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陸游> 書憤-陸游原文翻譯及賞析

書憤-陸游原文翻譯及賞析

書憤-陸游原文翻譯及賞析

  原文

  書憤

  陸游〔宋代〕

  早歲那知世事艱,中原北望氣如山。

  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

  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

  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

  註釋:

  ①早歲:早年,年輕時。

  ②那:同“哪”。

  ③世事艱:指抗金大業屢遭破壞,路途艱辛。

  ④中原北望:北望淮河以北淪陷到金人手中的地區。是“北望中原”的倒裝(倒文)。

  ⑤氣:氣概。

  ⑥樓船:指采石之戰中宋軍使用的車船,因這種戰船高大有樓,故把它稱之為樓船。

  ⑦瓜洲:在今江蘇邢江南長江邊,與鎮江隔江相對,是當時的江防要地。

  ⑧鐵馬:披著鐵甲的戰馬。

  ⑨大散關:在今陝西寶雞西南,是當時宋金的西部邊界。

  ⑩塞上長城:比喻能守邊的將領。化用劉宋名將檀道濟的事蹟《南史·檀道濟傳》載,宋文帝要殺大將檀道濟,檀臨刑前怒叱道:“乃壞汝萬里長城!”

  自許:自誇;自我評價。

  衰鬢:年老而疏白的頭髮。

  斑:斑白,指黑髮中夾雜了白髮。

  出師一表:蜀漢後主建興五年(227)三月,諸葛亮出兵伐魏前曾寫了一篇《出師表》。表達了自己“獎率三軍、北定中原”“興復漢室,還於舊都”的堅強決心。

  名世:名顯於世。

  堪:能夠。

  伯仲:原指兄弟間的次第,前四個分別為伯(孟)、仲、權、季。這裡指人物不相上下,難分優劣高低。

  書憤-陸游拼音解讀

  shū fèn

  lù yóu 〔sòng dài 〕

  zǎo suì nà zhī shì shì jiān,zhōng yuán běi wàng qì rú shān 。

  lóu chuán yè xuě guā zhōu dù,tiě mǎ qiū fēng dà sàn guān 。

  sāi shàng zhǎng chéng kōng zì xǔ,jìng zhōng shuāi bìn yǐ xiān bān 。

  chū shī yī biǎo zhēn míng shì,qiān zǎi shuí kān bó zhòng jiān!

  相關翻譯

  年輕時我就立志北伐,哪裡知道世事如此艱難,即使現在,北望中原,我收復故土的豪邁氣概依然堅定如山。

  記得當年在瓜洲渡痛擊金兵,雪夜裡飛奔著樓船戰艦。秋風中跨戰馬縱橫馳騁,收復了大散關捷報頻傳。

  自己當年曾以萬里長城來自比,可到如今垂垂老矣鬢髮如霜,盼北伐盼恢復都成空談。

  不由想起了諸葛丞相,他的《出師表》真可謂千古流傳,有誰像諸葛亮那樣鞠躬盡瘁,率三軍復漢室北定中原!

  相關賞析

  《書憤》是陸游的七律名篇之一。書憤,即書寫自己的憤恨之情。這首詩是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陸游居家鄉山陰時所作,此時他已是6歲的老人。從淳熙七年起,他罷官在家,賦閒了五年,直到這一年春天,又被起用,任命為朝奉大夫、權知嚴州(今浙江省西部)軍州事。分明是時不待我的年齡,然而詩人被黜,只能賦閒在鄉;分明是想在戰場殺敵報國卻離戰場越來越遠。想起那破碎的山河,有感於世事多艱,小人誤國“報國欲死無戰場”的現實,鬱憤之中寫下此詩。

