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采薇> 《采薇》教案與解讀

《采薇》教案與解讀

《采薇》教案與解讀

  讀罷《采薇》,我們彷彿看見這個身心憔悴的戍卒,冒著雨雪,沿著泥濘的小路慢騰騰地走向畫面深處,走向雨雪濃重的遠方。只給我們留下一個孤獨的背影,一聲幽怨的嘆息。下面是《采薇》教案與解讀,和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采薇》教案

  一、三維目標:

  1、瞭解與這首詩相關的古詩詞常識。

  2、能大體把握詩意。

  3、能熟練誦讀這首詩,並且能流利背誦下來。

  4、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5、能作相應的拓展遷移。

  二、重難點:

  1、能熟讀成誦,大體把握詩意。

  2、能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3、能作相應的拓展遷移。

  三、課時安排:

  一課時

  四、教學過程:

  (一)談話匯入:

  我國是詩歌的國度,詩歌猶如一顆璀璨的明珠,在我國的文化瑰寶中熠熠閃光。大家能背一背自己喜歡的詩歌嗎?……看來大家都樂於學詩、背詩。這就好。大家熟讀成誦的都是唐詩宋詞元曲,這些都是我們耳熟能詳的詩歌。今天,我們要學習一首兩千多年前的古詩,這首古詩非常經典,可謂千古絕唱,我們今天來做一回知音,聽一聽這首遙遠的絕響。

  師板書課題:《詩經·采薇》(節選)

  (二)自由誦讀,讀懂詩意。

  1、學生自由讀詩,師板書詩句。

  2、教師範讀,學生根據老師範讀劃分節奏。

  3、學生自由讀詩,老師指名學生朗讀。

  4、對照註釋,學生自由讀詩。

  5、再次對照註釋,說說這首詩的大意。

  (三)質疑、釋疑

  俗話說: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同學們,你們讀了這幾句詩之後,一定會有很多疑問,現在請你們提出來。

  學生的疑問可能有:

  1、為什麼要像老師那樣讀,能不能按我們自己的想法來讀?

  2、提有關《詩經》的問題。(關於《詩經》)《詩經》是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它收集了從西周初期至春秋中葉大約500年間的詩歌305篇。先秦稱為《詩》,或取其整數稱《詩三百》。西漢時被尊為儒家經典,始稱《詩經》,並沿用至今.

  3、題目是《詩經·采薇》(節選),為什麼沒有一句話提到采薇呢?

  4、從“昔我往矣,楊柳依依”這句詩裡,我們可以讀出是什麼季節什麼天氣?那麼“今我來思,雨雪霏霏”呢?

  5、往”在這裡是什麼意思?“來”又是什麼意思?

  6、從這一“來”一“往”中你讀出了什麼?

  生再次自由誦讀,釋疑。

  (四)指名學生讀詩,想象“楊柳依依”和“雨雪霏霏”的情景。

  你能由“楊柳依依”、“雨雪霏霏”聯想到哪些詩句?或者你能想象到怎樣的情景?你能用比喻、擬人或者誇張的手法來寫一寫嗎?

  (五)拓展

  “一切景語皆情語”。短短的幾句詩,十六個字,可是有著豐富的的意蘊。大家能夠說說這首詩表現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嗎?為了幫助理解,我可以給大家補充一點資料。老師作一些簡要補充。

  瞭解了詩人的經歷,我們再次讀這首詩,你有新的感受和體驗嗎?說出來和大家分享一下。

  (六)總結學習方法:

  同學們,你們覺得學古詩難嗎?回顧這節課,我們總結一下學習方法吧!

  自讀質疑——結合資料自學——合作學習——組織討論——感悟背誦

  (七)小結:

  大家掌握了這套學習方法,以後可以試著在學習中運用它。相信你會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想,透過今天的學習,我們已經與詩人取得了心靈的溝通。作為詩人的知音,讓我們一齊背誦這首詩,去感懷那時的景,那時的人,那時的情吧!

