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論文> 淺談初中數學課堂有效教學的幾點體會論文

淺談初中數學課堂有效教學的幾點體會論文

淺談初中數學課堂有效教學的幾點體會論文

  在日復一日的學習、工作生活中,許多人都寫過論文吧,論文是對某些學術問題進行研究的手段。你知道論文怎樣才能寫的好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淺談初中數學課堂有效教學的幾點體會論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摘要】在新課程標準背景下,如何進行有效的課堂教學是值得我們關注與思考的問題。本文提出初中數學課堂有效教學的做法:最佳化教學設計、激發學習興趣、自主合作探究、及時合理評價、精心設計練習,既要充分發揮教師能動的組織、引導作用,又要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提高初中數學課堂教學的實效。

  【關鍵詞】新課標課堂教學有效教學

  《20xx年版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規定“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教師應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因此,在新課程標準背景下,如何進行有效的課堂教學是值得我們的關注與思考的問題。

  本人認為:“有效教學”,不可以簡單的理解為教學目標的達成情況,也不可以憑教師完成教學任務的多少來衡量教學是否“有效”。凡是能夠有效地促進學生的發展,有效地實現預期的教學目標的教學活動都可以稱之為“有效教學”。

  因此,在教學活動中,教師應在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上下工夫,旨在最佳化課堂教學,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主動性,力求激起並滿足學生的情感需要,力求使數學教學達到生動、互動、主動、共識、共享、共進的教學效果。下面,結合本人平時的實際教學,從以下幾個方面談談。

  一、精選活動素材,最佳化教學設計

  任何“有效教學”總意味著“想方設法”地讓學生在單位時間內獲得更有效的發展。為此,教師需要在“上課”之前做好準備,做好系統的“教學設計”。設計好,組織好,精心選擇好活動素材是組織有效教學活動的基礎。選擇活動素材一般遵循以下幾方面的要求:

  (一)選擇活動素材要充分尊重學生已有的認知發展水平和知識經驗

  “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在數學學習過程中,學生往往會從自己的認知發展水平和知識經驗的角度出發,產生不同的方法。教師應當鼓勵與尊重學生的獨立思考,儘可能讓學生提出各自解決問題的策略,並引導學生在與他人交流的中選擇合適的策略,在活動中人人獲得成功的體驗,強化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地位。

  如:在研究梯形常用輔助線的教學中,本人並不是單靠分析和引導,而是從學生知識經驗出發,設計了以圖形分割為內容的活動素材,提出了問題:(1)如果在梯形紙片中剪一刀,同時剪出一個矩形和直角三角形,你能做到嗎?(2)能同時剪出一個平行四邊形和一個三角形嗎?(3)在這兩種情形中,你有怎樣的體會和收穫?

  這幾個問題,容易啟用學生的知識經驗,引發學生產生數學思考,並且最終將知識經驗生成新知。

  (二)選擇活動素材要注意聯絡學生的生活實際

  有效的課堂要注重聯絡生活實際講數學,引導學生關注現實社會現象,關注社會熱點問題,把生活經驗數學化,把數學問題生活化。教師可創造性的融入一些生活素材,結合教材的教學內容,創設情景,設疑引思,用學生熟悉的生活經驗作為例項,引導學生利用已有的經驗探索新知識、掌握新本領。

  如:在學習了三角形全等的“ASA”判定公理之後,可以設計實際應用方面的活動素材,具體內容是:小明不小心地把一塊三角形的玻璃打成了三塊碎片,現要去劃一塊同樣的玻璃,最省事的辦法是應帶哪一塊碎片去?

  這樣提供的活動素材針對性強,目的是引導學生讓數學走進生活,並且在面對實際問題時,能主動嘗試著從數學的角度去認識、去思考,並用所學知識和方法尋求解決問題的策略。

  二、創設應用情境,激發學習興趣。

  前蘇聯教育家贊可夫說:“教學法一旦觸及學生的情緒、意志領域,觸及學生的精神需要,這種教學法就能發揮高度有效的作用。”創設富有興趣的故事情景的問題應用情境,來激發學生學習知識的情趣,點燃探索的慾望,自然而然就會促使學生帶著問題樂意、自覺地參與學習過程,從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在講授“軸對稱”時,老師可以先提出問題:“要在河邊修建水泵站,分別向張村、李莊送水,水泵站修在什麼地方可使所用的水管最短?”同學們對這個實際問題產生了極大的興趣,都積極思考,互相商討並嘗試解決。在此基礎上,可進一步引導學生將這一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問題,從而順利地引入了新課。透過這樣引入,讓學生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使學生對數學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又如:在學習《銳角三角函式》一章前,老師可這樣問:“你能夠用一個測角儀測出學校外的移動公司的發射塔的高度嗎?只要我們認真學好三角函式這一章,就能輕而易舉地做到。”這樣,容易抓住學生的好奇心,激起他們的求知慾,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

