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數學說課稿> 四年級數學說課稿(精選15篇)

四年級數學說課稿

四年級數學說課稿(精選15篇)

  作為一位優秀的人民教師,總歸要編寫說課稿,藉助說課稿我們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那麼寫說課稿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四年級數學說課稿,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四年級數學說課稿1

  一、教材分析:

  《簡單的週期》是蘇教版課程標準教材小學數學四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的教學內容。本課的重點難點是根據物體的排列規律,確定某個序號所代表的是什麼物體或什麼圖形。

  教學目標是:

  1、讓學生結合具體情境探索並發現簡單週期現象中的排列規律,能根據規律確定某個序號代表的是什麼物體或圖形。

  2、讓學生主動經歷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過程,體會畫圖、列舉、計算等不同的解決問題的策略。

  3、讓學生在探索規律中體會數學與生活的聯絡,獲得成功的體驗。

  二、教法與學法:

  1、創設有助於學生自主探究的情境,重視學生的自主探索,理解不同的解題策略。

  2、營造合作學習的氛圍,鼓勵他們互相合作,共同提高。

  3、結合生活,讓學生在應用數學知識的過程中,感受數學在生活中的意義。

  三、教學思路

  根據教材特點,我設計了六個主要的教學程式:第一部分透過學生熟悉並感興趣的卡通動物匯入新課;第二部分在現實情境中,獨立探索規律;第三部分透過不同的習題和方法,使學生對解決這類習題的方法得到提升;第四部分是運用規律,分析、解決現實生活中的一些實際問題;鞏固和深化學生對規律的認識。第五部分是總結評價,延伸規律,欣賞介紹生活中存在的一些規律。第六部分是遊戲,拓展學生思維。

  1、創設情境,引出規律。

  在課的一開始,我先出示了學生熟悉的串珠活動,先串綠色,再串黃、藍、紅色的珠子,並按順序又出示了一組,讓學生猜接下來我會串什麼顏色?其實這時學生已經體會到我是按一定的順序串的,也就是有一定的規律,所以很快地能猜出我接下來要串的顏色。然後指出,今天我們要一起來找規律。使學生先初步明確今天這節課的學習任務。[利用串珠活動激發學生的興趣,在我出示了2組後,學生腦海中已經建立了有規律排列的表象,因此學生都能猜對,進一步感知物體的排列是有規律的。從而把這樣的感知運用於例題圖中,讓學生找出規律。]

  出示了例題圖,讓學生觀察,說說場景中有些什麼,初步感受彩燈、彩旗、盆花這些物體,觀察這些物體的擺放說說你發現了什麼?從對這些物體的觀察中發現,這些物體的擺放是有規律的。正因為這些物體擺放整齊有規律,才會這麼賞心悅目,使學生體會數學美,有效地激發了學生自主探索規律的積極性。[在這裡,我原先讓只學生說一說他們擺放的規律是什麼,但我覺得應該在課件中演示出來這樣的規律,於是我加上了一些圈來表示,達成統一的認識。]

  2、自主探究,理解規律

  這一環節是本課教學的重點。首先多媒體出示問題照這樣擺下去,左起第19盆是什麼顏色的花?理解題意後,讓學生自己動手操作,把自己的想法表示出來。

  在這一過程中,我給予學生充分的時間獨立思考、自主探索解決問題的策略。由於不同的學生在許多方面存在著差異,學生想出了多種辦法,有的學生用畫一畫的方法畫出是藍花。這些方法都能解答這一題。但重點我討論了學生提出的計算的方法。用19÷3=6(組)……1(盆)。根據這個算式,先讓學生具體地說一說19、3、6和餘數1各表示什麼。學生很清晰地進行了表達:一共有19盆花,以一盆藍花、一盆黃花、一盆紅花為一組,共分成了6組還多一盆。我緊著提問,根據這個算式你又是怎樣判斷出是藍花呢,把學生的重心引到餘數上。體會到第19盆花就是第7組的第1盆,因為每組的花都是相同的,所以只要看每組的第一盆是什麼顏色就可以了。[在講解的過程中,我還利用課件用圈表示出這19盆花,每3盆為一組,分成了6組,讓學生一看就知道剩下的一盆是第7組的第一盆。]

  [在探究盆花的擺放規律時,給予了學生充足的時間,讓學生獨立思考、自主探索解決問題的策略,發展了創新意識。透過充分的交流,展示了多樣的解決問題策略。並注意引導學生不斷地最佳化解決問題的策略。]

  3、獨立嘗試,選擇方法

  接下來我讓學生先運用自己喜歡的方法繼續探索解決彩燈的第1個問題。在交流中,學生有的還是用了畫圖的方法,有的用了計算的方法,隨即我提問,為什麼不用推想的辦法呢?從而讓學生理解推想的方法只適用於兩個物體為一組的規律排列。於是排除了都用推想這個辦法的簡便性。接著問學生那第20盞是什麼顏色的燈呢?這回大多數學生都體會到用畫圖的辦法非常麻煩,於是順理成章地把學生引到用計算的方法上來,體會到計算的簡便。其中求第23盞彩燈是什麼顏色的算式中沒有餘數,這裡就要讓學生重點理解說一說沒有餘數表示了什麼,讓學生總體地瞭解有餘數時及沒有餘數時的判斷方法。[在這裡,本來課件中顯示出來的是用不同顏色的圈代替彩燈體現它的規律,現在我覺得直接在這個圖上表示出來更清晰,學生更容易理解]這一小題著重是讓學生判斷體會出用算式計算的簡便。接著我就直接提出要求讓學生用算式計算彩旗的題目,讓學生做完後觀察這幾個算式,發現得數的規律,當得數是幾時就是每組中第幾面旗的顏色。在這裡我也覺得在彩旗的圖上用圈把它呈現的規律體現出來比較明顯。因為這裡我發現有少數學生還是以為這是兩面旗為一組的,這樣比較清晰。

  接下來我透過三題的排列規律出示定義:像上面這樣同一事物依次重複出現叫做週期現象。接著我讓學生你能舉例說說生活中的週期現象嗎?

  學生口答後,教師出示圖片欣賞(生活中的週期現象)

  四、全課總結,拓展延伸

  總結全課中,讓學生說說你有什麼感想與收穫,有什麼想說的,告訴學生今天學習的規律都是週期性規律,在碰到這樣的規律時可用計算來解決問題。然後再讓學生欣賞一些生活中的規律,體會它的美及在生活中運用,同時也陶冶了學生的情操。學生興趣很高,但重點是讓學生學會運用知識解決問題。

四年級數學說課稿2

  一、說教材。

  數學第七冊加法各部分之間的關係例1、例2。

  小學數學教學,不僅要教學生掌握一定的計算技能,還必須掌握一些數學理論知識。加法各部分之間的關係是小學數學中重要的理論知識之一。這一理論知識雖然比較抽象,但卻更深刻地反映數量關係的一般規律,掌握這一規律,可以加深理解加法各部分之間的關係,提高檢驗加法運算結果的能力,可以使學生更合理地進行計算,同時抽象思維得到發展。教材引入了求未知數x的計算,為以後學習解簡易方程作了準備。教學用列出含有未知數x的等式解一些簡單應用題,開闊了學生的思路,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併為學習列方程解應用題做較好鋪墊。這一小節教材內容的展開,是透過一組用實物圖表示的加、減法應用題,引出新知識。透過觀察、比較,歸納出知識規律,用數學語言敘述相互聯絡,從而逐步抽象概括出"一個加數=和-另一個加數",並透過已有的知識運用規律,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主動性,進一步掌握規律。

  教學目的:1.使學生掌握加法各部分之間的關係,並能應用這些關係對加法進行驗算和求未知數x。2.培養學生初步的判斷、推理、抽象概括能力。3.培養學生驗算的學習習慣。

  教學重點:啟發學生髮現"一個加數=和-另一個加數"這一規律,並能正確運用這一規律。教學難點:概括、推理一個加數=和-另一個加數。

  教學關鍵:透過對加、減法算式的觀察、比較總結規律。教具準備:投影儀、投影片、卡片。

  二、說教法。

  根據本節課教學內容,結合學生心理發展特點及認知水平,透過預習、算式比較,引導學生髮現規律。教學中,以啟發式為指導思想,採用比較對照、發現教學的方法。

  三、說學法。

  遵循學生的認識規律,充分發揮其主體作用。教師根據知識結構和認知結構,引導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組織學生有次序、有重點地觀察,並進行比較;組織學生概括、推理、總結;組織學生閱讀教材整體回顧。透過學生的實踐活動,鞏固、運用所學知識。從而使學生學得活潑、主動,更好地長知識、長智慧,"肯學"、"會學"、"學會"。

  四、說程式。

  (一)複習準備

  1.卡片口算(題略)。

  2.填空並說出括號裡表示什麼數,你是怎樣算出來的。()+18=35130+()=250這兩組基本題的設計,其作用一是加強整數四則基本功的訓練;二是為學好新課做鋪墊。一開始,就抓住了新舊知識的連線點和新知識的生長點。

  (二)探究新知。

  (1)投影片出示(1)圖,讓學生說出圖意,並列式計算。35+25=60(本)引導學生說出加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稱。根據學生的回答分別寫出加數、加數、和。然後引導學生概括出基本關係式:加數+加數=和。

  (2)投影片出示(2)、(3)圖,讓學生根據圖意列式計算。教師板書:60-25=35(本)60-35=25(本)

  (3)引導學生把(2)、(3)題所列出的算式與(1)題所列出的算式對照,透過觀察、比較引導學生思維。

  提問:1.(2)、(3)題所列出的算式中的每個數在算式(1)中各是什麼數?(誰是已知的?誰是未知的?2.同(1)題相比較,已知、未知有什麼變化?要求的是什麼數?3.變化規律是什麼?

  明確:(2)、(3)題都是求加數。引導學生觀察、比較,經過討論歸納出:一個加數=和-另一個加數。要求學生根據圖意列出一道加法算式和兩道減法算式,並引導學生觀察比較螢幕上出現的三個算式,讓學生進一步對照比較,反覆討論後,要求學生用數學語言抽象概括出在加法中求加數的關係式。這在思維要求上體現了由淺入深,由具體到抽象的原則。

  (4)運用加法各部分間的關係,驗算加法。①讓學生說出怎樣利用關係式:一個加數=和-另一個加數檢驗加法。(看書30頁做一做上三行)。②嘗試練習,375+89=454強調要用減法驗算。(訂正時,讓學生說思考過程)。

  3.學習例2。

  (1)練習填空引入,()+8=15引導學生明確:先判斷要求的是什麼數,用哪個關係式計算。以往算式中的未知數用()表示。現在我們用"x"表示。在練習中,教師抓住加法算式中的(),有機地引導學生改寫成x,這樣過渡自然。

  (2)出示例2:x+15=40提問:①在等式x+15=40中,x表示什麼數?怎樣求未知數x?根據是什麼?

