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春江花月夜> 淺談春江花月夜的藝術成就

淺談春江花月夜的藝術成就

淺談春江花月夜的藝術成就

  被聞一多先生譽為“詩中之詩,頂峰上的頂峰”的《春江花月夜》,一千多年來使無數讀者為之傾倒。

  一生僅留下兩首詩的張若虛,也因為這首詩“孤篇橫絕,竟為大家”的詩篇的題目就使人心馳神往。春、江、花、月、夜,這五種事物集中體現了人生最動人的良辰美景,構成了誘人探尋的奇妙的藝術境界。

  全詩以月亮升起,降落的執行過程為線索,有層次,極其細膩地對自然和人生的描寫。它精細地描寫了春江花月夜的種種景色,同時又以自然美為背景,抒發了委婉纏綿的相思離別之情,對人間愛情的讚美。在對自然美,愛情美的描寫中,處處體現出對人生哲理,自然奧秘的思索與探尋。

  詩人運用景物,構成意境,烘托感情,表達思想,極富有藝術匠心。全詩緊扣春、江、花、月、夜、來寫,以月為主。月是詩中情景兼融之物,猶如一條生命的紐帶,將悠遠的時間,廖廓的空間,以及江上,空中,樓頭的眾多景物,連同不眠的思情,漂泊的遊子連線在一起。在空曠迷茫的月色籠罩下,組成了豐富多彩,渾融完整的詩歌形象,展現出一幅充滿人生哲理與生活情趣的畫卷。表達了無窮的詩意,體現出春江花月夜清幽的意境美。

  詩的前半部,重在描寫景色,是實寫。例如: “何處春江無月明,空裡流霜不覺飛。”等句子,同時也體現了人物的想象和感覺。後半部重寫抒情,情產生於景,如:長江流水,青楓白雲,簾卷不去,拂還來等句子,景中有情有意。結尾一句:“不知乘月幾人歸,落月搖情滿江樹。”更是情景交融的名句。全篇作品有情有意,寓情於景,情景交融,交織成了有機的整體。

  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是詩歌藝術上的傑出成就,曠世佳作。它產生出了永久永久的魅力,它也使作者贏得了永久永久的聲譽。

  每過一段時間,我都會看上幾遍,讀一讀,將詩人的情感灑落在自己的心上。去體會春江花月夜的意境美,探尋那聲情與文情絲絲入扣,婉轉和諧的美的真諦。

  如果說如此比較就能得出張若虛《春江》是“詩中的詩,頂峰的頂峰”,未免過於武斷,要全面瞭解張詩的.獨到之處,還應該將這個範圍擴大一些。歷來人們喜將劉希夷的《代白頭吟》與之比較,可以說兩首詩的思想境界有相似之處,都有感傷時序,抒發人生短促的思想,但兩詩的詩歌意象相差很遠。因此,我覺得盧照鄰的《明月引》倒與之有很強的可比性,突出的表現在:兩者都是把“月”比作描寫的中心物件。林庚在《唐詩綜論》中說:“這一個人們所喜聞樂見的現象,是結合著中國人民感情的月,是被中國民族傳統所豐富了的月,一般來說,比西洋詩中“月”的接觸面要顯得寬闊得多,這就是廣泛意義的民族形式。”的確,月這一意象帶有很多別有的情感特徵。先看這首盧照鄰的《明月引》:

  洞庭波起兮鴻雁翔,風瑟瑟兮野蒼蒼。浮雲卷靄,明月流光。荊南兮趙北,石兮瀟湘。澄清規於萬里,照離思於千行。橫桂枝於西第,繞菱花於北堂。高樓思婦,飛蓋君王。文姬絕域,侍子他鄉。見胡鞍之似練,知漢劍之如霜。試登高而極目,莫不變而回腸。

  《明月引》也是樂府舊題,屬《琴曲》,此篇是盧照鄰沿襲樂府古題之作。全詩緊緊圍繞明月展開,透過變幻復疊的意象,參差錯落的句式,化用楚辭的意境,對深秋月色和春夜離人相思進行了細緻生動的描繪,詩情畫意,可謂好詩。我們可以看到其與張詩除了都是把“月”作為中心意象以外,在主旨上也有一定的相似性,都是以月夜為背景,抒發了遊子思婦的離愁別緒。

  然而公允的說,兩首詩在藝術上還是存在一定的差距。與張詩相比,盧照鄰《明月引》全詩意境則顯得狹小,不夠開闊,通篇只限於對明月的描繪,張詩中意境悠遠,視野開闊,意象豐富。雖也以月為主,但其他意象“春江”、“花”、“夜”也都是不可或缺的部分,對“月”起到了映襯作用,相互聯絡,相互補充,使全詩更加富有詩情畫意,意境更加優美開闊。

  另外,此詩的思想內涵略遜一籌,它著重抒發的是夜中離人相思的情感,遊子思婦的離愁別恨。而這類題材可謂是屢見不鮮,上至《詩經》中的《伯兮》、《君子于役》、再到古詩《行行重行行》、《明月何皎皎》,近到沈儉期的《獨不見》、沈如《閨怨》。張若虛則獨出機,給這類傳統題材注入了新鮮的血液一一藉助對春江花月夜的描繪,不僅詠歌清麗的自然景色,抒發思婦的離情別緒,更重要的是詩中所反映了詩人對於生命的思考“人生代代無窮己,江月年年望相似”,正如李澤厚先生所言:“它顯示的是,少年時代在初次人生展望中所感到的那種輕煙般的莫名惆悵和哀愁。”

  除此以外,張詩也反映了處在成長期的少年的不安、彷徨和迷惘,還有些許的期待。這也許是處在初盛之際的張若虛的心靈寫照,更是處於上升期的李唐王朝的真實寫照,反映了初盛之交廣大國民弘廓博大的胸襟和和衷共濟的面貌以及真誠美善的人文關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