,課堂教學也只是一種教學資源,教師對課程的理解、看法、觀點、態度,直接影響孩子們的知識面。縱向深入學科教學的深層,挖掘教材的本質和能夠形成終身核心素養的教學意圖。

  有課程意識的學科教學要加強以學生為主的參與式學習,先學後教、探討式學習的教學模式讓教師和學生共同成長。同時要讓課堂教學與課堂、課外活動緊密結合,學生在親身經歷的實踐活動中學生綜合素質才能不斷提高。課程意識下的學科教學不一定只在教室進行教學校園、野外、大自然、網際網路、外太空教學,不斷拓寬可以使用的教育資源,讓每個孩子在有課程意識的教學中閃閃發光!

  以及書上對於教材的正確使用,學生原生態學習,都是我將要探索並實踐在課堂上非常好的內容,思維改變行為,實踐促動創新。希望自己在實踐方面有更多的參與,在實踐中總結經驗,才會不斷摩擦出思維的火花,促進課堂的革新!

  指向素養的單元整體教學心得體會 篇12

  近幾年,總是聽到有關“核心素養”的相關內容,但真的要說一說“核心素養”,對它的瞭解卻又少之又少。

  近幾個月,在工作坊的引領下,閱讀了余文森教授的《核心素養導向的課堂教學》這本書,讀完以後,對“核心素養”,有了初步的瞭解。

  全書分為了三篇內容,分別論述了核心素養的意義、核心素養導向教學觀重建以及核心素養導向的教學基本策略,讀完後我明白了什麼是真正的核心素養的內涵,也意識到了培養核心素養的重要性,同時有了以下感觸。

  從教育的角度講,我們必須凸顯素養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即核心素養,它是學校教育的據焦點和著力點。在教學中,我們要做的不僅僅是教會學生知識,而是要教會他們怎樣去學。

  俗話說:“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學是教的出發點、落腳點,教學的中心、重心在學而不在教,基於學生學習的教學不僅是教學本質的體現,也是學生形成學科核心素養的必然要求。我們要把學習的權力和責任還給學生,引導學生學會自我學習和自我教育。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主要起到引領者的作用,學生透過自主學習、自主發現、自主討論從而學會自主成長,只有透過自主建構的知識才能真正內化為學生自己的知識。

  書中講到了立德樹人的教學,真正的教學是教人,而不是教書,學科教師不是教學科,而是用學科來教人,這是培養學科核心素養首先必須確立的教學觀念。那種只見學科不見人、只關注成績不關注學生的做法從根本上背離了教育基礎,是會被教育規律排除在外的。

  這就需要我們在實際教學過程當中,善於發現每個孩子的個性特點以及他們的不足之處,要注重因材施教,更應該以尊重包容的態度去引導他們,讓他們最終獲得的不僅僅是知識本身,更重要的是知識裡邊所蘊含的與生活實際相聯絡的道理和能力,培養良好的行為習慣,具備優秀的社會品格。

  作為老師的我們,每天都在和學生打交道,我也經常會思考我們與學生到底應該處於一種什麼樣的關係更有利於他們的成長,我在這本書裡找到了答案。

  首先要善於發現兒童,當我們無論是在備課還是上課以及一節課過後,我們都需要站在孩子的角度,以孩子的思維方式去思考,以孩子看問題想問題的角度去提問,以孩子感興趣的方式去講解,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找到與孩子連線的橋樑,我們才能把知識運輸到他們的世界中去。

  其次要學會欣賞兒童,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閃光點,作為老師的我們要善於用發現的眼光去看待孩子,看到他們的每一次進步,看到他們每一次的積極參與,看到他們每一次獨立解決問題的智慧,做到與他們一起成長。

  培養核心素養是一個漫長而複雜的過程,這就需要我們老師進下心來,潛心鑽研。真正做到了解自己所教學科。瞭解自己所教的每個孩子。在教學的道路上,我們要堅定信念,砥礪前行!

