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李清照> 李清照的《如夢令》

李清照的《如夢令》

李清照的《如夢令》

  引導語:李清照的兩首《如夢令》,下面就是小編收集的相關知識,歡迎大家閱讀學習。

  《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

  李清照

  常記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歸路.

  興盡晚回舟,

  誤入藕花深處.

  爭渡,爭渡,

  驚起一灘鷗鷺.

  這首《如夢令》以李清照特有的方式表達了她早期生活的情趣和心境,境界優美怡人,以尺幅之短給人以足夠的美的享受.

  這首小令用詞簡練,只選取了幾個片斷,把移動著的風景和作者怡然的心情融合在一起,寫出了作者青春年少時的好心情,讓人不由想隨她一道荷叢盪舟,沉醉不歸.正所謂“少年情懷自是得”,這首詩不事雕琢,富有一種自然之美.

  《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

  李清照

  昨夜雨疏風驟.

  濃睡不消殘酒.

  試問卷簾人,

  卻道“海棠依舊”.

  知否,知否?

  應是綠肥紅瘦!

  《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是宋代女詞人李清照早期的詞作之一.詞中充分體現出作者對大自然、對春天的熱愛.這首小令寫的是春夜裡大自然經歷了一場風吹雨打,詞人預感到庭園中的花木必然是綠葉繁茂,花事凋零了.因此,翌日清晨她急切地向“捲簾人”詢問室外的變化,粗心的“捲簾人”卻答之以“海棠依舊”.對此,詞人禁不住連用兩個“知否”與一個“應是”來糾正其觀察的粗疏與回答的錯誤.“綠肥紅瘦”一句,形象地反映出作者對春天將逝的惋惜之情.

  【有關作者李清照的生平】

  家世

  李清照出生於一個愛好文學藝術計程車大夫的家庭。父親李格非是濟南歷下人,進士出身,蘇軾的學生,官至提點刑獄、禮部員外郎。藏書甚富,善屬文,工於詞章。現存於曲阜孔林思堂之東齋的北牆南起第一方石碣刻,上面寫有:“提點刑獄、歷下李格非,崇寧元年(1102年)正月二十八日率褐、過、迥、逅、遠、邁,恭拜林冢下。”母親是狀元王拱宸的孫女,很有文學修養。

  秉承家學

  李清照自幼生活在文學氛圍十分濃厚的家庭裡,耳濡目染,家學薰陶,加之聰慧穎悟,才華過人,所以“自少年便有詩名,才力華贍,逼近前輩”(王灼《碧雞漫志》),曾受到當時的文壇名家、蘇軾的大弟子晁補之(字無咎)的大力稱讚。朱弁《風月堂詩話》捲上說,李清照“善屬文,於詩尤工,晁無咎多對士大夫稱之”。《說郛》第四十六卷引《瑞桂堂暇錄》稱她“才高學博,近代鮮倫”。朱彧《萍洲可談》別本卷中稱揚她的“詩文典贍,無愧於古之作者”。

  李清照的`少年時代隨父親生活於汴京,優雅的生活環境,特別是京都的繁華景象,激發了李清照的創作熱情,除了作詩之外,開始在詞壇上嶄露頭角,寫出了為後世廣為傳誦的著名詞章《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 。此詞一問世,便轟動了整個京師,“當時文士莫不擊節稱賞,未有能道之者”(《堯山堂外紀》卷五十四)。

  李清照讀了著名的《讀中興頌碑》詩後,當即寫出了令人拍案叫絕的和詩《浯溪中興頌詩和張文潛》 兩首。此詩筆勢縱橫地評議興廢,總結了唐代“安史之亂” 前後興敗盛衰的歷史教訓,借嘲諷唐明皇,告誡宋朝統治者“夏商有鑑當深戒,簡策汗青今具在”。一個初涉世事的少女,對國家社稷能表達出如此深刻的關注和憂慮,不能不令世人刮目。因此,宋代周的《清波雜誌》認為,這兩首和詩“以婦人而廁眾作,非深有思致者能之乎?”明代陳宏緒的《寒夜錄》評此兩詩:“奇氣橫溢,嘗鼎一臠,已知為駝峰、麟脯矣。”

