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水調歌頭>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講課稿(精選6篇)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講課稿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講課稿(精選6篇)

  引言:《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詞作上片反映執著人生,下片表現善處人生。落筆瀟灑,舒捲自如,情與景融,境與思偕,思想深刻而境界高逸,充滿哲理,是蘇軾詞的典範之作。下面是小編分享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講課稿,希望能給各位老師提供幫助!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講課稿 篇1

老師同學們:

  大家好!今天我們說課的內容是語文版九年級(上)第六單元第24課中的一首詞:《水調歌頭》。

  一、 說教材

  蘇軾的《水調歌頭》是一首膾炙人口的中秋詞,為作者政治失意,懷念弟弟蘇轍之作。表達了作者樂觀曠達的人生態度和對生活的美好祝願、無限熱愛。

  與前後教材體系的聯絡:

  學生們在初一學習過古代詩詞,對詞的格式、語感和朗讀方法有一定的認識。對於詩人蘇軾,學生們並不陌生,對其作品都有初步的瞭解,本課是蘇軾的名篇,千古傳戶。學習本課,學生不僅會對我國古代詩詞名篇多一份認識,還能逐步感受蘇軾對親人的懷念之情,感受詩人表現出來的人生哲學。

  二、說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方面:

  (1)、透過聯想和想象感悟詞的意境,培養學生的聯想和想象能力。

  (2)、品味富有表現力的語言,養成良好的誦讀詩詞的習慣。

  2、過程與方法方面:

  (1)、學習欣賞古詞的方法。

  (2)、初步學會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方面:理解作者借詠月表達的人生感觸,學習詞人樂觀曠達、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

  三、教學重難點:

  重點:

  1、品味富有表現力的語言,養成良好的誦讀詩詞的習慣。

  2、透過聯想和想象感悟本詞情景交融的意境,培養學生的聯想和想象能力。

  3、理解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難點:理解作者借詠月表達的人生感觸,學習詞人樂觀曠達、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

  四、教學方法:

  1)自主學習法

  2)誦讀品味法

  3)聯想想象法

  五、說教學過程:

  1、激情匯入 ,創設情境 。

  (1)、欣賞美侖美奐的月亮圖“古今一輪月,千載寄情思”,配《明月幾時有》的輕柔笛音樂曲。(為營造典雅的氣氛作準備,使學生可以快速的進入學習氛圍中。)

  (2)、古往今來,明月牽動了多少文人雅客的情思,我們信口就可以拈來幾句。

  詩人常透過月亮表達一種什麼樣的情感呢?(思念、苦悶、孤獨、惆悵等)。(教師的一句話就可以激起學生詩情的波浪。結合舊知匯入,使學生在學習新知識的過程中聯絡舊知識,起到了對比理解、融合貫通的效果。) 出示課題

  (3)、交流作者有關資料及寫作背景(出示相關課件)

  2、傾聽作品 ,整體感知。

  欣賞課文的音畫朗讀,說說聽完朗讀後的總體感受。

  3、結合註釋,感知詞意。

  學生充分發揮聯想和想象,感悟詞的情境,並嘗試用自己的話把詞的意境描繪出來。教師出示PPT課件點撥:

  1)上半闕: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大意: 皎潔的明月何時出現?我端起酒杯問青天。不知道月中宮殿,今晚該是哪一年?我想駕著長風回到天上,又恐怕經不起那月中宮殿的高寒。月下起舞,清影隨人,清冷的月宮怎麼比得上人間。

  2)下半闕: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時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大意: 月光轉過硃紅色的樓閣,貼近雕花的窗戶,照著離人不能成眠。它跟人不應該有什麼怨恨,為什麼總是在別離時又亮又圓?人間有離別的痛苦、團聚的歡樂,月亮也會陰天隱藏、晴天出來,團圓殘缺。這些事自古以來難得永久圓全。但願我們歲歲平安,遠隔千里,共對這明月互相祝福。

  4、品賞探究

  (1)怎樣理解“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 點撥:“我欲乘風歸去”,明白的說出了他的這種矛盾的意念。他幻想忘掉一切,使精神有所寄託,可是他又顧慮“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未能望情於現實。在這時,天上和人間,幻想和現實,出世(消極避世、超然世外)和入世(積極努力、建功立業)兩方面都吸引著他,使他處在極度的矛盾之中。

  (2)“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體現了詞人的什麼感情? (這是詞人悵恨久別,用埋怨的口吻對月亮無可奈何的發問,表明了“月圓人不圓”的遺憾之情。“不應有恨”而恨在其中。但詞人很快領悟到離別是人生無法解決的永恆的遺憾,因而開始自解自嘆、自我安慰了,巧妙轉入下一句。