  ②書寫的格式怎樣?強化書寫格式。(每算一步,等號要對齊)。

  (3)培養驗算習慣。把25代入原式中的x,看等式兩邊是否相等。利用知識的遷移規律,在知識的生長點上下功夫,將求未知數x與填加法算式中的()相結合,新的知識概念納入原有知識結構之中,得以同化。

  (4)練習例2下面的"做一做"。要求說出解題依據,檢驗。(注意及時糾正錯誤的書寫格式)。

  (三)鞏固練習

  (題略),練習過程中及時反饋,及時調控,提高練習質量。

四年級數學說課稿3

  一、說教材

  (一)教學內容

  《溫度》是北師大版小學數學四年級上冊第七單元<<生活中的負數>>中的第一課。它是學生認識萬以內的數、小數、分數以及體會萬、億等大數的實際意義基礎上進行教學的。由於每天氣溫的變化是與日常生活緊密聯絡的。因此,教材透過天氣預報圖介紹北京等地的溫度,使學生了解零下溫度的表示方法,並初步理解負數的意義。教學時,應從學生實際經驗出發,引導學生透過觀察,自主地進行探究,體驗兩個相反意義量之間的關係。為了更好地體現學生的主體性,我引導學生完成以下教學目標。

  (二)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透過收集資訊,讓學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理解正負數的表示方法。感受引入負數的必要性,並會正確讀寫,會比較兩個零下溫度的高低。

  思維能力目標:在教學中透過各種數學活動注重培養學生觀察比較能力,自主探究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透過創設各種生活情景,讓學生體會數學與生活緊密聯絡,激發學生積極主動性和興趣。

  (三)教學重點、難點與關鍵:

  1瞭解天氣預報中零下溫度的表示方法,並能正確讀寫。

  2正確比較兩個零下溫度的高低。

  3讓學生經歷調查氣溫活動的過程中,從中積累感性知識,並透過討論、交流把感性知識昇華為理性認識。

  二、說教法

  溫度對學生來說是很抽象的,如何把理性的知識轉化為學生感性認識?我是這樣設計的:

  1情景創設,激發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因此,本節課我創設了各種情景,如看一看、做一做、摸一摸、猜一猜、測一測,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由對“活動的興趣”發展為“數學的志趣”。

  2聯絡生活,體驗感悟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聯絡生活實際學數學。因此本節課,我採用了“聯絡生活體驗感悟”的教學方法,使學生體會到數學源於生活,還要還原於生活。

  三、說學法

  新課程倡導自主,探究,合作,實踐的學習方式。因此本節課我教給學生這樣的學習方式:自主探究,動手實踐,合作交流,敢於創新。讓學生自己探索零下溫度的表示方法和意義。另外,教給學生養成願意與人合作,交流的學習習慣。

  四、說教學手段

  恰當先進的教學手段對一節課的成功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本節課我利用多媒體的聲,光,色,圖的配合,給學生營造了一個詩一般的意境,使學生產生身臨其境之感,引起學生情感上的共鳴。有效地開啟學生思維的閘門,激發聯想,激勵探索,使學生樂學,愛學。

  五、說教學流程

  第一環節,交流資訊素材,提供資源

  新課開始,我是這樣匯入的,課前老師讓同學們對全國一些大城市的氣溫進行調查,誰願給大家說一說你調查的方法與調查結果。學生展示收集的資訊,並交流調查的方法,教師結合學生的彙報將相關的資料板書在黑板上,如:-2℃、0℃、5℃、15℃、12℃等。請同學觀察這些資料,每個資料後面都由一個“℃”它讀作攝氏度,用字母℃來表示,是計量溫度的單位。如果讓你們把這些資料進行分類,你認為分成幾類,在學生彙報的基礎上,我加以整理並對溫度的寫法加以規範。

  關於溫度,你們已經知道了什麼?你們還想知道什麼?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和溫度有關的知識,

  【意圖:課前讓同學們調查各大城市的氣溫,使學生感受到數學與生活是密切聯絡,同時學生在調查的過程中採用了不同的方法、看電視、上網查詢、看報紙等等,培養學生收集資訊的能力,體會到獲取知識的渠道是多種多樣的。】

  第二環節操作觀察,主動構建

  1體會溫度表示的意義。

  同學們,你們想當天天氣預報員嗎?今天老師給大家帶來了一份天氣預報圖,請同學們仔細觀察,你們都看到了什麼?和小組成員交流一下,待會請你當天氣預報員給大家解說一下。

  【意圖:這一環節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透過觀察,交流。使不同層次的學生在交流中得到提高,思維得到拓展。通過當天氣預報員,既新鮮又富有挑戰性,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學生彙報的基礎上,我提出了兩個問題

  (1)北京-2~5℃表示什麼?

  (2)-2℃表示什麼?

  讓學生自主解決,體會溫度表示的意義。

  2認識溫度計

  我們認識了這麼多的溫度,那它是怎樣得到的呢?是啊,它們是用溫度計測量出來的,讓我們一起來認識一下溫度計,請同學們仔細觀察,把你的發現和疑問說一說。學生在質疑與釋疑的過程中認識溫度計,知道溫度計上有刻度、水銀指示柱,並會讀寫溫度計。

  【意圖:我給學生充分地思考、探討的時間和空間,充分發揮學生的集體智慧,培養學生自主探究的精神。】

  3用溫度計

  我們已經認識了溫度計,下面我們用自制的溫度計把這幾個城市的最高氣溫和最低氣溫表示出來。重點引導學生對比零上12℃和零下12℃不一樣。這種現象說明了什麼?

  【意圖:讓學生利用學具標出幾個城市的最高氣溫和最低氣溫,學生在動手操作與比較的過程中,體會到我國地域寬廣,同一時間,各個城市的溫度是不同的,南方城市的溫度高於北方。】

  4感受溫度的高低

  請同學們拿出課前準備的一杯熱水和一杯冷水,用手分別摸一摸,感受一下水的溫度,並猜一猜兩杯水的溫度各是多少?然後用溫度計分別測一測兩杯水的溫度。

  【意圖:透過摸一摸、猜一猜、測一測等活動,讓學生感受溫度的高低,並學會測量溫度。】

  5溫度大小的比較

  機靈狗還給我們帶來了拉薩的氣溫,你能讀出來嗎?拉薩的最高氣溫是零下3℃,最低氣溫是零下20℃。讓學生用剛才學習的方法把它表示出來是-20~-3℃。-20~-3℃哪個溫度高,哪個溫度低,為什麼呢?在學生充分討論的基礎上,我用課件進行演示。接著讓學生比較另兩個溫度的大小。

  【意圖:透過情景圖和溫度計,讓學生初步學會溫度大小的比較,並總結出比較的方法。】

  第三環節:實踐應用拓展新知

  在這個環節,我設計了四個針對性的練習:

  1出示第一題讓學生結合溫度計讀出個城市的氣溫,並加以比較,透過想一想,使學生將學到的數學知識靈活應用於實際生活。

  2連一連,聯絡學生的生活實際,體會到同一樣物體,所處的環境不同,溫度也會發生相應的變化,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

  3讀一讀,透過讀一讀,使學生知道,溫度在我們生活中應用非常廣泛。

  4試一試,透過練習,讓學生明確要標出個城市的氣溫,應先確定0℃。

  第四環節:總結交流課外延伸

  同學們,這節課我們研究了溫度中的學問,現在你對溫度有什麼新的認識?學生總結匯報後,我揭示正數、負數的意義,並提出:關於負數,你還想知道什麼?

  【意圖:“學起於疑,又終於疑。”當學生總結匯報後,我提出關於負數,你還想知道什麼?獨具匠心的設計讓學生帶著疑問走出課堂,為後繼的學習打下伏筆。】

  六、說板書設計

  我的板書是與學生共同完成的。這樣的板書條理清晰、直觀形象,一目瞭然,突出了教學的重點,有利於學生更好地掌握和鞏固本節課所學的內容。

四年級數學說課稿4

  各位老師:你們好!今天我說課的是小學教材第三冊的《秋遊》。

  教材分析:

  這是一片情景交融的散文。全文生動地描繪了同學們在老師的帶領下去郊外遊玩的情景,表現了孩子們沉浸在秋天大自然的歡快心情。全文共有4個自然段。第一自然段簡要敘述了同學們在老師的帶領下去郊外秋遊。第二、第三自然段分別描寫了秋天的天空和田野的美麗景象。作者按照從天上到地面的順序,抓住秋天裡天空、白雲、稻子、高粱、棉花等形態和色彩上的特點,描繪了一幅充滿生氣的秋景圖。第四自然段敘述了同學們秋遊時在草地上盡情玩耍的情景,充分展現了同學們在大自然的懷抱中盡情享受的愉快心情。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透過對課文的朗讀、感悟,感受秋天的美好景象,激發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3、會用“有的……有的……有的……”說一句話。

  教學重點:

  1、能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緊扣文中的詞句,把觀察、想象、朗讀結合起來。讓學生感悟意境美和語音美培養其語感。

  教法學法:

  整堂課的教學運用了多媒體課件創設了生動的情境,以讀代講,在讀的過程中緊扣文中的詞句,把觀察、想象、朗讀結合起來,對學生進行語言文字的訓練,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學法與教法相適應,採用“看看——讀讀——想想——說說“的學習方法,讓學生用心體驗,用情表達。

  教學過程:

  一、談話激趣,揭示課題

  小朋友們,炎熱的夏季過去了,秋姑娘已悄悄來到我們身邊,你發現了嗎?(生自由說)在這金風送爽、天朗氣清的美好的季節,有一群小學生,跟著老師去郊外遊玩。想不想知道他們去哪遊玩,看到了什麼,玩的開心嗎?(板書課題)齊讀課題。

  二、創設情境,朗讀感悟

  1、師範讀第一自然段 。理解“漸漸”,指導讀好"漸漸"。用"漸漸"說一句話。指導朗讀。

  2、(課件播放藍天白雲畫面),你們看到什麼?覺得秋天的天空怎麼樣?(美)課文的哪一個自然段描寫秋天的天空?女生讀課文。生討論交流

  (1)秋天的天空是怎麼樣的?

