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琵琶行> 琵琶行讀後感精選4篇

琵琶行讀後感

琵琶行讀後感精選4篇

  當細細品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都增長了不少見聞,何不寫一篇讀後感記錄下呢?那要怎麼寫好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琵琶行讀後感,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琵琶行讀後感1

  生活總是在繼續,為了生存,琵琶女老大嫁作商人婦。琵琶女從生活的頂點掉到了底部,曾經的一曲紅綃不知數淪為無管絃之聲,這大大改變了她的音樂風格,使白居易也聽之忘歸。“座中泣下誰最多,江中司馬青衫溼。”從而造就了千古名句: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

  是啊,普天之下,茫茫大眾,誰能事事順心如意?這個社會可憐的人很多,俗話說的好:家家有本難唸的經。表面上不說而已,其實誰又知道他們內心的痛苦呢。這個社會就像魯迅先生講的那樣:人吃人的社會。物競天擇,適者生存。只有我們去適應社會,而不是社會來適應我們,如果你一味的'埋怨社會的不公平現象,脫離社會,那麼你最終就會被社會所淘汰。

  (自我拓展)我也是社會中不受人關注的那一類人,只是一個平凡的學生。但是這17年來,敢說已經經歷過一番了(雖然閱歷尚淺),從家庭紛爭到中考失利,再到經歷生死離別……這種種痛苦更與何人說?我曾經跟我的同學說我已經看破紅塵了,要出家當尼姑,要隱居山林……同學也開玩笑說等到你當上了學習部部長,千萬別把部門經理得像個尼姑庵;有的也說語文好的人是這樣的,腦子裡總是想的與別人不同……

  唉!人在江湖飄,怎能不挨刀,有的說說便行了,還是好好把握每一天吧,要不然不是人人都要出家了?呵呵……

琵琶行讀後感2

  我在讀中學時,讀過《琵琶行》,當時感覺得很感人和淒涼。光陰似箭,日月如梳,今日重讀,感受良多。

  一、體例認識。《琵琶行》原作《琵琶引》,選自《白氏長慶集》。行,又叫“歌行”,源於漢魏樂府,是其名曲之一。後來成為古代詩歌中的一種體裁。

  二、寫作背景。《琵琶行》創作於元和十一年(816年)。白居易任諫官時,直言敢諫,同情民間疾苦,寫了大量的諷諭詩,觸怒了唐憲宗,得罪了權貴。元和十年,宰相武元衡被藩鎮李師道派人刺殺。白居易情急之中上疏請捕刺客,觸犯了權貴的利益,被指責越職奏事,貶為江州刺史;又進而誣陷他作《賞花》《新井》詩“甚傷名教”,再貶江州司馬。江州當時被看成是“蠻瘴之地”,加之州司馬雖然名義上是刺史的佐史,實際上是一種閒散職務,這對白居易來說是一種莫大的嘲弄。他的被貶其實是一樁冤案,他連遭打擊,心境淒涼,滿懷鬱憤。次年送客湓浦口,遇到琵琶女,創作出這首傳世名篇。

  三、《琵琶行(並序)

  元和十年,餘左遷九江郡司馬。明年秋,送客湓浦口,聞舟中夜彈琵琶者。聽其音,錚錚然有京都聲。問其人,本長安倡女,嘗學琵琶於穆、曹二善才。年長色衰,委身為賈人婦。遂命酒,使快彈數曲,曲罷憫然。自敘少小時歡樂事,今漂淪憔悴,轉徙於江湖間。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覺有遷謫意。因為長句,歌以贈之,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

琵琶行讀後感3

  自幼聰慧的白居易,15、16歲時,立志應進士舉,刻苦讀書,口舌成瘡,手肘成胝。後來,父死母病,靠長兄白幼文的微俸維持家用,奔波於鄱陽、洛陽之間,生活比較艱苦。貞元十六年,白居易29歲,進士及第。元和六年,白居易因母喪居家,服滿返京任太子左贊善大夫。元和十年,兩河藩鎮割據勢力聯合叛唐,派人刺殺主張討伐藩鎮割據的宰相武元衡。白居易率先上疏請急捕兇手,以雪國恥。但卻被腐朽的官僚勢力攻擊為越職言事,便捏造“傷名教”的罪名,說白居易在母親喪失時還寫賞花詩,因此將他貶為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馬。這對他是個沉重的打擊。

  這首《琵琶行》是白居易到江州後的第二年寫下的。詩中透過一個擅奏琵琶的長安名妓淪落江湖的不幸身世,一句“弦弦掩抑聲聲思,似訴平生不得志”寄託了自己(江州司馬)政治上失意的苦悶。中唐時期的社會生活,現實的黑暗河人民的痛苦,宧官的飛揚跋扈,就連“老大”也要“嫁作商人婦”,“杜鵑”亦啼血,猿亦哀鳴,只怕奏琵琶者此行亦掩泣,聽著更甚青衫溼!誰人不想憑藉自身努力平步青雲呢?然而,眾觀千萬事,事事鎖深秋,只要能自保一身清廉阿政,何必耿耿於懷那功名立祿以及世人膚淺可笑的寸光鼠目呢?

琵琶行讀後感4

  江州深秋,浸沒在濃濃的暮色中,潯陽江嘩嘩地彈奏著哀愁。江邊孤獨地飄著一葉遍舟,蒼涼的琵琶音從舟中徐徐擴散開去,玲瓏的琵琶聲如泣如訴,悠悠地將心事道來。漸漸地,琵琶斷續艱澀不成曲調,終於消失在舟中喑啞的哭泣聲裡了。

  江水推舟去,歲月催人老。傾國傾城的雲鬢花顏早已遺忘在紙醉金迷的往事裡。風景依舊人不再,潯陽水清雲鬢白。當夜夜笙歌,燈紅酒綠盡成往事,只剩曲琵琶喃喃地訴說憂愁,人啊,難免落下淚來。

  琵琶聲如刀劍光影切割著大弦小弦,她恨啊,當年一曲紅綃不知數,如今繞船月明守空渡。可又能怪得了誰呢,秋月春風在她撥絃的指間玩過,玉容花顏都溶在年復一年的歡笑之中,她早該想到,光陰並不因珍惜你的美貌而放下匆匆,也不因你的棄世厭俗而改跑為走。她早該想到的,可依然老大嫁作商人婦!唐玄宗早該想到的,去依舊不見玉顏空死處,為什麼沒有人願意在快樂的時候,在血色羅裙翻酒汙的時候,在芙蓉帳難度春宵的時候想不想後果呢?琵琶女若是早知道門前冷落鞍馬稀,老大嫁作商人婦的結局,恐怕早就找個好人嫁了吧;玄宗若是早知道馬嵬坡下泥土中,不見玉顏空死處的結局,恐怕早就分清了事業與愛情了吧!

  可是,為什麼,要等青絲成雪才肯明白,卻已是後悔莫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