  (3)找出詞中蘊涵人生哲理與表達美好祝願的句子。 蘊涵了人生哲理的句子是:“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它將人世的聚合離散看作如明月的陰晴圓缺一樣,兩者都是自然的常理,非人力所能左右,是人生無法克服的遺憾。正因為蘊涵了人生哲理,這句詞也成為名句。

  (4)表達美好祝願的句子是:“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這是關於祝福的流傳千古的名句。雖然,蘇軾不能和弟弟團聚,但他並沒有因此而悲觀,最後還為天下不能相聚的人們發出美好的祝願。蘇軾這種樂觀豁達的胸襟,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值得我們學習

  六、課堂小結

  本詞上闕寫飲酒問月,由幻想超脫塵世,轉化為喜愛人間生活。下闕寫對月懷人,由感傷離別轉為探求人生哲理,進而表達對離人的祝福。全詞情景交融,以美麗的想象,明睿的哲理,創造出幽深高遠的境界,表達出作者曠達的胸懷和樂觀的情致,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

  七、品詞

  (1)具體設定問題為:透過誦讀學習這首詞,你從蘇軾身上學習到了什麼? 教師總結概括:手足情深、樂觀曠達。

  (2)蘇軾的樂觀曠達可謂是一種可貴的品質,我們在前面學習他的《浣溪沙》時,也感受到他的熱愛生活,樂觀曠達,大家記不記得《浣溪沙》中下闋的名句? 明確: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休將白髮唱黃雞。

  之後,教師稍作總結:古代詩論家關於這樣說詩詞,情動於中而形於言。又說,氣之動物,物之感人,故搖盪性情,形諸舞詠。可見,詩詞中總是蘊含著作者的情感,需要我們去細細體味。

  在這一環節中,注重前後知識的聯絡,以溫故而知新。並貫徹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的教學理念,使學生在今後的學習中能夠觸類旁通。

  八、拓展遷移

  假設你穿越歷史,回到宋代,看到了此時正在月下飲酒,思念弟弟的蘇軾,你們之間會產生怎麼樣的對話呢?(要求對話內容積極向上,不偏離詞的主題。)

  九、音樂欣賞

  播放王菲歌曲《但願人長久》,讓學生在優美音樂中聆聽感受這首詞,最後,讓學生齊背這首詞。

  十、作業佈置

  蘇軾面對一輪明月吟誦出了“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千古祝願,前面學習《十五夜望月》中王建發出了“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的感嘆,可見月亮成為古代文人墨客情感的一種寄託,課後請大家蒐集整理寫月的詩詞名句,每人至少五句,多多益善。

  十一、總結全文

  結餘設定為:

  同學們,這節課我們共同學習了蘇軾的《水調歌頭》,在誦讀中體味到了蘇軾雖遭貶謫,仍然樂觀曠達的人生態度。是啊,客觀事物無法改變,但是我們可以去改變對生活的態度,老師衷心的希望大家,在今後的生活和學習中不管遇到什麼樣的困難、挫敗,都不要氣餒不要退縮,時刻保持著一種樂觀的、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

  最後,呈現我的板書設計,請評委老師批評指正!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講課稿 篇2

各位老師、同學:

  大家好!

  我說課的題目是《水調歌頭》。這首膾炙人口的中秋詞,為作者醉後抒情,懷念弟弟蘇轍之作。全詞運用形象的描繪和浪漫主義的想象,緊緊圍繞中秋之月展開描寫、抒情和議論,從天上與人間、月與人、空間與時間這些相聯絡的範疇進行思考,把自己對兄弟的感情,昇華到探索人生樂觀與不幸的哲理高度,表達了作者樂觀曠達的人生態度和對生活的美好祝願、無限熱愛。

  一、透過這首詩的教學,我準備達到以下目標:

  1、抒情誦讀。新課標提出:7-9年級的學生“誦讀古代詩詞,有意識地在積累、感悟和運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賞品位和審美情趣。”在反覆誦讀中理解詩情、詩理和詩味,體會不同情境下的語氣、語調、節奏的變化。因此,這也是本詩教學的重點。

  2 、品味詩句,感受意境。這一目標的制定是根據新課標要求學生“能品味作品中富於表現力的語言”。“對作品中感人的情境,能說出自己的體驗”。

  3 、瞭解作者的情感境界。新課標要求學生“對作品的思想感情傾向,能聯絡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評價”。這樣才能將詩的解讀昇華到更高的層次。囿於年齡和經歷的差異,這方面的理解會成為難點。

  二、在教學思路和理念上我遵循以下幾點:

  1、新課標提出“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我國的當代教育家魏書生、錢夢龍等人的教學論都特別強調學生的自主學習法。在本課教學中,引導學生自學、教會學生學習是我們的目的,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能力。

  2、語文學習要與時俱進,引導學生充分正確地利用網路資源,培養學生查資料的能力和習慣,並且在網上發表自己的意見和見解,全面提高自己的語文素養。

  三、按照以上思路,在本課教學中我主要運用了以下幾種教法:

  1、自主學習法要求學生自主參與到教學的各個環節中去,如課前預習、課上積極思考踴躍發言、課後及時複習鞏固等。經過自學,應基本讀準字音、理解課文內容。

  2、誦讀品味法要求學生在,掃清文字障礙,初通文意後,能透過反覆朗讀,讀出文中的韻味,還課堂以朗朗書聲。透過讀可以對學生進行美的薰陶,培養學生熱愛優秀文化的精神。

  四、我的教學過程主要安排這樣幾個板塊:

  1、匯入古往今來,明月牽動了多少文人雅客的情思,我們信口就可拈來幾句。今天我們再來學習一首仍然是蘇軾對月抒懷的詩。這樣的匯入既聯絡了舊知,又拓寬了學生的知識面。

  2、傾聽作品,創設情境

  列寧曾十分強調情感對人的認識和邏輯思維的調節作用,他說:“沒有人的情感,就從來沒有,也不可能有人對真理的追求。”由此可見,情感與知識的雙向交流是緊密聯絡在一起的。所以在教學中我力求醞釀出一種與教學內容相關的情感與情緒。文章的朗讀兼具美麗的畫面和聲情並茂的朗讀,對於學生讀準字音進入情境非常有效。

  3、反覆誦讀,走入文字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因此,我先請幾名學生朗讀,在此過程中組織學生聽讀、評議,然後集體朗讀。在這基礎上,讓學生朗讀。我設計這一環節旨在讓學生在誦讀的過程中感悟,初步把握詩的語氣語感,為進一步理解詩奠定良好的基礎。

  4、與文字對話,賞析詩句

  現代教育理論主張在課堂上丟擲一個主問題來帶動學生對全篇進行質疑、分析、探討,即一石可以激起千層浪;而不是象從前一樣用一個個瑣碎的問題來牽著學生鼻子走。因此,我就問學生“你喜歡哪一句或幾句,喜歡的理由是什麼?”

  著名教育家誇美紐斯說過這樣一句話:“找出一種教育方法,使教師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學生可以多學;使學校因此可以少些喧囂、厭惡和無益的勞苦,獨具閒暇、快樂及堅實的進步。”因此,我在教學中注重方法的傳授。在以前的學習中,已經總結過賞析詩詞應從詞語、句子含義、修辭、展現畫面、思想感情、相關詩句等方面進行。因此,他們可以輕車熟路地進行分析。新課標指出“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與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上述活動是讓學生們合作探討進行的。

  透過這個環節,就理解了詩的藝術特徵和詩人的感情、胸襟。

  5、與詩人對話,主題昇華

  教師闡述:整首詩中,詩人既有出世思想,又有戀世情懷。但最終還是能夠勇敢地面對人生,你們能從中受到啟示嗎?學生能總結出:在我們人生的路途中總會遇到許多困難和挫折,只要我們保持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熱愛生活、情懷曠達,就一定能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新課標要求學生“欣賞文學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悟作品的內涵,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這一環節環環相扣,一方面揭示了詩的主旨,另一方面又培養學生對文章內涵的拓展延伸。

  6、解讀作者

  新課程標準主張中學語文教學應致力於全面提高學生的語言能力和人文素養,發展學生的思維和創新精神。初中古詩教學,則以培養學生的興趣與語感為主,使學生對中國古文學作品作家有所瞭解。所以我要求學生結合他們所瞭解的蘇軾的生平及作品寫一段關於蘇軾的介紹(體裁可詩可文)。這個小練筆的設定,既合乎讀寫結合訓練的要求,又真正能夠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7、自檢自測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指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處理好傳授知識與培養能力的關係,注重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引導學生質疑、探究,促進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我讓學生自己將整首詞改寫稱為散文作為作業,檢查學生對這首詞的理解。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講課稿 篇3

各位評委老師:

  大家好!今天我要進行說課的題目是《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我將本次說課內容分為五個部分,分別是說教學設計、說教材、說教學目標、說教學過程以及說效果分析。下面我將分別介紹其具體內容。

  第一部分,說教學設計

  依據新課標突破陳舊的教學模式的要求,充分利用課堂教學主陣地,讓學生在快樂中“衝鋒陷陣”,在獲得知識的同時培養人文素養,同時,特別注重培養學生的獨立意識。為此,我將教學設計理念歸納為以下幾點:

  1、豐富學生的文學知識,這是本課教學的一個基本要求,學生每接觸一個新的內容都要獲得一些新的文學常識。

  2、培養學生對文學的探究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提高了學生的探究慾望,自然能學好這門課程。

  3、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和文化修養,中國自古以來就有“修身養性”的文化傳統,學習文學,同時也是陶冶性情的最佳方式。

  4、調動學生的團隊合作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人不可避免地要和形形色色的人接觸,學會團隊合作不僅是學好本課的要素,也是學生將來踏入社會必不可少的條件。