  教學構想:作為六年級的學生,要學這首兩千多年前的古詩,也實在是難為他們。他們的認知能力、人生閱歷、情感態度等因素限制了對這首詩藝術品位的挖掘。所以,老師必須搭建一個交流平臺,使學生能夠與老師對話。我所採取的辦法就是老師作為一個組織者和管理者,引導學生自己讀詩,自己質疑,自己解惑,自己品詩,自己悟詩,自己背誦,不強求學生能夠多麼深刻,只要對這首詩有一個大致的瞭解就可以了。特別注意肯定學生的個性化的感悟。

  《采薇》解讀

  《詩·小雅·采薇》是一首以遠戍歸來計程車兵的口吻寫下的追述征戰生活的詩篇。全詩共6章(每8句為1章),以采薇起興,前5章著重寫戍邊征戰生活的艱苦和強烈的思鄉情緒以及久久未能回家的原因,末章以痛定思痛的情緒結束全詩,悲苦之情感人至深。清方玉潤《詩經原始》說:“此詩之佳,全在末章。真情實景,感時傷事。別有深意,不可言喻,故曰‘莫知我哀’。”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文學》篇記載:“近代謝公(安)因弟子聚集,問《毛詩》何句最佳。謝玄稱‘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謂此句偏有雅人深致。”到底是什麼原因使人們對這4句如此推崇倍至呢?清王夫之認為:“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以樂景寫哀,以哀景寫樂,一倍增其哀樂。”(《薑齋詩話》捲上4)他著眼於景情相反相成的關係來把握其獨特的藝術效果。這一觀點得到有些學者的認同,如《先秦漢魏六朝詩鑑賞》中說:“真正探明此句之佳處的,當推王夫之。他在《薑齋詩話》中直指心源(按指以哀景寫樂云云)……一般說來,詩歌創作情景交融的境界……而此詩相反。往伐,悲也;來歸,愉也。往而詠楊柳之依依,來而嘆雨雪之霏霏。詩人正是抓住了情和景暫不和諧的矛盾,運用反襯手法。深刻而有力地表現出戍邊士兵的哀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44頁)但也有很多人認為此觀點不足取。常森在《歸鄉情悲——<采薇>新釋》一文中指出:“其實,‘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一句雖然可以說是以樂景寫離家出征時的哀傷,可‘今我來思,雨雪霏霏’卻絕對不是‘以哀景寫樂’。詩歌寫主人公歸來時,明明說:‘行道遲遲,載渴載飢。我心傷悲,莫知我哀。’何樂之有呢?又哪裡談得上以哀景寫樂?只要我們完整地把握詩人提供的各種要素,就可以發現‘雨雪霏霏’毋寧說是‘以哀景寫哀’。”

  如何看待這兩種不同的觀點呢?我們還得回到對王夫之《薑齋詩話》原文的理解上來。我認為,對“‘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以樂景寫哀,以哀景寫樂,一倍增其哀樂”這段話可有兩種理解:

  一種是,“以樂景寫哀,以哀景寫樂”的評述與前面的4句景物描寫“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存在對應關係,即“楊柳依依”是“樂景”,用以寫徵人離鄉之哀;“雨雪霏霏”是“哀景”,用以寫久戍返鄉之樂,從而起到“倍增哀樂”的藝術表達效果。

  一種是,“以哀景寫樂”是指詩歌創作中的情景反襯手法,這種手法具有獨特的藝術表現效果,那就是“一倍增其哀樂”。《采薇》詩中“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4句運用了這種手法,但並不具有對應關係。

  如果按第一種理解,詩義確有牽強附會之感。這首詩前3章反覆抒發久戍之卒思歸而不得歸的憂傷,四五章文筆雖稍有轉折,敘述戍守和戰爭的緊急與辛苦,既反映了當時邊關的形勢,又再次說明了久戍難歸的原因,思歸之憂仍悄然蘊含其中。末章除此4句外,也直接點明瞭主人公的心境是“我心傷悲,莫知我哀”,哀傷之情,溢於言表。整體上看,找不到“雨雪霏霏”是“以哀景寫樂”的任何跡象。

