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習俗> 精選家鄉的習俗作文9篇

家鄉的習俗作文

精選家鄉的習俗作文9篇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都經常看到作文的身影吧,藉助作文可以宣洩心中的情感,調節自己的心情。那麼你有了解過作文嗎?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家鄉的習俗作文9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家鄉的習俗作文 篇1

  我的家鄉有很多節日習俗,每個節日都有特定的慶祝方式,形成了豐富多彩的節日文化,如春節舞獅、舞龍、放鞭炮,中秋節吃月餅、賞月,清明節祭祖、踏青……這些跟其他地方並無多大差別,而有幾個我要跟大家講講。

  或許大家並沒有猜到了我的家鄉,沒關係。我覺得習俗必須是要與其他節日不同的性質,節日是大家都過的,而習俗代表的是一個群體的習慣、風俗,是具有特殊性的。

  社日是我的家鄉特殊節日之一它包括了春社和秋社,人們常常湊錢在社廟裡舉行祭神儀式,殺豬煮肉,就地分食,而吃不完的肉就帶回家供神。

  牛王誕是個蠻有趣的節日。每年的農曆四月初八,傳說是牛王的誕辰,所以稱為牛王誕。而這一天村民們不能驅使牛去幹活,讓牛好好休息。還要在牛欄門口供奉牛,大人們則囑咐小孩們愛護耕牛。牛是一個多麼神聖而威嚴的動物啊!

  鬼節聽起來就有些嚇人了(其實只是供奉祭靈),我打小就知道鬼節,它在農曆的七月十四,稱中元節(俗稱鬼節)。這天,民間家家戶戶都要殺雞買肉祭祖先,常常有些善良的村民會在三岔路口或山坡上供奉無家可歸的野鬼。這聽起來既有趣又膽顫不是嗎?

  而“三月三”是屬於壯族人民的節日,但不身為壯族的大部分人在我們這個地區也和他們一樣過這個習俗。

  說起我們“三月三”習俗的來歷,雖然我不是很瞭解,但我知道兩件事——一,“三月三”是指每年農曆的三月初三;二,傳說它與王母娘娘舉行蟠桃會的日子相同,且又同盤古的誕辰時間一樣。雖然本質上他們沒有什麼關聯,但如此有意義的一天,活動當然多種多樣了。俗話說得好:最香不比五色飯,最美不過三月三!這五色飯即為五色糯米飯,裡面有紫、黃、黑、白、紅五種顏色的米飯,把他們蒸好舀出來時會散發古樸而醇香的氣味,五穀雜糧一般的味道,極吊人胃口。

  三月三的雙人對歌也是極常見的,我們家鄉人有唱山歌的傳統,經過我的調查與生活經驗,我發現除了日常生活中、娛樂、勞作等自歌或對歌,還形成了歌圩(就是對歌的專門時間,村民常常會聚在一起對歌慶祝),他們唱的歌都是一些古樸的民謠,很具有年代感。

  每到三月三,無論宅在家裡還是出街遊玩,都會時不時聽見敲鑼打鼓的聲音,氣勢磅礴、震耳欲聾。他們的鼓聲和銅鑼攪拌在一起有條不紊,還具有一定的節奏感,前排的人們舞著獅頭,後面的人負責敲鑼打鼓,好不熱鬧。家鄉的三月三熱鬧得像過某一盛大而隆重的節日一樣,它不像春節那樣更加熱鬧非凡、鞭炮齊鳴,反而只是小小地慶祝這個節日,常常過了三月三跟沒過並無多大差別。

  家鄉的習俗讓遊子們都想回去,脫下繁忙的包袱,與他們最親愛的家人們一起慶祝,一起歡笑。

家鄉的習俗作文 篇2

  一直以來,我最盼望的就是春節。春節不僅有好吃的好喝的,有煙花,還有家長們包的壓歲錢……這些都是過春節家家必走的流程,但在不同的地區,總存在著一些獨特的習俗。

  令我最難忘的家鄉習俗,是春節那幾天每次出行奶奶都要點上一節爆竹。我們就坐在車上在爆竹聲中出行,就像一位公主一樣。

  曾經對此不以為然,知道某天某次,又一次鞭炮聲響起,奶奶親切的話語又一次響在耳邊:“平安歸來哦。”