  (2)除了藍天還寫了什麼?白雲像什麼?

  (3)天上的白雲真有趣,它們有時像白兔,有時像綿羊,聯絡平時所看到的來說說天上的雲還像什麼?句式練習(課件出示句子):藍藍的天空一望無邊,幾朵白雲有時像( ),有時像( ),有時像( )。指導朗讀。

  3、(課件播放田野畫面)說說農田的景色。課文哪個自然段寫了農田的美景,男生讀。小朋友,你們覺得農田美嗎?美在哪裡?(學生自由討論,師相機板書)你能來說一說,田野裡稻子黃了,黃得怎麼樣?高粱紅了,紅得怎麼樣?棉花白了,白得怎樣嗎?可以只說一種,也可以說兩種,能說三種就更好了。(課件出示句式):農田裡,稻子黃了( );高粱紅了( );棉花白了( )。學生練說。(各自練,指名說)指導朗讀。

  4、(課件播放田野畫面)同學們在郊外玩得怎樣?書上是怎麼寫的?師引讀第四自然段。大家玩得開心嗎?(板書:開心)從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大家玩得十分開心?請小朋友邊讀課文邊圈畫相關的詞語。指導理解。練習用“有的……有的……有的……”說話。齊讀第四自然段。

  三、課外拓展,深化主題

  1、(課件播放秋天果園的畫面),看後練說秋天到了,果園裡( ),( ),( )。

  2、(課件播放秋天的山村畫面看後練說,秋天到了,大雁( ),楓葉( ),許多樹都( )。

四年級數學說課稿5

  對於本節課我將從教材分析、學情分析、教學目標及教學過程等多個方面進行闡述。首先談談我對教材的理解

  一、教材

  《平均數》是選自人教版四年級下冊的內容,它是在學生認識條形統計圖、並能根據統計圖表進行簡單的資料分析之後進行教學的。在統計中,平均數常用於表示統計物件的一般水平,它是描述資料集中程度的一個統計量,可以反映一組資料的一般情況,也可以用它進行不同組資料的比較,以看出整體之間的差別,可見平均數是統計中的一個重要概念,讓學生學習平均數的知識,不僅是為了掌握求平均數的方法,更重要的是理解平均數在統計學上的意義及平均數在生活當中的作用。

  二、學情

  本節課所面對的是四年級的學生,他們已經具備平均分的基礎知識,並且有初步的合作意識與合作能力。但是平均數對於學生來說是一個全新的概念,所以應著重讓學生理解平均數的意義並在此基礎上掌握計算平均數的方法。這就要求作為老師的我需要結合學生特點採用合適的教學手段及充分利用教具學具等資源在上課過程中給學生多加引導。

  《課程標準》對這部分提出的要求是“透過豐富的例項,瞭解平均數的意義,會求簡單資料的平均數(結果為整數)”。為此,教學中我們不能只停留在“簡單地給出若干資料,讓學生計算出它們的平均數”上,而應充分引導學生理解“平均數”概念所蘊含的豐富、深刻的統計與機率的背景,幫助他們認識到平均數在現實生活中的實際意義與廣泛應用,並能在生活情境中運用它去解決實際問題,從而獲得必要的發展。

  三、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理解平均數的意義,初步學會簡單的求平均數的方法。

  2、過程與方法目標:學生經歷用平均數知識解決簡單生活問題的過程,積累分析和處理資料方法,發展統計觀念。初步感知“移多補少”“對應”等數學思想。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感受平均數在生活中的應用價值,體驗學習數學解決實際問題的樂趣。

  基於以上分析,本節課的重點難點就顯而易見了,重點是XX,難點是XX

  四、教學重難點

  重點:理解平均數的含義,掌握求平均數的方法。

  難點:藉助“移多補少”的方法理解平均數的意義,並能用平均數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五、說教學方法

  由於平均數意義比較抽象、難以理解,我儘量透過讓學生動手操作,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方法,創造有利於學生主動求知的學習環境。

  在學法指導上,我重視觀察法、比較法、發現法和討論法等應用,充分調動學生各種感官,培養學生善於思考,並相信自己有能力找到獲取新知的途徑。

  接下來重點說說我的教學過程設計,我把教學過程分為四環節,首先是創設情境,激趣匯入環節

  六、教學過程

  1、創設情境,激趣匯入

  課程開始我會創設一個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這樣一個情境:

  出示兩個粉筆盒甲和乙,甲盒中有9根粉筆,乙盒有5跟粉筆,我想請同學們幫忙,怎麼樣才能讓兩個粉筆盒中的粉筆一樣多?

  由於這個問題本身並不難,學生進過簡單思考後能很快得出只需要把甲盒中的粉筆拿一根到乙盒中。這是我會請學生代表來體會移動粉筆的這一過程。

  當操作完成後我會提問:現在每個盒子中都有7根粉筆,這個7是什麼數呢?

  像這樣把幾個不同的數,透過“移多補少”的方法,得到相同的數,這個數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平均數,讓我們來一起認識它吧。

  【設計意圖:這樣的設計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入手,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讓學生在移動粉筆的過程中初步感知平均數,在把多的分給少的過程中滲透“移多補少”的思想為後面教學打下基礎,並順利引入課題】

  這樣就過渡到了我的下一個教學環節

  2、理解含義,探求方法

  在這一環節中我首先會說,同學們,保護環境是我們每個人的責任。課外時間同學們可以留心收集礦泉水瓶,這不僅可以保護環境,還可以讓廢物得到再利用,為我們生活節約資源。並出示例1,小紅、小蘭、小亮、小明收集礦水泉瓶的統計圖。

  給一定時間讓仔細觀察統計圖,你能從圖中獲取哪些資訊?他們四個人收集的礦泉水瓶的個數一樣多嗎?同學們想一想,如果要求他們平均每個人收集多少個,是什麼意思呢?你怎樣理解“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個瓶子?”你怎樣才能讓他們的瓶子數量一樣多呢?對於這些問題我會組織學生在小組內討論,相互說一說,然後指名彙報。並用課件展示統計圖的變化過程。

  在學生理解這一動態過程後我會總結:我們透過把多的礦泉水一出來,補給少的,使得每個人的礦水泉瓶的數量一樣多,這種方法叫做移多補少。利用這種方法能夠求出他們四個人平均每個人收集的礦泉水瓶的個數。

  為了進一步加深學生對移多補少這一方法的理解,我會再次舉例:我們要求6、7、8三個數的平均數,就可以把8移1給6,這一三個數就變成了7,它們的平均數就是7。

  之後我會再次提問,要求他們每人平均收集了多少個礦泉水瓶,還可以怎麼想呢?把他們收集的礦泉水瓶平均分成4份,必須先求什麼?預設學生能夠回答要求他們一共收集了多少個礦泉水瓶,那麼怎麼求呢?根據學生的回答板書,並引導分成四份其實就是總數除以4,這時我會趁熱打鐵,順勢總結出要求平均每個人收集了多少個礦泉水瓶可以用總數量/總分數=平均數來計算。

  【設計意圖:這樣的設計注重讓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透過解決平均每人收集多少個礦泉水瓶的問題,引導學生思考並理解求平均數的方法,掌握“移多補少”以及“先求和再平均分”的數學方法。體現了教師主導,學生主體這一教學理念,也讓學生在有趣的教學情境中獲得知識極大挑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學生初步掌握求平均數的兩種方法後,為了加深學生對平均數概念的理解我會再次呈現這樣一個問題,我們透過移多補少和計算,求出平均每人收集了13個礦泉水瓶,看這個平均數13,它是不是每個人真正收集的礦泉水瓶數量?

  引導學生體會13不是每個人真正收集的礦泉水瓶數量,而是4個人的總體水平。

  平均收集13個礦泉水瓶,不是每個人真正收集的數量,是一個“虛擬”的數,反映了這組收集礦泉水瓶數的情況。

  【設計意圖:以上環節的設計很好的實現了對平均數計算方法的講解,也讓學生理解了平均數的內涵,突出重點突破難點的同時也實現了本節課的教學目標。】

  在此基礎上問學生在生活中你還在哪些地方或什麼事情中遇到或用到過平均數嗎?舉例說一說。

  【設計意圖:這樣讓同學們在現實生活中尋找例項,感受數學源於生活又應用於生活,並體會學習數學的樂趣和成就感】

  3、鞏固提高,隨堂練習

  下面是四年級的4個班的學生回收廢紙的情況:第一個星期回收了56千克,第二個星期回收了48千克,第三個星期回收了40千克。

  (1)平均每個星期回收多少千克廢紙?

  (2)平均每個班回收了多少千克廢紙?