  三、開放活動空間,自主合作探究

  《新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教師應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因此,在數學知識的學習中,教師要大力提倡小組合作和自主探究教學。教師要改變以例題、講解、示範為主的教學方式,要以開放、寬容的態度,以期待、信任的眼光引導學生投入到充滿著探索性和挑戰性的學習活動中去,給學生足夠的時間和空間去探究,讓學生從課堂中去體會數學的魅力和活力。

  教師要以活動的板塊來設計教案,建立活動。把原來的教學重點改為探索的重點,透過學生動手、動腦、動口等活動,形成一種全員參與、主動參與、全程參與的局面,提供學生髮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自主探究、相互交流的空間。

  如:在“平行四邊形的性質”教學中,教師可以不直接把平行四邊形的性質歸納出來,而是讓學生先透過摺紙(給每位學生一張長方形紙,裁剪成一個平行四邊形)猜想平行四邊形的性質。學生一旦根據自己的觀察、體驗提出猜想,就非常迫切地想知道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確,從而激發了學生自主學習和探究的熱情。然後讓學生開展小組合作學習,鼓勵各組學生自由的發表自己的見解,聽取別人的見解,合理的補充、調整自己的觀點,最後把各組的結論彙總到黑板上。在此基礎上,教師指導學生修改、選擇、補充,並一一加以驗證,從而得出平行四邊形的性質。

  四、關注學習過程,及時合理評價

  心理學研究表明:不經過學生個人親身探索和發現的過程,要想把已知的真理變成學生的真知是不可能的。學生在民主的課堂中可以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變“要我學”為“我要學”,主動去發現數學問題,探求解決問題的策略和方法,並在親身實踐中體驗數學。因而,教師在教學中不僅要給學生提供足夠的機會思考研究,而且要讓學生更多地去反思、去探究發現的“過程”。而在此過程中,教師對學生的及時合理的評價,能及時恰當的調控學生的情感態度,從而更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動學習動力。

  如:在《相似三角形的應用》教學中,教師提出問題:在實際生活中,你如何利用一根直尺去測出學校操場中的國旗旗杆的高度?在這個問題中,教師評價學生時,首先要關注學生思考問題的積極性,其次要關注學生解決問題時的策略和方法。最後還要關注學生在構建數學模型後,是否有意識地對所構建模型--相似三角形加以表達、應用,是否清晰有條理地與同學交流,並從交流中獲益,是否有意識地反思自己解決問題的過程。對以上問題,教師都要在課堂上給予鼓勵與引導,並隨時觀察記錄。

  五、設計分層練習,促進和諧發展

  課堂練習是課堂教學的延續和補充,是學生獨立完成學習任務的活動形式,是數學教學活動的重要環節。透過完成一定數量的課堂練習,能使學生鞏固課堂所學的知識,並將知識轉化為技能、技巧,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學生完成練習的情況能比較客觀地反映思維活動過程;也是教師及時瞭解課堂教學的效果,瞭解學生學習中的困難,及時反思改進下階段教學方法的重要依據。因此鞏固練習不但要注重目的性,更要注重層次性。也就是教師既要根據教材本身的邏輯性,以及學生的認知的有序性選擇練習題,做到由易到難、以簡馭繁,既有坡度又有跨度;更要對練習題的設計要考慮不同層次學生的需要,即要使中下生“吃得消”,又要使優秀生“吃得飽”。同時,教師要根據當堂練習的反饋及時給與激勵性的評價,對出現的問題,要及時解決,予以糾正。

  如:在《一元一次方程的應用》中可設計如下問題:

  某班有23位同學去郊遊,他們有兩種租車方式:計程車和人力三輪車,已知,計程車每輛最多乘4人,三輪車最多坐2人。計程車每輛每次10元,三輪車每輛每次7元。

  (1)如果租出租車5輛,還需租多少輛三輪車?租車費用是多少元?

  (2)請你設計他們的可行的租車方案,並算出相應的租車費用(5種以上)。

  (3)請你設計最節省的租車方案。

  基礎生(後進生)做完第1題,中等生做完第2題,優生做完第3題。這樣每組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解決問題能力都能得到不同的發展,促進學生和諧發展。

  總之,在數學新課程理念下,教師要及時審視自己的教學,調控學生的情緒,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到課堂教學活動中,給學生創造一個民主和諧的發展空間。數學有效的課堂教學應是:有效的關注學生的學習經驗,有效的創設一定的問題情境,有效的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有效的親身實踐、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有效的將所學知識靈活運用於實際生活,學生有效的獲得學習數學的情感體驗。這需要我們不斷地去探索和研究,去尋找最有效的課堂教學,使學生獲得全面的發展。

  參考文獻:

  1、肖川。20xx年版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解讀[M].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xx

  2、趙國忠。教師最需要的心理學[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xx

  3、余文森。有效教學十講[M].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xx

  4、肖川。教師:與新課程共成長[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x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