  5、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這是一個我將重點強調的地方,文學沒有唯一的解讀,所以學生要有自己的思想,自己的見解,獨立於形式的框架之外。

  由此,我歸納出我的教學理念核心:海納百川,凸顯個性。

  第二部分,說教材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是人教版語文教材八年級下冊第五單元的一篇詩歌。本單元為古文單元,學生在學習本詞之前已經有了一定的古文知識積累,本詞又是五首詩詞中的第四首,透過學習《赤壁》等三首詩詞已經對詩歌具備一定的欣賞能力,也為後來的詩詞的鑑賞打下了基礎。

  另外,本詞是自古以來中秋詞中的上品,語言自然生動,學習難度不大,讀來朗朗上口,不失為提高學生對於宋詞興趣的一個良好基點。此外,有別於蘇軾詞一貫的豪放風格,本詞別有一番清新雅緻的風味,品味本詞有助於學生全面地瞭解蘇軾的詞風。同時,考慮到初中學生對於流行元素的愛好,而本詞亦被融入多種流行元素如歌曲及影視等,可結合學生特點有針對性地進行指導,在引起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引導學生比較本詞在不同時期的不同意義。

  第三部分,說教學目標

  根據新課標對三維目標的要求以及前面對教材和學情的分析,我將本課的教學目標設為以下幾點:

  1、積累文學常識,瞭解相關作家作品及寫作背景。

  2、掌握幾種常見的表達方式如移情、情景交融等,提高詩歌鑑賞能力。

  3、在理解詞意的基礎上進行背誦。

  4、充分發揮具有創造性的想象力,對詞情詞境產生自己獨到的見解或感悟。

  5、由此及彼,透過對本詞的鑑賞學會鑑賞同類詞的一般方法。

  其中第2點和第5點是重點,第4點是難點。

  為了講清教材的重、難點,使學生能夠達到本節內容設定的教學目標,我再從教法和學法上談談:

  我們都知道語文是一門培養人的感悟理解能力的重要學科。因此,在教學過程中,不僅要使學生了解客觀的文學常識,還要使學生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利用自己的情感體驗去感受和理解。教師的主要作用不在於講解而在於引導和啟發,使學生能真正獲得自己的獨特感受。

  基於本節課內容的特點,我主要採用了以下的教學方法:

  1、預習加複習

  2、影片加音訊

  3、講授加討論

  4、朗讀加寫作

  下面我具體來談談這一堂課的教學過程:

  第四部分,說教學過程

  1、流行視窗,頭腦風暴(5-8分鐘)

  導語:我們都知道,古代的詩詞都是可以唱出來的,比如《詩經》就是古代的流行歌曲,只不過那些樂譜都沒能儲存下來,我們不能大飽耳福。但現代人也挺聰明,翻唱了很多古詩詞,大家聽過《水調歌頭》的流行版嗎?有人聽過,但估計很少有人聽過粵語版吧?下面我們來看一段影片,看看粵語版的水調歌頭是個什麼風味。

  (用多媒體播放《秋香怒點唐伯虎》中以粵語歌唱《水調歌頭》的影片片段)

  大家都聽懂了嗎?沒聽懂不要緊,粵語對於我們來說還是有點難度的,但至少應該看出這首詞的中心詞是哪一個了吧?對啦,是“月”,那麼現在就請大家回憶一下,我們學過哪些有關於“月”的詩詞呢?讓頭腦風暴來得更猛烈一點吧!

  2、知己知彼,百戰不殆(5分鐘)

  同學們剛才回憶了許多有關於“月”的詩詞,那麼本詞寫的“月”與別人寫的“月”有何不同呢?要知道這一點,我們首先要攻克字詞這一關,大家既然已經作了課前預習,那麼再花2分鐘左右瀏覽一遍詞文,並攻佔這樣幾個領地:

  1)消滅生字詞;

  2)找出本詞的寫作時間和背景。

  目標明確,行動快速!

  (請2-3個學生分別回答,老師評價並補充總結)本文的生字詞較少,要注意的是“勝”的讀音及意思有別於我們通常的認知。很顯然,本詞是寫在中秋之夜,而且是在懷念作者的弟弟子由,從哪裡可以看出來?對,小序,所以大家以後鑑賞詩詞的時候可不要小看了小序的作用,它通常會介紹詩詞的寫作背景及緣由。(老師補充關於作者蘇軾及其詞風的相關介紹)

  透過這兩個部分,在引起學生興趣的情況下完成了文學常識積累的任務,同時也為進一步賞析全詞做好了充分的準備,完成了教學目標的第1點。

  3、 八仙過海,各顯神通

  1)讀出味道(6分鐘)

  ☆ 既然同學們已經瞭解了本詞的寫作背景,而本詞的詞意也不生澀,那麼就請大家根據自己的理解選擇一種情感來朗讀本詞。

  ☆ 請兩位同學示範朗讀一下,並說說自己是以何種感情來讀的;老師也朗讀一遍,大家可以選擇不同的情感,可以是懷念,可以是曠達,可以是感傷,也可以是其他,但必須能說出合理的緣由。

  2)品出技巧(10分鐘)

  ☆透過朗讀,大家都對這首詞融入了自己情感,應該也都愛上了它,那麼,它是如何打動你的心的?除了情感的真情流露外,也需要一定的寫作技巧,那麼我們就一起來品一品,請大家帶著這樣幾個問題仔細閱讀分析本詞:

  ⊙上下闕的主要內容分別是什麼?怎樣聯絡起來的?