  【設計意圖:這個習題的設計主要是為了鞏固本節課所學知識點,並培養學生用數學知識去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形成技能發展創新思維】

  4、拓展延伸,小結作業

  小結環節我會這樣提問:今天我們學習了什麼?你們覺得自己學的怎麼樣,學懂了沒有?在課後讓同學們調查家人的身高及體重,算出平均身高和平均體重。

  【設計意圖:這個作業的設計,既可以鞏固新學知識,掌握平均數的計算方法,學會計算簡單的平均數,又可以提高學生的合作能力及收集資訊的能力。同時讓學生再次感悟平均數與生活的緊密聯絡】

  七、說板書設計

四年級數學說課稿6

  1、說課內容:

  江蘇教育出版社小學數學四年級上冊第48頁的例題,以及相關的練習題。

  2、教材分析:

  “探索規律”是《數學課程標準》中“數與化數”領域的部分。學生在第一學段已經接觸過直觀、簡單的“找規律”方面的內容,但作為一個獨立的單元出現在教材中還是第一次。其內容是讓學生探索兩種物體間隔排列中的簡單規律,並進行簡單應用,教材以有趣的童話場景為素材,引導學生探索生活中一些簡單的數學規律,學習這樣的內容,可以使學生運用已有的數學學習方法和經驗,發現數學規律,感受數學的探索性,以及數學的價值,建立學好數學的自信心。

  3、設計理念:

  《數學課程標準》中明確提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因此,教師必須轉變角色,依據學生的特點,設計探索性和開放性的問題,給學生獨立思考,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機會,讓學生在觀察、猜測、試驗、歸納、分析和整理的過程中學習數學,理解數學。為了做到這一點,在教學時透過讓學生看一看,擺一擺等實踐活動中,瞭解“規律”,初步建立“規律”的概念。

  4、教學目標

  (1)使學生初步體會和認識間隔排列的物體個數關係間的規律,初步學會聯絡發現的規律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2)使學生在探索活動中初步發展分析、比較、綜合與歸納等思維能力。

  (3)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絡,培養用數學觀點分析生活現象的初步意識初步能力,產生對數學的好奇心,逐步形成與人合作的意識和學習的自信心。

  5、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讓學生“找”出間隔排列的物體個數之間的規律,透過“找”培養學生的探索意識和學習數學的能力。

  教學難點:培養學生的邏輯推理能力和創新意識。

  6、教具準備

  教具:主題掛圖、教學課件。

  學具:每位學生準備小棒和石子。

  二、說教法

  1、在教學思想上,以學生為主,教師只是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讓學生始終參與在教學活動中。

  2、在教學方法上,採用直觀法、遊戲法、動手操作、引探等方法,從扶到放,讓學生在觀察、比較、嘗試、探索、練習、實踐操作過程中悟出規律和創造規律的方法。

  三、說學法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學習數學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因此,在教學中我十分注重引導學生,給學生提供“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實踐創新”等機會,讓學生在合作交流,操作的過程中找出規律。

  四、說教學程式

  (一)激趣匯入、揭示課題

  師:同學們,咱們來做個遊戲好嗎?遊戲名字叫“猜一猜”,請看:

  1、出示:

  你們猜一猜,下一個氣球是什麼顏色?

  2、出示:

  請你們猜一猜,中間應該擺上什麼水果才能使它們的排列有順序,且更美呢?

  師:你們真棒!能準確地猜出問題的答案。誰來說說,你們剛才在猜的過程中,是根據找什麼而猜出來的呢?

  生:找規律。

  師:對!你們找到了它們的排列規律。

  板書課題:找規律

  師:像這樣有規律的排列在我們身邊有很多很多,只要找到規律,就能解決很多疑難。今天,我們就來學習生活中一些常見的物體的排列規律。

  (二)創設情景、認識規律

  出示教學主題圖:小兔樂園

  師:老師帶領同學們參觀一下:小兔樂園!

  1、提出問題,小組討論

  師:請你們把在小兔樂園裡看到的和想到的跟小組裡的同學說說。

  2、觀察數數

  師:請同學們仔細觀察,每行物體有多少個,它們的排列有什麼特點?

  教師依次提出教科書上的三個問題,引導學生按三部分分別數一數,分別得出兩種物體的個數,然後按問題順序,根據學生數的結果,分別板書三行,顯現出各是多少。

  3、比較發現

  (1)師:比較每行兩種物體,你能發現什麼規律?先和你的同桌說說。

  (2)組織全班交流,讓學生用自己的話說一說發現了什麼規律,教師幫助學生把話說通順,清楚。

  4、歸納規律

  (1)師:透過觀察、比較、交流從、我們發現“小兔樂園”的情景中有怎樣的規律?

  (2)學生歸納規律。

  (三)理解規律

  擺一擺,比一比,誰能發現其中的規律

  (1)師:請同學們拿出你們的學具,用幾根小棒,在桌上擺成一排,再在每根小棒中間擺一個石子。數數小棒的根數和石子的個數,看看有什麼發現?把你們的發現告訴同桌,並與前面發現的規律比一比,一樣嗎?

  (2)組織全班交流

  (設計理念:這一環節是新知再現,對新知起到檢查、鞏固、提高的作用,對規律有著更深的理解,有利於教學目標的完成)

  (四)實際舉例,體驗規律美

  1、生活處處有規律

  師:你能在生活中找到有這樣規律的例子嗎?仔細想想,先跟同學說一說,再告訴全班同學。

  2、欣賞生活中的規律美

  展示生活中規律美的畫面

  (設計理念:將數學與生活聯絡,讓學生切實體會到數學的應用價值,同時也打開了學生的思維,拓寬學生的知識面。)

  (五)運用規律,解決問題

  為了鞏固新知識,發展學生思維,我設計了以下幾道題:

  1、小明放學回家經過一段馬路,他發現馬路的一邊有10根電線杆,且還發現每兩根電線杆中間有一個廣告牌,你能幫他算算共有多少各廣告牌嗎?

  2、河壩的一邊了75棵柳樹,每倆棵柳樹中間栽一棵桃樹,栽桃樹多少棵?

  3、沿圓形池塘的一週栽了25棵柳樹,每倆棵柳樹中間栽一棵桃樹,可以栽桃樹多少棵?

  (設計理念:前兩題是基礎鞏固題,最後一題是拓展延伸題。這樣的設計既有層次,又有坡度,對所學知識起到檢查、鞏固的作用,同時也發現了學生的思維能力。)

  (六)創造規律

  同學們可真行!能夠找到了規律,還能運用規律解決實際問題。現在老師考考你們:誰能以我們班的一部分男同學和一部分女同學進行排列,並使他們排列有規律可尋?

  (設計理念:運用現在的學習資源,發展了學生的創新意識)

  (七)總結歸納

  師:你能告訴同學們這節課你學會了什麼?(學生舉手發言)在生活中,在數學王國裡,還有更奇妙的規律等著你去探索。只要同學們用心觀察,認真思考,定能發現其中的奧妙!

四年級數學說課稿7

  說一說教材分析:

  《找規律》是蘇教版課程標準教材小學數學四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的教學內容。本單元內容是讓學生探索兩種物體間隔排列中的簡單規律,並進行簡單應用。本課教學的重點在於經歷間隔現象中簡單規律的探索過程;難點是用恰當的方式描述這一規律。教學目標是:(1)透過合作探究,找到“兩個物體間隔排列時,兩端的物體比中間的多1,中間的物體比兩端的少1”這一規律。(2)能夠利用這一規律解釋生活中的現象,解決生活中的問題。(3)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感受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化的思想 。

  教法與學法是:

  1、創設有助於學生自主探究的情境,重視學生的動手操作,鼓勵學生自主探究。

  2、營造合作學習的氛圍,鼓勵他們互相合作,共同提高。

  3、面向現實生活,讓學生在應用數學知識的過程中,感受數學的意義。

  下面,我重點來介紹這堂課的教學思路

  根據教材特點,我設計了六個主要的教學程式:第一部分透過遊戲,匯入新課,引出規律;第二部分在有趣的童話情境中,探索規律;第三部分透過動手操作,使學生對這類規律的認識得到提升;第四部分聯絡生活尋找規律,體會規律的廣泛性,鞏固和深化學生對規律的認識;第五部分是運用規律,分析、解決現實生活中的一些實際問題;最後是總結評價,延伸規律。

  一、遊戲匯入,引出規律

  在課的一開始,我和學生玩一個簡單的“跟我學”的小遊戲。然後追問:同學們學得都這麼快,這麼好,到底是怎麼回事呢?根據學生回答,指出遊戲中存在著規律的現象。(師板書:規律)

  然後順勢說明:就是我們再熟悉不過的雙手中,也存在著規律呢。不信?就讓學生把雙手背到後面去,不看手指,說一說一隻手上有幾根手指?每兩根手指之間有一個空擋,一共有幾個空擋?你還知道了什麼?

  學生交流得出:一隻手上有5根手指,空檔是4個,手指數比空檔數多1,空檔數比手指數少1。

  然後指出:其實像這樣的現象在我們身邊還有很多,我們一起到小白兔家去看看吧!

  [在這裡,我從學生喜歡的遊戲活動匯入,讓學生從簡單的遊戲中,初步感受生活中規律的存在,從而激發學生對新知的好奇心,為找規律奠定心理基礎。]

  二、創設情境,探索規律

  這一環節是本課教學的重點。(首先多媒體顯示:音樂聲中,小兔們在歡快地唱歌跳舞的場景)告訴學生在這一場景裡隱藏著一個規律,想不想把它找出來?

  然後以四人小組為單位觀察交流:自己從圖中獲取了那些資訊?這些資訊之間有什麼關係嗎?此時學生的觀察可能是無序的。在此基礎上我再引導學生有序觀察:圖上畫了幾組物體?每組有哪兩種?小兔子是怎樣排隊的?在小兔子中間還有什麼?(體會每兩隻兔子之間有一隻蘑菇)你能數一數有幾隻兔子幾個蘑菇嗎?

  接著再觀察另外的夾子和手帕,木樁和籬笆,樹和繩子這幾組圖,並根據學生的回答板書。再認真讀一讀這些資料,看圖想一想每組的兩種物體——兔子與蘑菇、夾子與手帕、木樁與籬笆、大樹與繩子的排列有什麼規律?他們的個數有什麼關係?並把自己的想法和小組裡的同學說一說。然後再透過全班交流使學生直觀地看到在每兩隻兔子之間有一個蘑菇,兔子的只數要比蘑菇的個數多1;在每兩個夾子之間有1塊手帕,夾子的個數比手帕的塊數多1……

  緊接著師提出:是不是有這種排列現象的兩種物體,它們的數量就一定有這樣的規律呢?下面我們透過實驗來找一找規律。(將板書補充完整:找規律)

  [以上環節,充分利用現代教育技術,為學生創設了現實的問題情境,突出了學生的主題探索活動,在學生隨意觀察初步感知資訊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有序地進行觀察、發現、交流,使每一位學生都經歷了不同的探索過程,有不同的體驗和發現,用自己的方式表達 發現的規律,增強他們探索、研究問題的興趣和能力。]

  三、動手操作,提升規律

  首先,請四人小組合作學習:每人任意拿幾根小棒在桌上擺成一排,並在每兩根小棒中間擺上一個圓片,將小棒的根數和圓片的個數分別填入表格中,並觀察小棒的根數和圓片的個數有什麼關係?

  然後進行集體交流,引導學生溝通與例題中發現規律的聯絡。思考:按其排列位置,小棒相當於上面例題中的哪些物體?圓呢?小棒的位置和圓的位置有什麼不同?這兩種物體的個數有什麼關係?

  接著再進行對比:透過操作發現的規律與在例題裡發現的規律一致嗎?能把發現的規律總結出來嗎?