  全詩緊扣住一“憤”字,分為兩部分。前兩聯概括了自己青壯年時期的豪情壯志和戰鬥生活情景,後兩聯抒發壯心未遂、時光虛擲、功業難成的悲憤之氣。

  首聯“早歲那知世事艱,中原北望氣如山”,追敘自己早年的宏圖大志和氣壯如山的愛國熱情。陸游青年時就立下了“上馬擊狂胡,下馬草軍書”的宏願。孝宗即位後。主戰派暫居上風,陸游開始嶄露頭角。但隨後張浚北伐失利被罷免,陸游也受牽連而免了官職。乾道八年,陸游投奔四川宣撫使王炎幕下,開始八個多月的從軍生涯,這陸游一生中身臨前線最寶貴的時光,他身穿戎裝,鬥志昂揚地馳騁在抗金戰爭的第一線,當時他北望中原收復故土的豪情壯志堅定如山。在主和派的策劃下,王炎被召回臨安,幕府撤散。陸游殷切收復中原的主張成為泡影。他的內心非常失望和苦悶,所以才發出“早歲那知世事艱,中原北望氣如山”這樣的感慨。

  “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這是陸游親歷的兩次難以忘懷的抵抗金兵戰鬥。1163年,張浚都督江淮諸路軍馬,北上收復了靈壁和虹縣當時陸游37歲。任鎮江府通判,參與到了這次北伐之中,還多次給張浚上書建言獻策。1172年,王炎從四川沿秦嶺北上進軍中原。48歲的陸游,在王炎幕府中任職,曾親臨大散關強渡渭水與金兵交戰。這兩句詩所寫的兩次戰爭,跨度從陸游37歲到48歲,整整11年;從空間上講,從東南到西北縱橫數千裡:從作戰方式上講,從艦船水戰到騎步陸戰,樓船夜雪,鐵馬秋風,氣勢宏大雄壯。作者在追述早年的快意征戰生活中流露出抗金復國的豪情壯志。“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陸游本身是一個書生,但“當年萬里覓封侯,匹馬戍梁州”,他一直把自己當成戰士,一直期望自己能捍衛國家,揚威邊地,但歲月不居,壯歲已逝,志未酬而鬢先斑,一個空字就寫盡詩人之憤懣。歲月蹉跎,攬鏡自照,衰鬢先斑,皓首皤皤,有心殺賊,無力迴天,這樣悲劇的現實怎能不讓陸游憤懣呢作者有心而天不予,悲愴便為鬱憤。

  尾聯“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用典明志。諸葛堅持北伐千載而下,無人可與其相提並論。詩人在現實裡找不到安慰,便只好將渴求慰藉的靈魂放到未來。透過諸葛亮的典故,追慕先賢的業績,表明自己的'愛國熱情至老不移,渴望效法諸葛亮,施展抱負。至此,陸游突破了憤懣,上升到了悲壯的理想主義。

  回看整首詩歌,的確句句是憤,字字是憤。以憤而為詩,詩便盡是憤。只是陸游的詩在憤懣之中飽含著壯士的滿腔熱情和至死不渝的戰鬥精神,感情濃郁,氣勢渾厚。很能體現陸游的風格。梁啟超這樣評價陸游“亙古男兒一放翁”,可謂是恰如其分。

  作者介紹

  陸游陸游(1125-1210),南宋詩人。字務觀,號放翁,越州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南宋著名詩人。

  陸游自幼就受到愛國的家庭教育,立下了抗戰復仇的壯志。29歲參加進士考試,因名居秦檜孫子秦壎之前,觸怒秦檜,遭到黜落,秦檜死後三年

  才被啟用。孝宗時,被賜給進士出身,中年入蜀,投身軍旅生活,官至寶章閣待制。65歲罷官後,一直在老家山陰閒居,86歲離世。

  陸游一生堅持抗金主張,雖多次遭受投降派的打擊,但愛國之志始終不渝,死時還念念不忘國家的統一,是南宋偉大的愛國詩人。他勤於創作,一生寫詩60年,儲存下來的就有9300多首。著有《劍南詩稿》《渭南文集》《南唐書》《老學庵筆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