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柳宗元> 《黔之驢》教學設計的思考

《黔之驢》教學設計的思考

《黔之驢》教學設計的思考

  《黔之驢》是唐代文學家柳宗元的一篇寓言故事。關於《黔之驢》教學設計的思考是怎樣的呢?

  蘇教版語文教材把《黔之驢》放在七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第十八課,這一單元的主題是“動物世界”。

  一、《黔之驢》教學研究情況分析

  我到中國知網查閱,蒐集到142篇與《黔之驢》相關的文章,其中有14篇是《黔之驢》的教學設計和案例。然後,我還在網上搜集到若干篇《黔之驢》的教學案例。經過蒐集、篩選、摘錄、整理,我將研究情況具體闡述如下。

  (一)考據類

  基於《黔之驢》文字內容研究,我在知網上搜集到的考據類的文章有45篇。經整理發現,學者們主要從註釋、句讀、寓意等方面來研究:首先,“黔”地非貴州。遊生考認為“黔”在今湖南西北部分。楊經華認為“黔”是當時的黔州黔中郡。劉林、廖以愛、高賢芳、楊宗義等也認為“黔”非貴州。其次,教材編寫有不足之處。鄭承祚指出標點的錯誤。黃舉山質疑教材對“蕩,倚,衝,冒”的註解。魯芳芳認為把《黔之驢》歸入“動物世界”單元,位置安排似乎有些欠妥。梅桂香還指出教材把原文的結尾刪掉,影響學生對原著的解讀。最後,研究者對《黔之驢》寓意的見解不一。他們大多認為《黔之驢》的寓意是:“弱者要學會自我保護,要善於藏拙才能求得生存之道。”茅田認為《黔之驢》是政治性寓言。餘祥生認為“驢”就是那些“不知推己之本”而“出技以怒強”的小人,是柳宗元“恆惡”之人。胡佳華認為文章寓意並非指向那些官高位顯的“上層人物”,而是有著“驢脾氣”的封建文人的.悲劇。

  (二)教學類

  教學目標是教與學的活動所要達到的質量規格和要求。大多數教師在設計《黔之驢》的教學目標時,基本都是圍繞文章的語言、寓意、描寫手法三點。朱美蘭、王德勇、張帥、楊t老師寫出了教學重難點,數量在1―2個之間。朱美蘭、張桂蘭、張帥、楊、龍宇等老師的教學設計中,教學的流程可以歸納為:匯入――掌握字詞音義――疏通文義――形象特點――寓言特點與內涵。劉娟老師的教學設計主要以學生自讀學習為主,還設計了自讀點撥和自讀思考,與“非指示性”教學中基於自主梳理的教學設計相近。陳建源則用三種模式對《黔之驢》進行教學設計,分別側重語言、內容與寫法、讀的訓練。

  二、本色課堂:黃厚江《黔之驢》教學課例分析

  黃厚江老師曾執教的《黔之驢》,彰顯了他的“本色語文”的理念,以簡樸的風格呈現出精彩的課堂。黃老師的教學流程是由淺入深的,每個環節相互關聯,構成整體。黃老師將本節課的教學內容確定為“一篇寓言,三個故事,六個‘成語’”。首先,黃老師具備較高的文學素養,在文字解讀的時候能產生自己的獨到見解,具有探索精神。其次,黃老師保持樸實的教風,抓住文章的“癥結”,用寓言的方法教寓言,研究三個形象、三個故事、一個道理。再次,黃老師在教學中以“成語的積累和創造”為線索,將學生的思維由分析性思維逐步引向創造性思維和實用性思維,最終達到了在言語活動中全面提升學生思維的目的。最後,黃老師懂得“傾聽”學生,對學生的回答幾乎都有積極的回應。如果學生難於回答問題,他不是設下“問題陷阱”,而是耐心地指導學生思考,重在讓學生感受思考的過程。

  三、啟示

  經過蒐集、整理、分析有關《黔之驢》的資料,參閱《黔之驢》的一些教學案例,基於相關教學設計理論,我得出以下幾點啟示。

  (一)教學目標――教學的“指南針”

  教學目標指教學活動預期達到的結果,也就是預期透過教學活動學生身心諸方面應發生的變化[3]。以《黔之驢》為例,確定本課的教學目標之前必須做到以下三點:第一,細讀文字,對本文故事情節、形象、意義作個性化解讀。第二,本文為寓言類文言文,要依據本文體式確定教什麼。第三,瞭解授課班級的學情。確立教學目標時,在與新課程標準倡導的三個維度不衝突的情況下,我從語言、內容、方法三個方面入手,使教學目標清晰完整:(1)語言。學習《黔之驢》的重點文言詞句,積累與本文相關的成語,品味柳宗元生動凝練的語言風格。(2)內容。分析故事中“驢”“虎”和“好事者”的形象特點,探討《黔之驢》深層寓意。(3)手法。學習本文對“虎”畏“驢”、識“驢”、食“驢”細緻的動作、心理描寫手法。

  (二)教學流程――不以形式為目的

  教學流程是教學正在進行的狀態。教學流程重內容,重過程,以學生為中心。語文教學設計的主要研究物件是語文教師的教學行為、學生的學習行為、語文教師與學生共同建構的交往互動活動[4]。上述是從橫向來看的,從縱向來看,教學流程是由淺入深、逐級遞進的。因此,我就《黔之驢》設計了這樣的教學流程:預習――匯入初讀課文,整體感知讀故事――學成語,分析形象――講故事,探討寓意――總結與評價學習――寫故事。本教學流程設計了3個教學環節,主要環節是第二和第三個環節,用時在15分鐘左右。教學環節大部分時間用於“學的活動”。我設計的後續活動是學習作者描寫“虎”的心理過程的寫法,嘗試寫一篇寓言故事來促進學習遷移。

  (三)學習評價――並非可有可無

  學習評價是整個教學流程不可或缺的環節。我發現,蒐集到的教學設計中並沒有明確的學習評價環節,即便有也是對某一學生行為的具體評價,或是對整節課教學內容的總結與評價。著名教育心理學家霍華德加德納倡導的“多元智慧理論”認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智力優勢,不能只對單一的智慧進行評價,僅僅透過考試來評估學生學習情況是不合理的。“情景化評估”就是他提出的一種學習評價方式,即指:“在學校和學校影響較小的環境中,學習都是在相關情境中進行的,因此評估也應該在類似的情境中進行才有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