  指向素養的單元整體教學心得體會 篇13

  “核心素養”是一個教育熱點話題,越來越受到教育者的重視。今年寒假有幸閱讀了余文森教授的《核心素養導向的課堂教學》。核心素養導向的課堂教學,不只是導向學生的核心素養,也是教師的核心素養導向學生的核心素養,師與生的核心素養培養互為因果。在師、生、教材碰撞的課堂教學中,教師的因素更為能動,或者說教師促使學生更為能動,才是素養形成的課堂,核心素養導向的課堂、新課程改革,教師的核心素養培養的策略才是改革的源頭。

  一、“核心素養”的認知

  1、2014年3月,“核心素養”首次出現在《教育部關於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中,並被置於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首要位置,成為研製學業質量標準、修訂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的重要依據。

  2、核心素養的內涵為“學生應具備的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

  3、就實際表現而言,核心素養指的是個體在面對複雜的、不確定的現實生活情境時,能夠綜合運用特定學習方式所孕育出來的跨學科觀念、思維模式和探究技能,結構化的跨學科知識和技能,以及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在內的動力系統,進行分析情境、提出問題、解決問題、交流結果的綜合性品質。綜合表現為9大素養:社會責任、國家認同、國際理解(社會參與方面);人文底蘊、科學精神、審美情趣(文化素養方面);身心健康、學會學習、實踐創新(自主發展方面)。

  4、學生髮展核心素養,主要是指學生應具備的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研製《中國學生髮展核心素養》,根本出發點是將黨的教育方針具體化、細化,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提升21世紀國家人才的核心競爭力。2016年9月釋出的《中國學生髮展核心素養》研究成果確定了核心素養的框架和內涵。2016年年底,基於學科核心素養的高中新課程標準修訂稿在全國範圍徵求意見,現已進入正式頒佈的倒計時。核心素養開始進入課程,走進中小學。中國基礎教育已邁入核心素養的新時代。

  二、學科核心素養的思考

  1、學科核心素養是核心素養落地的抓手,是學科教育的靈魂。學科核心素養指的就是受過這門學科教育的人所展現出的形象、氣質、行為、習慣、能力、素質,這些素養構成了與沒受過這門學科教育的人的差別。

  2、生物學科核心素養是學生在生物學課程學習過程中逐漸發展起來的,在解決真實情境中的實際問題時所表現出來的價值觀念、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是學生知識、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綜合體現;包括生命觀念、科學思維、科學探究和社會責任。學科核心素養中,生命觀念、科學思維、科學探究、社會責任之間,是彼此關聯的立體結構,其中生命觀念居於突出的位置,體現學科核心素養的生物學特徵。它們都需要以生物學概念為支撐,又在價值觀、品格與能力層面走向一致,具有整體性。

  三、生物學科核心素養的解讀

  (一)生命觀念

  課程標準中生命觀念的定義是指:“對觀察到的生命現象及相互關係或特性進行解釋後的抽象,是人們經過實證後的觀點,是能夠理解或解釋生物學相關事件和現象的意識、觀念和思想方法。”生命觀念不等同於生物學概念,它更為上位。概念必須是嚴格界定的,具有清晰的內涵和外延,其意義在於區分不同的.客觀事物;觀念是對客觀事物整體考察而獲得領悟的結果,具有模糊性和廣泛性,可以反映客觀事物的內在聯絡。生命觀念的建立需要以概念學習為基礎,對於學生來說,不一定要求他們記住生命觀念的名稱,而應重在理解其實質意蘊,重在概念整合,重在指導解決實際問題。

  (二)科學思維

  在課程標準中,對科學思維的闡述是:“尊重事實和證據,崇尚嚴謹和務實的求知態度”“運用科學的思維方法認識事物、解決實際問題的思維習慣和能力”。

  生物學課程中的科學思維,要以生物學事實、概念為基礎,生物學概念是思維的細胞。同時,生物學概念的建立,生物學所揭示的生命現象之間的因果聯絡和生物學規律,也無法離開科學思維為工具。在嘗試獲取證據、運用證據與邏輯的過程中,需要設計並進行實驗,需要科學思維。在思維過程中,抽象與概括、歸納與演繹、分析與綜合,又彼此關聯。

  (三)科學探究

  關於科學探究,課程標準的定義主要指探究能力提升,同時,在進一步說明時,闡述了應該在探究過程中建立探究精神、養成科學態度、善於團隊合作、勇於創新。可見,在課程標準中對科學探究活動的目標追求,包括掌握探究思路方法,包括實踐能力、合作能力、創新能力等關鍵能力,也包括探究精神、科學態度、團隊精神、創新精神等品格。