  心底的某根弦突然被觸動,我突然懂得了奶奶話語中所包含的某種意思……

  自古以來,逢年過節放鞭炮都象徵著一種喜慶,代表著紅紅火火,象徵著一種美好祝願。

  平安歸來哦……

  這不僅是一種家鄉習俗,這是奶奶對兒子,對孫子孫女的'祝願。

  平安歸來哦……

  我想,這也同時象徵著奶奶的一種希冀。她辛辛苦苦地將父親拉扯長大,看著他離開自己的身邊去往別的城市安家,看著他娶妻生子……看著他一年中只能偶爾回家看自己一兩次。但每次回家她總是笑著,噓寒問暖。可那笑容背後,多少也包含著一種期望,一種失落吧?她期望他能帶著孫子孫女門多回家看看。

  平安歸來哦……在噼裡啪啦的鞭炮聲中,我們看著那張笑臉出行。

家鄉的習俗作文 篇3

  過春節的時候有許許多多的習俗,我的家鄉也不例外。

  差不多過年的時候爸爸媽媽都會帶我們去花市裡逛逛,買些花回家擺放。讓家裡有過年的氣氛,我們每年都會買桔子樹。水仙花。還有桃花。桔子樹代表大吉大利。水仙花代表富貴。桃花則是代表走桃花運。

  大年三十,爺爺奶奶都會弄一些蝦片給我們吃,一盒蝦片有紅。白。綠三種顏色,代表大紅大紫。

  大年初一,小孩和老人都會起得很早,小孩起床是賺壓歲錢,老人是負責發壓歲錢,可忙壞了呢。

  最後,元宵節的時候爸爸媽媽就會做一些湯圓給我們吃,代表一家人團團圓圓。

  這就是我家鄉的春節,挺熱鬧的。

家鄉的習俗作文 篇4

  今天,在我的老家雙峰鄉皿四村,即將舉行一次特別的活動—煉火。得知了這個訊息後,我開始期待著夜晚的到來。

  天終於黑了。吃過晚飯,我迫不及待地來到了煉火所在地。呵,這已經是人山人海了。經過一個半小時等待,期待已久的煉火開始了。

  聚攏的火堆,像是一座小山似的,向人們發出挑釁的低吼。強壯的“勇士”開始挑戰了,他們輪流著赤著腳衝過火堆,在一次次踩踏之後,“小火山”被踩出了一條路。終於,激動人心的時刻到了。“勇士”們利用手中的“長矛”將“火山”的熱和雄壯表現得淋漓盡致。一條條火舌直衝雲霄;一條條火龍騰雲駕霧;一陣陣火光在空中綻放,似絢麗的煙花。在空中的火花消失後,留下一絲絲痕跡讓人遐想無限。

  煉火的時間很短,十幾分鍾而已,然而煉火帶給我們的震撼卻是一輩子的。

家鄉的習俗作文 篇5

  在我的老家仙遊,有一個特有的習俗——做壽。

  無論男女,只要是年齡過了五十,每逢整十歲就要做壽。在正月初三到正月初六,要辦酒席,請左鄰右舍親朋好友過來,為的是為壽星送上祝福。

  人到齊後,隨著一聲開席的鞭炮聲,做壽也就開始了。壽星家裡圍著一桌桌的人,大家都歡聲笑語。

  主人家開始上菜,大家就邊吃邊聊。

  大概上了三四盤菜後,壽星就過來和每一桌的人乾杯。有酒的喝酒,沒酒的用果汁代替。反正無論男女老少,都要乾杯,再給壽星說上幾句祝福的話。壽星聽了當然開心,連忙叫我們多吃點,然後又匆匆地到下一桌去和客人乾杯了。

