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張九齡> 《張九齡墓誌銘》出土始末

《張九齡墓誌銘》出土始末

《張九齡墓誌銘》出土始末

  張九齡墓誌銘,又稱《張九齡陰堂志銘》,全稱為《唐故尚書右丞相贈荊大都督始興公陰堂志銘並序》。

  張九齡墓坐落在今韶關市北郊田心鄉洪義裡武陵原,為廣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據載,九齡墓曾多次被盜。1960年7月,廣東省文物管理委員會和華南師範學院歷史系組隊挖掘時,墓內僅餘零星殘物,唯一完整的是一塊石刻,它是與張九齡同時的唐中書侍郎徐安貞撰的《張九齡墓誌銘》,當時該石刻有石蓋作人字形蓋住,故完好無損,刻字亦很清晰。

  考古隊員自述稱:“因參加文物普查的機會,親自到張九齡墓地,當時出土了一批殘存文物,但因年代久遠,大部分壁畫已脫色剝落損毀,這讓考古隊員們感到痛心。其中,最有價值的是張九齡棺床下的墓誌石盒,它分為蓋和墓誌銘兩塊,均用版岩石製成,作四方狀,長87釐米,寬83.5五釐米,為陰刻楷書。墓誌石盒蓋表面無文字,僅在四邊斜面陰刻有十二生肖圖,石盒內有墓誌銘文276個字,俗稱張九齡陰堂志銘。”

  據說,張九齡墓被髮掘後,省文物管理委員會與我市博物館極為重視。至今曲江縣博物館仍收藏有當時的拓片(其真版現存廣東省博物館)。《張九齡墓誌銘》為楷書,字字精金玉美,許多專家讚美,在所發現唐代墓誌銘中鮮有如此佳作。其書法承諸逐良之餘緒,風格在薛稷與殷元祚之間。

  據考古專家研究分析,銘文為徐安貞所撰,然不著書志姓名。據《中國曆代人名大辭典》載:徐安貞,唐信安龍丘人,初名楚壁。工五言詩,嘗應制舉,一歲三擢甲科,時人稱之。時授武碇慰,諸無量彙整秘籍,薦安貞分部住堆定。玄宗開元時為中書舍人,集賢院學士,帝屬文多令視草。官終中書侍郎。

  張九齡在朝時,徐安貞為張九齡屬僚,他對張九齡深為了解和敬佩。

  《張九齡墓誌銘》全文如下:

  “唐故尚書右丞相、贈荊州大都督、始興公陰堂志銘並序:太中大夫、守中書侍郎、集賢院學士、東海縣開國男徐安貞撰。公姓張氏,諱九齡。其先范陽人,四代祖因官居此地。公誕受正性,體於自然,五行之氣均,九德之美具,才位所底,不亦宜歟。蓋所闕者降年之數不延,蒼生之望未足耳。源以秀才。沒贈都督,歷任典詔翰,居連率,自中書令而遷端右,凡十八徒焉。序乎官次,存乎事蹟,列於中原之碑,備諸良史之筆矣。公之生歲六十有三,以開元廿八年五月薨,廿九年三月三日遷窆於此。韶江環浸,湞山隱起,形勝之地,靈域在焉,神其安之,用永終古。嗚呼!嗣子拯號訴罔逮,而謀遠圖,刻他山之石,志於玄室,人非谷變,知我公之墓於斯。銘曰:龜筮從兮宅其吉,山盤踞兮土堅實;嗚呼相國君之墓,與氣運而齊畢。”

  《張九齡墓誌銘》的存世,已成為廣東省隋唐時早期的墓誌銘之一,也是嶺南地區最為完整和精緻的出土石刻銘記之一。

  墓誌銘詳細地記錄了張九齡一生的歷史,其中有兩處是十分重要的,一是墓誌銘的出土證實了張九齡墓年代和張九齡生歲及病逝的確切年齡,從而也改寫了《舊唐書》、《新唐書》對張九齡年齡之誤的爭端,是考證張九齡出生歷史疑點的重要證據。墓誌銘記載的張九齡卒年六十三,糾正新舊《唐書》卒年六十六之誤;二是墓誌銘的作者為徐安貞而並非是徐浩。