  (四)社會責任

  課程標準對社會責任的定義是指:“基於生物學的認識,參與個人與社會事務的討論,做出理性解釋和判斷,解決生產生活問題的擔當和能力”。“擔當和能力”至少包括:形成造福人類的態度和價值觀,科學態度,生態文明觀,關愛生命、健康文明生活觀念等態度和觀念;具備關注社會議題並參與討論、作出理性解釋、辨別迷信和偽科學、嘗試解決現實生活問題、參與環境保護實踐、做健康中國的促進者和實踐者等行動能力。這裡,既有價值觀念,也有能力和品格。特別值得關注的是,生物學學科核心素養裡融入了黨的十九大提出的生態中國、健康中國的理念。引領學生做生態中國、健康中國的促進者、實踐者,是生物學科發揮育人價值、立德樹人的要求。

  四、生物學科核心素養與課堂教學的結合

  余文森教授從理論、觀念、操作三個層面對核心素養導向的課堂教學進行了系統闡述,包括核心素養的意義、核心素養導向的教學觀重建、核心素養導向的教學基本策略三大主題,旨在幫助教師提升專業素養和教學能力,樹立立德樹人的教學意識和教學觀念,培養新時代需要的全面發展的人才。

  靜下心來反思自己多年來的教學,我認為要做一名優秀的教師,不僅應掌握一定的專業知識,懂得教育的規律,具有教學和教育的各種能力,今後應該從以下幾方面努力:

  1、教學必須服從和服務於學生的健康、幸福、尊嚴和個性的發展以及內心的自由。受應試教育作祟,我們常把分數的高低作為衡量教學質量的標準。於是,很多人陷入圍繞“分數”而教的怪圈,忽視了人的本性發展。透過學習,我更加堅信:強調學生全面發展,學有所長的做法是對的。智力、能力的培養是重要的,同時德育、美育、體育等各方面的滲透及全面進步,才能塑造健康、健全的人格。

  2、學生才是學習和發展的真正主人。透過學習,我意識到要著重在最佳化課堂教學結構上下功夫,改革課堂教學設計,根據學生的心理、年齡、生理特點,設計學生樂於接受的趣教,在課堂中做到少講精練,著力體現訓練過程,提問問在重點上,問在難點上,問在語言文字上。教師“少講”、“少問”便節約出時間進行多種形式的練習,把練習有機地結合在講問之中,訓練學生的觀察、思考能力。在訓練中,面向全體學生,讓每一個學生都有展示自己的機會,引導學生“樂學”、“學會”,讓學生在生動活潑愉悅和諧的課堂教學氛圍中學會知識,提高能力。

  3、經常反思,不斷提高。反思是教師得以成長和不斷進步的必備條件。素質教育和新教育已悄然來到了我們身邊,教育工作既要有實幹精神,又善於開動腦筋,善於在反思中運用新技術、新理念解決教育教學存在問題。反思是教師成長的必經途徑,反思是教師進步的一大階梯。我們要在反思中揚長避短,在新形勢下以自己教育教學質量不斷提高為目標。當然,反思不僅僅是停留在腦海中,更重要的是撰寫教育和教學反思。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學會反思和積累,認識到自己的不足並積極改進。透過自己的努力將良好道德作用於學生的心靈,塑造有創造力的學生,並能在新教育的路上不斷成長。

  以上所述,僅是我閱讀學習後的一點淺顯體會,培養學生核心素養是一項長期的過程,而且還有待於我們去實踐和研究。藉助網際網路資源等在內的多種手段調動學生的學習,培養學生各方面的素養。我將不斷學習新理念,並付諸於教育教學實踐中,在學習中進步,在進步中學習。

  指向素養的單元整體教學心得體會 篇14

  團隊共讀《核心素養導向的課堂教學》一書接近尾聲。在未讀這本書之前,只知道核心素養是培養學生應具備的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的能力和品格,具體在課堂中如何滲透、挖掘、運用還不清楚。

  這本書不僅有核心素養的意義,核心素養導向的教育觀重建,還有核心素養導向的教學基本策略。作者余文森教授闡述的深入淺出,條理清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使讀者讀了豁然開朗,收益頗多。