  [這個環節,引導學生經歷數字化過程,進一步驗證規律。讓學生透過操作、觀察、比較、分析,再次經歷間隔排列的兩種物體的排列特點及個數關係的探究過程。溝通與例題中發現的規律的聯絡,使學生把獲得的具體的、感性的認識逐步上升為數學思考,初步感受有關的簡單數學模型。]

  四、聯絡實際,尋找規律

  首先請學生找一找,生活中這樣的規律現象,培養學生用數學眼光觀察周圍事物的意識和能力,溝通數學與生活的聯絡,啟發學生用數學思想審視生活,

  然後再請學生欣賞一組圖片:橋的欄杆;長廊;路邊的香樟樹和冬青;花欄;地磚;路燈;課桌;梳子;直尺;空調的葉片;學生的隊伍等,進一步感受生活中蘊含的規律,拓寬學生的思路,引導學生體會生活中規律的普遍性。

  五、運用規律,解決問題

  首先師指出:生活中這種現象還真不少,現在讓我們一起到馬路上來看一看(電腦出示“想想做做”第一題的圖)說一說你看到了什麼?這一題可以直接觀察,根據發現的規律得出答案。

  然後激勵學生聯絡實際思考、解決“想想做做”第二題“鋸木頭”的問題。

  接著再回到主場景中,現在有12只小白兔手拉手做遊戲,每兩隻小白兔之間有一個小蘑菇,想一想應該有幾個小蘑菇?

  如果12只小白兔想圍成圈做遊戲,每兩隻小白兔之間有一個小蘑菇,那應該有幾個小蘑菇呢?這裡,學生可能有兩種不同的意見,應引導他們爭論。

  為了更好地幫助學生理解圓形排列的物體的規律,我採用多媒體來進行模擬實驗:把12只小兔分別用12個數字來表示 /article/,如果每兩個數字之間出現一個蘑菇,有多少個蘑菇呢?仔細瞧,數字們要變魔術了!課件演示12個數字圍成一圈,形成一個鐘面(鐘面是學生比較熟悉的,透過以前的學習,都知道鐘面上有12個數字和12個間隔)。然後師再提問:現在蘑菇的個數有變化嗎?為什麼?這樣的排列又有著怎樣的規律呢?

  [以上環節的設計,充分發揮多媒體的優勢,化靜為動,使學生體會到在直線上的間隔現象與封閉圖形的間隔現象之間的聯絡與區別,體會規律的發展變化,啟發學生根據實際情況正確解決問題。]

  六、總結評價,延伸規律

  首先請學生談談,這節課找到了什麼規律?是怎麼找到規律的?利用規律我們可以幹什麼?一起歸納總結:透過觀察、數數、畫圖、擺學具等方式發現了一一間隔排列的兩種物體,如果排成一行,排在兩端的那種物體就比排在中間的物體多一個;如果排成圓圈,兩種物體的個數就一樣多。

  最後佈置一個實踐性作業:運用課上找到的規律,結合生活實際,做一個小小的設計。(如用彩燈佈置教室,用美麗的圖案打扮自己的臥室,設計美觀大方的廣場,設計有創意的遊戲等。)

  [透過佈置開放性的作業,進一步把所學的知識和現實生活聯絡起來,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使學生體驗數學的價值。]

  我的說課完畢,謝謝!

四年級數學說課稿8

  大家好,我是xxx

  今天很高興能在這裡跟大家分享我的說課,我說課的題目是《買文具》。

  結合新課標的理念以及我對本節課的理解,下面我將從教材、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教具和學具的準備、教法與學法、教學過程、板書設計七個部分來闡述我的教學思路。

  一、說教材

  本節內容選自北師大版小學數學四年級下冊教材33頁第三單元《小數乘法》的第一課時。在學習小數乘法的意義之前,學生已經學習過“元、角、分與小數”、“小數的意義”、“小數的加減法”,掌握了“整數乘法的意義”。本節課將透過類推遷移,藉助連加、元角分的轉化和直觀模型三種方式,把整數乘法的計算方法推廣到小數乘法中去,從而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小數乘法的意義。

  二、說教學目標

  【基於對教材內容的分析和學生的個性特點,我希望學生學完本節課能夠達到以下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藉助面積模型,探索簡單的小數乘整數的計算方法,

  (2)能正確進行簡單小數乘整數的口算,並能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2.過程與方法:

  透過具體情境和實際操作,瞭解小數乘法的意義。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培養學生的遷移類推能力,轉化方法的數學思維。

  三、說教學重難點

  【由於一節課的時間有限,我們不可能面面俱到,抓住重難點教學,才能提高課堂的實效性。】所以我把本節課的重點定為小數乘整數的意義。而探究小數乘整數的計算方法,計算簡單的小數乘整數的得數作為本節課的難點。

  四、說教具、學具的準備

  本節課透過創設具體情境引導學生進行學習,所以藉助鉛筆,橡皮擦,直尺,卷筆刀等文具為學生提供場景,以多媒體課件輔助教學,借用面積模型幫助學生理解小數乘法的意義。

  五、說教法與學法

  由於四年級學生的思維形式正由形象思維過渡到抽象思維的階段,所以在本節課中我主要採用情境教學法,類推遷移法,多媒體輔助進行教學,而學生的學習主要採用小組討論,合作探究。整個課堂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

  六、說教學過程

  本節課我將從複習舊知、探索新知、鞏固練習、課堂小結和佈置作業五個方面組織課堂教學。

  第一環節:複習舊知

  通過幾道與“整數乘法的意義”、“元、角、分與小數”以及“小數加法”有關知識的練習,為接下來新知識的講授做好類推遷移的準備。

  第二環節:探索新知

  為了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本節課將創設文具店一角情境,在文具架上擺好標有價格的鉛筆、橡皮、直尺、卷筆刀等文具。

  教師引導後進生提取數學資訊,給予他們自信,同時教育學生要愛惜文具。繼而讓學生各抒己見,提出數學問題。

  接下來將從學生提出的眾多問題中,挑煉出幾個問題進行解決。

  買4塊橡皮擦需要多少錢?此題引導學生列出式子:0.2×4,那它的結果等於多少呢?由學生小組內展開討論,併合作探索,找到解決此題結果的方法。

  在學生找到解決方法後,由組與組PK,彙報成果。教師根據學生的彙報進行板書:

  (1)連加:0.2+0.2+0.2+0.2=0.8(元)(根據乘法意義化乘為加,用小數加法的知識解答,為後面講解小數乘整數的算理提供知識基礎)

  (2)轉化法:(把元轉化成角,變成整數乘法)

  0.2元=2角

  2×4=8(角)

  8角=0.8元

  也就是說0.2×4=0.8(元)

  【以上兩種方法都能算出0.2×4=0.8,接下來課件出示課本中笑笑的方法,鼓勵學生利用已經學過的小數的意義來解說0.2×4的意義】

  【藉助面積模型,讓我們更直觀地看到,小數乘整數的意義與整數乘法的意義相同,是求幾個相同加數的和的簡便運算。】

  為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繼續引導學生小組合作,計算買3把尺子需要多少錢?【這一環節的設計主要是讓孩子們感受到演算法的多樣化,並將前面學習的方法加以運用。】

  第三環節:鞏固練習

  針對本節課的學習內容,考慮到大班教學的特點,學生程度的差異,我有針對性的選擇習題,由淺及深,使學生進一步掌握小數乘整數的意義和計算方法。

  第四環節:課堂小結

  在本節課的尾聲,我將丟擲“這節課你們學到什麼?”這一問題,組織學生進行課堂小結,培養學生的歸納能力。

  第五環節:佈置作業

  溫故而知新,讓孩子們回家複習,透過適當的練習學以致用。

  七、說板書設計

  板書不僅是一門學問,也是一種直觀藝術表達。以上是我的板書,本節課的板書設計力求體現教學重難點,便於學生複習整理。

  以上是我本次說課的全部內容,敬請各位老師批評指正,謝謝!

四年級數學說課稿9

  我執教的是北師大版四年級上冊《平移與平行》,這部分的教學內容是在學生學習了平移又認識了直線、線段、射線的基礎上進行學習的。

  我設計本課的教學目標為

  1、藉助生活情境和操作活動,認識平行,感知平行線的特徵。結合具體情境和操作活動,認識兩條直線互相平行的位置關係;學會用三角尺畫平行線。

  2、在探索活動中,培養學生觀察、操作、想像等能力;培養空間想象能力與聯絡實際的意識和能力。感受數學的價值,培養學習數學的興趣。

  3、體會數學源於生活又用於生活。瞭解平行線在生活中的應用,能在生活中找到平行線的例項。

  教學重點是:認識平行線的特點。

  教學難點是:會用三角板畫平行線。

  根據教材內容和教學目標我設計了五個環節,首先透過“看一看”讓學生觀察雙槓發現平行線的特徵,學生已經學習了物體的運動方式:平移和旋轉。透過“平移”得到“平行”;平移是過程,平行是結果。巧妙溝通了新舊知識的聯絡,在我們習以為常的平移鉛筆的這個動作裡就產生了平行!繼此,學生也能充分體驗平行線的本質特徵:距離處處相等,並以此作為教學的起點;再透過實際操作“試一試”“折一折”,進一步讓學生體會平行線的特徵;通過後面的:“畫一畫”讓學生學會畫平行線,達到知識與技能的結合;在此基礎上讓學生“說一說”知道在我們生活中,每天都可以看到各種各樣的平行線,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

  本節課的教學中,我注重滲透新課程理念,大膽開放自主探索空間,實現數學學習的“再創造”。具體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的課堂教學過程

  · 一、 創設情境,架起新知與舊知的橋樑。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要緊密聯絡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創設生動有趣的情境,引導學生開展觀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動,使學生透過數學活動,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和技能,初步學會從數學的角度去觀察事物、思考問題,激發對數學的興趣,以及學好數學的願望。”根據這一理念,我在新課匯入時,讓學生觀察雙槓的兩根槓有什麼特點再平移鉛筆、從中使學生抽象出平行線的特點和它與平移的關係,不僅架起了新知與舊知的橋樑,拉近了數學與生活的距離,更讓學生對數學產生了親近感,激發了他們主動的探索慾望。