  按第二種理解,以上矛盾似乎便迎刃而解了。往伐,悲也;來歸,愉也。此乃人之常情,然而返鄉時,因“雨雪霏霏”而產生的憂慮(或家園不再,或親人離散),應“愉”而不能“愉”,恰是“哀”之本因,這同樣是“反襯”,正是這種情和景不和諧的矛盾,表現哀怨才更深刻有力,正所謂“倍增其哀樂”了。在這裡,“哀樂”是偏義複詞,語義偏重於“哀”。“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以“樂景寫哀”,可倍增其哀;“今我來思,雨雪霏霏”以哀景寫哀,而這種哀是本應“樂”卻無法“樂”而產生的哀,其效果更能加倍,綜合這4句的效果,恰是“倍增其哀”了。王夫之在《詩廣傳》卷3中又說:“善用其情者,不斂天物之榮凋以益己之悲愉而已。”這句話指出詩歌寫景的目的在於抒情,達到抒情的目的後,景物本身便不再重要了。這恰如“言之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一樣,“景之所以在情,得情而忘景”吧!

  《采薇》詩的情感主調是悲傷的家園之思。這種情感主要是透過前3章重章迭詞反覆申義的方式和末章的特殊表現力來體現的;而末章的特殊表現力恰是使《采薇》成為千古佳作的主要原因:

  一、情景反襯手法的巧妙運用

  當然,這種反襯不是指上文所提到的第一種理解:“楊柳依依”是“以樂景寫哀”,“雨雪霏霏”是“以哀景寫樂”而產生的“倍增其哀樂”的藝術效果。而是用“楊柳依依”之樂景反襯離鄉遠戍之哀,這是戍卒的悲哀之始。回鄉時本應有的歡愉卻被因久戍在外、家人兩不知而生髮的“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唐李頻《渡漢江》)的.憂慮之情所代替,加之“行道遲遲,載渴載飢”的回鄉經歷和“雨雪霏霏”的自然景色對主人公內心情感的衝擊,因此產生的“我心傷悲,莫知我哀”的悲哀之情。相對於本應有的“歡愉”而言,這也是一種反襯。這種現實與人之常情的反襯,在抒情主人公內心深處產生的衝擊更大,從“增其哀樂”的效果上看錶現更為突出。《采薇》詩抒情的本義是表現士卒久戍難歸、憂心如焚的內心情感,這種情感概括為一個字就是“哀”,哀情貫穿《采薇》詩的始末。正是這種徹骨之哀使得該詩的抒情從簡單的思鄉之痛上升為個體生命在“今”與“昔”、“來”與“往”、“雨雪霏霏”與“楊柳依依”的情境變化中所體驗到的生活的虛耗、生命的流逝和戰爭對生活價值的否定上來,使《采薇》成為絕世文情,千古常新。否則,只論前5章,詩就成了對以往戰爭生活的簡單追憶和平常的懷鄉之思了,詩歌藝術的震撼力便無從說起。正如清方玉潤《詩經原始》中所說:“不然凱奏生樂矣,何哀之有耶?”並指出該詩“別有深意,不可言喻”。他所說的“深意”,恰恰在此吧!

  二、意象捕捉上的高度審美水平

  “人類審美心理的三個階段可以概括為感興、意象和境界。人類審美經驗始之於“感興”,繼之以“意象”,終之於“境界”(薛富興《感興·意象·境界——試論美感的三階段、三次第》,《煙臺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年1月)。《采薇》詩前5章均為感興之筆,借采薇起興,寫久戍士卒懷鄉鄉之感;末章僅32個字,運用“楊柳依依”和“雨雪霏霏”兩個典型意象,營造了情景交融的完美境界,表現出深刻的審美意蘊。

  在寫作領域,意象一般解釋為在感知基礎上形成的滲透著創作主體主觀感受的客觀事物在觀念中的感性影像。“昔我往矣,楊柳依依”,就要開始一種“不遑起居”的生活,主人公心情的淒涼自然是不可言喻的。那“依依”的“楊柳”雖代表著溫柔的鄉情,但“在家千日好,出門一時難”,幸福即將不再,這“楊柳”也見證了抒情主人公哀婉悽切的別離,寄託著主人公魂牽夢繞的鄉愁和與親人相會無期的感傷。客體之景與主體之情相反相成,襯托出一幅離家遠戍的悲苦畫面。依戀、留別內涵的“楊柳”意象遂成為後代作品中描寫離別的專有名詞,到唐代還發展成為一種“折柳贈別”的習俗。“今我來思,雨雪霏霏”,這不合時宜的“雨雪”取代了主人公即將歸鄉本應有的歡愉,凝聚了在回鄉時刻回味一生所體會到的人生無常的悲傷和世事蒼茫的感懷,這“欲說還休”、“欲罷不能”的愁緒使得他只能“行道遲遲,載渴載飢。我心傷悲,莫知我哀”了。漫長的道路,痛苦的煎熬,心中充滿不盡的哀傷。道路向前延伸,哀傷也將繼續,又有誰能理解這不盡的哀傷呢?整個詩章充滿人生感傷的情調,這是戍邊士兵的痛苦生活釀造出來的滿腔真情。它薰染到依依的楊柳上,凝結在霏霏的雪花裡,也滲透在漫漫的人生旅途中。