  讀了這本書,使我倍感壓力,想到教育為孩子一生打基礎,責任重大。在今後的教學中,我要抓牢學生核心素養,助力學生成長。為此,我想到了三個關鍵詞:關鍵、共同、個性。

  一、關鍵

  1、關鍵能力和關鍵品格

  教育部在《關於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中,明確把核心素養內涵界定為學生應具備的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其中,關鍵能力包括閱讀、思考、表達的能力;必備品格包括自律、尊重、責任。這些關鍵能力和關鍵品格,要求教師在課堂和教學過程中要不斷地為孩子們創設能力環境和品格形成環境,並對能力和品格進行有效地指導和幫助。

  2、關鍵期

  中小學是孩子素養形成的關鍵期,錯過了這個時間,這些素養就很難形成。正如有學者說,人們在基礎教育階段讀的書會進入血液和神經,會成為精神的一部分。錯過了這一時段,就難以達到這樣的效果。因此,我們更應該注重核心素養的培養,使孩子們在關鍵期掌握關鍵能力和品格。

  二、共同

  1、核心素養框架相同

  中國學生髮展核心素養,以培養“全面發展的人”為核心,分為文化基礎、自主發展、社會參與三個方面,綜合表現為人文底蘊、科學精神、學會學習、健康生活、責任擔當、實踐創新六大素養。

  2、學科核心素養與核心素養兩者方向和性質上是統一的。

  兩者是上位與下位、整體與部分、抽象與具體的關係。兩者是目的方向與手段途徑的關係,兩者是相互包容,包含融合和有機轉化相互促進的關係。

  書中還呈現了高中課程標準修訂所提煉的各學科核心素養。學科核心素養是一個有機體,其各個要素不是孤立存在的,彼此在內容上相互交融,在邏輯上相互依存。

  三、個性

  在培養孩子們共同的核心素養同時,還應該透過不同的教學策略,培養不同個性的孩子發展,例如創新精神、批判精神、思辨能力等。有的孩子就是有某一方面特別突出,我們就要多鼓勵他勇敢的開發自己的某些方面的天賦和能力。

  在今後的教學過程中,要時刻關注學生的學生的學習狀態,包括精神狀態、參與狀態、交往狀態、思維狀態、生成狀態。要培養學生有價值感,對知識充滿好奇、為未來充滿信心、成為快樂的人。

  指向素養的單元整體教學心得體會 篇15

  余文森著作的《核心素養導向的課堂教學》從理論、觀念、操作三個層面對核心素養導向的課堂教學進行了系統闡述,包括核心素養的意義、核心素養導向的教學觀重建、核心素養導向的教學基本策略三大主題,旨在幫助教師提升專業素養和教學能力,樹立立德樹人的教學意識和教學觀念。

  書中餘教授在“核心素養導向的教學基本策略”這一主題方面,重點闡述了讓核心素養落地的課堂教學的具體路徑和方法。策略是從觀念走向行動、從理論走向實踐的作業系統。只有將觀念和理論轉化為實施策略和行動方案,核心素養才能真正落地。因此,本主題是全書的重心和落腳點。

  靜下心來細細思考,作為一名音樂教師,在具體的課堂教學中,我們怎樣去落實學科核心素養呢?我們要明確音樂學科應該包含哪些方面。

  1、審美感知:即對音樂藝術聽覺特性、表現形式、表現手段及獨特美感的體驗。在審美的過程中要將音樂放置於其特有的文化屬性中去理解,去感受不同的人文內涵,而不僅僅只是用聽覺來進行審美。課堂中以學生為主,讓學生帶著自己已有的知識經驗去感知音樂。

  2、藝術表現素養:音樂表現透過歌唱、演奏、綜合藝術表演和音樂創編等活動,表達音樂美感的實踐能力。在音樂課堂中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自己去創編,去發揮,去想象。比如在表現音樂的強弱規律時,同學們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去做聲式伴奏,也可以藉助課桌、文具等工具去進行創編進而表現音樂。

  3、文化理解素養:文化理解時瞭解音樂與其他藝術的關係;理解音樂發展與社會發展的相互影響。音樂藝術與社會生活密切相關,強調各民族之間的音樂是平等的,需要相互理解和尊重。在課本中學習到的比如朝鮮族民歌《桔梗謠》、仡佬族兒歌《盪鞦韆》等等,透過學習歌曲瞭解各個地方的特點,擴大知識面。還可以透過音樂欣賞了解各個音樂家的創作特點,如《生日快樂變奏曲》。