  ⊙詞中的景物經歷了怎樣的轉換過程?透過哪幾個關鍵詞轉換的?有什麼作用?

  ⊙景物的轉換體現了詞人情感怎樣的變換?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懷或性格?

  請大家分組討論,4-5個人一組,每組任選一個問題討論,請幾個小組的代表發言,老師做指導性的歸納總結。總結中提到移情的用法以及情景交融的技巧,並由此歸納出鑑賞同類詩歌的一般技巧。

  這一部分完成了教學目標的第2點和第5點,同時也是本課的教學重點。

  背出水平(5分鐘)

  經過了情感的融入,又疏通了詞意技巧,大家對這首傳誦千古的名詞還有什麼理由不背下來呢?我們不僅要背,還要背出水平,我們不來死記硬背的那一套,我們一起來學一學這首詞的流行唱法。(播放《水調歌頭》音訊)完成教學目標第3點。

  4、 養兵千日,用兵一時(10分鐘)

  大家讀也讀了,品也品了,背也背了,現在該寫寫了。當然,寫也要寫出特色。請同學們根據自己的理解,嘗試復原某一場景或創設另一與之相關的場景寫下來。換句話說,你把這首詞看作一個完整的經歷,像放電影似的在你腦海中過一遍,然後擷取某個你非常感興趣的片段寫下來;也可以不直接寫本詞,比如你寫被懷念的蘇轍,等等,能體現本詞的意境即可。最重要的是,一定要寫出你自己的情感體會,能夠與打問號蘇軾產生思想碰撞那自然是再好不過了。(老師選取幾篇範本念讀,大家相互瀏覽觀看)

  這一部分完成教學目標的第4點,也是本課的難點。

  5、課後演練場

  1)《水調歌頭》是蘇軾的代表詞作,請大家課下蒐集蘇軾的其他代表詩詞並背誦,每人至少2首;

  2)在學習本詞過程中,觸動你心靈的情感體驗在哪?寫下你對本詞最獨特的情感體驗,字數文體不限。

  6、板書設計

  上闕—望月(寫景)

  過渡—(轉 、低 、照)移情

  下闕—懷人(抒情)情景交融

  第五部分,說效果分析

  本節課我根據初二年級學生的心理特徵及其認知規律,結合各種流行元素,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索地學習,主動地參與到知識形成的整個思維過程,力求使學生在積極、愉快的課堂氛圍中提高自己的認識水平,從而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但由於學生具體情況的不可知以及實際課堂條件的限制,比如多媒體的運用及效果等等,可能與實際教學情況存在一定的差異性,需要根據具體情況進行相關調整。

  我的說課完畢,謝謝大家。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講課稿 篇4

  一、說教材分析:

  第六單元所選的課文都是歷來傳送的名家名篇。《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是詠中秋最著名的作品。蘇軾透過行雲流水般的語言營造了天上人間的清冷意境,寫出了心中的徘徊矛盾,而最終以樂觀曠達情緒作結。全詞蘊涵深邃的哲理趣味。

  二、說教學目標及重點難點分析:

  根據新課標提出的“誦讀古代詩詞,有意識地在積累、感悟和運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賞品味和審美情趣”等要求,本課教學目標設定如下:

  1、能有感情的朗讀詩詞,疏通大意,落實背誦要求。

  2、理解蘇軾因政治失意、手足分離而心情抑鬱惆悵,最終心胸開闊豁達的心理變化過程。

  3、體會作者豐富的情感,感悟詩詞創設的完美意境。

  其中聯絡蘇軾的生平經歷,品味詞中包含的人生哲理意味,理解蘇軾曠達心胸為教學重點;理解詞中所表達的作者想回朝廷而又心懷恐懼的矛盾思想是教學難點。

  三、說教學構思:

  新教材入選這首詩歌,意在讓學生學習名家名篇,體會作者強烈的苦悶心情和豪放自信的性格特點,培養學生品讀詩歌意境,提高審美情趣。所以我把這節課定位於鑑賞誦讀課。設計了分層推進式誦讀——拓展積累式鑑賞的板塊教學模式,安排了賞月誦月——品月寫月的教學環節

  四、說教法學法分析:

  新課標指出“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與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因此,在課堂上,我十分重視學生主動參與課堂以引起他們的切身感受,在體驗學習和探究學習中整體把握作品,從而達到提升個人語文素養的目的。

  1、多形式朗讀課文,培養語感。

  2、交流討論法深入體會作者情感。

  3、揣摩意境,將詞改寫成散文,提高寫作能力。

  在教學過程中力求讓學生更多的直接接觸課文材料,還學生大量的課堂活動時間,體現新課標“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掌握運用語文的規律“的理念,透過多層次誦讀、多角度比較、藝術性創編等課堂實踐活動來帶動教學流程步步推進,在讀、說、賞的層進訓練中落實教學目標。

  五、說課時安排:

  一課時

  六、說教學過程:

  第一步:賞月誦月——

  (一)知識積累匯入新課:

  “小時不識月,呼做白玉盤”,而長大後,天上那一輪明月,卻寄託了人們太多的情感。請欣賞一組月亮的圖片,齊讀古人為我們描寫月亮的詩句。

  在老師娓娓道來的過程中,在學生齊聲朗讀的情境中,調動學生情緒,烘托課堂氣氛拓展知識積累,併為下面理解本詩的情感底蘊奠定了基礎。

  (二)分層推進式誦讀:

  透過多種形式的誦讀法,激發學生的朗讀熱情,在教學主體步驟的起始階段很好的烘托了教學氣氛。

  1、朗讀:聽朗讀正音,亮開嗓門齊讀。

  2、譯讀:分組對照課下注釋讀懂全詩,圈點出不懂的地方全組討論,老師解疑。

  3、品讀:以“月”為中心詞,從詞中挑選一些動詞放在“月”的前面組成一個短語,看看蘇軾對月都做了什麼想了什麼?(問、歸、怨、共……)

  老師介紹蘇軾的生活經歷,學生選擇詩句以老師的問題為開頭談談:“透過……詩句讀到了……”(讀到了蘇軾對月亮的嚮往、讀到了蘇軾天上人間的徘徊矛盾、讀到了蘇軾懷念兄弟的抑鬱惆悵、讀到了蘇軾積極豁達的胸懷……)。

  4、自讀:把自己假想成政治失意遠離親人的蘇軾,以人生獨白的方式朗讀。回答問題——用一組或幾組反義詞填空:《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是一曲______而不失______的音樂。(抑鬱而不失曠達,惆悵而不失樂觀……)從而把握詩歌朗讀的感情變化應該是抑鬱——曠達。

  5、競讀:男女生比賽,自己說說朗讀效果、情感的處理,

  6、齊讀:女生齊讀上闋詩句,男生齊讀下闋詩句。

  6、背誦:

  葉聖陶說過:“美讀得法,不但瞭解作者想什麼,而且與作者的心靈相通了,無論品味方面或是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穫。”透過層層推進的朗讀吟誦的教學環節,啟用學生的情感共鳴,在吟讀中入情入境入心。

  第二步品月寫月——拓展積累式鑑賞:

  我設計了“聽——讀——說——找——寫”五個小環節,漫步古代詠月詩篇中,透過比較閱讀老師蒐集到的同類詩歌,讓學生做一下橫向的比較,從而感受到中國古典文學中月的永恆魅力。

  1、聽:老師朗讀這兩首詩歌,學生做標註。

  2、讀:自己朗讀,對照註釋讀懂全詩,圈點出不懂的地方分組討論,老師解疑。

  3、說:以“我欣賞______詩句,因為______”的句式談談自己的理解。

  4、找:對比三首詩歌,找出意境相通的詩句。

  5、寫:透過拓展賞析,讓男女生分別將本詞的上下闋改寫成寫景抒情的散文片段,交流朗讀。

  語文課堂應該進行“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學探索,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培養學生的“獨立閱讀”能力。這個環節主要訓練學生獨立把握領悟詩歌風格的能力,提高學生的審美鑑賞能力,讓學生在積極主動的思維活動和情感活動中進行抒情性的語言表達訓練,全方位的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講課稿 篇5

  一、設計理念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xx年版)中總體目標指出: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我的課程設計理念是力爭讓語文課上出“語文味”。從一語三文(即語言、文章、文學、文化)的角度細讀、精品蘇軾的中秋詞。

  二、分析學情

  蘇教版七年級語文上冊的主要功能是為剛踏入初中的學生開啟一個多姿多彩的語文世界。第三單元向學生展示一幅祖國各地的“民俗風情”畫。

  (一)語言方面分析學情:學生藉助書下注釋和工具書,透過多種方式的朗讀可以掌握其重點的實詞和虛詞。

  (二)文章方面分析學情:學生透過本單元所學的小說《社戲》、散文《本命年的回想》及古詩《十五夜望月》,可以更好的把握這首詞的結構、意旨和感情。

  (三)文學方面分析學情:這裡是本課的.教學重點,需要以教師的生命體驗為前提來引導學生欣賞詞本身具有的形式美和情境美。

  (四)文化方面分析學情:這裡是本課的教學難點和創新點,師生共同研讀詩詞來比較中西詩歌主要內容和創作風格存在的差異。

  三、解讀教材

  (一)感悟教材:

  《水調歌頭》是蘇詞代表性篇章之一,它落想奇拔、蹊徑獨闢,極富浪漫色彩。41歲的他為密州太守,實質上仍處於外放冷遇地位。這首中秋詞,正是此種宦途險惡體驗的昇華與總結。“大醉”遣懷是主;“兼懷子由”是輔。

  (二)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誦讀古代詩詞,能借助註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

  2、情感目標:尊重多樣文化,吸收人類優秀文化的營養,提高文化品位。

  四、教學策略

  (一)教學方法:教師的“教”體現在——情感激發、幽默點染、意理闡發。

  (二)學習方法:學生的“學”體現在——自主探究、體驗感悟、真情表達。

  (三)教學手段:多媒體輔助教學。

  五、教學流程

  (一)教學匯入部分:

  在蘇軾以前,詞是佐歡侑酒的工具,詞到了蘇軾的手裡不再是佐歡侑酒的工具,而成為詞人自己言志抒情的工具。蘇軾的豪放詞首推《念奴嬌·赤壁懷古》;值得注意的還有《江城子·密州出獵》;誰能猜出來老師最喜歡的是哪一首豪放詞?

  在這裡創造出一種師生聊天式的情境氛圍。在師生的談話、問話之中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慾。

  (二)教學主體部分:

  1、讀詩文,悟語言:

  透過多種形式的朗讀(教師範讀、學生領讀和全班齊讀),讓學生感知中國古典詩歌語言的音樂美。

  本環節的設計是從語言的角度分析——主要是讓學生掌握詞中的重點實詞和虛詞。在學生朗讀的過程中教師強調讓學生品味該詞的節奏、音調和聲情。

  2、理結構,會意旨:

  在語言分析的基礎上我們再上升一個研究層面,看看整首詞上闋和下闋分別側重寫了哪些內容?整首詞主要抒發作者什麼樣的情懷?

  本環節的設計從文章的角度分析——主要是讓學生初步感知該詞的中心旨意。這樣設計主要考察學生的歸納總結能力,學生自己可以輕鬆應對。這裡要讓學生盡情的表達,暢所欲言。

  3、品文字,析效果:

  詩讀的多了,讀熟了,就有了比較,有了鑑別和欣賞。《水調歌頭》是蘇軾豪放詞中的代表作。這“豪放”一詞究竟指的是什麼?

  本環節的設計從文學的角度分析——主要是讓學生深入感悟該詞的創作風格。這裡了著重培養學生的藝術鑑賞力。詩歌的藝術,在很大程度上表現為駕馭語言的技巧,沒有對語言美的一種敏銳的感受力很難欣賞其中細微的妙處。這部分需要教師適當的引導,問題已經由淺入深。這裡就是本課的重點,此刻學生好比逆風而上。教師需要出示參考答案:“豪放”一詞可以理解為東坡性情豪放不受格律束縛。另外,蘇軾後期的詞是向外部的廣闊世界馳騁,恢宏擴大。他的詞表現出一種超越時空的強烈要求,古往今來,天上人間,筆墨沒有一點約束。最後,他讓自己的性情自然流露於詞中,達到自然天成的境界。

  4、廣比較,探文化:

  閱讀下面的三首詩詞,然後回答問題。

  ①李白《靜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②蘇軾《水調歌頭》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③(英國)哈代《擋住那月光》

  關上窗戶,拉下窗簾,擋住那悄悄灑來的月光,她那姿色太象她從前——在我們的琴兒還沒積上,多年塵土,石碑猶未刻上,我們唸到的名字那時光。

  別拂動樹梢,叫午夜的香氣,瀰漫四周,纏綿不逸,喚醒當年它吹給我和你的,同樣甜蜜的情意,那時節生活好比笑聲,愛呵,同人們所說的無異。

  這燈光照明的普通房間,鎖住了我的視線與思路;讓雜物在朦朧中隱現,敷衍的話語從口中編出;人生初開的花呵,太香甜,它結出的果子呵,太苦!