  境由象生,意象組合產生意境。王國維說:“能寫真景物、真感情者,謂之有境界。”境界又稱為意境。《采薇》末章融情於景,景中含情,情景兩渾,天衣無縫,創造出一個完美的審美意境。從中,我們關照著人生的畫面,領略著人生的哀傷,汲取著藝術的養分。這種意境使人感受到的不僅僅是盼歸不得歸的懷鄉之痛,更重要的是從這種哀傷中還可以體悟到對生命本體的留戀與關照,對宇宙人生的昇華與感傷。這才是《采薇》成為“絕世文情”,能夠“千古常新”的根源所在吧!

  三、語言技巧的綜合運用

  詩歌是語言的藝術,生動傳神的藝術語言能更好地啟發讀者的聯想和想象,進入具體可感的形象世界。《采薇》末章的語言運用奇妙傳神,窮形盡意,也是感染讀者的重要因素。

  詩章運用鋪陳的表現手法,把不同時空的景象統攝到一幅畫面中來。寫景為“楊柳依依”、“雨雪霏霏”;敘事為“行道遲遲”、“載渴載飢”;言情為“我心傷悲,莫知我哀”,直言其事,明白曉暢,自然得體。自然的景,人生的事,生命的情,就像小溪一樣在詩中自然流淌,引發讀者心靈的共鳴。

  運用對比的方式。將時序之“今——昔”,物候之“柳——雪”,人生之“往——來”剪接融匯,創造出超越現實的典型畫面。短短4句詩,看似平淡,娓娓道來,卻充滿了強大的藝術感染力。同一個“我”,但有“今昔”之分,同一條路,卻有“楊柳依依”與“雨雪霏霏”之別,而這一切都在這一“往”一“來”的人生變化中生成。劉勰有云:“情以物牽,詞以情發。一葉且或迎意,蟲聲有足引心。”(《文心雕龍·物色》)詩章在對比中容納了人生的深沉感慨,從而把我們帶進更高的審美境界,去體驗人生的奧義。這種以今昔不同景象來體現時空變換的表達方式被後人廣泛追摩,曹植:“始出嚴霜結,今來白露晞”,“昔我初遷,朱華為希;今我旋止,素雪雲飛”;杜甫:“去時里正與裹頭,歸來頭白還戍邊。”

  樸素生動的語言是構成《采薇》末章意境的一個重要因素。“依依”狀弱柳隨風輕拂之態,“霏霏”擬白雪紛紛飄灑之形,“遲遲”言道路漫長、內心愁苦之情。這些富有表現力的詞語創造出一幅具體可感的圖畫,給讀者以親切的感受。“楊柳”對“雨雪”,“依依”對“霏霏”,讀來風致嫣然,昔往今來的物態人情在這對偶中鮮明地表現了出來。後人除了沿用“依依”“霏霏”來描寫楊柳雨雪外,還進一步拓展了其表現範圍,如《孔雀東南飛》:“舉手長勞勞,二情同依依”;陶淵明《歸園田居》其一:“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屈原《九章·涉江》:“霰雪紛其無垠兮,雲霏霏而承宇”;杜甫《望兜率寺》:“霏霏雲氣重,閃閃浪花翻。”

  可見,自然生動的藝術語言、鋪陳對比的表現手法是構成《采薇》末章藝術魅力的又一重要因素。“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4句所開創的善摩物態、寓情於景的寫法,為後世詩歌語言的發展開拓了新的領域,沾溉後世,功莫大焉!