  我認為,讓培養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重點要在教學中培養學生四方面的意志品質。

  1、主動與進取:對學習有正確的認識和持續的興趣有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和成就動機,能夠確立明確的學習目標,有主動參與音樂課堂的意識與習慣,在學習過程中注重音樂知識的運用,積極進取,樂觀向上。

  2、監控與調整:能對學習過程和學習情緒進行自我監控和有效管理,面對學習困難能夠自我激勵、白我調適,對於困難的節奏型或者音符可以嘗試利用以前學過的知識進行調整。

  3、選擇與獲取:利用課內外多種學習渠道特別是網路資源,獲取最新的知識和資訊,並結合學習目標對資訊資源進行選取和整合。

  4、合作與探究:透過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等方式,在音樂表現中結合小組的團隊力量,一起去解決音樂中的困難。

  核心素養實則也是潛移默化的教育。這就要求我們老師吾日三省吾身,課堂教學堅持以核心素養為導向,體現人文性的教學,科學性的教學,發展性的教學,真正讓核心素養落地,促進學生智慧地成長。

  指向素養的單元整體教學心得體會 篇16

  透過共讀《核心素養導向的課堂教學》這本書,我對核心素養有了一些認識,素養滲透於人的整個心靈,也讓我在教學上有了新的體會和探索。

  1、關注點的轉變

  聚焦核心素養下的課堂教學,其關注點應該有所轉變。在之前的課堂教學模式,中我基本上是確定了教學目標,然後把任務完成,再在學生演唱展示時檢驗教學效果。至於學生怎麼學的,關注不多,只要他學會了會唱會說就行。讀了這本書,才發現自己的關注點出現問題了。

  在課堂上,應該要時刻關注學生的學習狀態。關注他們的情緒狀態:是興奮的還是有氣無力的,是積極的還是消極的;關注學生的參與狀態:是少數精英參與了,還是大多數孩子參與了;關注學生的交往狀態:是否真的在討論,討論之中是否陳述了自己的想法,;關注學生的思維狀態:有沒有問題提出來,是怎樣解決的;關注學生的生成狀態:他們從這一課時學到了什麼解決音樂難點的方法。

  2、轉換教學策略

  在這本書裡,我還了解到一種情境化的具體策略。如何能夠讓學生參與進來呢?在歌唱課之中不能只採用學生學唱的方式進行,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做“小老師”,“小演員”,大家在學習過程中進行評價,學生的學習就是在活動中發生的,他們在做中學,也在學中做,這是符合學生的學習規律的。

  創設情境,對於小學生來說很重要,許多名師都提出情境化教學策略,但具體怎麼操作,還似是而非。在欣賞課教學過程中,我懂得了創設情境,透過學習情境化教學策略,我明白了有以下幾種方式:聯絡生活實際、音樂、影象、動作等等都可以使學生更快的投入進來,對音樂的感知會有更豐富的收穫。

  總之,餘老師這本書不僅讓我知道了核心素養是什麼,還知道了為什麼要培養核心素養,也知道在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的過程中指明瞭方向。

  指向素養的單元整體教學心得體會 篇17

  何為核心素養?教育部明確把核心素養定義為:學生應具備的適應終身發展與社會發展的關鍵能力與必備品格。

  曾經一度,我以為我這一字面定義就是核心素養的全部內容,但看了余文森教授的《核心素養導向的課堂教學》,我發現我離之甚遠,主要表現在:

  (1)就教學方向而言,沒深刻理解到教學的根本是立德樹人;

  (2)就教學內容而言,沒有讀透課程內涵與學科本質;

  (3)就教學主體而言,沒正確樹立好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

  那在實際教學中,我該如何透過學習余文森教授關於核心素養導向的理論去進行糾錯呢,我認為一定要做到以下幾點。

  一是要做有溫度的課堂。透過語言的溫度、眼神的溫度、文字的溫度創設一種平等、民主、安全、和諧、愉悅的課堂氣氛;由知識本位、學科本位轉向以學生的發展為本,真正對知識、能力、態度進行有機整合,因材施教,充分體現課堂的生活性、生命性和發展性。