  拓展閱讀:張九齡罷相

  張九齡,唐玄宗時期的宰相,開元盛世的最後一任名相。在他之後,大唐王朝便如江河日下,最終引發了幾乎導致唐王朝滅亡的“安史之亂”。在張九齡當政期間,唐王朝雖然繁華到了極點,但社會的各種矛盾已經暗流洶湧。張九齡重視農桑,輕徭薄賦,整頓吏治,保持了開元盛世的最後幾年的穩定。

  唐玄宗寵愛武惠妃,武惠妃想讓她自己的`兒子當太子,日後可以繼承大統。所以她私下裡欲謀廢掉當時的太子李瑛。但是她也知道,廢太子是大事,如果沒有朝中大臣的支援,這事根本幹不成。所以武惠妃就派了個宮中的官奴去遊說張九齡。結果遊說不成,反而被張九齡罵了一通。張九齡馬上將此事告知了皇帝,從而挫敗了武惠妃謀立太子的陰謀,穩定了宮廷形勢。但他也因此得罪了武惠妃。

  張九齡識人明察秋毫,剛見到安祿山就斷言此人日後必反,便向唐玄宗申請斬殺安祿山。但唐玄宗卻沒有同意他的這個意見,二十年後,果然引爆了“安史之亂”,幾乎導致大唐王朝的滅亡。

  當唐玄宗欲立範陽節度使張守珪為相,立朔方節度使牛仙客為尚書時,張九齡極力阻止。這下也引起了皇上對他的不滿。

  開元二十五年四月,監察御史周子諒彈劾牛仙客,在奏章上引用了武后時的讖詞:首尾三鱗六十年,兩角犢子自狂顛,龍蛇相鬥血成川。其中“兩角犢子”被解讀成牛,言下之意必有姓牛的人來禍亂大唐。唐玄宗認為他荒謬,當場將他杖於朝堂之上,幾乎把周子諒打死。十七日流放廣西,在流放的路上死去。

  這時,李林甫想起了當初他立相時張九齡也竭力阻止,就對皇帝說:周子諒是張九齡推薦的,張九齡也要之罪。唐玄宗想起了張九齡處處與他作對的往事,新仇舊恨一併發作。於是張九齡也受了牽連被罷相,貶為荊州長史。

  而在張九齡被罷相後沒幾天,太子瑛和瑤、琚兩位王子也被貶為庶人。

  張九齡風度

  在貫穿整個唐朝歷史,乃至整個中國歷史上,只有張九齡這個人,他的風度被世人津津樂道。其個人風度,不僅表現在他的外表上,更具備了常人無可企及的內涵。而“九齡風度”也成為了當時世人官僚爭相模仿的物件,更被當時的皇帝唐玄宗讚譽有加,乃至於張九齡被罷相後,唐玄宗在認命之後的宰相時,都要問上一句:風度得如九齡否?

  唐玄宗是個很有識人眼光的皇帝,在開元年間,他任命的宰相,大多成了名相,而張九齡也是其中之一。那麼,張九齡的風度,具體表現在哪些方面呢?

  一、儀容儀表。張九齡是個很注重儀容儀表的人,無論是在家還是上朝,還是外出辦公,始終都保持著一種風度翩翩的姿態。不管什麼時候,都表現出一種神采奕奕的樣子,而且衣著整潔,溫文儒雅。無論是古代還是現代,外貌、舉止或許可以被模仿,但氣質是絕對模仿不來的。

  二、正直的為人和卓越的遠見。在張九齡一代,他的政治遠見有種媲美諸葛亮的能力。當他初見安祿山的時候,張九齡就認定這個人將來一定是禍害唐朝的人。而果真,安祿山叛亂了,被平定後,張九齡執意要殺了他,但當時皇帝並沒有同意。幾十年後,安祿山再次叛亂,把已經七十多歲的唐玄宗逼往四川。這時,唐玄宗才想起了張九齡的勸告,後悔不已,題了一副對聯紀念他:蜀道鈴聲,此己念公真晚矣;曲江風度,他年卜相孰如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