  做壽時,主人家必須上兩道菜:莆田滷麵和海蠣湯。莆田滷麵其實就是普通的面,但配上一些配料:蘑菇、肉、白菜等,就變得極其的美味。海蠣湯也非常不錯,沒有放什麼味精卻也能讓人一碗接一碗的喝。這兩道菜就好像酒席的象徵一樣。但其實每道菜都是家常菜,主人把我們當作家人,而並非簡單的

  客人。所以是再簡單的菜餚,也能吃出濃濃的鄉情、鄉味。

  做壽結束時,又是一陣散席的炮竹聲。客人要和壽星說聲“祝您老人家福如東海,壽比南山啊……”然後感謝款待,寒暄幾句也就走了。於是那幾天鞭炮聲此起彼伏,家家都在吃酒席,家家都在放鞭炮,好熱鬧!

  客人不是為了蹭吃而來的。其實整個村子都像是一家人,做壽就像是為家人過生日一樣。主人也是不收錢的。就是這樣一個短暫而美好的儀式,有時辦的比婚禮還盛大。

  這就是我家鄉的習俗——做壽。其實和過年也有點像——在噼裡啪啦的爆竹聲中開始,轉眼又在噼裡啪啦的爆竹聲中消逝了……

家鄉的習俗作文 篇6

  我的家鄉在長興,我們這裡的特產是板栗。我們這裡風俗也很豐富。

  比如說我們這裡過年,到臘月初,我們這裡家家戶戶都要打年糕。聽老人說:“表示來年步步高。”

  到大年三十那天,家家戶戶的大門上都要貼上喜慶的對聯。吃年夜飯的時候,家裡都會燒一大桌菜,全家人圍在一起開開心心地吃著年夜飯。每年媽媽都會燒一條鯉魚,表示“年年有餘”,“魚躍龍門”。

  吃好年夜飯,大人們就給我們小孩發壓歲錢。睡覺的時候我們就把壓歲錢放在枕頭下面表示壓歲。天黑了,我們幾個小朋友在大人的陪同下到外面放花炮。看到五顏六色的花炮我們歡呼著,這是我們最高興的時候。

  大年初一和初二我們都會走親訪友。

  大年初一我們一般會到外婆家去,桌上放著很多好吃的東西。外婆會先泡一杯糖茶,再泡一杯有茶葉的茶。

  初二我們都會拿著禮物到親人家去拜年

  這就是我們這裡過年的習俗。

家鄉的習俗作文 篇7

  美麗的焦作,那兒是個有山有水的好地方,焦作的雲臺山最為有名,還有四大特產,懷菊花是去火解毒的。

  中國有許多傳統節日,如:清明節、元宵節、端午節、植樹節、建軍節還有重陽節……春節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節日,不同的地方過春節的習俗會不一樣,民間流傳:古時候,有一種叫做“年”的兇猛怪獸,每到臘月三十,便竄村挨戶,覓食食物,殘害生靈。有一年的臘月三十晚上,“年”到了村裡,兩個牧童在比試牛鞭子,“年”忽聞啪啪的鞭聲,嚇得望風而逃了。它又竄到另一村莊,又迎頭望見一家門口晾著件大紅衣裳,裡面燈火昏黃,刺得他偷頭暈眼花,它莫名其妙,夾著尾巴慌亂的逃竄了。後人透過他的這個弱點,想出了對付他的辦法,慢慢的演變成了現在的習俗。我家鄉的春節是這樣過的。

  還沒過年,大人們就開始打掃衛生,收拾東西,貼好火紅的對聯,趕往老家和家人們團聚準備過年。即使再忙的人也要回家過年。

  大年三十,準備好包餃子的材料,家家戶戶都會包餃子,一家人團聚在一起,各有分工,大人們擀餃子皮,包餃子。小孩子就端著盤子一趟趟的把廚房的大人擀好的餃子皮,送到客廳包餃子的大人們那。當然,餃子裡是會包硬幣的,誰吃到的硬幣多,就寓意著新的一年就會有福氣。孩子們互相攀比自己吃到硬幣的數量,一發現別的孩子比自己吃到的硬幣多,就會拼命的吃,直硬幣吃完為止,大人們吃到的硬幣通常會給自己的孩子,他們也會拼命幫孩子吃。晚上,家人們會坐在一起看春晚,共賞歌舞,共同歡笑,除了兩三歲的小孩子,誰都不睡覺。