  二是要做有深度的教學。首先一定要豐富自己的知識儲備。老師應當有豐富的知識,學生是吸收知識的海綿,如果你沒有足夠的知識去教授給他們,無法為他們傳道受業解惑,那麼你也喪失了成為一名優秀的老師資格。因此作為一名老師,要時刻去學習新的知識,接受新的技能。其次要有正確的為人處事之道。老師,是學生的一個標杆,如果你不能給學生樹立一個良好的榜樣,就沒有資格讓學生去遵守你的規則。因此良好的師風師德是一個優秀的老師所必須有的。只有老師正了,學生自然就正。

  三是要做有廣度的育人。廣度包含兩個方面,一是指知識本身,知識不是孤立的,它有“遠親近鄰”,知識的獲得不是死板的,它是學生深度思維後生成的;二是指知識背後的價值和意義感,除了知識本身就充滿價值和意義外,科學家探究出知識背後的經歷更是充滿意義。

  以上就是我在閱讀余文森教授的《核心素養導向的課堂教學》一書後的淺顯認識,希望各位老師能夠多提寶貴意見,幫助我更快成長。

  指向素養的單元整體教學心得體會 篇18

  停下腳步靜心反省自己近二年的教學,和學生的對話基本是:知識點背過了多少?題做對了幾道?……這些幾乎是一線教師常用的口頭禪。打著應試教育的旗號,我們的教學慢慢被學考、高考綁架,在“培養全面發展的人”和“培養高分學生”之間,我們權衡利弊,成了矛盾的集合體,對學科素養的滲透和落實少之又少。

  余文森教授說:核心素養是一個人的精神源頭,能為一個人的終身發展提供持續不斷的動力。什麼是核心素養?核心素養在學科教學中如何落實?《核心素養導向的課堂教學》給我們答案。它是一本很實用的書,平易處多淺近,艱澀處多淵深。需反覆研讀思考,聯絡實際揣摩,才會漸明其理。

  什麼是核心素養?

  素養。素養指的是沉澱在人身上的,對人的發展、學習、生活有價值、有意義的東西。從心理角度說教養即教育出來的素養,就是一個人的精神長相,再通俗說就是一個人的整體氣質。

  核心素養。教育部在《關於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中,明確把核心素養的內涵界定為“學生應具備的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

  關鍵能力:從學習過程的角度,把學生的學習能力分為閱讀能力、思考能力和表達能力。這三種能力是學生的基本能力;必備品格:從基礎教育的角度講,必備品格就是具有基礎性、生長性、公共性、關鍵性特徵的品格。人必備的三種品格是表現在人與自我關係上的自律、與他人關係上的尊重、人與事情關係上的認真。

  有了這些關鍵能力與必備品格,就如汽車有了導航、手機有了流量、遠征的軍隊有了糧草,人能夠在正確的方向上越走越好。於是我們教學的最終指向是培養他們的三種能力和三種品格。而它們都是在學習過程中培養出來的,是透過我們的課堂傳遞給學生的。

  學科核心素養。學科核心素養=學科+核心素養。學科核心素養是核心素養在特定學科的具體化,是學生學習一學科後形成的、具有學科特點的成就,是學科育人價值的集中體現。

  核心素養在學科教學中如何落實?

  基於立德樹人的教學觀

  基於立德樹人的教學是就教學方向而言的。真正的教學是教人,而不是教書,學科教師不是教學科,而是用學科來教人,這是培育學科核心素養首先必須確立的教學觀念。

  人是教學的出發點和歸宿,人的利益高於一切。學科教學在體現和重視學科知識的特點、遵循學科發展的規律的同時,要以人的發展為本,服從和服務於人的個性自由和全面健康發展。學生要成為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關注的中心,教師需要關注學生的情緒狀態、參與狀態、交往狀態、思維狀態和生成狀態。

  教師既要有自己的學科專業,又應有超越學科的專業——“第一專業”:就是兒童研究。教師在“第一專業”發展中,逐步成為兒童研究者,成為兒童研究專家,以至成為兒童教育家,要多走進兒童,瞭解他們,研究他們,發掘他們的閃光點,這既是教學改革的走向,又是教師專業發展的偉大目標。

