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蘭亭集序> 《蘭亭集序》教案設計 共用

《蘭亭集序》教案設計 共用

《蘭亭集序》教案設計 共用

  教學目標:

  1.梳理掌握本課出現的重要文言知識。

  2.理解作者感情由樂轉悲的原因及在深沉的感嘆中暗含的人生哲理。

  教學過程:

  匯入:今天我們來學習《蘭亭集序》這篇文章。

  釋題:

  這篇文章的題目只有四個字,從內容理解的角度上,應該怎樣停頓?是讀作“蘭亭/集序”,還是“蘭亭集/序”?為什麼?

  (“蘭亭集/序”,因為書下注釋告訴我們,東晉穆帝永和九年三月三日,王之與名士孫統、謝安等人在蘭亭舉行修詩會。會後將詩作彙編為《蘭亭集》,由王之作序。所以題目是指蘭亭詩集的序言。這種為詩集而作的序,我們並不陌生,《王閣序》也屬於這類。)

  背景知識:

  大家可能對“修詩會”很感興趣,那麼什麼是“修”呢?。

  (所謂“”是一種風俗祭祀,古人在三月三日這一天,到水邊嬉遊,舉行祭祀、沐浴等活動,以祛除疾病和不詳,之後文人會有飲酒賦詩的集會。所謂“修”可理解為“舉行”。“修”即指舉行祛除不詳的禮俗之事。

  在蘭亭的這次修詩會,採用了一種傳統的宴飲風俗,就是“流觴曲水”。所謂“流觴曲水”是古人的一種酒宴遊戲,“觴”指酒杯,字面上理解就是“流動的酒杯,曲折的水道”,給大家看老師的照片,看書下注釋。形式上有點類似於“擊鼓傳花”,但卻風雅而有趣。)

  檢查預習:

  古人尚且如此風雅,我們也風雅一回。今天我在這裡想用“流觴曲水”的方式來檢查大家的'預習。我手中有一杯酒,大家的手就是水道,這杯酒就在你們手中流動,在課件上我會打出問題,能回答出問題的同學就不用把酒杯往下傳了,可以飲了這杯酒,回答我的問題。我的問題不難,但也怕大家過於謙讓,所以傳到第四個人必須回答問題。

  1、解釋詞語:茂林修竹列坐其次遊目騁懷信可樂也趣舍萬殊

  若合一契一死生齊彭殤

  2、譯句子:群賢畢至,少長鹹集。

  人之相與,俯仰一世。

  修短隨化,終期於盡。

  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

  分課文:

  齊讀第一節,用一個字來括作者對這次蘭亭盛會的感受。

  作者不僅是樂,而且是感慨“信”可樂也。這是一場怎樣的盛會,讓作者“樂”在其中,。請從盛會的時間、地點、與會者、環境、氣候、作者興致等角度,說說蘭亭盛會為什麼能讓作者深感快樂。

  (時間:永和九年,歲在癸丑,暮春之初——生機盎然

  地點:會稽山陰——山的北面,陰涼

  人群:群賢畢至——優秀人才

  環境:山、林、竹、水——山清水秀,

  氣候:天朗氣清——宜人

  興致:既有天地萬物的審美,又有對宇宙的思考的理趣

  所以有視聽享受,又有對生命的思考,自然與人達到高度和諧統一。)

  這樣的“人之相與”的樂趣不僅僅在蘭亭盛會上才有,作者推而廣之,在第二節,告訴我們不同的人雖愛好不同,但總會有自己的快樂。這是第二節的哪幾句?

  但是快樂並不長久,當厭倦,當情隨事遷之時,快樂滿足自然消失,感慨也就隨之產生了。

  當快樂消失,作者產生了怎樣的感慨,請大家讀第二節後半部分,括一下。

  (人的情感變化迅速、生命短暫有限——真正的感慨)

  作者用一個字表達他對生命短暫的感受——痛,讓人覺得悲痛。

  5、60年代中期郭沫若先生曾發起一場大討論,他認為文章前面寫極樂,突然轉為悲痛,悲得太沒道理了。你認為呢?

  (人對生命短促、世事無常的感慨,或者對死亡的恐懼在快樂得意時產生,在中外歷史上都不是偶然現象:

  這樣的感慨是否消極?

  (正是因為人生的美,它的消亡才讓人痛苦,只有熱愛生命,並且樂在其中的人才會關注珍惜生命。)

  6、消極的是當時“一死生、齊彭殤”的環境,兩晉政治恐怖,統治集團內部互相傾軋,殘殺現象時有發生。士大夫不滿,普遍崇尚老莊,大談玄理,不務實際,思想消極,追求清靜無為、自由放任的生活,認為死就是生,生就是死,即所謂“一死生”“齊彭殤”。

  7、在消極環境中,作者提出“死生亦大矣”,該怎麼譯?這哪裡是古人云,分明是作者自己的看法。

  (譯:死和生一樣,也是人生中的大事啊。他自己也這樣踐行的。死和活都要有價值,他的書法“飄如遊雲,矯若驚龍”,瀟灑而靈秀,充滿生命力,正是他抗拒人生虛幻的努力。)

  (通篇著眼在死生二字。只為當時士大夫務清談,鮮實效,一死生而齊彭殤,無經濟大略,故觸景興懷,俯仰若有餘痛。——《古文觀止》)

  (痛在生命短暫,痛在消極的環境)

  8、像王之這樣看重生命價值的人,古已有之,正如作者所說“昔人興感之由,若合一契”,作者應該有知音之感,為何會“臨文嗟悼”呢?讀第三節前半部分。

  (“固”,大家本來應該知道的,卻被拋棄。我們看前人,會為他們感到遺憾,後人看我們也會感到遺憾。亦使後人而復哀後人也。在這樣的心境下,王之寫下作序的原因,“後之覽者,將有感於斯文”,將他個人的感受,上升到人類普遍的侷限性。)

  9、第二節的感情“痛”與第三節的“悲”,兩個字能否調換?

  (“痛”:自身對生命短暫的悲痛。

  “悲”:由己及人,對一代代人都留有遺憾的可悲,是對個體之痛的理性思考。)

  10、齊讀配樂
 

【文學網小編推薦更多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