  二、強化動手實踐,拓寬探究空間。

  《標準》指出:“學生的學習過程應是一個主動建構知識的過程,必須在學生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知識經驗的基礎上,為學生提供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數學知識。”根據這一理念,我在教學中注重為學生自主探究提供充分的時間和空間。例如上課一開始,我讓學生根據原有平移知識觀察平移鉛筆,從中發現平移與平行關係。再讓學生透過“找一找”“折一折” “畫一畫”“說一說”的實踐活動,經歷從具體形象的操作中抽象內化平行與平移關係和平行的特點,不僅讓學生感受到數學活動的探究性和創造性,而且體驗到自已是數學學習的主人。

  三、讓學生經歷數學學習的“再創造”過程。

  學生的數學學習應該是一種“再創造”的過程。在教學中,我讓學生透過自已的觀察和探索,自主發現、合理建構數學知識,例如在教學平行線的畫法過程中,我並沒有直接地講授畫法,而是讓學生在已有基礎上先獨立嘗試,發現問題後,引導學生自已來嘗試解決問題,讓學生經歷了問題研究的整個過程,不僅有利於學生的理解和掌握,更加鍛鍊了學生的思維能力。

四年級數學說課稿10

  一、說教材

  我說的課是蘇教版四年級上冊第三單元《觀察物體》本單元主要

  教學從前面、右面和上面觀察物體。我將教學第一課時觀察物體的前面、右面和上面。

  二、說教學目標

  1、使學生透過觀察、操作、比較和想象,認識物體的前面、右面和上面,會從物體或幾何體的前面、右面和上面進行觀察,並能正確辨認從不同位置觀察得到的圖形。

  2、使學生經歷觀察物體的過程,能聯絡實物或看到的形狀進行直觀思考,豐富對現實空間的認識,發展初步的形象思維能力和空間觀念。

  3、使學生在參與觀察活動的過程中,培養樂於和同學合作交流的意願,感受學習成功的樂趣,激發對數學學習活動的積極情感和態度。

  三、說教學重難點

  本單元教學重點是:會從前面、右面和上面觀察物體;能根據物體的形狀選擇相應的檢視或根據檢視擺出相應的物體。教學難點是:能根據物體的形狀想象相應的檢視,根據檢視擺出相應的物體。

  四、教學具準備

  教學課件,教師準備一個投票箱,長方體和正方體的模型。學生準備同樣大的正方體若干個。

  五、說教學程式

  一、教學例1

  談話:看老師今天帶來的是什麼?(投票箱)同學們已經學習過觀察物體,今天這節課我們繼續學習觀察物體的有關內容。(板書課題)

  出示投票箱,像例1的樣子放在講臺上,談話:這是一個投票箱,你能指出投票箱的前面、右面和上面嗎?誰來試一試,指名到講臺前分別指一指投票箱的前面、右面和上面。

  看來同學們都有自己的生活經驗,(邊演示邊講解:)像投票箱這樣的物體,習慣上我們把寫有“投票箱”三個字的這一面叫做前面;和右手方向相同的這一面叫做右面;朝上的這一面叫做上面。大家一起說:這是投票箱的前面,這是……

  提問:我們認識了投票箱的前面、右面和上面,請大家想一想,如果從前面觀察投票箱,看到的形狀是怎樣的?(長方形,上面寫著投票箱3個字)從右面和上面觀察呢?

  啟發:要知道同學們說得對不對,可以分別到投票箱的前面、右面和上面進行觀察,誰願意上來試一試,(觀察它的前面,你要站在哪裡?現在你看到了它的幾個面?只看它的前面,要怎麼做?現在你看到它的前面是什麼圖形?指名到講臺前示範觀察右面和上面的方法,並提醒同學需要注意的問題。如,觀察投票箱的前面,要站在投票箱的正前方,面向投票箱,使自己只看到投票箱的前面這一個面;觀察投票箱的上面,可以站到板凳上,從上往下看。)

  依次出示課本中的三幅投票箱的檢視,讓學生分別說一說是從哪一面看到的。

  小結:回憶觀察投票箱的過程,想一想觀察物體時要注意些什麼?

  二、組織練習

  1、練習六第1題

  出示洗衣機的直觀圖,提問:你能指出洗衣機的前面、右面和上面嗎?

  再問:如果從前面、右面和上面觀察洗衣機,看到的形狀圖各是怎樣的?

  追問:你能根據從前面、右面和上面看到的洗衣機的形狀圖想象出洗衣機的樣子嗎?

  出示電冰箱的檢視,先讓學生指出電冰箱的前面、右面和上面。

  2、“練一練”第1題

  讓學生把課本放在桌子上,先指一指它的前面、右面和上面,同桌合作分別從前面、右面和上面看一看,並說一說看到的形狀是怎樣的。

  3、“練一練”第2題

  生活中也經常看到這樣的幾何體,出示各個面上塗有不同顏色的正方體,談話這是一個表面塗有不同顏色的正方體,你能分別指出它的前面、右面和上面嗎?

  邊演示邊講解:像正方體這樣的物體,習慣上我們把朝著自己的這一面叫做前面,和自己右手方向相同的這一面叫做右面,朝上的這一面叫做上面。

  指名說一說它的前面、右面和上面分別是什麼顏色?

  學生同桌合作依次進行觀察,並交流。

  出示各個面上塗有不同顏色的長方體,先讓學生指一指長方體的前面、右面和上面,並說一說各個面的顏色。(同桌合作進行觀察,並交流。)

  4、練習六第2題

  出示各個面顏色相同的正方體(放在講臺上),談話:觀察這個正方體,你能分別指出正方體的前面、右面和上面嗎?

  提問;如果從前面觀察這個正方體,看到的是什麼圖形?如果從右面和上面看呢?

  再問:你知道為什麼從前面、右面和上面看到的都是同樣的正方形嗎?

  5、練習六第3題

  再出示一個正方體,和前面的正方體拼成一個長方體(擺放方式同課本),提問:這兩個正方體拼成的是一個什麼形狀的物體?

  談話:如果從前面、右面和上面觀察這個長方體,看到的各是什麼圖形?請同學們拿出這樣的兩個正方體,照樣子拼一拼,再輪流進行觀察,把看到的圖形記在頭腦中。

  出示書上的兩個檢視,讓學生分別指出從前面、右面和上面看到的形狀圖。

  提問:觀察這個長方體,你有什麼發現?(從前面和上面看到的圖形完全一樣。)

  三、全課總結:

  今天這節課我們學習了什麼,你有哪些收穫和體會,要與大家一起分享。

  四、佈置家庭作業

  完成練習六第4題

  回家觀察電視機和微波爐,看看它們的前面、右面和上面分別是什麼形狀。

  板書設計:

  觀察物體

  ——前面、右面、上面

四年級數學說課稿11

  我說課的內容是《直角的初步認識》,這部分內容是省教版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小學數學第四冊第八單元《直角的初步認識》中的第二課時。

  教材先讓學生認識角,再讓學生認識直角。 角的初步認識這部分教材,先讓學生觀察實物,如三角板、紅領巾、扇子來認識角,然後再讓學生觀察鐘面上的時針、分針轉動形成大小不同的角,逐步由實物抽象出角的圖形。這裡不給角下定義,只認識角的形狀、知道角的邊和頂點,會從給出的點畫角。對直角的初步認識就是以這第一課時角的初步認識做基礎。 本課的具體教學內容是教材第114~115頁的內容及相應的“做做畫畫”,第116~117頁練習二十二第5~9題。教材的第一項內容是藉助學生熟悉的三角板來說明什麼是直角。接著透過讓學生觀察課本、信封、黑板面上的角來加強對直角的認識。然後說明要知道一個角是不是直角,可以用三角板的直角來比一比。最後讓學生學會用三角板畫直角。教材在“做做畫畫”中安排了對位置變化的圖形作判斷,以及用紙折直角和在方格紙上畫直角等練習,以此來幫助學生掌握直角的特徵,初步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

  本課的教學目標是:

  1、透過看一看、找一找、比一比、畫一畫、折一折等活動,使學生初步認識直角;使學生會用三角板上的直角判斷直角和畫直角。

  2、透過看一看、找一找、比一比、畫一畫、折一折等活動,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

  3、透過討論、交流與評講,使學生學會與人合作,並能與他人交流思維的過程和結果,使學生初步形成評價與反思的意識。

  4、使學生初步認識數學與人類生活的密切聯絡,體驗數學活動充滿著探索與創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本課的重難點:

  本課的教學重點是使學生初步認識直角,會用三角板上的直角判斷直角和畫直角。

  難點是使學生會用三角板上的直角判斷直角和畫直角。

  教學過程:

  透過對教材的認識與分析, 我打算分以下幾個步驟進行教學。

  第一部分是複習引入:

  首先,讓學生判斷一些圖形中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並說明理由。

  其次,讓學生舉例說明見到過哪些物體上的角。再次,讓學生指出兩把不同的三角板上有哪幾個角。這部分的教學透過對前一節課認識的角的複習為認識本課的直角作鋪墊。

  第二部分是探索求知:

  首先,就剛剛指出的三角板上的幾個角提出疑問:“看了這兩把不同的三角板上的幾個角,你發現了什麼?”引導學生髮現兩把不同的三角板上有一個相同的角。教師追問:“你知道像這樣的角叫什麼名字嗎?”然後說明什麼是直角,抽象出直角的圖形,並說明表示直角的標記。接著讓學生舉例說說見到過哪些物體上的直角。這兒教師透過引導學生觀察、比較、舉例等方法讓學生在自主探究的活動中發現並掌握新知識,有利於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發展學生的實踐能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初步認識數學與人類生活的密切聯絡。

  其次,先出示“做做畫畫”第一題的圖形讓學生判斷哪些是直角,哪些不是直角。其中有一些角接近直角,但不是直角,引起爭論。那麼就讓學生小組討論有沒有什麼辦法可以判斷一個角是不是直角?然後大組交流、研究,教師進行適當的補充與說明。接著再讓學生用三角板上的直角進行判斷。這兒的教學讓學生在矛盾中提出疑問,然後進行思考、討論與探索,發現解決問題的'方法,再利用發現的方法解決問題,同時驗證所發現方法的科學性與可靠性。這樣讓學生對新知產生強烈的好奇心與求知慾,使學生能積極參與數學學習活動,有利於學生體驗數學活動充滿著探索與創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再次,讓學生試著自己動手畫出一個直角,然後介紹各自的方法,教師組織學生研究、討論,給予肯定與指導。接著教師再一邊示範,一邊小結用三角板畫直角的方法,並讓學生用三角板在方格紙上畫兩個直角,即“做做畫畫”第三題。這兒的教學充分體現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並讓學生體驗瞭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發展學生思維的靈活性。