  到了初一,人們就會提著大箱小箱,四處去串親戚,有時候親戚們會擺一大桌魚肉請我們吃,關係好的親戚來拜年,我們也會準備一大桌好菜款待他們,親戚有時還會給孩子們帶來糖果。我們見到大人只要說新年好,就可以得到壓歲錢。

  家鄉的春節充滿年味,我喜歡我的家鄉,我喜歡過年的滋味。

家鄉的習俗作文 篇8

  任何地方都會有自己獨特的風俗,而在我的家鄉,就要數大年三十了。

  大年三十,是中國人最最最……重要的傳統佳節。那時,在外地工作的人都要回家,跟家人相聚,也可以說是一個團圓節。

  大年三十最具特色的要數年夜飯了。大人從一早就開始忙,一直到傍晚,燒上一大桌菜,夠吃上好幾頓。餐桌上的菜平時都是見過的,並沒什麼特點,可放在年三十的餐桌上就蘊涵了不同的含義。比如說藕代表“路路通”,年糕代表“年年高”,團圓果代表“團團圓圓”,魚代表“年年有餘”,戒菜代表“去掉一年的晦氣”……這一道道菜在人們美好的願望中被端上了餐桌。

  準備吃飯了,得先把大門關嚴實了,可不能讓人推門進來,要不然要觸黴頭的。開始吃了,每道菜都吃上一口,把美好的祝願都吃到自己的肚子裡。吃完了,可不能急著下桌,得等到分完壓歲錢,這年夜飯才算結束。這可是我最高興的事情,也是我一年中收穫最豐滿的時候。

  吃完年夜飯,才可開門。家家戶戶在自家門口放上一大堆鞭炮,叫“辭舊”。大年三十晚上不能早睡,等到零點放了鞭炮“迎新”後,這個年三十才算過完,人們也漸漸地開始睡去。

家鄉的習俗作文 篇9

  過春節啦!春節是我國最傳統的節日,各地的人們會用不同的習俗來歡度這個節日。唯一相同的是晚輩們給長輩們拜年,長輩會給我們壓歲錢。你們知道壓歲錢的來歷嗎?讓我來告訴你們吧!

  傳說古代有一個叫“祟”的小妖,黑身白手,他每年年三十夜裡出來,專門摸睡熟小孩的腦門。小孩被摸過後就會發高燒說夢話,退燒後也就變成“祟”。有一大戶人家,夫妻老年得子,十分珍愛。在年三十晚上,為防小偷,兩人將錢幣包了又拆,拆了又包,睡下前,把紅紙包著的八枚銅錢放在了枕邊。半夜裡,一陣陰風吹過,黑矮的小人正要用他的白手摸孩子的頭,突然孩子枕邊迸出一道金光,祟尖叫著逃跑了。於是祟不敢再來侵擾了。很快,這件事就傳揚開來,大家紛紛效仿,在大年除夕夜裡用紅紙包上錢放在孩子的枕頭下面,祟就不敢再來侵擾了。因而人們把這種錢叫“壓祟錢”,“祟”與“歲”發音相同,日久天長,就被稱為“壓歲錢”了。

  這就是壓歲錢的來歷了。今年我給長輩們拜年,收到了許多的壓歲錢。我想用壓歲錢請婆婆爺爺吃頓火鍋,再用剩下的壓歲錢送一副手鐲或一條項鍊給婆婆。

  壓歲錢是長輩們對我們的關心和愛護,可不能亂花哦!要用在一些有意義的地方,小朋友你們的壓歲錢會怎麼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