  有好的教師,才有好的教育。好的教育來自對教育規律的把握,來自對兒童心理的深入研究。名師不僅應該是他那一門學科領域的專家,也應是博覽群書的飽學之士。在今後的教學日常中,我將不斷地讀書學習,逐步提升理論修養,為成為一名知識廣博者時刻準備著。

  基於課程意識和學科本質的教學觀

  基於課程意識和學科本質的教學觀是從教學而言的,它對課程及學科進行了關注,事實上課程意識和學科本質對於一線教師來說是非常重要的。我們很多時候缺乏課程意識,沒有充分關注學科本質,以至於經常會迷失在知識點教學中,教師僅僅是為了考試而教,而學生卻不知學了幹什麼用。這樣的教學是沒有後勁的教學,是不可持續的。

  課程意識本質上就是課程觀,教師的課程意識就是教師對課程的理解、看法、觀點和態度。課程觀決定教學觀,教師怎麼理解課程會從根本上決定怎麼理解教學。從學科教學的角度講,教學不能只停留在學科表層(現象),而應進入學科深層(本質)。基於課程意識的教學要求我們從狹義的教學走向廣義的教學,並注重課外活動的價值。

  狹義教學以書本為教學物件,以學生對書本知識的掌握作為教學的核心目的,堅信教學能夠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廣義教學以課程資源為教學物件,教材無疑是重要的也是最基本的課程資源,但課程資源絕不僅限於教材,也不僅限於學校內部。其是一種面向生活的教學,是把教學內容從書本里、課堂中引向五彩繽紛的生活世界的教學。這在政治教學上尤為突出。政治教師要樹立大政治觀,絕不侷限在課本之內,而應該努力將視野向課本外延伸,向實踐中的真、善、美延伸,注重培養學生在生活、生產和各學科中發現問題的眼光,注重培養他們獨立思考、學以致用和可持續發展的意識和能力。

  基於學生學習的教學觀

  基於學生學習的教學是就教學主體而言的。學是教學的出發點、落腳點,學都是先於教而存在,教是為學服務的。教學的中心、重心在學而不在教,教學應該圍繞學來組織、設計、展開。基於學生學習的教學不僅是教學本質的體現,也是學生形成學科核心素養的必然要求。如何從教走向學,該書提出了三種樣態:先學後教、完整的學習、原生態的學習。

  先學後教

  要把學習的權力和責任還給學生,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引導學生學會自主學習和自我教育;就教師、教材、學生三者的關係而言,變“教師帶著教材走向學生”為“學生帶著教材走向教師”;就教與學、教法與學法的關係而言,變“先教後學,以教定學,多教少學”為“先學後教,以學定教,少教多學”;就學與學、學生與學生的關係而言,變個體性學習為合作性學習。

  完整的學習

  從活動的角度看,完整的學習是一種活動的、合作的、反思的學習;從學習結果的角度而言,完整的學習包括主學習、副學習和附學習;從解決問題的角度而言,完整的學習包含情境、問題、假設、推理、驗證”五個步驟;核心素養的完整的學習包含閱讀、思考、表達三個環節或要素。這些學習方式是以學生為主體的自主學習,有活動中的合作,有主次之分,有科學的設計與嚴格的流程。高中學生已經具備了獨立自主學習的能力,他們正在向成年人過渡,讓他們獨立完成事情、帶著生命去體驗世界,不斷成長。

  原生態的學習

  從學習物件來說,原生態的學習指的是直接面向文字和事物的學習,不需要過多的、不必要的加工環節和教師過多的解讀、點撥、指導、講解;從學習主體來說,是指學生積極運用原始經驗、思維、情感的學習,既個性化解讀的學習。具體來說:

  它是直接面向文字(教材)的學習和事物本身的學習;從學生的經驗、生活的和常識開始的學習;學生原生態思維自由參與的學習;學生情感、興趣、愛好、精神、生命參與的學習。

  課堂教學變革是核心素養落地的切入點、突破點和成長點。如上所述,本書告訴我們,為什麼而教、教什麼、怎麼教的問題。作為一名教師,在消化吸收它的基礎上,我會試著改變課堂教學,紮紮實實,一步一步地踐行核心素養導向下的教學觀,以學生為中心,讓核心素養落地,促進學生智慧地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