  第三部分是實踐應用。

  首先,完成“做做畫畫”第二題,讓學生拿出一張紙,動手摺出一個直角來,摺好後交流自己折的方法。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能力。

  其次,完成練習二十二第5題,進一步鞏固用三角板上的直角判斷直角的方法。 再次,完成練習二十二第6題,透過畫直角標記不僅可以看出學生對直角的判斷能力,而且為以後的識圖做了一個鋪墊。 接著,完成練習二十二第8、9題,透過找直角與找隱藏著的角,發展學生知識的綜合運用能力。 最後對全課進行總結,並佈置作業,完成第7題。 透過以上的三大步驟的教學活動,基本體現了本課的教學目標,能完成本課教學內容,使學生在主動觀察、嘗試、、驗證、討論與交流等數學活動中,透過看、找、比、畫、折、想、說、練的過程中順利地完成教學任務,體現了數學學習的“親歷性”,使學生在獲得對數學知識理解的同時,在思維能力、情感態度等多方面也能得到一定的進步和發展。

四年級數學說課稿12

各位領導,老師:

  大家好!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現代小學數學四年級上冊第三單元《三步計算和應用》中的相遇問題。從以下三方面進行我的說課:分析教材,理清思路;優選教法,注重學法;最佳化程式,突出主體。

  一、 分析教材,理清思路

  本節知識是在學生初步掌握了速度、時間、路程的關係之後進行的教學。本內容和實際生活有一定的聯絡,藉助生活原型,可更好地解決數學問題。學好此內容,也為後繼學習做好鋪墊。

  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是:

  1、知識技能目標:明確相遇問題的特點;理解基本數量關係;正確分析解答相遇問題。

  2、發展性目標:經歷比較、最佳化的學習過程,發展求異思維、逆向思維的能力。

  3、情感性目標:感受數學問題的探索性,激發學生興趣,體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絡。

  在實施知識目標過程中,重點是讓學生在“做”中發現規律,從而理解相遇問題的數量關係,掌握解答方法。

  二、 優選教法,注重學法

  學生學習知識是接受的過程,更是發現、創造的過程,好的教法是引導學生自己去發現,主動去探索。課上我為學生創設一系列活動,讓學生做中學,學中做;做中悟,悟中創。教師則是一個組織者、指導者、幫助者及促進者。除此之外,我還有針對性地引導學生選擇學習方法,使不同層次的孩子學到不同的數學,使每個孩子都體驗到成功的喜悅。

  三、 最佳化程式,突出主體

  本節課的教學流程分為四個部分:

  (一)在情境中感知;

  (二)在遊戲中引入;

  (三)在操作中發現;

  (四)在鞏固中深化;

  (五)在總結中提高

  (一)在情境中感知

  引發思考:每天早晨揹著書包來上學,馬路上是一番怎樣的景象?馬路上的車輛在行駛的方向上有哪些情況?(在現實的情境中,學生髮現了車輛在行駛的方向上有以下情況:相對、相反、同向)

  [建構主義的教學觀強呼叫真實的情境呈現問題,營造問題解決的環境,以幫助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活化知識,變事實性知識為解決問題的工具,從而完成對新經驗意義的建構以及對原有經驗的改造和重組。基於此,課始創設了一個與現實生活緊密聯絡的情境,使學生能主動地在與情境的互動作用中學習。]

  (二)在遊戲中引入

  1、理解意義:新授課時,我以學生經常在做的兩個遊戲為主線,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初步感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絡,並揭示課題——相遇問題

  遊戲1:紅綠燈——相向 遊戲2:跨步子——相對分頁標題#e#

  思考:兩個遊戲,有什麼相同點和不同點

  教師畫出線段圖,幫助學生理解

  2、 聯絡生活——提問:在實際生活中還有哪些情況屬於相遇問題?

  3、歸納小結——要想出現相遇的情況應具備哪些條件?

  (板書:兩個物體、同時、兩地、相對、相遇)

  教師指出——本節課側重研究兩個物體“同時”行進的規律。

  (三)在操作中發現

  這是本節課的中心環節。在充分認識兩種運動方式後,問“你想研究哪種運動方式”,“認識了這兩種運動方式,你想透過這兩種運動方式知道什麼”。現在小組合作,我們來研究相遇問題,請你利用相遇卡擺一擺,並完成表格

  小組合作:

  (1)利用相遇卡,兩位同學同時行進,一位每次行3釐米,另一位每次行進2釐米。

  (2)每行進一次把資料填入表中。

  行的次數

  紅色線段長

  蘭色線段長

  兩色線段長度和

  兩色線段距離

  (3)觀察表中的資料,研討發現了什麼?

  [設計這一實踐活動的目的,是讓學生在“做”中感受兩物體同時從兩地相向而行的運動規律,更好地去理解相遇問題的解題規律。:如:

  ①兩者之間的距離越來越小,直至為0,即相遇了;

  ②相遇時,兩者所用的時間是一樣的,各自所行路程之和等於總路程;

  ③因為速度有快有慢,所以,在相遇時,各自所行路程有多有少。

  在學生不斷質疑,解疑過程中,學生的學習能力得以培養,探索求知的慾望得以激發,也使課堂上的單向資訊交流變為多向資訊交流。

  (4)藉助多媒體演示,突破難點。(多媒體省時,高效,直觀,生動等特色的優勢被課堂教學廣泛使用,運用多媒體動態演示相遇過程,抽象出線段圖,由直觀到抽象,即讓學生學的輕鬆,又分散的教學難點。

  2、應用規律

  例:(媒體出示)70頁,例2:兩個郵遞員同時從相距3000米的兩地相對而行。騎摩托車的速度是800米/分,騎腳踏車的速度是200米/分。經過幾分鐘兩個郵遞員相遇?

  (1)自己選擇學習方式

  A、獨立完成(鼓勵用多種解法)

  B、藉助教材(依據線段圖列式解

  C、請教同學

  (2) 指名板演,講解思路

  [在例題的教學中,突出讓學生藉助實踐經驗解決問題。屏棄了過去的整齊劃一的教法,對在實踐活動中體驗好的學生,讓他們獨立完成;對善於與人交往的學生,讓他們向同學請教;對樂於藉助教材的學生,讓他們看書,依提示解決問題,鼓勵學生用多種方法,最大限度地發揮了學生的主動性。]分頁標題#e#

  (四)在鞏固中深化

  練習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設計練習題時,我對教材做了處理,設計了一個“智力大沖浪,智奪小紅旗”的環節,力求形式多樣,條件問題開放,引導學生從不同的角度思考問題,留給學生思維的空間。

  第一環節:起跑線,是隻列式不計算的基本練習

  1、 兩個工程隊合開一條隧道。同時各從一端開鑿。甲隊的進度是12米/天,乙隊的進度是14米/天。經15天打通。這條隧道長多少米?(用兩種方法解答)

  2、 小名和小化從相距180米的跑道上同時相對而行,小名每分鐘42米,小化每分鐘48米,兩人幾分鐘後相遇?

  第二環節:加油站:自選超市:讓學生依個人掌握知識情況,選擇練習題。

  1、 比一比三道題的聯絡與區別;

  A、 兩輛汽車同時從兩地相對開出,甲車每小時行55千米,乙車每小時行75千米,3小時相遇。兩地相距多少千米?

  B、 兩輛汽車同時從相距390米的兩地相對開出,甲車每小時行55千米,乙車每小時行75千米。幾小時相遇?

  C、 兩輛汽車同時從相距390米的兩地相對開出,經3小時相遇,甲車每小時行55千米,乙車每小時行多少千米?

  2、 兩輛汽車同時從一個地方相反的方向開出,甲車每小時行44.5千米,乙車每小時行3805千米。經過3小時,兩車相距幾千米?

  3、 客車和貨車同時從A、B兩地相對開出。客車每小時80千米,貨車每小時70千米,經過4小時,兩車相距10千米。A、B兩城相距多少千米?

  第三環節:凱旋門:

  小紅每分跑300米,小明每分跑320米,自己設計運動情況並編題。

  [設計開放性的練習,我考慮到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求知慾,因材施教,使每個學生在發散性、多維度的思維活動中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你真棒”“祝賀你”隨著一聲聲讚揚,同學們肯定會一路過關斬將,站到領獎臺上。

  (四)在總結中提高

  談一談本節課有什麼收穫?

四年級數學說課稿13

  一、教材分析

  《確定位置》是四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第二課時的內容。在此之前,學生已經學習了前後、上下、左右,也學習了簡單的路線知識。這些知識為進一步認識物體在空間的具體位置打下了基礎。而本課的學習則是第一學段內容的發展,它對提高學生的空間觀念,認識周圍生活的環境,都有較大的作用。教材從學生自己十分熟悉的座位表著手,透過說一說淘氣的座位,引出第幾組與第幾個的話題。接著,再從第幾組與第幾個引出抽象的數對錶示方法,符合學生由具體到抽象、由特殊到一般的認識規律,有助於學生理解“數對”在確定位置中的作用。

  教材中安排的練一練的內容都是在方格紙上用數對錶示某一點的位置。在練習時可以分兩步走。第一,分別說一說水平方向點的位置與垂直方向的位置。第二,當學生分別能清楚地表示單一位置時,接著討論在單一位置上的兩個點。這樣的內容安排,有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真正地讓學生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基於以上的認識,遵循“數學教學要著力於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理念,我確定如下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使學生學會在具體情境中探索確定位置的方法,並能在方格紙上用“數對”確定位置。

  過程與方法:透過形式多樣的確定位置的方式,讓學生在探索知識的過程中,發展空間觀念,並增強其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感受確定位置的豐富現實背景,體會數學的價值,產生對數學的親切感。

  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探究、掌握用“數對”確定位置的方法。教學難點是在方格圖上用“數對”確定位置。

  二、說教法和學法

  1、說教法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學生的學習不能再單純的依賴模仿和接受性學習,而應該更多地採用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的主動的學習方式。本節課我注重在課堂上多給學生活動的機會,讓學生多動、多說、多練,同時藉助有動畫和聲音效果的多媒體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學生掌握描述物體位置的方法。為了提高教學效率,我準備了,方格紙和座位卡。