  (1)請結合以上三首詩詞的內容,說說李白蘇軾舉頭望月、哈代關窗擋月的原因。

  (2)以上三首詩詞較好地反映了中西抒情詩中月亮意象的一些相同點和不同點。請對此作簡要分析。

  在此設計兩道思考題,把學生引向一個更高的文化領域和精神境界。從文化的角度分析——主要是讓學生透過中西方文化的比較,去探究各民族的思維方式、情感方式和行為方式的深層結構。這裡是本節課教學難點和創新點,教師出示參考答案:

  (1)李白蘇軾舉頭望月是思念故鄉、懷念親人(望月抒懷、望月懷遠),哈代關窗擋月是因為愛已消失,詩人不想回憶從前美麗的時光、甜蜜的情意、歡笑的生活。

  (2)中國詩歌中的月亮使人感到“清寒”(霜、清、冷),有清寒之美,而外國詩歌中的月亮具有濃郁的生活氣息和情趣,有溫馨之美。

  (三)教學結語部分:

  中國古代文學是中國文化體系中最輝煌燦爛、最有活力的一部分,是歷史彌麗、咀嚼不盡的精華。詩經、楚辭、諸子散文、漢賦、魏晉詩文、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真是此起彼伏,此隱而彼顯,不斷創造出與時代風貌相契合的文學奇觀。對於這種種的文學奇觀我們都可以運用一語三文的學習方式去多角度的品析。這樣,你就可以感受到“閉門即是深山,讀書隨處淨土”的快樂!

  佈置作業:

  學生嘗試用這種方法自己品讀和賞析—— 《念奴嬌·赤壁懷古》、《江城子·密州出獵》這兩首豪放詞。

  六、教學感悟

  依據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xx年版)中關於閱讀方面的建議:“引導學生鑽研文字,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

  我反思這一節課發覺:

  (一)本節課設計的亮點

  一首含義豐富的詩歌,好像一顆多面體的寶石,從不同的角度可以看到光的不同折射和色的不同組合。一語三文的授課線索,旨在理解詩詞的基礎上,提倡多角度、有創意的閱讀,拓展思維空間,提高閱讀質量。

  (二)本節課設計的不足

  由於初一學生的生活經驗、思想境界、心理氣質和文藝修養均不夠成熟。因此,從文化的角度去分析還應由教師把握好尺度,不宜深入的挖掘應該點到為止。讓學生明確可從文化的角度去解讀、分析詩詞或其他形式的文學作品。

  以上是我個人在教學上的一點膚淺的見解,還請在場的各位專家和老師們多提寶貴意見,我的說課完畢,謝謝大家!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講課稿 篇6

  一、語文課程標準對初中文言文閱讀的要求

  新大綱對文言文的學習閱讀要求可以概括為以下幾點:

  1、能借助註釋和工具書理解課文基本內容,背誦一定量的文言文。

  2、能初步理解、鑑賞文學作品,

  二、學生情況分析

  我班語文基礎相對比較差,特別體現在缺乏正確的學習方法與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因此對文章思想主題的把握應循序漸進,有淺入深,適當取捨。

  三、教學目標與教學重點

  根據以上對教材和學生情況的分析,我將此文的教學目標確立為:

  1、知識目標:瞭解蘇軾的有關文學常識及本文寫作背景。掌握重點實詞,並能準確翻譯課文。

  2、能力目標:培養學生朗讀能力,.透過反覆朗讀體會情感。引導學生理解本文主旨。

  3、情感目標:培養學生積極、健康、樂觀的人生態度。

  教學重點:掌握重點實詞,並能準確翻譯課文。培養學生朗讀能力,.透過反覆朗讀體會情感。

  教學難點:作者對人生的感悟及其曠達胸襟在詞中的體現。

  四、教學方法與教學手段運用

  “教材無非是一個例子”(葉聖陶語)。本文是短篇精品,內容豐富。字詞句方面,根據學生已經學過的基礎文言和課文註解,大致能理解。因此能以一得引多得的自學輔導設計進行教學,使學生認識精品,喜歡精品,在理解的基礎上,融會貫通,並聯系實際,有所啟發。在教學中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採用圈點批註、朗讀、討論、質疑、課堂練習等方式使學生動起來。

  五、學習方法指導和學習習慣的培養

  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教師應該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倡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

  六、教學程式設計

  一、匯入。

  二、複習:

  1、課題。

  2、作者。

  三、介紹寫作背景。

  四、初步感知:

  1、正音。

  2、指導朗讀。

  五、疏通全文:

  1、小序。

  (1)重點詞語講解:達旦 子由

  (2)指導翻譯。

  (3)作用。

  2、上闋。

  (1)重點詞語講解:把 天上宮闕 何年 瓊樓玉宇 不勝 清影 何似

  (2)指導翻譯。

  3、下闋。

  (1)重點詞語講解:朱閣 綺戶 無眠 恨 何事全 嬋娟

  (2)指導翻譯。

  六、合作、探究:

  1、如何理解詞的上闋?

  2、如何理解詞的下闋?

  3、試分析這首詞的寫作特色。

  七、鞏固練習(小結)。

  八、作業:

  1、背誦這首詞 。

  2、小作文:以“月”為話題,說自己想說的話。

  板書設計:

  《水調歌頭·中秋》

  上闋: 把酒問月-----追求美好生活-----積極樂觀

  下闋: 望月懷人-----探求人生哲理-----曠達胸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