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記承天寺夜遊> 記承天寺夜遊學後感

記承天寺夜遊學後感

記承天寺夜遊學後感

  導語:學了蘇軾的詩篇《記承天寺夜遊》後,我們有著怎樣的感想呢?下面是小編分享的記承天寺夜遊學後感,希望能夠幫到大家。

  記承天寺夜遊學後感篇一:

  “元豐六年了,已經四年,唉!”蘇軾寂寞地在屋中想道。他被貶黃州已四年了。四年,不過還好,要不然就是殺頭之罪。

  該睡了。東坡起身,脫去衣服,似有所想。是想家人,想舊友,想國事,亦或是官場失意的麻木?

  十月了,冷。打了個哆嗦,趕快躺在床上。木板床,薄被,又硬又冷。“還好有床睡。”東坡自嘲地想。順手拿過衣服披在被子上,不經意間,瞥了屋子一眼,空無一物的地板上灑滿了月光,落在灰上。灰撲撲的地板上倒有幾條“小路”,都是東坡走出來的。別說門可羅雀了,人影也無半個,禍不單行,寂寞啊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月亮啊,你又進來幹嗎?你既不可和東坡說話,慰藉他的心靈,他也無法再與你對酒。東坡又大大的譏諷了自己一番,這屋子空的月光可肆意進入了。故鄉?亡故之地即故鄉,思它幹甚?

  東坡忽然起來,披上了衣服。“這麼好的月景,為何不看?往日倒沒這清閒~”立在屋中,又愣住,喏大江山,哪裡找人與之同樂?

  “承天寺好像來了個張懷民,也是被貶至此,對,找他去~”蘇軾想著,快步急出,直奔城南而去。

  清冷的月色,風吹再臉上,涼颼颼的。街上一個人也沒有,路邊房子倒有點電光亮,傳來爭酒奪魁之聲。“鄉夜之人!”蘇軾藐視地想,不由開懷大笑。

  承天寺到了,拍拍房門,不一會,門開了。來者長髮,想來死懷民了也沒睡啊。相視無語,步於中庭。

  庭院中的月光宛如一泓積水那樣清澈透明,水中藻、荇縱橫交叉,都是綠竹和翠柏的影子。風吹過,樹葉沙沙地發出聲響。臉上一陣陣涼意,心中更是淒涼。

  記承天寺夜遊學後感篇二:

  幽微的星光下,古寺沉睡著。寥寥的行人,腳步在四下的寂靜裡變得突兀而悠長,閃爍的燭光在天邊的黑暗中挖出殿宇神佛的輪廓……蘇軾用他淡定悠閒,又稍稍帶著一絲輕快的筆觸,給我打開了一個幽靜而神秘的世界。

  我不想再去深究那些淡定從容之後世事沉浮的背景,僅僅這深夜古寺、秉燭而行的雅興就令我心動不已。億萬人之中,能有幾個人抱有這樣迥異塵俗的興致?而人的一生中又有幾個這樣的機會?尤其是在今天的紅塵中時刻難以脫身的我們。

  無論今古,人既然置身於社會之中,便總會有種種的感慨和無奈。而同樣,人都不可能脫離社會,即使一時間無比地厭倦,但最終還要打起精神去完成一生的面對。既然不能脫離,能夠選擇的,便只有暫時的逃避和喘息。一段沒有紛擾的時間,一個沒有旁人的處所,便能給我們提供逃避和喘息的機會。於是,萬籟俱寂的靜夜,獨處深山的古寺,疏星在天,微燭映壁,這將是一次多麼好的精神旅行。

  時間也許已使古寺傾塌,但塵囂的擾攘依然,心靈依然需要那寂靜空靈來洗滌慰藉。古寺不在了,但夜還在,儘管現在的黑暗已經被霓虹燈攪得有些渾濁,儘管現在的夜已不如當時那樣幽深而神秘。在所有的笙歌都寥落之後,等所有的浮塵都沉寂下來,總是還有一個時間和空間交叉的角落,伴著幽微飄忽的燭光,等著一顆疲憊的心去憩息佔領,直到最後一顆星消失在微亮的天空。

  記承天寺夜遊學後感篇三:

  美麗的月,悽慘的光,那莫的傷. 站在人生低谷的作者,鬱郁不得志,苦悶,寂寞,應該如此.但他卻跳出了山谷,跳上了山峰,抬起頭,欣賞那美麗的月.多麼可貴的樂觀, 寫到這裡,想到了自己,小小的挫折-----考試卷上一個不好的分數,老師一句批評的話語...都能讓我們難過上大半天,我們可曾有一次擁有作者的豁達? 只

  是低著頭注視著照到地上月光的悽慘,恰恰顯露了自己的無能.我們是不是應該多多欣賞月的美麗,做到如此,人生將沒有悲傷有的只有幸福.

  《記承天寺夜遊》這一篇文章寫的僅僅是作者被貶職以後的一個小小生活片段,少少的八十多字,卻承載著作者豐富的內涵、情感,每一字、每一句都是那麼自然、樸實,但實際上,一字一句都經過仔細的斟酌。 蘇軾的這篇文章“不見其情”,但筆底波瀾此起彼伏,自然“其情可見”。 文章寫得很細緻,又很簡潔。第一句話,看似平凡,實際上,這句話裡的“夜”字便已緊扣了題目“夜遊”。作者正欲休息,卻發現月光悄悄闖入,這就是對“夜”的具體描寫。

  “入戶”二字用得很恰當,把月光擬人化,讓人產生錯覺:月光似乎感覺到作者的寂寞無聊,於是主動與其為伴。對於一個被貶職的`人來說,他感受到人情冷暖後的心情不言而喻;此時此刻似乎只有月光懂他的心,願意聆聽他。“欣然起行”這簡潔的四個字表露了作者的心跡,作者的心靈因此得到安慰。這裡,作者就無形地表達出他被貶的酸楚,想要見月派遣的心情。正好,此夜月色清涼、來得頗合時宜,於是,引起了下文——作者來到承天寺遊玩。 作者對月光的描寫非常特別。那奇特的想象力、新奇有趣的比喻,把月光寫得如水一般有靈氣。又把竹子和松柏比喻成“水中交錯的藻、荇”,可見,作者真的就把月光當作是一個久違的知心朋友,他對月光的瞭解都體現在他獨特的描寫當中,那般皎潔、空靈,富有魅力。在這些描寫之中,作者並沒有提到一個“月”字,但同時,他的語言中,無時無刻都在描寫月色之美,作者高明的寫作可圈可點。

  最後兩句尤其妙絕,富含作者的複雜情感。作者拿那些追名逐利的“忙人”和“閒人”作比較,突出“與月為伴”的悠閒自在、無限樂趣,因為“閒”才能“夜遊”。原本平凡、隨處可見的月夜,因為有了人的欣賞與愛慕,才會顯得美。要不是有兩個“閒人”在,我想,或許月色再美也毫無意義。 文章表現了作者沉浸於清虛冷月的仙境之中的安閒自適,當然,這其中不免會有一絲絲憂傷——不能為朝廷效力,這也是人之常情。文章就好像一首月光曲,每一個音符都如流瑩閃耀於天際一般,傾訴著作者的背涼與酸楚。 讀罷全文,兩個“閒人”的身影、心情及其所觀賞的景色,似乎盡現眼前。這微妙的感情蜿蜒著讀者的思緒,可謂是回味無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