  琴瑟和絃

  宋徽宗建中靖國元年(1101年),李清照18歲,與時年21歲的太學生趙明誠在汴京成婚。據李清照在《金石錄後序》中雲:“餘建中辛巳,始歸趙氏。”當時李清照之父作禮部員外郎,趙明誠之父作吏部侍郎,均為朝廷高階官吏。李清照夫婦雖系“貴家子弟”,但因“趙、李族寒,素貧儉”,所以,在太學讀書的趙明誠,當初一、十五告假回家與妻子團聚時,常先到當鋪典質幾件衣物,換一點錢,然後步入熱鬧的相國寺市場,買回他們所喜愛的碑文和果實,夫婦“相對展玩咀嚼”。古老神秘的碑文,把他們引向遙遠的歷史年代,帶給他們一種特有的文化藝術享受,使他們彷彿置身於無憂無慮的遠古時期,因而“自謂葛天氏之民也”。

  後兩年,趙明誠進入仕途,雖有了獨立的經濟來源,但夫婦二人仍然過著非常儉樸的生活,且立下了“窮遐方絕域,盡天下古文奇字之志”。趙家藏書雖然相當豐富,可是對於李清照、趙明誠來說,卻遠遠不夠。於是他們便透過親友故舊,想方設法,把朝廷館閣收藏的罕見珍本秘籍借來“盡力傳寫,浸覺有味,不能自已”。遇有名人書畫,三代奇器,更不惜“脫衣市易”。然而,他們的力量畢竟有限。一次,有人拿了一幅南唐畫家徐熙的《牡丹圖》求售,索錢20萬文。他們留在家中玩賞了兩夜,愛不釋手。但是,計無所出,只好戀戀不捨地歸還了人家。為此,“夫婦相向惋悵者數日”。新婚後的生活,雖然清貧,但安靜和諧,高雅有趣,充滿著幸福與歡樂。

  可惜好景不長,朝廷內部激烈的新舊黨爭把李家捲了進去。李清照出嫁後的第二年,也就是宋徽宗崇寧元年(1102年)七月,其父李格非被列入元祐黨籍,不得在京城任職。其時被列黨籍者17人,李格非名在第五,被罷提點京東路刑獄之職。九月,徽宗親書元祐黨人名單,刻石端禮門,共120人,李格非名列第二十六。而在同一年,趙挺之卻一路升遷,六月除尚書右丞,八月除尚書左丞。為救父之危難,李清照曾上詩趙挺之。對此,張嘗謂:“(文叔女上詩趙挺之)救其父雲:‘何況人間父子情’,識者哀之。”(《洛陽名園記》序) 晁公武亦云:“(格非女)有才藻名,其舅正夫(挺之字) 相徽宗朝,李氏嘗獻詩云:‘炙手可熱心可寒’。”(《郡齋讀書志》)惜均未奏效。被罷官後的李格非,只得攜眷回到原籍明水。

  朝廷黨爭愈演愈烈,李格非“元祐黨人”的罪名竟株連到李清照身上。崇寧二年(1103年)九月庚寅詔禁元祐黨人子弟居京;辛巳,詔:“宗室不得與元祐奸黨子孫為婚姻。”(《宋史》卷十九《徽宗本紀》)崇寧三年(1104年),“夏,四月,甲辰朔,尚書省勘會黨人子弟,不問有官無官,並令在外居住,不得擅自到闕下”(《續資治通鑑》卷八十八) 。據此,李清照與趙明誠這對原本恩愛的夫妻,不僅面臨被拆散的危險,而且偌大的汴京,已經沒有了李清照的立錐之地,不得不只身離京回到原籍,去投奔先行被遣歸的家人。

  政治風雲變幻,世事翻覆莫測。崇寧四年(1105年)暮春,趙挺之始除尚書右僕射兼中書侍郎。六月,“(因)與(蔡)京爭權,屢陳其奸惡,且請去位避之”,遂引疾乞罷右僕射(《宋史?趙挺之傳》)。僅僅過了半年多,崇寧五年(1106年)二月,蔡京罷相,趙挺之復授尚書右僕射兼中書侍郎。與此同時,朝廷毀《元祐黨人碑》,繼而大赦天下,解除一切黨人之禁,李格非等“並令吏部與監廟差遣”(《續資治通鑑拾補》卷二十六),李清照也得以返歸汴京與趙明誠團聚。但是,宋徽宗大觀元年(1107年)正月,蔡京又復相,無情的政治災難又降到了趙氏一家頭上。三月,趙挺之被罷右僕射後五日病卒。卒後三日,即被蔡京誣陷。家屬、親戚在京者被捕入獄,因無事實,七月獄具,不久即獲釋。但趙挺之贈官卻被追奪,其子的蔭封之官亦因而丟失,趙家亦難以繼續留居京師。李清照只好隨趙氏一家回到在青州的私第,開始了屏居鄉里的生活。

  李清照、趙明誠屏居青州,始於宋徽宗大觀元年(1107年)秋。次年李清照25歲,命其室曰“歸來堂”,自號“易安居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