  2、說學法

  學生的學習主要體現在兩方面:1、實踐探索。本節內容與學生的生活實際非常貼近,這部分內容的掌握與鞏固也是在學生的實際應用中體現出來的,實踐性、應用性很強,因此要讓學生面對真實的問題,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嘗試解決問題。2、合作交流。本課雖以實踐活動為主展開學習活動,也應為學生的合作交流提供足夠的空間,先讓學生親自實踐,再組織同學之間的合作、討論與交流,進一步培養合作意識和合作能力。

  三、教學過程:

  第一環節:製造衝突,激趣匯入

  通常學生的學習起點由三個:邏輯起點、現實起點與思想方法起點。這節課我是針對學生的現實起點來引入新課,可以說每個學生都有“第幾組第幾個”這一生活經驗,這一經驗與“數對”密切相關,其本質是一樣的。因此,上課開始我首先讓學生向老師介紹自己的座位,喚醒學生的生活經驗,透過嘗試、概括,讓學生感受用“數對”表示位置比用“第幾組第幾個”更為簡潔方便。讓學生感受學習確定座位的必要性,激發學生學習的動力。

  告訴學生像這樣用第幾組第幾個的形式,確定一個人的位置,就是我們今天研究的課題。(板書:確定位置),從而揭示課題。

  第二環節:探索學習,建立模型

  看方格圖上的點用“數對”的方法確定位置是本節課學生學習的難點。為了避免學生單一藉助實際的教室座位來理解“數對”,帶來認知上的侷限性和學習上的疲勞感。我透過,將實際的教室座位改為半抽象的座位表取代教材中的情境圖,教學素材頓時鮮活起來,為學生建構“在方格紙上確定物體的位置”這一新知鋪架一個階梯。隨後又將教室平面圖半抽象的座位表抽象成“點”。然後讓再出示橫豎“線”,最後形成了方格圖。這樣做使教學難點得以突破。《新課標》強調:數學學習應該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活動過程。因此,我認為在教學“確定位置”這個比較抽象的概念時,不能單純地作為知識點進行教學,也不能漫無目的的讓學去胡亂猜測,而是設計為一個個活動,讓學生親自動手去操作、去感受、去經歷、去體驗。

  這一環節首先讓學生在方格紙的交叉點上畫出自己的位置。這一步我向學生提出了四個要求:第一,拿出方格紙表示自己的座位;第二,展示反饋,同桌互相檢查;第三,閉著眼睛想。根據方格紙想自己在班上的什麼位置;第四,在方格紙上找出一位好朋友的位置。這樣一來,一是讓學生建立起數對的表象,體驗數學化的過程;二是為學生創造用數對確定位置奠定認知基礎;三是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其次是讓學生認識“數對”,用“數對”表示自己的位置。此環節是課堂教學的核心環節,是學生掌握新知的重要時機,為了有效解決這一重點內容。我分為六個步驟進行。第一步,小組討論,創造出更為簡潔的表示方式。要求四人一組,以“第二組第四個”為例進行研究;第二步,學生上臺展示,並說明所創造的意義。學生有了第幾組第幾個以及用方格圖來表示位置,估計學生會“再創造”出一些簡潔的表示方式,比如第2組第4個:2/4;2︱4;2,4;z 2g4;2z4g,等等。這樣教學從學生的現實出發,引導學生再創造出數對,有利於培養學生好學、樂學的興趣;第三步,引導觀察概括,找出相同點和不同點,進而概括出什麼是“數對”;第四步,介紹讀法;第五步,觀察對比(5,2)和(2,5)這兩個數對的區別;第六步,請同學們用數對錶示自己的位置,同桌互相檢查,並用開火車的方式說一說。

  在初步理解了數對之後讓學生完成課本64頁的內容,透過讓學生根據自己班級的具體情境,運用到例題上,讓學生經歷由具體到抽象再到具體的過程,進一步使概念內化與形成。

  第三個環節:運用模型,解決問題

  透過多種形式練習,學生把所學知識運用實際生活中,獲得充分的解決問題的經驗,體會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感受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絡,提高應用意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為此我設計了一個闖關遊戲,主要用來解決課本中的習題。

  第一關:找位置 (投影出示學校附近的地圖)

  1、下圖是學校附近的地圖,說一說學校在地圖上的什麼位置?

  2 、圖上還有哪些建築物?在什麼位置?與同桌進行交流。

  3、指名兩個學生,一個報地點,另一個報相應的數對,報完後由其他學生進行評價。

  第二關:找路線(拿出課前剪好的附頁1)

  1、教師說出各個景點的數對,學生邊聽邊擺;

  2、擺好後指名用數對彙報各個景點的位置;

  3、投影書上的路線圖,請學生自己核對;

  4、現在小敏的位置是(5,3),她要到溜冰場去,請畫出路線圖;(1)學生獨立解決問題;(2)出示學生的各種不同的畫法,找出合理的路線:最短的路程並且應該沿著圖中的路線走。

  第三關:找位置看電影。

  1、 老師將贈送每個同學一張電影票,要求先聽要求再行動:(1)票裝在四人小組信封裡,每人拿一張後,先在座位上想一想你的新位子在哪?(2)等音樂聲響起,就帶上你的學習用具,對號入座。如果有人坐錯了你的位置,請你幫助他。2、拿票—思考—找座位。結果出現了問題:拿到(2,*)、(*,3)的兩位同學一時找不到位子,引起學生的思考。這樣做是為了是讓學生意識到(2,)只能表示第2組所有的人,不是表示一個人的;( ,3)是表示每一組的第3個同學,也就是第三行的所有同學,數對是用兩個數來確定位置的,只有1個數是無法確定位置的,進而培養學生科學探究的嚴謹態度,發展學生的問題意識。

  第四個環節:聯絡生活,拓展延伸。

  把數對的知識由教室拓展到課外。數對的的知識在生活中有廣泛的應用,但小學生在生活中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較少。所以我透過介紹經緯線,體育館座位號、地球經緯度……拓展了數對的應用領域。開闊了學生的視野的同時挖掘數學價值,體現數對與生活的密切聯絡,滲透讓學生用數學眼光觀察生活,既把握了良好的數學教學契機,又實現了課程迴歸生活的思想。

  第五個環節:自我評價,總結學法。

  透過這一節課的學習,讓學生談一談自己的收穫和感受。這樣做是為了培養學生“學會學習”的能力,引導學生“回顧反思”本節課使用的觀察、討論、動手操作等學習方法解決問題,鼓勵學生積極的瞭解更多的有關知識,獲得進一步學習的動力。

  反觀這一節課,我改變以書教書的方式,用現實的班級座位,活生生的情境代替課本的內容,生動有趣,讓學生感受數學就在我們身邊;另外我注意把握學生的學習起點,讓學生建構模型,創造出“數對”的表示方式,讓學生親歷數學化這一過程。我的教學安排合理有序,有層次性,教學內容我安排了兩個由近及遠。一個是:自己的班級—淘氣的班級—城區圖;另一個是:由具體到抽象的過程:具體的感知(弄清班級的第幾組第幾個)—用方格表示—創造出數對,並讓學生閉著眼睛想座位的座標圖,豐富了學生對現實空間的認識。在學習過程中,學生口、腦、手多感官參與,積極探索,體現了人人學數學、用數學、人人在學習數學過程中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和發展。

四年級數學說課稿14

  學生分析:

  本課從三年級學生的生活經驗出發,創設有趣的情境,組織各種活動,在活動中引導學生思考,從而培養學生有應用意識和解決問題能力。

  教材分析:

  本單元是在我們認識了萬以內的數,會計算三位數加、減法以及學習了元、角、分等常用計量單位的基礎上進行的。教材充分利用了小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絡,創設了較為豐富的、貼近兒童生活實際的情境,並以元、角、分等常用計量

  單位的知識作為學習小數的形象支撐,讓我們在熟悉的情境中感悟小數的含義,比較小數的大小,在探究中學習小數的加、減法。學習這部分內容既可以在實際生活中應用,又能為今後系統的學習小數打下初步的基礎。

  教學目標:

  1、結合買文具的情境,理解小數的意義,體會小數的特徵。

  2、能認讀寫簡單的小數。

  教學重點:

  認讀寫簡單的小數。

  教具準備:

  第2頁的情境圖;第2頁試一試。

  學生準備:

  剪下課本附頁中的人民幣圖樣。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匯入新課。

  師:同學們,你們以前買過東西嗎?

  生:買過。

  師:都買過些什麼?

  生1:買過鹽。

  生2:買過鉛筆。

  生3:買過瓜子。……

  師:那麼你能說出它們的價格嗎?

  生1:鉛筆1角錢一支。

  生2:一包瓜子5角錢。

  生3:本子3角錢一個。……

  師:可見,同學們知道的可真不少,那麼今天老師就帶你們去文具商店買文具好嗎?

  生:好!

  (師板書課題,出示情境圖:文具商店裡:鉛筆0.5元,尺子1.06元,筆記本3.50元,水彩筆16.85元)

  二、學習新知

  1、師:請同學們仔細看圖,你能從圖中瞭解到些什麼呢?

  (生觀察後回答)

  師:你們知道每種文具的單價是幾元幾角幾分嗎?同學們先自己想一想,然後在小組內把你的想法互相說一說。

  (生獨立思考後小組內交流)

  師:哪個小組來彙報一下?

  生:鉛筆0.50元,也就是5角;尺子1.06元,也就是1元零6分……

  2、師:同學們真聰明,你們想一下 ,價格標牌上的數與元角分之間有什麼聯絡呢?

  (1)小組討論,師巡視指導。

  (2)小組彙報。

  (3)教師小結。

  3、師:現在我們來看一下0.5、1.06、3.06、16.85、8.00這些數與以前學過的數一樣嗎?為什麼?

  生:不同,因為有個點。

  師:非常好,所以我們把這樣的數叫小數,中間的點叫小數點。

  4、師:小數該怎樣讀、怎樣寫呢?

  (1)自學課本。

  (2)指明回答,師適當補充。

  5、師:有位售貨員叔叔不小心把筆記本標價牌上的小數點位置點錯了,3.50元寫成了0.35元,這樣會造成什麼樣的後果呢?

  (1)小組討論。

  (2)指名說一說,教師小結,特別強調小數點的重要性。

  三、鞏固練習

  1、填一填,相信你能行。

  2、出示投影

【四年級數學說課稿】相關文章:

02-22

03-20

02-13

07-13

11-06

11-07

11-02

10-31

03-16

0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