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徐志摩> 徐志摩詩集的讀後感

徐志摩詩集的讀後感

徐志摩詩集的讀後感

  【篇一:徐志詩集讀後感】

  徐志的詩既沒有郭沫若的奔放,亦沒有聞一多的深沉,有的是飄逸、空靈,如潺潺溪水,如清風明月。他的大部分詩作沒有憤怒,沒有吶喊,沒有慷慨高歌,甚至也沒有希望和恐懼,有的只是迷惘的微笑、沉沉的靜視和對自然的依戀。他追求的就是一種寧靜、和諧、無衝突的美的境界,表達的就是經過理性篩選、過濾了的情感。他總是將那種濃得化不開的情感給以稀釋,以防其"殺"了詩的美感。如《再別康橋》,詩人將那種濃郁的離愁點化得淡雅、縹緲,將離別時那種沉重的心緒藏於心底,使全詩顯得飄逸而空靈。"再別"本包容著十分豐富複雜的思想感情,但這種複雜的情感化為詩時,則從頭至尾表現出對自我的壓抑,對情感的剋制。如"輕輕的"一連用了三個,含蓄委婉地將詩人心頭的沉重、依戀曲折地表達出來。在整個詩中,沒有因難以割捨的別情而然淚下,更沒因理想的破滅而號痛哭,瀰漫全詩的只是淡淡的憂傷,悠悠的惜別,內含不盡之意。這正是情感經過理性的洗禮後所能達到的一種詩歌境界,所以有著永久的生命力。

  徐志的詩歌比較含蓄,但不流於晦澀。從總體上看,儘管徐志在詩歌中反覆吟唱其單純的信仰:愛、自由與美,但他並非對此進行赤裸裸的、粗暴的吶喊,而是將之寄託於對雪花、康河、嬰兒等美好形象的禮讚中。《黃鸝》中第二節:"等候它唱,我們靜著望,/怕驚了它。但它一展翅,/衝破濃密,化一朵彩雲;/它飛了,不見了,沒了/像是春光,火焰,像是熱情。"實寫黃鸝,虛寫詩人的感覺:感嘆春光、火焰,熱情,一閃即逝。把展翅飛走的黃鸝與春光、火焰、熱情聯絡起來,顯得含蓄而又深沉。《山中》寫"我"在庭中月下思念山中的戀人,但詩人卻不直接去抒寫對戀人的思念,而從對山中光景的關心寫起;不直寫"我"想去見戀人,而是化一陣清風,將針葉青松吹落在情人的'窗前,輕輕地不擾亂她的睡眠。這種構思含蓄地將對戀人無微不至的體貼、甜蜜的思戀全都表現出來了。《再別康橋》中,詩人不直言自己對康橋的無限深情和依戀,而只是恣意渲染康河的美景,只說自己甘心"在康河的柔波里","做一條水草。"真可謂:"不著一字,盡得風流。"

  【篇二:徐志詩集讀後感】

  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我輕輕的招手,作別西天的雲彩。“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來;我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雲彩” 。再別康橋,再別志。熟悉的筆調還是難以讓人忘懷。

  《徐志詩歌全集》收錄了徐志生前發表的《志的詩》、 《翡冷翠的一夜》、 《猛虎集》和《雲遊》四部詩集,並整理了他的其它詩篇,合併為《醒!醒!》。詩 人雖然輕輕的走了,但是他留下的作品卻會永存於讀者心中。

  徐志是一個才華橫溢的詩人。儘管他自己說:“在二十四歲以前,詩,不論新 舊,與我是完全沒有相干。”但他一旦拿起筆來,佳作便猶如山洪爆發一般湧現出來。

  作為新月派詩人的代表,徐志的詩作字句清新,比喻新奇,想象豐富,意境優美, 神思飄逸,富於變化,同時具有浪漫主義和唯美主義色彩。他的詩就是一個五光十色 的世界,而他那駁雜的思想也在這個世界中一一體現。他的詩歌寫愛情、寫生活、寫 景色、寫人間疾苦。

  這裡引用徐志的詩:“但有人,比如我自己,就有愛落葉的癖好。他們初下來時顏色 有很鮮豔的,但時候久了,顏色也變,除非你儲存得好。所以我的話,那就是我的思想,也 是與落葉一樣的無用,至多有時有幾痕生命的顏色就是了。”有著對自己思維方式的反思, 人的思維不見得完美,有時只是一種多餘。看似華麗,卻經不起推敲,看似深,卻不能傳 給後世,也是一種無奈吧!對自己的無奈! “人類最偉大的使命,是製造翅膀;最大的成功是飛!理想的極度,想象的止境,從人 到神!詩是翅膀上出世的;哲理是在空中盤旋的。飛:超脫一切,籠蓋一切,掃蕩一切,吞 吐一切。”他可以看出理想的重要,詩的偉大,哲學的美好,他也可以用它的筆驚醒人們, 別總關注物質,心靈的美也很重要。詩歌,它可以給你帶來心靈的享受,它是不可或缺。

  現在,詩歌已經越來越少,看詩的的人也更少了。的確,詩不能給人們帶來財富,也許 你認為它只是在浪費時間。但你,沒有明白詩的意義。那種對心靈,對靈魂正真的描寫,在 詩人的面前,你能看到自己的心聲,也許你一直在影藏它,你不曾發現的你的那份情懷。

  “你真的走了,明天?那我,那我,?? 你也不用管,遲早有那一天; 你願意記著我,就記著我, 要不然趁早忘了這世界上有我,省得想起時空著惱,只當是一個夢,一個幻想; “也許你沒有志的多情善愁, 但你也有著你的感受。被讓世俗矇蔽你的眼睛, 睜開眼, 看看詩的世界。

  詩歌不是一種任務, 詩人不是一種職業, 它是一種對自身的覺醒, 一中參透。詩歌沒有什麼,只要有那顆嚮往的心,讓我們細細品讀《徐志詩歌全集》,發就自己以前所未有的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